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来,打车软件发展势头强劲,引起了移动互联网业与城市交通业的双重关注。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探讨热门打车软件“滴滴打车”,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来解释“滴滴打车”受热捧的原因,并探讨持续补贴后的“造血”方式。
关键词:滴滴打车;使用与满足;微信支付
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作为融合了移动互联网精神和城市交通特征的跨界产品,“滴滴打车”备受关注。特别是在2013年底,在腾讯的资金支持下,凭借着与“快的打车”的价格补贴战一度成为社会焦点。
1 “滴滴打车”概述
“滴滴打车”于2012年9月9日上线,上线的第一天全北京只有16个司机在线,到2014年1月10日用户数突破4000万,业务发展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城市,成为北京出租车司机使用最多的打车软件。甚至和北京市两大出租车调度中心之一96106(另一家为96103)达成战略合作,系统互通。其中的发展不难看出打车软件在我国的巨大前景。
2 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看“滴滴打车”的兴起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动机角度出发,结合社会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对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进行了解释,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本文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即“滴滴打车”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怎样吸引和满足它的受众的,这也是“滴滴打车”兴起的原因。
2.1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打车难、空载多,这是由来已久的矛盾。在“滴滴打车”出现以前,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以扬招为主的国家,电召是世界上普遍的汽车服务模式。然而,电召平台“乘客-电话-接线员-电话-司机-电话-乘客”的流程过于庞杂,回复时间在20分钟以内,最终效果都不理想,出租汽车平均空驶率在30%以上。“滴滴打车”缓和了这一矛盾,它可以让出租车司机用手机等待乘客“送上门来”。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的“滴滴打车”,让国内出租车行业与国际同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被很多行业人士认为是弯道超车、彻底更新出租汽车运营模式的契机。“滴滴打车”因其操作的便捷性,只需在软件中输入自己的目的地,就能发送给附近安装了软件的出租车,最大程度匹配乘客和驾驶员的需求。省去了人工服务环节,乘客只需60秒便能得到回复,使得乘客等候出租车的时间缩短,也有效地提高了出租车的实载率。
2.2与手机应用软件的合作
“滴滴打车”最重要的就是抢占用户,培育市场。早期与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的合作,为使用这些应用的用户提供服务,而这些使用地图的也是“滴滴打车”的潜在用户。
2014年1月6日下午“滴滴打车”宣布独家接入微信。有了微信的支持,利用微信的“强关系链接网”使得“滴滴打车”的推广速度加快。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微信已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滴滴打车”接入微信,相当于获取了他们几亿规模的用户。用户在使用完“滴滴打车”后,通过朋友圈的分享还能获得额外的话费奖励。虽然传统的媒体以及门户网站、论坛等都在发挥着传递公共信息的职能。但是,微信因其自己圈定的范围,使好友群传播的信息更加具有说服力,更能促进微信用户利用微信与“滴滴打车”的联通功能,实时、主动的进行传播;与此同时,这些信息的传播比其他渠道更快、更具体。
2.3补贴战吸引用户
在与腾讯合作之初,“滴滴打车”曾试图向用户收取费用,每次叫车收费3元,“滴滴打车”和出租车司机各得1.5元,但这样限制了用户的增长,“滴滴打车”走上了免费的道路。为了培养更多的用户,增加用户的粘度,“滴滴打车”甚至给出租车司机以周为单位补贴流量费,以及赠送乘客话费的策略。
而真正引起人们关注的是2014年春节前后,“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通过大量烧钱的方式,拉开了一场两大打车应用的激战。用户只需用“滴滴打车”与微信支付,即可立减10元,司机补贴10元。其对手“快的打车”和支付宝也随即跟进,推出了司机乘客反单10元的奖励。两大打车软件的价格竞争,无疑给了用户甜头,软件的用户增长迅速,然而投资也是巨额的。1月10日至2月9日,“滴滴打车”平均日微信支付订单数为70万单,微信支付订单总数约为2100万单。在这一轮微信支付补贴高达4亿元。烧钱补贴成为了打车软件竞争的最直接手段。在打车软件上市之初,被视为移动互联网中商业模式最可期待的服务类应用程序之一。随着资本不断涌入,一时间,市场上30多款功能近似的打车软件让人目不暇接。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资金、政策等种种因素影响,打车软件全面“洗牌”。然而依赖阿里巴巴和腾讯投资背景,“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逐渐成为了行业的双寡头。3月28日,“滴滴打车”公布最新数据,短短八十天,投入十四亿。这场微信支付活动营销,鲜活解读了这一最能拨动营销行业兴奋神经的趋势,“滴滴打车”的优势逐渐在营销价值上释放,用户达到1亿,日均订单增长至521.83亿,实现了规模性突破,取得绝对优势,将打车软件行业推向单极格局。
2.4微信支付提供了平台
现在O2O行业发展中,移动支付环节走得很快。自微信5.0版本推出微信支付以来,这一功能受到外界密切关注。在微信开放的各类接口中,企业对微信支付接口期待已久。因为接入微信支付后,用户在购买物品时无需再使用复杂的网银转账,而是仅需要进入微信支付界面,输入支付密码就能完成交易。这意味着提高商家的交易转化率和用户的购买效率。也正是微信支付的便利,为“滴滴打车”的补贴战提供了平台。目前,微信支付场景已经贯穿线上线下,如打车、团购、电影等,随着微信支付的日趋成熟,它将给O2O带来突破性的进展。快速普及的移动支付会很大程度去取代我们线下银行的POS系统。随着微信支付的发展,大家以后出门不需要带钱包,钱基本都在手机端。对大批传统电商而言,微信支付是真正打开移动电商的大门,实现从线上到线下的完整闭环,打通了O2O的最后一环。 3 “滴滴打车”的“造血”之路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进入了移动互联的时代,“滴滴打车”正是顺应这一时代的产物。O2O的不断完善,让人们享受到了其带来的便利与实惠。这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滴滴打车”的收入还是负数,在未来的半年到两年时间里基本上难以实现盈利,但它今后所带来的价值是难以预知的。无论如何,疯狂的烧钱补贴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如何实现自我“造血”才是关键。
3.1吸引广告投资
“滴滴搭车”达到稳定的使用量后,可以吸引广告商的投资,这将是巨大金矿。比如说在打车软件中加入弹窗广告或者推送信息,按照一次1元钱计算,业内人士估算,那么“滴滴打车”推送一条广告的价格就要高达4000万元。这所带来的收入将是巨额,也正是O2O的巨大诱惑所在。
3.2数据资源采集
在用户使用打车软件的同时,软件会记录用户的打车起点和终点,然后汇总每一个人的信息。有了这些数据,腾讯就可以准确知道用户的家在哪里,平时去哪买东西,喜欢去哪里玩,这是覆盖全国数亿人的数据,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
打车软件是基础性的应用软件,装打车软件并经常打车的是社会的中产阶级。运用其所获得的数据资源库,向这部分人推荐周边生活服务项目,如餐饮、服务、娱乐、生活等,发掘用户潜在的消费需求,进行精准的应用服务推广。而以打车软件为入口将集团产品进一步对接,这个入口价值基于庞大的用户规模,向其他服务拓展寻求盈利前景巨大。而这么庞大的数据资源,腾讯只用了十几亿就能获得。即使从算经济账的角度来说,“滴滴打车”似乎并不吃亏。根据其此前公布的信息,首轮补贴4亿元结束后,用户数突破4000万,较此前翻了一番,即相当于平均吸引一个新用户的成本才20元。而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有数据显示,电商行业新用户获取成本人均约两三百元。虽然双方赔了不少钱,却起到普通广告达不到的推广效果,吸引更多的用户下载使用。
3.3移动支付粘性培养
纸币代替金属货币用了相当长时间,而微信支付的现金补贴刺激是短时间内吸引用户最快捷的方式,有助缩短习惯培养周期,加速电子支付代替纸币的速度。显然,作为连接线下与线上最重要的入口,移动支付正在成为有意移动互联网的巨头们争夺的焦点,打车软件无论绑定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只是移动支付战争的开始,随着O2O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在各种生活场景中使用移动支付的比例将大大提高。
在移动支付的市场抢占中,腾讯早有准备,在过年期间微信发起的“抢红包”活动,让近千万用户在几天内很自然地就在微信上绑定了银行卡,用微弱的成本赚进了大量用户资源。打车软件烧钱大战的持续升温,无疑为培养用户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艾瑞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2197.4亿,同比增速707%。其对2014年的预测是,这一市场规模还将同比增长141.1%。2014年被称为整个中国O2O的元年。因此,在面对2014年移动支付市场的竞争时,微信支付在教育、引导用户绑定银行卡之后,势必在提高用户活跃度上推出更多的功能,以增强用户对微信支付的粘度。
总之,“滴滴打车”与大部分电商一样,首先要做的都是先培育市场,改变用户习惯。习惯养成后,即使没有补贴,市场仍然存在。只要有市场,有稳定的占有率,就有赚钱的机会。因此,公司目前的重点仍是根据用户需求不断优化自己的产品,逐步实现依靠内容和服务吸引用户。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9-60.
[2] 郭晓伟.“滴滴打车”新思维[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12).
[3] 蓝齐.打车软件近身肉搏:阿里腾讯的O2O隐形火拼[J].IT时代周刊,2014(1).
[4] 任钊.打车难催生打车软件[N].青岛日报,2013-08-19.
[5] 肖晗.打车软件“烧钱”到何时?[N].深圳商报,2014-2-24.
[6] 王涛.如何为打车软件兴利除弊[N].中国交通报.2014-3-6.
关键词:滴滴打车;使用与满足;微信支付
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作为融合了移动互联网精神和城市交通特征的跨界产品,“滴滴打车”备受关注。特别是在2013年底,在腾讯的资金支持下,凭借着与“快的打车”的价格补贴战一度成为社会焦点。
1 “滴滴打车”概述
“滴滴打车”于2012年9月9日上线,上线的第一天全北京只有16个司机在线,到2014年1月10日用户数突破4000万,业务发展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城市,成为北京出租车司机使用最多的打车软件。甚至和北京市两大出租车调度中心之一96106(另一家为96103)达成战略合作,系统互通。其中的发展不难看出打车软件在我国的巨大前景。
2 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看“滴滴打车”的兴起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动机角度出发,结合社会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对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进行了解释,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本文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即“滴滴打车”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怎样吸引和满足它的受众的,这也是“滴滴打车”兴起的原因。
2.1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打车难、空载多,这是由来已久的矛盾。在“滴滴打车”出现以前,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以扬招为主的国家,电召是世界上普遍的汽车服务模式。然而,电召平台“乘客-电话-接线员-电话-司机-电话-乘客”的流程过于庞杂,回复时间在20分钟以内,最终效果都不理想,出租汽车平均空驶率在30%以上。“滴滴打车”缓和了这一矛盾,它可以让出租车司机用手机等待乘客“送上门来”。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的“滴滴打车”,让国内出租车行业与国际同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被很多行业人士认为是弯道超车、彻底更新出租汽车运营模式的契机。“滴滴打车”因其操作的便捷性,只需在软件中输入自己的目的地,就能发送给附近安装了软件的出租车,最大程度匹配乘客和驾驶员的需求。省去了人工服务环节,乘客只需60秒便能得到回复,使得乘客等候出租车的时间缩短,也有效地提高了出租车的实载率。
2.2与手机应用软件的合作
“滴滴打车”最重要的就是抢占用户,培育市场。早期与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的合作,为使用这些应用的用户提供服务,而这些使用地图的也是“滴滴打车”的潜在用户。
2014年1月6日下午“滴滴打车”宣布独家接入微信。有了微信的支持,利用微信的“强关系链接网”使得“滴滴打车”的推广速度加快。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微信已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滴滴打车”接入微信,相当于获取了他们几亿规模的用户。用户在使用完“滴滴打车”后,通过朋友圈的分享还能获得额外的话费奖励。虽然传统的媒体以及门户网站、论坛等都在发挥着传递公共信息的职能。但是,微信因其自己圈定的范围,使好友群传播的信息更加具有说服力,更能促进微信用户利用微信与“滴滴打车”的联通功能,实时、主动的进行传播;与此同时,这些信息的传播比其他渠道更快、更具体。
2.3补贴战吸引用户
在与腾讯合作之初,“滴滴打车”曾试图向用户收取费用,每次叫车收费3元,“滴滴打车”和出租车司机各得1.5元,但这样限制了用户的增长,“滴滴打车”走上了免费的道路。为了培养更多的用户,增加用户的粘度,“滴滴打车”甚至给出租车司机以周为单位补贴流量费,以及赠送乘客话费的策略。
而真正引起人们关注的是2014年春节前后,“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通过大量烧钱的方式,拉开了一场两大打车应用的激战。用户只需用“滴滴打车”与微信支付,即可立减10元,司机补贴10元。其对手“快的打车”和支付宝也随即跟进,推出了司机乘客反单10元的奖励。两大打车软件的价格竞争,无疑给了用户甜头,软件的用户增长迅速,然而投资也是巨额的。1月10日至2月9日,“滴滴打车”平均日微信支付订单数为70万单,微信支付订单总数约为2100万单。在这一轮微信支付补贴高达4亿元。烧钱补贴成为了打车软件竞争的最直接手段。在打车软件上市之初,被视为移动互联网中商业模式最可期待的服务类应用程序之一。随着资本不断涌入,一时间,市场上30多款功能近似的打车软件让人目不暇接。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资金、政策等种种因素影响,打车软件全面“洗牌”。然而依赖阿里巴巴和腾讯投资背景,“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逐渐成为了行业的双寡头。3月28日,“滴滴打车”公布最新数据,短短八十天,投入十四亿。这场微信支付活动营销,鲜活解读了这一最能拨动营销行业兴奋神经的趋势,“滴滴打车”的优势逐渐在营销价值上释放,用户达到1亿,日均订单增长至521.83亿,实现了规模性突破,取得绝对优势,将打车软件行业推向单极格局。
2.4微信支付提供了平台
现在O2O行业发展中,移动支付环节走得很快。自微信5.0版本推出微信支付以来,这一功能受到外界密切关注。在微信开放的各类接口中,企业对微信支付接口期待已久。因为接入微信支付后,用户在购买物品时无需再使用复杂的网银转账,而是仅需要进入微信支付界面,输入支付密码就能完成交易。这意味着提高商家的交易转化率和用户的购买效率。也正是微信支付的便利,为“滴滴打车”的补贴战提供了平台。目前,微信支付场景已经贯穿线上线下,如打车、团购、电影等,随着微信支付的日趋成熟,它将给O2O带来突破性的进展。快速普及的移动支付会很大程度去取代我们线下银行的POS系统。随着微信支付的发展,大家以后出门不需要带钱包,钱基本都在手机端。对大批传统电商而言,微信支付是真正打开移动电商的大门,实现从线上到线下的完整闭环,打通了O2O的最后一环。 3 “滴滴打车”的“造血”之路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进入了移动互联的时代,“滴滴打车”正是顺应这一时代的产物。O2O的不断完善,让人们享受到了其带来的便利与实惠。这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滴滴打车”的收入还是负数,在未来的半年到两年时间里基本上难以实现盈利,但它今后所带来的价值是难以预知的。无论如何,疯狂的烧钱补贴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如何实现自我“造血”才是关键。
3.1吸引广告投资
“滴滴搭车”达到稳定的使用量后,可以吸引广告商的投资,这将是巨大金矿。比如说在打车软件中加入弹窗广告或者推送信息,按照一次1元钱计算,业内人士估算,那么“滴滴打车”推送一条广告的价格就要高达4000万元。这所带来的收入将是巨额,也正是O2O的巨大诱惑所在。
3.2数据资源采集
在用户使用打车软件的同时,软件会记录用户的打车起点和终点,然后汇总每一个人的信息。有了这些数据,腾讯就可以准确知道用户的家在哪里,平时去哪买东西,喜欢去哪里玩,这是覆盖全国数亿人的数据,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
打车软件是基础性的应用软件,装打车软件并经常打车的是社会的中产阶级。运用其所获得的数据资源库,向这部分人推荐周边生活服务项目,如餐饮、服务、娱乐、生活等,发掘用户潜在的消费需求,进行精准的应用服务推广。而以打车软件为入口将集团产品进一步对接,这个入口价值基于庞大的用户规模,向其他服务拓展寻求盈利前景巨大。而这么庞大的数据资源,腾讯只用了十几亿就能获得。即使从算经济账的角度来说,“滴滴打车”似乎并不吃亏。根据其此前公布的信息,首轮补贴4亿元结束后,用户数突破4000万,较此前翻了一番,即相当于平均吸引一个新用户的成本才20元。而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有数据显示,电商行业新用户获取成本人均约两三百元。虽然双方赔了不少钱,却起到普通广告达不到的推广效果,吸引更多的用户下载使用。
3.3移动支付粘性培养
纸币代替金属货币用了相当长时间,而微信支付的现金补贴刺激是短时间内吸引用户最快捷的方式,有助缩短习惯培养周期,加速电子支付代替纸币的速度。显然,作为连接线下与线上最重要的入口,移动支付正在成为有意移动互联网的巨头们争夺的焦点,打车软件无论绑定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只是移动支付战争的开始,随着O2O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在各种生活场景中使用移动支付的比例将大大提高。
在移动支付的市场抢占中,腾讯早有准备,在过年期间微信发起的“抢红包”活动,让近千万用户在几天内很自然地就在微信上绑定了银行卡,用微弱的成本赚进了大量用户资源。打车软件烧钱大战的持续升温,无疑为培养用户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艾瑞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2197.4亿,同比增速707%。其对2014年的预测是,这一市场规模还将同比增长141.1%。2014年被称为整个中国O2O的元年。因此,在面对2014年移动支付市场的竞争时,微信支付在教育、引导用户绑定银行卡之后,势必在提高用户活跃度上推出更多的功能,以增强用户对微信支付的粘度。
总之,“滴滴打车”与大部分电商一样,首先要做的都是先培育市场,改变用户习惯。习惯养成后,即使没有补贴,市场仍然存在。只要有市场,有稳定的占有率,就有赚钱的机会。因此,公司目前的重点仍是根据用户需求不断优化自己的产品,逐步实现依靠内容和服务吸引用户。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9-60.
[2] 郭晓伟.“滴滴打车”新思维[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12).
[3] 蓝齐.打车软件近身肉搏:阿里腾讯的O2O隐形火拼[J].IT时代周刊,2014(1).
[4] 任钊.打车难催生打车软件[N].青岛日报,2013-08-19.
[5] 肖晗.打车软件“烧钱”到何时?[N].深圳商报,2014-2-24.
[6] 王涛.如何为打车软件兴利除弊[N].中国交通报.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