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b165915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在创新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培养要做到:发挥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求异意识;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情感激发灵感;同时还要有师生互动变换角色以激发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新意识 主动性 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1–109–01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在宽松舒畅的环境里是最活跃的;也只有在这样的活跃的氛围下,学生才有胆量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疑问,去尝试更换新的思路,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作为语文教师,则应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力营造这样一种轻松舒畅的课堂环境,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技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具体我们可以这样来做。
  
  一、发挥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按部就班,教师说,学生听和记,如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缺乏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少自由思考的空间,更谈不上创新。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甚至直接提出疑问,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
  既然创新的火花来源于惊讶与疑问,那么,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求索,培养学生思考与提出问题的能力,为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创造条件。
  
  二、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求异意识
  
  发散思维表现为从多角度、多维度、多方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拘泥于常规的固定的思路,“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思维的灵活性与变通性,而这正是创造精神的核心所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在于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打破既有的思维定势,从多个角度与不同层面来思考解决问题的路径,发挥创造力,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提供给我们很多用利于发掘学生创造能力的素材。比如,《乌鸦喝水》中,小乌鸦这个办法是相当巧妙的,大家看它能够想出这样的办法,可见,这是曹冲平时善于思考的结果,那么,我们小朋友能否也发挥一下开动自己的脑筋,也想一下别的办法,会不会有更好的办法?请大家思考一下讨论一下,结果,果真有学生说给乌鸦一根吸管,还有小朋友说用一根绳子将瓶子系在树枝上,慢慢将瓶子倾斜同样能喝到水等等。这些方法虽然比较幼稚与简单,但学生创新的火花就是这样一点点的被燃起来的。这充分表明,语文课的素材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同时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作为教师要多组织讨论,学会善于提问,善于引导,鼓励学生进行积极自主地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非常规的路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目的。
  
  三、创设教学情境,情感激发灵感
  
  现代语文原本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冶炼与升华,这种人文精神的提炼需要情感的积极参与,情感的运用能够调动学生的大脑潜能与内心深处的情绪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完整再现现实情境,模拟演示实物情境,运用音乐与灯光烘托情境,从而创造一种逼真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共鸣,使外在环境与其内心节奏合拍,给予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自由驰骋的空间,在情感的作用下,天才的灵感火花自然就迸发出来了。
  
  四、师生互动变换角色激发创新思维
  
  前面我们讨论过发散思维对于创造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发散思维的核心在于不断地变换思考的角度与维度,追求“反常”的效果,我们将这种发散思维的原理运用到师生关系的重塑中,在相应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变化时,也等于给予学生另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当教师与学生角色发生变化时,学生思考的角度发生了变化,看问题的视角也发生了变化,同样地,当学生与学生之间角色互换时也会有不同的思维方法出现,所以,教师在变换角色与教学方法的同时对于学生变换思维方法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与引导作用,这对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有着积极有和用。
  (一)师生之间角色的变换
  这种变换即是让学生来提出问题,由教师来回答。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本身就说明学生在深入思考问题,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学生自主地能组织学习的过程,这样,似乎学生在教教师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将大大增强。
  (二)学生与教材中的角色互换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是经过专家学者精心挑选出来的精品,小学语文教材中往往更多的是形象生动的人物与故事情节,为了让学生有着更深的体验,让学生参与其中,身临其境地体会故事中的人物的所思所想,让学生成为故事的主角,这对于深刻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极有积极意义,这样,学生的心灵与故事中的人物的心灵发生碰撞,从而极有要能产生创造力的火花,从而推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我们国家正走向创新型社会,推动我们的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从小抓起,所以,作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任,真正为创新型社会输送有创造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赤符.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个性特征[J].湖北教育,2001,(7).
  [2]周天梅,杨小玲.论罗杰斯的创造观与创新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3(11)
其他文献
本文从社会热点问题“加名税”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探讨了我国契税在税理与法理方面的差异。文章主要以社会现象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研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