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同贵 当农民很辛苦,但乐在其中农庄庄主
张同贵是这个现实版“开心农庄”的创立者。从老家四川来到上海之后,他曾在外贸投资领域干得风生水起,更一手创建了火遍上海的“多利川菜馆”,而现在,他纵身一跃,跑到天空之下、田野之中,成为一名拥有中欧国际商学院EMBA学位的高级“农夫”。
在张同贵心底,无污染的绿色环境就像一个远去的梦。“小时候我能在池塘里和鱼儿一起游泳,能吃到养一年才出栏的猪肉,可是现在都没有了。”于是他萌生了打造有机农庄的想法。他在南汇精挑细选出来的地方,一待就是四年。他投入了数千万资金改造土壤和水源,耐心等待被伤害的土地一点点复原。“这几年农庄几乎没有任何产出,”张同贵说,“但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有了不一样的水土,张同贵希望种出不一样的蔬菜。他从台湾邀请到有机种植的专家,又从德国找来设计师进行“原生态”的园区规划。在田地里,常常能看到毕业于各地农学院的大学生的身影。农庄管理层中的另外两名MBA“庄稼汉”郭海和茅亮也是他从中欧校友中拉来的。让最核心的团队做最核心的事,用志同道合的激情将大家集合在一起,这是张同贵所一直坚持的。
农庄从去年开始对外销售有机蔬菜,还有吃有机蔬菜长大的鸡和羊。“当农民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我每天要开车近一个小时到这里来上班。”有好多企业老总向他表示希望到农庄来当一名“农夫”。他们觉得这是件功德无量的事,同时还能锻炼身体。“这恐怕就是农庄为大家带来的原发性动力吧。”
郭海 请来台湾专家种菜农庄总经理
郭海是2010年夏天才正式加入农庄的,曾在医药行业工作过的他对于“有机”并非完全没有概念。“我是一个关注健康的人,”他这样说道,“所以来到农庄也是很自然的事。”正是因为有医药方面的行业背景,郭海在“恶补”有机农业知识的时候也有了底气。更何况,农庄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内部培训,参与者除了一线的种植者外,还有管理和市场人员。“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经常有机会和专家交流,我很快就开始熟悉有机的一切了。”郭海说。
同为中欧毕业的校友,郭海在头一次听到张同贵聊起“多利”的远景时就感到了强烈的认同和向往。“我当时很感慨,原来农业还可以这样做。如果说制药是为了改善病人的身体,那么从事有机农业则是关注所有人的健康。”谈及农庄的未来规划,身为“总管”的郭海显得踌躇满志:“将来这里会有可容纳上百人的餐馆,有可供个人或单位耕种的自留地,我们希望以此吸引都市的年轻人到农庄来,不仅是来体验有机蔬菜,也体验一种不同于钢筋水泥的生活方式。”
郭海非常满意自己的选择,因为他追求的是“成功之上的成功”。“去打工或者当老板,然后赚大钱,这对于名校MBA而言并不难,”郭海说,“但我还想做更有意义的事。像现在这样把社会责任和商业结合在一起,正是我想要的工作。”
茅亮 第一个客户是老同学农庄销售总监
茅亮是3个MBA“农夫”中最年轻的一个,也是行业背景跟农业最不搭调的一个。“我以前是通信行业的,算是做工业品,而现在却是做农产品,差别当然很大,”他笑言,“但是中国的农产品消费市场还没有实现细分,这正是大有可为的领域。”
因为领导和同伴都是中欧的校友,而有机蔬菜的消费刚好面向这样一批职场精英,所以茅亮顺理成章地把自己的同学发展为了“第一个客户”。“不仅如此,我的第一个单位客户也来自于中欧。”他自豪地说。到现在为止,多利农庄的个人会员数达到了5000多,“但我们不会盲目扩展会员数,”茅亮说,“因为有机蔬菜的种植周期长,我们必须保证菜品的质量。”
农庄在正式“卖菜”之初实行的是“点单式”,“但后来我们发现,这种做法给后台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不利于有效的操作。”于是就改成了现在的会员“套餐式”:由营养师搭配出当季的新鲜蔬菜,然后直送上门。“顾客只需预付一定时期的费用就可以享受最新鲜无害的蔬菜,而且还不用担心蔬菜价格的波动。”茅亮介绍道。
别看农庄如今风风火火,当初也遭到了不少非议。“当地农民一开始并不理解,埋怨我们抢去了土地,但现在大家都很支持,因为他们的收入大大提高了。”农庄目前有90%以上的一线种植者来自于当地,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正以全新的方式参与到他们祖先熟悉的农业中去。
张同贵是这个现实版“开心农庄”的创立者。从老家四川来到上海之后,他曾在外贸投资领域干得风生水起,更一手创建了火遍上海的“多利川菜馆”,而现在,他纵身一跃,跑到天空之下、田野之中,成为一名拥有中欧国际商学院EMBA学位的高级“农夫”。
在张同贵心底,无污染的绿色环境就像一个远去的梦。“小时候我能在池塘里和鱼儿一起游泳,能吃到养一年才出栏的猪肉,可是现在都没有了。”于是他萌生了打造有机农庄的想法。他在南汇精挑细选出来的地方,一待就是四年。他投入了数千万资金改造土壤和水源,耐心等待被伤害的土地一点点复原。“这几年农庄几乎没有任何产出,”张同贵说,“但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有了不一样的水土,张同贵希望种出不一样的蔬菜。他从台湾邀请到有机种植的专家,又从德国找来设计师进行“原生态”的园区规划。在田地里,常常能看到毕业于各地农学院的大学生的身影。农庄管理层中的另外两名MBA“庄稼汉”郭海和茅亮也是他从中欧校友中拉来的。让最核心的团队做最核心的事,用志同道合的激情将大家集合在一起,这是张同贵所一直坚持的。
农庄从去年开始对外销售有机蔬菜,还有吃有机蔬菜长大的鸡和羊。“当农民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我每天要开车近一个小时到这里来上班。”有好多企业老总向他表示希望到农庄来当一名“农夫”。他们觉得这是件功德无量的事,同时还能锻炼身体。“这恐怕就是农庄为大家带来的原发性动力吧。”
郭海 请来台湾专家种菜农庄总经理
郭海是2010年夏天才正式加入农庄的,曾在医药行业工作过的他对于“有机”并非完全没有概念。“我是一个关注健康的人,”他这样说道,“所以来到农庄也是很自然的事。”正是因为有医药方面的行业背景,郭海在“恶补”有机农业知识的时候也有了底气。更何况,农庄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内部培训,参与者除了一线的种植者外,还有管理和市场人员。“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经常有机会和专家交流,我很快就开始熟悉有机的一切了。”郭海说。
同为中欧毕业的校友,郭海在头一次听到张同贵聊起“多利”的远景时就感到了强烈的认同和向往。“我当时很感慨,原来农业还可以这样做。如果说制药是为了改善病人的身体,那么从事有机农业则是关注所有人的健康。”谈及农庄的未来规划,身为“总管”的郭海显得踌躇满志:“将来这里会有可容纳上百人的餐馆,有可供个人或单位耕种的自留地,我们希望以此吸引都市的年轻人到农庄来,不仅是来体验有机蔬菜,也体验一种不同于钢筋水泥的生活方式。”
郭海非常满意自己的选择,因为他追求的是“成功之上的成功”。“去打工或者当老板,然后赚大钱,这对于名校MBA而言并不难,”郭海说,“但我还想做更有意义的事。像现在这样把社会责任和商业结合在一起,正是我想要的工作。”
茅亮 第一个客户是老同学农庄销售总监
茅亮是3个MBA“农夫”中最年轻的一个,也是行业背景跟农业最不搭调的一个。“我以前是通信行业的,算是做工业品,而现在却是做农产品,差别当然很大,”他笑言,“但是中国的农产品消费市场还没有实现细分,这正是大有可为的领域。”
因为领导和同伴都是中欧的校友,而有机蔬菜的消费刚好面向这样一批职场精英,所以茅亮顺理成章地把自己的同学发展为了“第一个客户”。“不仅如此,我的第一个单位客户也来自于中欧。”他自豪地说。到现在为止,多利农庄的个人会员数达到了5000多,“但我们不会盲目扩展会员数,”茅亮说,“因为有机蔬菜的种植周期长,我们必须保证菜品的质量。”
农庄在正式“卖菜”之初实行的是“点单式”,“但后来我们发现,这种做法给后台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不利于有效的操作。”于是就改成了现在的会员“套餐式”:由营养师搭配出当季的新鲜蔬菜,然后直送上门。“顾客只需预付一定时期的费用就可以享受最新鲜无害的蔬菜,而且还不用担心蔬菜价格的波动。”茅亮介绍道。
别看农庄如今风风火火,当初也遭到了不少非议。“当地农民一开始并不理解,埋怨我们抢去了土地,但现在大家都很支持,因为他们的收入大大提高了。”农庄目前有90%以上的一线种植者来自于当地,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正以全新的方式参与到他们祖先熟悉的农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