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一代校园网综合建设

来源 :电脑知识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647403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院校基本都建设了校园网络,但这种单一功能的网络已不能满不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整体需要,学院应当创建一个技术先进、扩展性强、管理简单、无盲点覆盖的健壮绿色网络。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校园网络;IPV6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5-0988-02
  1 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概念
  “数字化校园”是用层次化、整体的观点来实施校园信息化建设,将校园网上的信息进行系统的组织和分类,让用户在网上快速发现自己需求的信息。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环境,让管理人员科学地、规范地管理自己的数据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方便地发布出去。它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
  对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要充分利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建立多层次性、创新性、开放性的学校,从而提高办学的整体效果。要以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管理理论为指导,超越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大致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在教学方面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网络实现教学资源、信息资源的传播与共享,并通过软件来提升高师生互动的水平,通过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从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1.2 在科研方面
  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科研资源和设备的共享,加快科研信息传播速度,促进国际性学术交流,开展合作研究,并且利用网络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领域的转化,以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从而大大提高科研的创新水平和辐射力。
  1.3 在管理方面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实现各部门之间更迅捷的沟通,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减员增效,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
  1.4 在公共服务体系方面
  要建立覆盖学院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区域的高速网络环境;要建设高质量的数字化的图书馆;要在校园内建立电子身份及其认证系统,从而为学校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新一代数字化校园网的特点
  伴随着万兆网络的大面积应用,以及40G、100G标准的初露端倪,校园网可用网络资源带宽出现了极大改善。新一代数字化校园网络不仅仅局限于是带宽的大幅提升,在带宽提升的同时伴随着层出不穷的应用,不断涌现出不同的问题:
  1)用户数量巨大。由于高校合并、教育规模扩大等因素,高校学生的在校数量增长了许多,一般大学的学生数量达到了1万人~4万人的规模。
  2)复杂的用户类型。高等院校存在着非常复杂用户类型,这其中包括了:全日制学生、委培学生、教职工用户、工办公用户等。
  3)复杂的管理策略。由于认证用户类型非常多,所以对每一类型用户的权限设置不一样、网络流量限制不一样、收费策略不一样,因此对用户的管理策略非常复杂。
  4)上网流量非常大。由于认证用户数量增大、学习和娱乐的多媒体资料在网络上交流频繁、网格计算等科研需要,造成校园网流量增大。
  5)网络的安全威胁性大。校园网的网络资源丰富、大量用户随时在线、互相之间访问频繁、网络管理者对用户终端管理权限小,这都给网络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据称90%的垃圾邮件都来自高校校园网,由此可见高校校园网安全问题的难度。
  6)网络覆盖的地域范围宽广。学生数量的增加和新老校区的合并,使得校园网的地理覆盖范围往往超过上千亩,楼宇数量多大几百栋,校园内部的光纤长度达到几十公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一个大学校园网的规模已经达到一个小城域网的规模。不仅仅是校区大,由于随时随地上网的需要,校园内每一个角落都将被无线网络覆盖,初期只覆盖会议中心等关键地区的无线网络将向更宽广的范围延伸。
  7)IPv6应用从小范围的实验网向大范围的全网支持IPv6应用过渡。原有的以ISATAP隧道、配置隧道为主的低速过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约来越多的IPv6访问需求,建设高速双栈校园网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8)新一代数字校园必然是节约型数字校园。中央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和重大的理论创新,是推进高校管理实践创新、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指南。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型社会呼唤节约型校园,建设节约型校园,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应有的社会责任。
  3 新一代数字校园网解决方案
  结合十一五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特点,现推出“多维绿网 数字校园”整网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以下一代网络技术IPv6为依托,以10G、100G以太网为基础,创建一个技术先进、扩展性强、管理简单、无盲点覆盖的健壮绿色网络。
  整体方案拓扑:方案采用最适应校园网的星型结构,模块化设计,核心层采用2台万兆换机,根据需求也可以扩展为环网。汇聚层根据区域不同和流量不同,大区域采用万兆系列作为汇聚,中小区域可以采用千兆系列作为汇聚,这些设备均可实现万兆互联。核心和汇聚之间采用双归属连接,增强网络可靠性。接入层采用百兆系列交换机,支持ACL和防ARP欺骗攻击。
  在网络中心部署内网安全管理系统、用户认证系统,增强网络安全性,出口采用高性能路由器,具备强大的NAT和策略路由。
  3.1 “三高”网络
  3.1.1 高可靠
  1)设备自身可靠性:核心交换机采用双机热备,核心到汇聚之间采用双链路,杜绝了核心设备的单点故障。出口路由器、防火墙均可实现电源冗余,路由器还可以实现引擎冗余,用户认证系统可以实现双机冗余配置,将大大增强了网络的可靠性。   2)链路可靠性:核心和汇聚之间采用双链路连接或者扩展为环网互联,正常时可以实现负载均衡,即使单一链路发生故障,也可以保证业务不中断,从而保证整个网络系统的高可靠性。
  3.1.2 高性能
  采用高端IPV6万兆交换机,超大的背板带宽和交换容量,保证园区网的各种应用对数据转发的需求。
  出口路由器采用多NP架构,具有超强的NAT能力和策略路由功能,满足了大型园区网上网的需求。
  出口防火墙采用了多核多线程的网络处理器架构,具备线速千兆小包吞吐能力,传统的X86架构和NP架构防火墙无法相比,完全可以满足大量用户上网需求,尤其是现在主流的P2P流量对小包吞吐量的要求。
  在核心和主要汇聚之间采用万兆链路主干,千兆链路备份,可以满足大流量应用对带宽的需求。另外网络流量还可以实现负载均衡,以减轻设备和链路的负载压力。
  3.1.3 高扩展性
  采用模块化、分层设计,主要设备均具备很强的扩展能力。选取设备采用100G交换平台,能够提供20个扩展槽和100个万兆接口,具有极高的万兆线速转发性能,以及更高的万兆端口密度来支撑大量汇聚设备的万兆链路上联,保证了网络扩容能力。
  3.2 分布式双栈园区网
  采用的路由交换机都支持基于ASIC的IPv6分布转发,完全达到线速,可以实现真正的IPv6商用部署。选取产品要求均通过业内最为苛刻的IPv6 Ready金牌认证测试,可以提供完整的IPv6解决方案,可以一步到位建成IPv6/IPv4分布式双栈园区网。
  3.3 节约型网络
  节能:数字校园信息系统的电力消耗有30%来自IT 设备,而基础网络设施又在其中占据重要比例。在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网络设备需要将“节能减排”作为一项参考指标。
  环保:我国已经从2008 年3 月开始实施信息产品的环保认证,所有网络产品将会根据铅、镉、汞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加贴绿色或橙色标识。
  3.4 安全可信网络
  接入交换机: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特别是内网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接入交换机的安全特性越来越重要,能否有效的解决内网特别是接入层安全问题,已经是衡量网络的重要的因素。
  汇聚交换机:提供了完整的ACL策略,并使用不同的策略进行转发。通过ACL策略的实施,用户可以过滤掉“冲击波”、“震荡波”、“红色代码”等病毒包,防止扩散和冲击核心设备。
  核心交换机:
  “可有效防止各类非法协议攻击导致核心设备交换引擎瘫痪;
  可保障正常、合法、速度合理的关键控制报文在大流量业务下不被淹没,快速处理不中断;
  先进的LPM技术:可抵抗“冲击波”病毒、“zero day”病毒、“SQL slammer warm”病毒等;
  端口信任模式:可检测非法BPDU、非法DHCP Server等,从而保障网络的安全。
  4 结束语
  秉承“让网络应用普遍成功”的理念,时刻关注数字校园需求变化,把握技术发展趋势,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高质量的网络产品,创建一个技术先进、扩展性强、管理简单、无盲点覆盖的健壮绿色网络。
其他文献
该文针对目前使用的传统水情数据采集系统中存在的弊端,设计开发一套基于多协议多设备水情数据采集系统,使数据采集采集终端和数据处理中心系统相互独立出来,达到了采集设备
该文主要讲述如何直接向东北空管局网站上传大容量、多种格式文件的应用技巧。
如今Win8电脑越来越普及,尽管界面更创新、性能更出色,但对于习惯了传统Win模式的朋友来说,有时感觉Win8界面并不实用,甚至影响日常操作。而通过以下方法,可以让你的Win8电脑
最近,笔者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原先编辑好的一张Excel表格,恰好容纳在一张A4纸上,现在需要将纸张型号改为B5,但仍要打印在一张纸上,这可让人犯了难。因为,通过缩小字号、调整列宽、
基于WRF/Chem模式和雾的观测资料,开展了包含和不包含人为污染排放源两种大气背景条件下的数值模拟对比试验,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为污染物对2009年12月1日发生在我国华北和华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