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校园暴力案件频繁发生,这不仅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本文阐述了校园暴力的定义,探究了校园暴力的成因,从社会环境、学校、家长、学生等方面提出校园暴力的预防和有效的应对措施,并在文章的最后从社工角色的角度说明社工在介入学校暴力中力所能及的事情。
关键词:校园暴力 成因 有效应对措施 社工角色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传统思想与外来思想碰撞使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也受到了冲击,其中一个非常明显的表现形式就是校园暴力行为的爆炸式增长。李克强总理指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阻止校园暴力的发生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努力消减欺凌攻击暴力的负面影响,积极培育文明法治友善的正向力量,为未成年人营造平安和谐的成长环境。
一.校园暴力的定义
目前国内对校园暴力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论。本文采用姚建龙在《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中对校园暴力的界定: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地域,学生、教师或侵入人员故意攻击师生人身以及损害学校和师生财产,破坏学校教学管理秩序的行为。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不当
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通过对施暴者成长轨迹和所处家庭教育环境的分析发现,施暴者的家庭教育方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失当,家庭环境恶劣是发生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1.施暴者,往往先是受害者
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有的父母奉行棍棒教育,导致孩子与父母的距离拉大,产生逆反心理,以暴力方式宣泄在他人身上,获取心理上受气与出气的平衡。或是家庭中本来就有家暴行为,孩子潜移默化地觉得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2.父母的榜样作用与宠溺使孩子养成了“小霸王”性格
由于教育观念和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自身教育知识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家庭的教育质量,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父母品行不正、素质低下,影响孩子是非不辨,极易走上犯罪道路。有的父母重视智力培养,轻品德培养;对孩子娇惯溺爱,包办代替。父母对孩子的迁就使他们娇生惯养,滋长了专横霸道等不良恶习,私欲膨胀,当个人欲望因主客观因素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实施暴力。
(二)学校不重视思想教育与管理体制不完善
1.学校重视智力教育,轻视思想品德教育
中国的高考制度恢复后,产生了应试教育的风气。尽管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在巨大竞争压力之下,仍是轻思育的教育体制,这无法对学生开展积极正面的教育与引导,从而导致我国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道德缺失”现象。
2.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当前教育体制和教师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是校园暴力现象爆炸式增长的催化剂。学校对学生惩戒功能的弱化,使学生的反动心理萌芽,慢慢地发展为挑战权威和底线,促使了学生之间小团体的形成。这些小团体常常仗势欺人,严重地干扰学校秩序,也危害社会治安。
(三)大众传媒中不良信息的传播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青少年成为互联网的主力军。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管理,青少年对网络上的信息不能正确分辨是非,导致青少年受不良信息误导,崇尚用暴力解决问题。
三.校园暴力的应对措施
(一)从社会环境方面上入手
1.完善有关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体系
虽然在201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对网上未成年人犯罪和欺凌事件报道管理的通知》发布,《校园安全条例》正在起草中。但在司法实践中,校园暴力的处置仍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我国现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法律条文过于宽泛,缺乏运用到实际中的可操作性。制度体系缺失,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所以我們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严格执法,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安全的立法防范,校园暴力应在法律条文中有所体现,增加法律条文的可操作性,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2.净化社会环境,整顿文化市场
政府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对网络监管,抓紧落实网络实名制。建立和完善青少年网络保护法律体系,保证青少年在上网时不会接触到不利于其自身发展的信息。携手大众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未成年人建立正确的三观,规范自身的行为。净化未成年人的生长环境,尽量减少与社会闲散人员的接触,避免误入歧途。
(二)从学校方面入手
1.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积极建设尚真尚善的校园文化,始终坚信先进文化的育人力量,打牢学生思想道德的根基,系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促进学生在国家发展、社会治理、个人修养等层面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注重用“文明法治友善”的价值取向引领未成年人成长。
2.广泛开展法律宣传教育,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学校还应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宣传活动,使学生养成知法、守法的良好法律素养。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利用视频资源,采取生动的教学方式开展校园内的法律宣传教育,在校园中营造出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
3.严格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强调学校在校园暴力案件中的责任
学校应成立由学校领导、教师、家长、社会工作者组成的防治校园暴力小组,负责预防、处理校园暴力案件
4.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其实不少施暴者是因为压力、琐事等产生的负面情绪没有较好地调节和疏导进而采用暴力行为,所以学校应当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增加中小学校具有心理学知识的师资力量、开设与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同时应关注已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措施,使其能够疏解心理问题,恢复到健康的心理状况,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 (三)从家庭方面入手
首先,家长应该树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既重视智力教育,也重视思想教育;既满足物质需要,也满足精神需求。其次,家长要做到爱但不溺爱。最后,家长应该发挥榜样的作用,规范自己的行为,不采用暴力手段解决事情,使孩子学会运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
(四)从受害者方面入手
大多数校园暴力案件的背后都是受害者的隐忍与退让,他们事后没有及时向成人寻求帮助,姑息纵容了施暴者的行为。老师和监护人要教育未成年人敢于及时主动寻求成年人的保护与帮助,克服惧强畏难情绪。未成年人要建立团结互助的朋友圈,与同伴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四.校园暴力的社会工作介入
学校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及技巧运用于教育机构中,协助预防和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的专业服务。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对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起到了有效的帮助。因此,中国可以大力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学校与社工机构联手共同打造和谐校园。
本文主要从社工可以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担任的角色来诠释社会工作者在校园暴力中发挥的作用。
1.服务提供者
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承担具体的服务工作、直接向政策对象提供各种服务的角色。
(1)学校方面: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校园暴力时,可以协助学校管理部门正确处理校园暴力案件。社会工作者介入案件时,以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了解案件的原委。
(2)学生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小组工作的方式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例如运用角色扮演等方法。社会工作者也可以通过日常互动培养学生解决冲突的能力和手段,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本着“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及早治疗”的原则,从根源上制止校园暴力的发生。社会工作者也可以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施暴者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帮助受害者消除暴力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
2.教育者
(1)学生方面:针对受害者,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积极鼓励的方式,引导受害者说出实情,而不是一味的隐忍与退让。若受害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障碍时,社工应及早发现,转介心理医生进行紧急干预。针对施暴者,社工应该对他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评估,了解其暴力行为的根源,对其进行法治教育,让他了解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和严重后果。针对围观者,社工应该教育他们勇敢地站出来制止暴力行为,拒绝袖手旁观。
(2)家长方面:社会工作者帮助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运用专业知识传授家长育儿的专业方法,帮助家长能以良好的榜样形象教育子女,起到模范作用。
3.倡导者
社会工作者在政策的制定阶段,通过各种方式提出意见建议,倡导推动政策发展的角色。社会工作者应该呼吁全社会关注校园暴力问题,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倡导建立健全关于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一系列的有效预防机制:如建立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紧急预案机制等。
參考文献
1.张银杰.中学校园暴力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探究[D].山东大学:吴少怡,2017.45-48
2.张燕婷、付佳荣.高校校园暴力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42-43
3.魏爽.高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空间略论[N].中国青年研究,2007(5)
4.武可蒙.论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20):286-287
5.荣月.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特征、原因及有效预防[N].现代教育管理,2016(2)
6.许孔玲.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家庭和学校都有责任[N].大河健康报,2012-08-21
7.张善伟.力量的博弈: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归因与预防[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2):10-12
8.李恩,施红,曾妍,等.厦门市城区中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现状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6):707-708
9.张延婷,杨皓斌,周瑛瑛,等.青少年暴力遭遇研究进展[J].伤害医学:电子版,2014,3(4):47-51
10.苏楞.校园暴力情况的调查分析以及法律防范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01):69-72.
(作者介绍:王琪雯,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本科在读,社会工作专业)
关键词:校园暴力 成因 有效应对措施 社工角色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传统思想与外来思想碰撞使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也受到了冲击,其中一个非常明显的表现形式就是校园暴力行为的爆炸式增长。李克强总理指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阻止校园暴力的发生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努力消减欺凌攻击暴力的负面影响,积极培育文明法治友善的正向力量,为未成年人营造平安和谐的成长环境。
一.校园暴力的定义
目前国内对校园暴力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论。本文采用姚建龙在《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中对校园暴力的界定: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地域,学生、教师或侵入人员故意攻击师生人身以及损害学校和师生财产,破坏学校教学管理秩序的行为。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不当
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通过对施暴者成长轨迹和所处家庭教育环境的分析发现,施暴者的家庭教育方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失当,家庭环境恶劣是发生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1.施暴者,往往先是受害者
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有的父母奉行棍棒教育,导致孩子与父母的距离拉大,产生逆反心理,以暴力方式宣泄在他人身上,获取心理上受气与出气的平衡。或是家庭中本来就有家暴行为,孩子潜移默化地觉得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2.父母的榜样作用与宠溺使孩子养成了“小霸王”性格
由于教育观念和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自身教育知识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家庭的教育质量,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父母品行不正、素质低下,影响孩子是非不辨,极易走上犯罪道路。有的父母重视智力培养,轻品德培养;对孩子娇惯溺爱,包办代替。父母对孩子的迁就使他们娇生惯养,滋长了专横霸道等不良恶习,私欲膨胀,当个人欲望因主客观因素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实施暴力。
(二)学校不重视思想教育与管理体制不完善
1.学校重视智力教育,轻视思想品德教育
中国的高考制度恢复后,产生了应试教育的风气。尽管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在巨大竞争压力之下,仍是轻思育的教育体制,这无法对学生开展积极正面的教育与引导,从而导致我国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道德缺失”现象。
2.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当前教育体制和教师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是校园暴力现象爆炸式增长的催化剂。学校对学生惩戒功能的弱化,使学生的反动心理萌芽,慢慢地发展为挑战权威和底线,促使了学生之间小团体的形成。这些小团体常常仗势欺人,严重地干扰学校秩序,也危害社会治安。
(三)大众传媒中不良信息的传播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青少年成为互联网的主力军。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管理,青少年对网络上的信息不能正确分辨是非,导致青少年受不良信息误导,崇尚用暴力解决问题。
三.校园暴力的应对措施
(一)从社会环境方面上入手
1.完善有关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体系
虽然在201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对网上未成年人犯罪和欺凌事件报道管理的通知》发布,《校园安全条例》正在起草中。但在司法实践中,校园暴力的处置仍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我国现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法律条文过于宽泛,缺乏运用到实际中的可操作性。制度体系缺失,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所以我們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严格执法,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安全的立法防范,校园暴力应在法律条文中有所体现,增加法律条文的可操作性,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2.净化社会环境,整顿文化市场
政府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对网络监管,抓紧落实网络实名制。建立和完善青少年网络保护法律体系,保证青少年在上网时不会接触到不利于其自身发展的信息。携手大众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未成年人建立正确的三观,规范自身的行为。净化未成年人的生长环境,尽量减少与社会闲散人员的接触,避免误入歧途。
(二)从学校方面入手
1.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积极建设尚真尚善的校园文化,始终坚信先进文化的育人力量,打牢学生思想道德的根基,系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促进学生在国家发展、社会治理、个人修养等层面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注重用“文明法治友善”的价值取向引领未成年人成长。
2.广泛开展法律宣传教育,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学校还应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宣传活动,使学生养成知法、守法的良好法律素养。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利用视频资源,采取生动的教学方式开展校园内的法律宣传教育,在校园中营造出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
3.严格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强调学校在校园暴力案件中的责任
学校应成立由学校领导、教师、家长、社会工作者组成的防治校园暴力小组,负责预防、处理校园暴力案件
4.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其实不少施暴者是因为压力、琐事等产生的负面情绪没有较好地调节和疏导进而采用暴力行为,所以学校应当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增加中小学校具有心理学知识的师资力量、开设与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同时应关注已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措施,使其能够疏解心理问题,恢复到健康的心理状况,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 (三)从家庭方面入手
首先,家长应该树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既重视智力教育,也重视思想教育;既满足物质需要,也满足精神需求。其次,家长要做到爱但不溺爱。最后,家长应该发挥榜样的作用,规范自己的行为,不采用暴力手段解决事情,使孩子学会运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
(四)从受害者方面入手
大多数校园暴力案件的背后都是受害者的隐忍与退让,他们事后没有及时向成人寻求帮助,姑息纵容了施暴者的行为。老师和监护人要教育未成年人敢于及时主动寻求成年人的保护与帮助,克服惧强畏难情绪。未成年人要建立团结互助的朋友圈,与同伴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四.校园暴力的社会工作介入
学校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及技巧运用于教育机构中,协助预防和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的专业服务。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对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起到了有效的帮助。因此,中国可以大力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学校与社工机构联手共同打造和谐校园。
本文主要从社工可以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担任的角色来诠释社会工作者在校园暴力中发挥的作用。
1.服务提供者
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承担具体的服务工作、直接向政策对象提供各种服务的角色。
(1)学校方面: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校园暴力时,可以协助学校管理部门正确处理校园暴力案件。社会工作者介入案件时,以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了解案件的原委。
(2)学生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小组工作的方式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例如运用角色扮演等方法。社会工作者也可以通过日常互动培养学生解决冲突的能力和手段,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本着“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及早治疗”的原则,从根源上制止校园暴力的发生。社会工作者也可以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施暴者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帮助受害者消除暴力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
2.教育者
(1)学生方面:针对受害者,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积极鼓励的方式,引导受害者说出实情,而不是一味的隐忍与退让。若受害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障碍时,社工应及早发现,转介心理医生进行紧急干预。针对施暴者,社工应该对他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评估,了解其暴力行为的根源,对其进行法治教育,让他了解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和严重后果。针对围观者,社工应该教育他们勇敢地站出来制止暴力行为,拒绝袖手旁观。
(2)家长方面:社会工作者帮助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运用专业知识传授家长育儿的专业方法,帮助家长能以良好的榜样形象教育子女,起到模范作用。
3.倡导者
社会工作者在政策的制定阶段,通过各种方式提出意见建议,倡导推动政策发展的角色。社会工作者应该呼吁全社会关注校园暴力问题,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倡导建立健全关于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一系列的有效预防机制:如建立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紧急预案机制等。
參考文献
1.张银杰.中学校园暴力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探究[D].山东大学:吴少怡,2017.45-48
2.张燕婷、付佳荣.高校校园暴力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42-43
3.魏爽.高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空间略论[N].中国青年研究,2007(5)
4.武可蒙.论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20):286-287
5.荣月.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特征、原因及有效预防[N].现代教育管理,2016(2)
6.许孔玲.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家庭和学校都有责任[N].大河健康报,2012-08-21
7.张善伟.力量的博弈: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归因与预防[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2):10-12
8.李恩,施红,曾妍,等.厦门市城区中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现状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6):707-708
9.张延婷,杨皓斌,周瑛瑛,等.青少年暴力遭遇研究进展[J].伤害医学:电子版,2014,3(4):47-51
10.苏楞.校园暴力情况的调查分析以及法律防范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01):69-72.
(作者介绍:王琪雯,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本科在读,社会工作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