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周首次迎来科学传播界的颁奖盛会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ei205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届科学传播人颁奖盛典,从“科学与人”出发,在全国科技周期间首次推出北京地区科学传播界的年度盛会,科学传播界首次迎来属于自己的颁奖盛会!颁奖礼于2012年5月20日在农业展览馆新馆正式开幕。
  盛典活动从“科学与人”出发,首次推出北京地区科学传播界的年度盛会。活动旨在科学传播中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公众的理念,褒扬新时期科学传播人的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加大科学传播共同体影响,为公众分享科学、参与科学倾力所有。力争让“科学传播人”颁奖盛典,成为科学传播创新与发展的风向标,史记科学传播进程中的年度人物。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北京市副市长苟仲文;国家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翟立新;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夏强;北京市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郑焕敏;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朱世龙;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周立军;九三学社中央社会服务部副部长王金茹;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方炎等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
  中国科学院王绶琯院士、欧阳自远院士、许健民院士、李家春院士、林群院士、王占国院士、魏奉思院士、武维华院士、严加安院士、贺福初院士;中国工程院邬贺铨院士、周立伟院士、程书钧院士共同出席。
  活动还有来自评委会评委嘉宾、提名候选人嘉宾及致力科学传播的各界知名人士近500人,同见证了科学传播人奖项的荣誉归属。
  活动评选来自77位包括著名科学家、知名学者、资深媒体人、优秀科普专家及从业者组成评审委员会,经过提名推荐、初审评选、终审评选最终产生。初评由65位评委参与推荐,推荐奖项候选人164位。初审评选阶段:由26位评委推荐评选,按照奖项设立3倍数量,分别推荐评出了“科学传播年度人物”、“年度新锐科学传播人”、“科学传播人终身成就奖”奖项的提名候选人共33人,推荐“年度公众最喜爱科学传播人”提名候选人16人。
  首届科学传播人颁奖盛典现场开奖,“年度新锐科学传播人”获奖者是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年度公众。最喜爱科学传播人”获奖者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单之蔷;“科学传播年度人物”获奖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李象益、科普漫画家缪印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马冠生、科普出版社社长苏青;“科学传播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琯。
  颁奖典礼由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王端端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张腾岳共同主持。现场首次融合大型交响乐团主题演奏、主题科学影片与科学动画放映、主题歌曲演唱、现场颁奖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盛典不仅进一步凝聚起北京地区科学传播人的责任与科学传播热情,在科技周期间也为公众带来了一场科学、艺术、人文高度融和的视听盛宴,进一步发挥了首都地区科学传播的带动作用,促进科学传播向国际化、高端化转型。
其他文献
人需要一个丰腴的物质家园,更需要一片能让心灵得以慰藉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失落的生命就犹如漂泊不定的浮萍,这样的生命是暗淡的、乏味的、浅薄的。在物欲横流的当今时代,到哪里去寻回那一片失落的精神家园?唯有读书,可以说只有用书香浸润的生命才是有光彩的,才是美丽的、厚重的。埃及著名作家阿巴斯·阿卡德在《我为什么喜欢读书》一文中说:“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因为它从生命的深处增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同时也要求“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由于解读的视角不同,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或者同一个细节,学生的反应可能是多元的。其中难免出现远离文本主流价值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如何既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又能促使学生深刻领悟主流价值?在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第11册课文《伯牙绝弦》时,我进行了一次教学尝试:创设情境,有意识地让学生亲历两种相悖
“拎读”是研读文章(教师研读和学生解读)的起点,是学生真正会读书的前提和条件。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拎读”就是要“削枝强干,长文短教”,减少阅读头绪,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使阅读过程更优化。如何拎读呢?  一、拎读文章标题——从“题眼”中把握文章的“灵魂”  题目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章的眼睛。任何一篇文章的标题,只要你去研读,都会发现里面的妙趣很多。因而
【案例】在每个儿童的精神世界里,都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科学课堂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课堂,孩子们遨游在《神奇的水》中无拘无束,敢想、敢说、敢做。在亲历中尽情地寻求着满足,享受着快乐……  “水”对孩子们来说天天朝夕相伴不仅不陌生,相反倍感亲切。但对认识水的某些性质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中,我引用了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突发事件,编排成一个真
语文课就是要教语言文字,这是语文的独特使命。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文字里游走,有所思,有所感,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从内容到形式,许多已经大大超出了“语文”的范畴。没有“语文”或者不是“语文”的语文课,频频占据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  让语文回归本色,让教学的亲历成为语文的回家之旅,《将相和》教学作了有益的尝试。    一、问题艺术——提领一顿 百
练笔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一种训练形式,在教材中选择一两个语言训练的切入点,巧妙设计,就可积累学生练笔的理想素材,从而为学生提供语言支架,让静态的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生动语言。但也正是由于这一方式的简便易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免也存在着设计随意、目标指向不明、训练过度、为练而练等弊病。笔者认为要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才能提高练笔的有效性。那么这个“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可以从教材中“不同
人类只有永远保持发现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期待,才会不断产生学习、探索的热情与冲动:这正是一切创造性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原动力。习作亦如此,如果它失去了学生对生活(包括习作本身)的“发现”意识,其终究将沦为学生的精神负担。钱理群教授说:“中小学的写作教育如果能引导学生永远处于婴儿般‘发现’状态,那就不仅为学生的终生写作,也为其终生精神发展打好了一个底。”所谓“婴儿般的‘发现’状态”,就是让学生对习作保持婴
千种植物转录组与绿色植物的系统发育基因组学  nature封面: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结尾所描绘的各个物种交错生长的“枝蔓缠绕的河岸”示例。nature杂志第7780期封面文章报道了“千种植物转录组”计划的科学家们报道的1124种植物的转录组,涵盖了展现植物多样性的各个物种,包括绿色植物、灰藻和红藻。研究者构建了一个系统发育基因组框架,借此推断不同物种之间的演化关系,并划分历史上绿色植物发生基因组变
2015年诺贝爾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颁奖典礼上,这位跟中医药研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科学家特意提到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潜力及背后的群体:“我只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中第一个获奖的女性科学家,我相信未来中国将有许多的项呦呦、齐呦呦、柴呦呦、尚呦呦、魏呦呦能够获得这一殊荣……”当获诺贝尔奖的欣喜逐渐淡去,中医药学的神奇魅力及背后的科学家群体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有这样一群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里,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例,大概前30年,我们的科研基本上都是跟在别人后面学习。好的方面,是我们通过学习,培养了一批人才,也建设了一批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的创新平台,学科发展也有了很大进步。  但不足也顯而易见。别人做出了成果,我就换一个物种做一做,这样的科研是取得了所谓的成功,但这样的成功没有太大的意义。  随着国际经贸形势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