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4年来,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上海浦东,不仅是正在面向国际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高科技研发中心的新城区,更被视为是“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近年来,浦东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从2008年成为国内第一个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区,到2011年在实践基础上率先提出《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O》,当中对“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前瞻性的探索,再到如今成为国内建设智慧城市的新典范,短短几年间,浦东的智慧城市建设走在了全国试点城市的前列。
现如今,浦东正以“英姿飒爽”的姿态,通过大胆探索、科学创新的举动推动着全区大踏步向前迈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了浦东智慧城市建设的助推器和加速器,推动着浦东这个年轻城区的不断蜕变。
政务服务向“智慧”走起
在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在为公众提供各种服务时越来越彰显出“智慧”的力量,各类信息化、智能化的元素贯穿始终。随着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号角吹响,浦东新区的“智慧政务”建设也正以政府为中心向以公众为中心发生着转变。
一直以来,浦东都在致力于构建具有“透明化、互动化、协同化、参与化和个性化”为特征的平台化政府,着力推动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的信息服务整合,以业务为重点的办事协同,以公众为中心的多渠道服务,用互联网思维加快推动新区建设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平台新服务模式。
当下,浦东新区的电子政府具体表现为前台(对外服务)、中台(数据交换)和后台(业务支持)三人版块,形成了前台受理、中台交换、后台协同办理的“前、中、后台”政务协同机制。其中,作为平台化政府的大脑一“中台”是浦东电子政府的最大亮点。其主要功能为“衔接、交互、承载”,即实现了各类型数据和信息在各系统间的交换,缩短了各项审批的时问,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提升了市民和企业对政务服务的满意度。据悉,目前浦东电子政府已实现了202个部门应用单点的登录整合,34个应用系统数据的集中交换,为25个部门部署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并提供了统一邮件、统一短信服务、统一用户目录服务等基础应用。
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调度中心则是浦东新区建设“智慧政务”的又一亮点,它通过集约化建设、共享化应用,形成了目前新区政务信息资源的核心中枢。现在的浦东新区公处基础数据库已建成完善的人口、法人和地理信息三大基础数据库,涵盖530多万人信息,覆盖率达户籍人口99%以上,常住人口90%左右:涵盖20余万法人信息,覆盖率达98%以上;涵盖120多个新区地理信息。目前这三大数据库正在全区推广应用。
“为了能够推动各单位、各应用系统数据共享,浦东新区不仅通过相关制度保障等软性约束手段推动系统落地,还通过该资源共享中心构建政务信息资源‘自由流动、快速共享’的硬性通道,最大限度上突破了信息孤岛现象,为新区政府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供了基础保障。”上海市浦东新区经信委副主任张爱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调度中心基本实现了数据全覆盖、跨部门协同共享,并逐步探索社会化的开发利用。
与此同时,近年来,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冗杂,程序设置不合理,手续较为繁琐,效率低下的情况一直为人所诟病,所以实现行政审批“减负”成为了公众的迫切期待。日前,浦东新区就此推出了新一代电子政府行政审批平台一“一体化电子平台”,旨在通过政府内部的信息协同,尽量让企业“少跑一次路、少填一张表、少进一道门”,变“让企业跑”为“让数据跑”。“应该说,这一平台真正实现了行政审批大‘瘦身’。”张爱平说, “比如,企业登记的‘三联动’创新,实现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及税务登记证的‘一口受理,一表登记,一次审查,一网流转,一次发证’,审批流程也从原来的23天缩短至最快只需要4-5天。”也因此,该“企业登记三联动系统”还入选了《中国综合配套改革案例集》(第一卷)。
城市管理从平面走向立体
为公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不但显示了城市管理者对执政新思维的探索精神,也是一种对广人民众现实需求的满足。一个城市的公共服务是否完善、给力,往往也体现出了这个城市管理者的执政理念、决策水平和执行能力。
在浦东新区,一种更为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模式正在诞生一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应用理念及技术成果,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信息数据库等方面纷纷亮出创新特色,支撑浦东新区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互动化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并推动城市管理实现从“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的快速升级。
作为上海“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浦东新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城市交通难问题,浦东新区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框架下,把智慧公交作为重要内容,在综合交通信息系统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建设包含公交地理信息系统和公交智能调度管理系统的智慧公交项目,逐步建成“数据采集+综合调度(管理)+市民感知”的立体互动公共交通管理体系。同时通过GPS、RFID、GPRS等对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实现以信息化平台为核心的公交车辆远程调度,实现公交实时运营数据的多渠道、多平台服务,为百姓出行提供便利精准的信息化服务,为公共交通运营体系的改善和指挥决策提供了可视化依据,也为及时处置突发事件、增强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截至目前,浦东新区已实现将所有区属3000多辆公交车纳入到集群调度系统,建成300多个太阳能智能公交站杆,市民可以在公交车站查看公交车辆的实时位置信息。同时“掌上公交”App也已同期发布,为广大市民提供贴心的公交信息服务。
环境保护是城市发展的又一重要挑战。从2012年底,浦东新区就启动了区级能耗监测平台建设,集中采集存储浦东新区范围内机关办公建筑与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为浦东新区楼宇能耗统计、审计等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现在的浦东已有数十幢楼宇数据接入到了该平台中,计划未来几年还将涵盖500幢楼宇。据悉,该平台可以实现对楼宇能耗(用电)的实时监测,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如数据对比、能耗组成分析、传输状态查询等,使用户可以直观地从不同角度查看本区建筑的用能水平、特点及变化趋势,从而有效地降低城市能源消耗,进而打造更加绿色低碳的城市生活。 民生服务实现多方互动
“无论是建立平台化政府,还是实现城市的立体管理,一方面是让城市更高效、更智慧,另一方面还是要推动以人为本的惠民应用,因为只有真正实现惠民便民,智慧城市建设才有可持续性。”张爱平说。因此,浦东新区以试点创建为契机,以注重亲民和便民为出发点,重点加强卫生、养老领域和社区等的智慧化建设,推动民生服务模式逐步由单向推送向多方互动转变。
如在与居民生活紧密相连的医疗方面,浦东新区着重推进了以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应用、实时医疗影像等信息整合和共享为核心的数字健康工程。2013年,浦东新区在前期建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容升级,全区63家公立医疗机构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及与市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开通了智能提示、健康档案调阅等功能,通过医生工作站可进行居民健康档案的调阅以及重复用药、重复检验检查的智能提醒。同时,居民也可通过登录浦东卫生外网,查阅自己的卫生服务记录和健康信息。这些智慧医疗举措的推出,有效缓解了就医难、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
而在智慧养老方面,浦东新区也下了不少功夫。不久前,浦东新区启动了区级科技助老信息平台建设,针对以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并向全区所有老年人口覆盖,建立了多层次专业服务团队和加盟商服务团队,将新区各街道、社区和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纳入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紧急类救援服务及日常生活服务等,致力于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初步统计,目前浦东新区的“安康通”、“阳光”两类紧急呼叫装置已达2万台。同时,新区还积极推进智慧养老的市场化合作机制,依托科技助老新产品的免费推广项目,加快推进“智慧养老”工程、老年居民远程应急救助系统、智能化为老服务管理平台和智慧养老体验馆等项目。
当然,以社区为核心的居民生活智慧化是智慧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民感知智慧城市的重要体现。为此,浦东新区率先在上海市推出了智慧社区试点,编制发布了《浦东新区智慧社区建设指导意见》。经过2年多的探索,涌现出了一批可供推广的成功应用案例并正在全区推广。例如,智慧社区卡就是一种通过制定统一标准的智慧城市卡,将支付功能与社区应用功能融合,实现各种“卡”功能合一,方便居民使用,助力社区整体信息化消费网络的架构及建设:而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发布的停车诱导App,可实时报送区域内停车场信息,可实时提供停车场的位置、收费、实时状态等信息查询互动,从而达到指引停车和缓解交通的目的……这些根据区域实际需求推出的各类智慧化应用,目的在于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民生,促进智慧社区服务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提高居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体验度。
在今后的智慧民生建设过程中,浦东新区还将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要围绕老百姓关心的和切身感受的应用方面去做大做强”张爱平表示,“未来浦东新区的一些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将向民生问题倾斜,要有重点,而不是‘撒胡椒面’。”
产业融合助力“智慧浦东”建设
近年来,在面临国内外区域竞争加剧和浦东信息产业优势弱化的形势下,浦东新区抓住智慧城市建设的契机,把握互联网经济和融合发展的新经济浪潮,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核心,推进智慧化应用和产业良性联动,来实现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
推动城市的产业融合往往离不开企业的广泛参与。张爱平提出,“必须承认,智慧城市建设并不是政府单方面说了算的事情,需要动员企业积极加入。”他表示,比如修建基础设施,其中离不开企业参与到应用体系的研发中来。这不仅能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或行业中的渗透,而且还将推动信息化与行业发展的高度融合。换句话说,企业的广泛参与,意味着智慧产业也跟着“产”和“用”联动快速发展。
据了解,为促进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浦东新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为传统优势产业(如航运、金融、贸易、先进制造等)注入新的发展基因,并催生更多新业态和新模式。如浦东新区逐步扩大了对产业融合发展的政府性资金投入力度,其中仅支持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引导性资金就达到了每年2000万元,近年来已引导企业增加自身的信息化投入数亿元,有效地支撑了企业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生产和经营模式变革。同时,2014年初还推出了促进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的专项政策,鼓励和支持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向“高端又高效”的方向发展。
此外,浦东还以载体拓展为依托,打造新的增长空间。在浦东原有的陆家嘴软件园、浦东软件园空间基本饱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以智慧产业(主要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态)为核心的临港软件园、川沙软件园,形成浦东新区推进智慧产业发展的新的空间载体。
当下,浦东新区产业发展正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产用联动发展和融合发展模式,为浦东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二次腾飞”形成了重要动力。
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创新性的事业,需要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循。而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城市定位,所以往各自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必然会有不一样的定位、规划和目标。在张爱平看来,浦东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最终目标,既要给老百姓带来切身的实惠体验,也要对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支撑,更进一步促使智慧产业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和达到新的高度。
眼见浦东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开展地如火如荼,并收获了明显成效,令人振奋。浦东新区正在以自身的脚踏实地树立起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典范,“智慧浦东”模式也瞬间成为可供众多城市借鉴的示范蓝本。
近年来,浦东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从2008年成为国内第一个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区,到2011年在实践基础上率先提出《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O》,当中对“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前瞻性的探索,再到如今成为国内建设智慧城市的新典范,短短几年间,浦东的智慧城市建设走在了全国试点城市的前列。
现如今,浦东正以“英姿飒爽”的姿态,通过大胆探索、科学创新的举动推动着全区大踏步向前迈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了浦东智慧城市建设的助推器和加速器,推动着浦东这个年轻城区的不断蜕变。
政务服务向“智慧”走起
在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在为公众提供各种服务时越来越彰显出“智慧”的力量,各类信息化、智能化的元素贯穿始终。随着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号角吹响,浦东新区的“智慧政务”建设也正以政府为中心向以公众为中心发生着转变。
一直以来,浦东都在致力于构建具有“透明化、互动化、协同化、参与化和个性化”为特征的平台化政府,着力推动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的信息服务整合,以业务为重点的办事协同,以公众为中心的多渠道服务,用互联网思维加快推动新区建设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平台新服务模式。
当下,浦东新区的电子政府具体表现为前台(对外服务)、中台(数据交换)和后台(业务支持)三人版块,形成了前台受理、中台交换、后台协同办理的“前、中、后台”政务协同机制。其中,作为平台化政府的大脑一“中台”是浦东电子政府的最大亮点。其主要功能为“衔接、交互、承载”,即实现了各类型数据和信息在各系统间的交换,缩短了各项审批的时问,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提升了市民和企业对政务服务的满意度。据悉,目前浦东电子政府已实现了202个部门应用单点的登录整合,34个应用系统数据的集中交换,为25个部门部署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并提供了统一邮件、统一短信服务、统一用户目录服务等基础应用。
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调度中心则是浦东新区建设“智慧政务”的又一亮点,它通过集约化建设、共享化应用,形成了目前新区政务信息资源的核心中枢。现在的浦东新区公处基础数据库已建成完善的人口、法人和地理信息三大基础数据库,涵盖530多万人信息,覆盖率达户籍人口99%以上,常住人口90%左右:涵盖20余万法人信息,覆盖率达98%以上;涵盖120多个新区地理信息。目前这三大数据库正在全区推广应用。
“为了能够推动各单位、各应用系统数据共享,浦东新区不仅通过相关制度保障等软性约束手段推动系统落地,还通过该资源共享中心构建政务信息资源‘自由流动、快速共享’的硬性通道,最大限度上突破了信息孤岛现象,为新区政府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供了基础保障。”上海市浦东新区经信委副主任张爱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调度中心基本实现了数据全覆盖、跨部门协同共享,并逐步探索社会化的开发利用。
与此同时,近年来,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冗杂,程序设置不合理,手续较为繁琐,效率低下的情况一直为人所诟病,所以实现行政审批“减负”成为了公众的迫切期待。日前,浦东新区就此推出了新一代电子政府行政审批平台一“一体化电子平台”,旨在通过政府内部的信息协同,尽量让企业“少跑一次路、少填一张表、少进一道门”,变“让企业跑”为“让数据跑”。“应该说,这一平台真正实现了行政审批大‘瘦身’。”张爱平说, “比如,企业登记的‘三联动’创新,实现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及税务登记证的‘一口受理,一表登记,一次审查,一网流转,一次发证’,审批流程也从原来的23天缩短至最快只需要4-5天。”也因此,该“企业登记三联动系统”还入选了《中国综合配套改革案例集》(第一卷)。
城市管理从平面走向立体
为公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不但显示了城市管理者对执政新思维的探索精神,也是一种对广人民众现实需求的满足。一个城市的公共服务是否完善、给力,往往也体现出了这个城市管理者的执政理念、决策水平和执行能力。
在浦东新区,一种更为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模式正在诞生一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应用理念及技术成果,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信息数据库等方面纷纷亮出创新特色,支撑浦东新区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互动化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并推动城市管理实现从“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的快速升级。
作为上海“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浦东新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城市交通难问题,浦东新区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框架下,把智慧公交作为重要内容,在综合交通信息系统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建设包含公交地理信息系统和公交智能调度管理系统的智慧公交项目,逐步建成“数据采集+综合调度(管理)+市民感知”的立体互动公共交通管理体系。同时通过GPS、RFID、GPRS等对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实现以信息化平台为核心的公交车辆远程调度,实现公交实时运营数据的多渠道、多平台服务,为百姓出行提供便利精准的信息化服务,为公共交通运营体系的改善和指挥决策提供了可视化依据,也为及时处置突发事件、增强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截至目前,浦东新区已实现将所有区属3000多辆公交车纳入到集群调度系统,建成300多个太阳能智能公交站杆,市民可以在公交车站查看公交车辆的实时位置信息。同时“掌上公交”App也已同期发布,为广大市民提供贴心的公交信息服务。
环境保护是城市发展的又一重要挑战。从2012年底,浦东新区就启动了区级能耗监测平台建设,集中采集存储浦东新区范围内机关办公建筑与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为浦东新区楼宇能耗统计、审计等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现在的浦东已有数十幢楼宇数据接入到了该平台中,计划未来几年还将涵盖500幢楼宇。据悉,该平台可以实现对楼宇能耗(用电)的实时监测,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如数据对比、能耗组成分析、传输状态查询等,使用户可以直观地从不同角度查看本区建筑的用能水平、特点及变化趋势,从而有效地降低城市能源消耗,进而打造更加绿色低碳的城市生活。 民生服务实现多方互动
“无论是建立平台化政府,还是实现城市的立体管理,一方面是让城市更高效、更智慧,另一方面还是要推动以人为本的惠民应用,因为只有真正实现惠民便民,智慧城市建设才有可持续性。”张爱平说。因此,浦东新区以试点创建为契机,以注重亲民和便民为出发点,重点加强卫生、养老领域和社区等的智慧化建设,推动民生服务模式逐步由单向推送向多方互动转变。
如在与居民生活紧密相连的医疗方面,浦东新区着重推进了以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应用、实时医疗影像等信息整合和共享为核心的数字健康工程。2013年,浦东新区在前期建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容升级,全区63家公立医疗机构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及与市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开通了智能提示、健康档案调阅等功能,通过医生工作站可进行居民健康档案的调阅以及重复用药、重复检验检查的智能提醒。同时,居民也可通过登录浦东卫生外网,查阅自己的卫生服务记录和健康信息。这些智慧医疗举措的推出,有效缓解了就医难、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
而在智慧养老方面,浦东新区也下了不少功夫。不久前,浦东新区启动了区级科技助老信息平台建设,针对以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并向全区所有老年人口覆盖,建立了多层次专业服务团队和加盟商服务团队,将新区各街道、社区和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纳入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紧急类救援服务及日常生活服务等,致力于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初步统计,目前浦东新区的“安康通”、“阳光”两类紧急呼叫装置已达2万台。同时,新区还积极推进智慧养老的市场化合作机制,依托科技助老新产品的免费推广项目,加快推进“智慧养老”工程、老年居民远程应急救助系统、智能化为老服务管理平台和智慧养老体验馆等项目。
当然,以社区为核心的居民生活智慧化是智慧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民感知智慧城市的重要体现。为此,浦东新区率先在上海市推出了智慧社区试点,编制发布了《浦东新区智慧社区建设指导意见》。经过2年多的探索,涌现出了一批可供推广的成功应用案例并正在全区推广。例如,智慧社区卡就是一种通过制定统一标准的智慧城市卡,将支付功能与社区应用功能融合,实现各种“卡”功能合一,方便居民使用,助力社区整体信息化消费网络的架构及建设:而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发布的停车诱导App,可实时报送区域内停车场信息,可实时提供停车场的位置、收费、实时状态等信息查询互动,从而达到指引停车和缓解交通的目的……这些根据区域实际需求推出的各类智慧化应用,目的在于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民生,促进智慧社区服务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提高居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体验度。
在今后的智慧民生建设过程中,浦东新区还将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要围绕老百姓关心的和切身感受的应用方面去做大做强”张爱平表示,“未来浦东新区的一些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将向民生问题倾斜,要有重点,而不是‘撒胡椒面’。”
产业融合助力“智慧浦东”建设
近年来,在面临国内外区域竞争加剧和浦东信息产业优势弱化的形势下,浦东新区抓住智慧城市建设的契机,把握互联网经济和融合发展的新经济浪潮,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核心,推进智慧化应用和产业良性联动,来实现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
推动城市的产业融合往往离不开企业的广泛参与。张爱平提出,“必须承认,智慧城市建设并不是政府单方面说了算的事情,需要动员企业积极加入。”他表示,比如修建基础设施,其中离不开企业参与到应用体系的研发中来。这不仅能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或行业中的渗透,而且还将推动信息化与行业发展的高度融合。换句话说,企业的广泛参与,意味着智慧产业也跟着“产”和“用”联动快速发展。
据了解,为促进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浦东新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为传统优势产业(如航运、金融、贸易、先进制造等)注入新的发展基因,并催生更多新业态和新模式。如浦东新区逐步扩大了对产业融合发展的政府性资金投入力度,其中仅支持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引导性资金就达到了每年2000万元,近年来已引导企业增加自身的信息化投入数亿元,有效地支撑了企业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生产和经营模式变革。同时,2014年初还推出了促进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的专项政策,鼓励和支持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向“高端又高效”的方向发展。
此外,浦东还以载体拓展为依托,打造新的增长空间。在浦东原有的陆家嘴软件园、浦东软件园空间基本饱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以智慧产业(主要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态)为核心的临港软件园、川沙软件园,形成浦东新区推进智慧产业发展的新的空间载体。
当下,浦东新区产业发展正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产用联动发展和融合发展模式,为浦东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二次腾飞”形成了重要动力。
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创新性的事业,需要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循。而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城市定位,所以往各自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必然会有不一样的定位、规划和目标。在张爱平看来,浦东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最终目标,既要给老百姓带来切身的实惠体验,也要对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支撑,更进一步促使智慧产业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和达到新的高度。
眼见浦东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开展地如火如荼,并收获了明显成效,令人振奋。浦东新区正在以自身的脚踏实地树立起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典范,“智慧浦东”模式也瞬间成为可供众多城市借鉴的示范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