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积极语用在课堂中的运用能够引领学生综合运用其自身的言语表达能力,借助课堂来达到师生互促的目标。小班化的教育模式补足了传统大班制教学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需求的缺陷,也成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提升学生语用素养的可行途径。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对当前小班化语文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解决措施做出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积极语用;小班化;语文教学
积极语用教学观认为,母语课堂教学的要旨是,在感官接受语言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机制的过滤和提炼而生成表达力、表现力乃至创造力,造就“人”、“文”归一的教学新境界。积极语用在课堂中的运用能够引领学生自主能动地收集教学內容相关的材料,综合运用其自身的言语表达能力,借助课堂来達到师生互促的目标。
小班化的教育模式补足了传统大班制教学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需求的缺陷,也成为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提升学生语用素养的可行途径。近年来,小班化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在我国蓬勃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认识的偏误和准备的不充足也阻滞着小班化语文教育的纵深发展。我国教育学者在尝试新型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语用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和班级授课制的小班化教学模式,以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
一、 教育理念未及时更新——小班额的大班化教育
所谓小班化教育,首先是“小班”,小班额是小班化教育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小班”并没有全球通用的定义和标准,它是一个相对的、变化的概念。小班化教育要求的是一种人本化、个性化的教育理念,一种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主体性、基于每个学生的特点与差异、为了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小班化语文教育实践中,小班化教学与传统大班化教育的区别似乎仅仅是班级人数上的差异,在教育教学的性质和组织等方面并没有明显不同,学校实践着小班额的大班化教育,而不是小班额的小班化教育。
对此,学校必须对小班化“正本清源”,小班化教学的根本旨在扬弃大班化教学的弊端。大班化教学人数众多、课时有限、课堂组织庞大,导致学生的片面化、标准化发展,有悖于重心置于学习者个体语用活动的母语教学这一特殊本质要求,更与旨在释放学习者言语表达和表现活力的积极语用课程目标南辕北辙。推进小班化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理解小班背后的理念与内涵,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树立以学生教育为本位和班级小组合作学习机制的创新型教育理念,将课堂教学积极语用的教学方式完美地融入到小班化课堂之中。
二、 教师素质难以适应小班化教学需要——培养新型教师
小班化教育绝不是一个由于班额缩减而自动实现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渐进、系统的过程,需要政府、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准备与推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制约小班化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在小班化教学背景下,学生人数不多,学习指导和互动的机会增加,自学与讨论都应该有更多的机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时机,尝试组织自学、合作、探究类的活动,让学生学习主动起来,扎实掌握真正的自学能力,形成恒久的学习品质。小班化的课堂与大班教学的不同存在许多,如组织教学的形式不同、学习认知的方式有区别、活动频率有差异、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爱帮助会不同等等。因此课堂教学的形式方法就可以发生无限的变化,自学效果好就自学,讨论更适合便讨论,合作更有利便合作学习,竞争更有效便引入比赛,适合安静自学,教师便负责维持秩序,教师讲授更能清楚揭示则不妨仔细讲解。学习只关注学习主体本身是否有效,是否适合,以此决定教学的形式、路径与方法。
教师要摒弃传统指令性课程的教学范式,加强自身对教育知识的理解,构筑独特的、创造的思维空间。在课堂上营造自由平等的语用表达平台,鼓励学生在自由平等的语用平台上尽情表达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是“擦亮智慧生命,释放积极语用能量的点火人”,是小班化语文教学中活的教科书,培养适应小班化语文教学的新型教师,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促进个性化教育的发展。
三、 教学评价单一——实行全面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
教育评价向来是教育的指挥棒和方向标。然而,真正落实到实处的学生全面发展为评价依据的又有多少?究其原因,最容易被提及的就是学生人数多,综合评价工作量大,科学评估困难等等。这也因此成为基础教育界教育评价改革长期难以进展的重要理由之一。
传统的母语教学评价往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重视的是总结性的评价,注重测验和单一的评价。“小班化教育”教学评价具有主体性、多元性、激励性、形象性、形成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这与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一致的。它的评价具有诊断、鉴别的功能,同时也具有调节、激励的作用。
1. 注重过程,分类指导,发挥学生主动性
评价要注重学习过程的发展性,既要看重期末测试的结果,也要将平时的课堂教学表现纳入其中。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际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根据学生努力情况以及后续学习的状况,再进行学期末的层次调整。教师进行分类指导,更有利于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因材施教”。
2. 多元激励,让学生释放个性,多向成功
小班化语文教学的评价要综合学生的各项能力,教学评价要在“听说读写”等单项能力训练的基础上,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职业通用能力等多元智能。这样的评价方式除了关注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外,还注重其他能力的培养,适应“以能力为本位”的发展趋势。教师要以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需求为指针,通过教育评价来指导教育行动,真正地激励学生自由多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涌,张雪.论积极语用教学观:释放表达力.课程·教材·教法,2013,(11):36-42.
[2]潘涌.积极语用教育观与母语教师语用能力重构.中国教育学刊,2012,(7):61-65.
[3]潘涌.积极语用:从接受本位到表达本位.语文建设,2014,(4):18-21.
[4]张学华.小班化教学及其反思.当代教育科学,2003,(9):24-26.
[5]水远璇.试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班化教育问题.教育探索,2009,(9):33-34.
[6]刘芳.小班化:提升学生语用素养的可行途径.浙江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吴雨蝶,俞佳敏,浙江省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
关键词:积极语用;小班化;语文教学
积极语用教学观认为,母语课堂教学的要旨是,在感官接受语言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机制的过滤和提炼而生成表达力、表现力乃至创造力,造就“人”、“文”归一的教学新境界。积极语用在课堂中的运用能够引领学生自主能动地收集教学內容相关的材料,综合运用其自身的言语表达能力,借助课堂来達到师生互促的目标。
小班化的教育模式补足了传统大班制教学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需求的缺陷,也成为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提升学生语用素养的可行途径。近年来,小班化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在我国蓬勃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认识的偏误和准备的不充足也阻滞着小班化语文教育的纵深发展。我国教育学者在尝试新型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语用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和班级授课制的小班化教学模式,以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
一、 教育理念未及时更新——小班额的大班化教育
所谓小班化教育,首先是“小班”,小班额是小班化教育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小班”并没有全球通用的定义和标准,它是一个相对的、变化的概念。小班化教育要求的是一种人本化、个性化的教育理念,一种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主体性、基于每个学生的特点与差异、为了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小班化语文教育实践中,小班化教学与传统大班化教育的区别似乎仅仅是班级人数上的差异,在教育教学的性质和组织等方面并没有明显不同,学校实践着小班额的大班化教育,而不是小班额的小班化教育。
对此,学校必须对小班化“正本清源”,小班化教学的根本旨在扬弃大班化教学的弊端。大班化教学人数众多、课时有限、课堂组织庞大,导致学生的片面化、标准化发展,有悖于重心置于学习者个体语用活动的母语教学这一特殊本质要求,更与旨在释放学习者言语表达和表现活力的积极语用课程目标南辕北辙。推进小班化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理解小班背后的理念与内涵,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树立以学生教育为本位和班级小组合作学习机制的创新型教育理念,将课堂教学积极语用的教学方式完美地融入到小班化课堂之中。
二、 教师素质难以适应小班化教学需要——培养新型教师
小班化教育绝不是一个由于班额缩减而自动实现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渐进、系统的过程,需要政府、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准备与推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制约小班化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在小班化教学背景下,学生人数不多,学习指导和互动的机会增加,自学与讨论都应该有更多的机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时机,尝试组织自学、合作、探究类的活动,让学生学习主动起来,扎实掌握真正的自学能力,形成恒久的学习品质。小班化的课堂与大班教学的不同存在许多,如组织教学的形式不同、学习认知的方式有区别、活动频率有差异、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爱帮助会不同等等。因此课堂教学的形式方法就可以发生无限的变化,自学效果好就自学,讨论更适合便讨论,合作更有利便合作学习,竞争更有效便引入比赛,适合安静自学,教师便负责维持秩序,教师讲授更能清楚揭示则不妨仔细讲解。学习只关注学习主体本身是否有效,是否适合,以此决定教学的形式、路径与方法。
教师要摒弃传统指令性课程的教学范式,加强自身对教育知识的理解,构筑独特的、创造的思维空间。在课堂上营造自由平等的语用表达平台,鼓励学生在自由平等的语用平台上尽情表达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是“擦亮智慧生命,释放积极语用能量的点火人”,是小班化语文教学中活的教科书,培养适应小班化语文教学的新型教师,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促进个性化教育的发展。
三、 教学评价单一——实行全面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
教育评价向来是教育的指挥棒和方向标。然而,真正落实到实处的学生全面发展为评价依据的又有多少?究其原因,最容易被提及的就是学生人数多,综合评价工作量大,科学评估困难等等。这也因此成为基础教育界教育评价改革长期难以进展的重要理由之一。
传统的母语教学评价往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重视的是总结性的评价,注重测验和单一的评价。“小班化教育”教学评价具有主体性、多元性、激励性、形象性、形成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这与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一致的。它的评价具有诊断、鉴别的功能,同时也具有调节、激励的作用。
1. 注重过程,分类指导,发挥学生主动性
评价要注重学习过程的发展性,既要看重期末测试的结果,也要将平时的课堂教学表现纳入其中。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际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根据学生努力情况以及后续学习的状况,再进行学期末的层次调整。教师进行分类指导,更有利于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因材施教”。
2. 多元激励,让学生释放个性,多向成功
小班化语文教学的评价要综合学生的各项能力,教学评价要在“听说读写”等单项能力训练的基础上,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职业通用能力等多元智能。这样的评价方式除了关注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外,还注重其他能力的培养,适应“以能力为本位”的发展趋势。教师要以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需求为指针,通过教育评价来指导教育行动,真正地激励学生自由多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涌,张雪.论积极语用教学观:释放表达力.课程·教材·教法,2013,(11):36-42.
[2]潘涌.积极语用教育观与母语教师语用能力重构.中国教育学刊,2012,(7):61-65.
[3]潘涌.积极语用:从接受本位到表达本位.语文建设,2014,(4):18-21.
[4]张学华.小班化教学及其反思.当代教育科学,2003,(9):24-26.
[5]水远璇.试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班化教育问题.教育探索,2009,(9):33-34.
[6]刘芳.小班化:提升学生语用素养的可行途径.浙江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吴雨蝶,俞佳敏,浙江省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