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改变历史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K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吸虫病击败曹操
  历史中的曹操确实在赤壁之战中被烧了舰队,但这不是让他决心撤退的真正原因。在《三国志》的记载中,来自北方的曹操军队一到赤壁就开始生病。面对疾病造成的严重减员,曹操只能撤兵。
  史书中并没有说明曹魏大军罹患的是哪种疾病,但在另外一本医学经典《伤寒论》里,张仲景详细介绍了当时南阳一带发生的疫情,而曹操行军时恰好经过那里。根据张仲景的描述,后人考证曹军患上的很有可能是南方常见的血吸虫病。
  为躲疟疾建大明宫
  唐朝的首都长安没有设计好,因为太过注重都城的礼仪功能,城市布局没有考虑低洼地带对居住和健康的影响。恰逢隋唐时期北方气候湿润,长安城中的低洼地带非常容易滋生蚊虫,疟疾也经常流行。
  比如皇宫最初位于城内两个土坡之间,唐高宗就深受“风痹”困扰。武则天主持扩建的大明宫,地势比旧宫要高,修建的初衷也是给丈夫养病。
  而在城内,地势较低的城西因为“西方为尊”,在隋代建城时是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但到了唐朝,人口反而向东转移,原因就是怕生病。
  吐蕃因醉氧病撤退
  公元670年,唐朝大将薛仁贵率军远征吐蕃,目标直指拉萨,但在出兵之后不久,就因为“冷瘴”遭遇大败。八年之后,唐朝又派出18万大军反击吐蕃的侵扰,但这支由“关内、河东及诸州骁勇”组成的部队到了青藏高原照样歇菜,最后止步在青海湖附近。
  习惯了高原的稀薄空气,对吐蕃人来说也不全是好事。公元763年吐蕃军队攻陷长安之后,因为平原的充足氧气,产生了头痛、乏力、胸闷、腹泻的“醉氧反应”,不到半个月就把军队撤退到了甘肃一带。
  鼠疫破坏吴三桂计划
  明末李自成围攻京师的时候,北京正在闹鼠疫。在历史记载里,原本保卫首都的15万明军精锐,灾疫过后能守城的只剩下了五六万老弱病残。最后,多次被蒙古、后金围攻但从未失守的北京城,只用三天就向李自成敞开了城门。
  在这个背景下,吴三桂的故事也有了合理解释。农民起义军进驻北京之后,也受到了鼠疫的困扰。引清兵入关驱赶李自成,再利用满人染病的机会消灭满清,在吴三桂心中或许是绝妙的计划。
  让吴三桂万万没想到的是,满人入关之后,鼠疫疫情已经过了高峰期,而满汉分治的政策也阻断了瘟疫的蔓延。整个中国的王朝就这样在一场疾病的来去间变了两次模样。
其他文献
此生虽穷绝不冒险  大概是1989年春,我进城开会,在川拖厂(四川手扶式拖拉机制造厂)门口,看到地上立了个牌牌,上写:出售海狸鼠种。之前,听说这是一种宠物,价格昂贵。不就是一只大耗子吗,咋可能是宠物呢?一打听,方知一只母鼠,售价已暴涨到七八千元!我算了算自己的收入,一个月一百多块钱工资,不吃不喝,啥时候才买得起一只?  同事们上班,无心做事,都围在一起说鼠。某某养了一头,一窝八崽,六头母的,卖了五
期刊
有水大家用  我们村的土地比周围高出几米,据说1954年发大水,大新镇毛滩村淮河大坝决堤,几乎整个堤北成了泽国,唯独我们那儿安然无恙,成了周围乡邻的避难所。  既然地势比较高,又远离河流(南距淮河十里,北距浍河二十里),自然是个水资源匮乏的地方。有一条堤坝东西横穿这里,村民因势利导在坝子的两侧挖沟筑堤,围起了两个大水塘,名曰:南坝塘、北坝塘。贴近村庄的路西有一片荒地,村民决定在这里开挖沟渠,当工程
期刊
在那干部要到干校参加劳动的年代,我本应是要去干校参加劳动的,因两个孩子小,承蒙关照,没有让我去农村,而是留在单位挖防空洞,“备战备荒”。整整半年时间,有白班,也有晚班。晚班要干到深夜一两点钟。活干完了总要吃点夜餐,说是夜餐,实际就是一碗面条。如果舍得花五分钱,便可在上面撒上一丁点儿榨菜肉丝,热气腾腾的,香气扑鼻。  一次,我花一毛钱买了一大碗面,再花五分钱让大师傅在上面撒了一些榨菜肉丝,上面再反扣
期刊
孩童时,每天吃过晚饭就会哼唱起这样的儿歌:“吃饱夜饭想想看,明朝买点啥个小菜?啥个小菜?茭白炒虾……”是苏州的儿歌,几乎江南地域都流行,是寻常市井生活的写实。  江南人把早晨买菜称为“买小菜”,并非轻视,恰恰是看重。传统家庭,每天晚上,一家老小都会聚在一道,你一言我一语,商量着明天菜肴的搭配,尽可能做到兼顾每位家庭成员的爱好口味,又量入为出,做到实惠好吃。也许会七嘴八舌有所争执,但总能达成妥协和默
期刊
婆婆有意为难  那时候,城乡之间的鸿沟极深,娶农村媳妇,城里人颇有顾虑。有一个乡下媳妇,和她老公是自由恋爱,感情很不错,等到谈婚论嫁的时候,未来的婆婆却不同意。  这个媳妇并不去问个明白,却让老公出面去做他妈妈的工作。小伙子和老娘过上了招儿,说你看××模样周正,脾气又温和,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呢?  老太太说,这些都不能当饭吃嘛,她那个农村户口总是个大问题。  小伙子说那怕啥,不就几十斤粮食吗?她脑子
期刊
1968年,我从安徽蚌埠一中高中毕业后到宿县农村插队落户。我所在的生产队里养了两匹马、一匹骡子。每天出工下地干活,赶马人套上马、甩响鞭,马车跑动后,他往车辕的左边一跑,轻松一跳,潇洒地坐上去,大鞭一炸,马蹄嗒嗒响起。我们几个知青眼馋呀,似乎天下最美好的工作就是赶马车了。  我死磨烂缠,终于蒙队长“开恩”,让我学赶马车。一个多月下来,我和马混熟了,知道马奔跑后不能立即给它饮水;下辕后得让它在地上打滚
期刊
母亲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她的外公从前爱偷东西,有一天,他到别人的菜园里偷菜,不料被人看见了。被谁看见了呢?就是菜园的主人呗。可是那人看见了却不制止,反而转身便跑。外公以为他去告官,连忙赶上去。不料菜园主人却进了自己的家门,还把门关上了。  外公在门外想了好久,最终还是上前敲起了门。外公说:“我被你看见了。”  那人说:“看见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出。”  外公说:“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我现
期刊
上海刮来新风气  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从大上海来新疆的知青们纷纷谈起了恋爱。有恋爱就要结婚,有结婚就要有家,有家就要有家具。  家庭条件好一些的知青回沪探亲,运回来用草袋草绳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崭新家具———大衣柜、五斗橱、床头柜、席梦思床、八仙桌、折叠椅———都是上海最流行的款式。  大上海最流行的家具摆进了塔里木一场最普通的土屋里,立刻蓬荜生辉,让团场人看傻了眼:嚯,这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东西!啧,
期刊
那时候,衬衣是服装中的上品,穿上它,人显得精神体面。可是衬衣价格相对要贵,需要布票,一般人难得有两件衬衣。衬衣少,则思变,假领子应运而生,风行一时。  满大街爱体面的人穿着干净整齐的衬衣,五颜六色,花花绿绿,其实就有不少缺衣短袖的假领子混杂其中,招摇过市。好在假领子穿在外衣里面,真假难辨,谁也不会扒了你的外衣看个究竟。况且假领子成了一种服装时尚,穿的人多了,即使人们发现了,也见怪不怪。  需求产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