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把学生引进小说艺术的瑰丽殿堂,是课标的要求、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学科知识是传授不完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只有让学生自己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学生;小说;艺术殿堂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生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深入地了解欣赏小说,把他们引进瑰丽的艺术殿堂,我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由于小说的作者的道德、修养、认知水平的不同,那么他们创作出来的小说作品所表现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也就各有千秋。有的志趣高尚,有的情趣低下,有的蜿蜒曲折,有的离奇怪异,即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著也不乏有问题的存在。可想而知我们的学生在这良莠不齐的小说世界里便会“危机重重”,不僅毫无益处而言,还会造成思想混乱,认知错误。所以说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是正确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前提条件。
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地甄别和阅读一些思想健康、艺术品位较高的文学作品,汲取有用的营养,健康成长。在指导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会辩证地分析问题。
二、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水平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一定的理论素养,如人物形象、情节的基本特点、环境的作用、表现手法、主题效果等。这些文艺理论,都是艺术家们在长期的创作中积累提炼出来的精髓,这对于学生们将来从事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有着极高的指导艺术效果。学生们只有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阅读欣赏的能力才会有深入和提高。但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中学生,无需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修养,只要能具备满足初中段阅读的需要就可以,因为我们毕竟不是专业学校。
三、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的很多情感类似于生活情感。那么作为一名阅读者来说,本身没有对生活的体验,就很难和文学作品产生共鸣。小说艺术更是生活实践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植于现实生活,如果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在阅读欣赏作品时就会出现一定的障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对身边的每件小事的留意,进而来丰富个人生活阅历,不断积累生活得经验。但是,具体到去欣赏一篇(部)小说时,还需要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按照一定的阅读步骤实施。
第一步,整体感知。整体感知也就是对小说先进行一下大概的了解,这一步要求学生采取快速粗略阅读的方式进行,也就是所谓的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式,目的就是大体了解一下小说故事内容,故事的主人公,情节的大体脉络走向,环境描写的部分,从直观上给作品先做个简单的评价。这个从认识论上说,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感性认识,它将为高层次的阅读欣赏打下一定的基础。
第二步,精度探究。精度探究那就是仔细认真地品读小说的细节内容,从字、词,到句和篇章,咀嚼字词的准确度,篇章结构的安排与衔接,人物形象的刻画与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找到小说中真正打动你的地方,让你爱不释手的地方,把最初的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把单纯的感觉经验变成理性的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实现阅读欣赏的质的飞跃。
第三步,点拨交流。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对小说的感受,喜爱之处进行一下小结,然后进行相互间的探讨和交流,教师要汇总学生们的意见,进行点拨,肯定优点,指出错误的认识和思想,这样学生们汇聚了众家之长,对作品有了重新的认识,系统的理解,此时才算完成了初步的阅读欣赏。
第四步,总结归纳。欣赏完一篇小说之后,最好的验收效果是总结环节,能够检测出学生的欣赏水平以及对作品的理解程度。这部分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要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总结方式,或者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题目,如人物的描写方法的成功之处,为何要突出环境描写,从某个角度看待作品的主题等。让学生形成200字左右的读后感或评论。
当学生们完成此项之后,在班级进行相互交流,然后教师将学生的总结按照相关的内容进行一下分类,同时也把学生分成几个相关的小组,小组成员将本组的总结进行统一汇总,重新确定一个大的主题,或谈小说的人物,或谈小说的情节,或谈小说的环境,或谈小说的主题,小组成员最后形成一个500字左右的文章。小组合作的完成,使欣赏变成了理性思考,教师也把学生带入了小说艺术殿堂的门口。有的教师也担心,这样的欣赏方法会不会对作品有遗漏的地方,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就是文学品论家也不可能无一遗漏,更何况小说的每一个局部都构成了小说主体的有机组成,都是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论中有句名言 “教会学生学习”,它给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很大的启发。学科知识是传授不完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只有让学生自己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把学生引进小说艺术的瑰丽殿堂,是课标的要求、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责任编辑:龙大为)
【关键词】学生;小说;艺术殿堂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生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深入地了解欣赏小说,把他们引进瑰丽的艺术殿堂,我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由于小说的作者的道德、修养、认知水平的不同,那么他们创作出来的小说作品所表现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也就各有千秋。有的志趣高尚,有的情趣低下,有的蜿蜒曲折,有的离奇怪异,即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著也不乏有问题的存在。可想而知我们的学生在这良莠不齐的小说世界里便会“危机重重”,不僅毫无益处而言,还会造成思想混乱,认知错误。所以说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是正确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前提条件。
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地甄别和阅读一些思想健康、艺术品位较高的文学作品,汲取有用的营养,健康成长。在指导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会辩证地分析问题。
二、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水平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一定的理论素养,如人物形象、情节的基本特点、环境的作用、表现手法、主题效果等。这些文艺理论,都是艺术家们在长期的创作中积累提炼出来的精髓,这对于学生们将来从事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有着极高的指导艺术效果。学生们只有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阅读欣赏的能力才会有深入和提高。但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中学生,无需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修养,只要能具备满足初中段阅读的需要就可以,因为我们毕竟不是专业学校。
三、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的很多情感类似于生活情感。那么作为一名阅读者来说,本身没有对生活的体验,就很难和文学作品产生共鸣。小说艺术更是生活实践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植于现实生活,如果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在阅读欣赏作品时就会出现一定的障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对身边的每件小事的留意,进而来丰富个人生活阅历,不断积累生活得经验。但是,具体到去欣赏一篇(部)小说时,还需要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按照一定的阅读步骤实施。
第一步,整体感知。整体感知也就是对小说先进行一下大概的了解,这一步要求学生采取快速粗略阅读的方式进行,也就是所谓的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式,目的就是大体了解一下小说故事内容,故事的主人公,情节的大体脉络走向,环境描写的部分,从直观上给作品先做个简单的评价。这个从认识论上说,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感性认识,它将为高层次的阅读欣赏打下一定的基础。
第二步,精度探究。精度探究那就是仔细认真地品读小说的细节内容,从字、词,到句和篇章,咀嚼字词的准确度,篇章结构的安排与衔接,人物形象的刻画与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找到小说中真正打动你的地方,让你爱不释手的地方,把最初的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把单纯的感觉经验变成理性的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实现阅读欣赏的质的飞跃。
第三步,点拨交流。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对小说的感受,喜爱之处进行一下小结,然后进行相互间的探讨和交流,教师要汇总学生们的意见,进行点拨,肯定优点,指出错误的认识和思想,这样学生们汇聚了众家之长,对作品有了重新的认识,系统的理解,此时才算完成了初步的阅读欣赏。
第四步,总结归纳。欣赏完一篇小说之后,最好的验收效果是总结环节,能够检测出学生的欣赏水平以及对作品的理解程度。这部分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要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总结方式,或者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题目,如人物的描写方法的成功之处,为何要突出环境描写,从某个角度看待作品的主题等。让学生形成200字左右的读后感或评论。
当学生们完成此项之后,在班级进行相互交流,然后教师将学生的总结按照相关的内容进行一下分类,同时也把学生分成几个相关的小组,小组成员将本组的总结进行统一汇总,重新确定一个大的主题,或谈小说的人物,或谈小说的情节,或谈小说的环境,或谈小说的主题,小组成员最后形成一个500字左右的文章。小组合作的完成,使欣赏变成了理性思考,教师也把学生带入了小说艺术殿堂的门口。有的教师也担心,这样的欣赏方法会不会对作品有遗漏的地方,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就是文学品论家也不可能无一遗漏,更何况小说的每一个局部都构成了小说主体的有机组成,都是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论中有句名言 “教会学生学习”,它给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很大的启发。学科知识是传授不完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只有让学生自己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把学生引进小说艺术的瑰丽殿堂,是课标的要求、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