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提出了以下教学学建议:适当拓展、延伸,做到知其所以然;注重概念辨析,避免混为一谈;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结合专题训练和讲评,巩固教学成果。
关键词: 神经系统 调节 教学建议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正当你悠闲地漫步在公园里时,突然前方有条蛇挡住了你的去路,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快速逃避。教师肯定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提问:为什能在短时间作出如此迅速的反应?这与人体的什么系统有关?引入主题。
2.自主学习、提升能力
带领学生复习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问题1: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展示神经元结构图,要求学生指出神经元的结构,并辨析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及神经等概念。
问题2:神经元的功能呢?演示实验图,并提问:刺激蛙的坐骨神经,肌肉有无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回答:肌肉收缩。得出神经元功能: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并传导兴奋。
问题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回忆反射定义及分类,并请同学们来分析四组有趣的现象,看看它们分别属于那类反射?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如:小猴吮奶;狗熊飞车;尝梅止渴;望梅止渴。
3.层层设疑,逐步探究
(1).探究興奋的传导形式
再一次演示实验图,并提问:刺激蛙的坐骨神经,肌肉收缩的同时,电流表指针有无变化?说明什么?学生观察回答:肌肉收缩的同时,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的,该电信号又叫神经冲动。 过渡思考:兴奋或电信号或神经冲动是如何产生并传导的呢?
(2).探究兴奋的产生
展示膜内外连有示波器的神经纤维在受到刺激前后的波形图。思考: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两侧为什么出现-70mv的电位值?受到刺激后,波形图又为何发生改变?
引导学生阅读P18然后多媒体演示静息电位的形成过程。
学生总结: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两侧出现-70mv的电位值的原因:首先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膜内K+ 高,膜外Na+ 高);其次: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差异(K+ 通透性大)。 要求学生完成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图和膜电位变化图。
过渡思考:静息电位是膜内负,膜外正,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电位有将如何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P18然后多媒体演示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
学生总结: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原因是:细胞膜对Na+ 通透性增加,Na+内流。
要求学生完成兴奋状态下膜内电位图和膜电位变化图如图1。
组织学生继续讨论:受刺激部位始终处于内正外负的状态吗?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同时,展开小组合作与讨论、分析、归纳:一旦形成动作电位后,膜对K+通透性增强,K+外流,恢复静息电位。继续完成恢复静息电位过程膜电位变化示意图。
进一步设疑:恢复静息电位的部位与其受刺激前的状态完全相同吗?引导学生从膜电位和离子分布两个角度比较。小组讨论后得出:膜电位一样,但离子分布不同(简要介绍Na+ - K+ 泵) 过渡思考:受刺激部位如何将兴奋传给相邻部位?
(3).探究兴奋的传导
引导学生阅读P18,完成兴奋与未兴奋部位膜内外电位图如图2,指出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的关系。
思考:这是兴奋由树突传导细胞体,再传导轴突,若刺激发生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兴奋将如何传导?
(4).课堂小结、内容升华 为了使课堂小结不流于形式,采用学生自主总结的方法,由学生自己小结兴奋的产生与传导过程。
4.检测反馈、拓展延伸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了下面的课堂反馈练习,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1)展示图3,在示波器上,电位变化曲线将如何变化?
设计意图:本题意在提升学生构建曲线模型的能力,同时,通过图文之间的转换促使学生提高迁移能力和变通能力,让相关知识得以拓展和深化,达到训练学生推理、判断、概括等各种能力的目的。
(2)展示图4,判断:在A、B、C或BC、CD之间给予相同的刺激后,指针偏转方向。若是将电流表一极接在膜外,一极接在膜内,情况又如何?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刺激前后膜内外电位情况的掌握,即兴奋时表现为内负外正,兴奋时则为内正外负。突破点是要分清电流表电极的连接位置和具体的刺激部位。
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及时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体现科学方法教育。设定知识、能力、态度观念等方面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进程设置各种类型的形成性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程。最后分层设置一些经典练习题,强化对教学内容的巩固,测试表明,建立起来的概念是形象生动的、深刻的。对于本节重点和难点,利用flash动画效果会好得多。
参考文献
[1]李德元;古詩《江雪》教学建议[J];安徽教育;2011年08期
[2]雷宗晓;《灰尘的旅行》浅析及教学建议[J];四川教育;2012年06期
关键词: 神经系统 调节 教学建议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正当你悠闲地漫步在公园里时,突然前方有条蛇挡住了你的去路,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快速逃避。教师肯定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提问:为什能在短时间作出如此迅速的反应?这与人体的什么系统有关?引入主题。
2.自主学习、提升能力
带领学生复习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问题1: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展示神经元结构图,要求学生指出神经元的结构,并辨析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及神经等概念。
问题2:神经元的功能呢?演示实验图,并提问:刺激蛙的坐骨神经,肌肉有无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回答:肌肉收缩。得出神经元功能: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并传导兴奋。
问题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回忆反射定义及分类,并请同学们来分析四组有趣的现象,看看它们分别属于那类反射?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如:小猴吮奶;狗熊飞车;尝梅止渴;望梅止渴。
3.层层设疑,逐步探究
(1).探究興奋的传导形式
再一次演示实验图,并提问:刺激蛙的坐骨神经,肌肉收缩的同时,电流表指针有无变化?说明什么?学生观察回答:肌肉收缩的同时,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的,该电信号又叫神经冲动。 过渡思考:兴奋或电信号或神经冲动是如何产生并传导的呢?
(2).探究兴奋的产生
展示膜内外连有示波器的神经纤维在受到刺激前后的波形图。思考: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两侧为什么出现-70mv的电位值?受到刺激后,波形图又为何发生改变?
引导学生阅读P18然后多媒体演示静息电位的形成过程。
学生总结: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两侧出现-70mv的电位值的原因:首先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膜内K+ 高,膜外Na+ 高);其次: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差异(K+ 通透性大)。 要求学生完成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图和膜电位变化图。
过渡思考:静息电位是膜内负,膜外正,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电位有将如何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P18然后多媒体演示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
学生总结: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原因是:细胞膜对Na+ 通透性增加,Na+内流。
要求学生完成兴奋状态下膜内电位图和膜电位变化图如图1。
组织学生继续讨论:受刺激部位始终处于内正外负的状态吗?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同时,展开小组合作与讨论、分析、归纳:一旦形成动作电位后,膜对K+通透性增强,K+外流,恢复静息电位。继续完成恢复静息电位过程膜电位变化示意图。
进一步设疑:恢复静息电位的部位与其受刺激前的状态完全相同吗?引导学生从膜电位和离子分布两个角度比较。小组讨论后得出:膜电位一样,但离子分布不同(简要介绍Na+ - K+ 泵) 过渡思考:受刺激部位如何将兴奋传给相邻部位?
(3).探究兴奋的传导
引导学生阅读P18,完成兴奋与未兴奋部位膜内外电位图如图2,指出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的关系。
思考:这是兴奋由树突传导细胞体,再传导轴突,若刺激发生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兴奋将如何传导?
(4).课堂小结、内容升华 为了使课堂小结不流于形式,采用学生自主总结的方法,由学生自己小结兴奋的产生与传导过程。
4.检测反馈、拓展延伸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了下面的课堂反馈练习,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1)展示图3,在示波器上,电位变化曲线将如何变化?
设计意图:本题意在提升学生构建曲线模型的能力,同时,通过图文之间的转换促使学生提高迁移能力和变通能力,让相关知识得以拓展和深化,达到训练学生推理、判断、概括等各种能力的目的。
(2)展示图4,判断:在A、B、C或BC、CD之间给予相同的刺激后,指针偏转方向。若是将电流表一极接在膜外,一极接在膜内,情况又如何?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刺激前后膜内外电位情况的掌握,即兴奋时表现为内负外正,兴奋时则为内正外负。突破点是要分清电流表电极的连接位置和具体的刺激部位。
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及时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体现科学方法教育。设定知识、能力、态度观念等方面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进程设置各种类型的形成性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程。最后分层设置一些经典练习题,强化对教学内容的巩固,测试表明,建立起来的概念是形象生动的、深刻的。对于本节重点和难点,利用flash动画效果会好得多。
参考文献
[1]李德元;古詩《江雪》教学建议[J];安徽教育;2011年08期
[2]雷宗晓;《灰尘的旅行》浅析及教学建议[J];四川教育;2012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