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教育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小型论文写作,即以有限篇幅阐述自己的观点或介绍研究成果。为了帮助科教工作者了解小型科教论文的规范写作方式和呈现形式,从2012年起,本刊增设了“科教新语”栏目,用以刊登小型科教论文的范例。本期文章选自“2012年上海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发展论坛”的获奖论文,该论坛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旨在为从事科学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教育专家、科技专家等搭建一个融学习、交流、沟通、合作为一体的教研平台,促进未成年人科学教育项目的深入发展。
摘要:通过“做中学”活动“玩盒子”的案例,阐述了如何在幼儿园“做中学”活动中,让低年龄的幼儿在情境参与中与环境发生积极的、有效的互动,产生游戏性体验,充分发挥“做中学”活动的有效性,并对幼儿终身发展产生有价值的影响。
关键词:做中学 环境情境 问题情境
一、概念界定
1 情境教学
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发幼儿一定的情感共鸣,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从而促进幼儿自主建构,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
2 情境教学的类型
(1)问题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依据活动内容向幼儿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并通过动手做的方式,积极探索,自主建构。
(2)环境情境,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创设实验角,为幼儿创设一个实验情境,从而使幼儿与环境、材料产生互动,并通过动手做的方式,积极探索,自主建构。
二、研究内容
(一)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科学教育活动内容
幼儿园的孩子,关注事物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受到年龄的限制,尤其是小班年龄的孩子,他们最容易关注的就是自己最熟悉的一些事物。而随着孩子进入幼儿园,许多事情开始需要自己动手去做,因此,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对自己的小手就有了较多的关注。因此我们结合自己事情自己做,帮助孩子认识小手,知道小手能做许多事。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了“做中学”活动——玩盒子,通过玩盒子让孩子感知小手本领大,会开各种盒子。我们设计了“捉迷藏”的有趣故事情节,请幼儿帮忙把躲在盒子里的小动物找出来,激发幼儿探索开盒子的兴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敢于大胆探究的能力。在大胆探索中,幼儿观察、判断、迁移等思维能力也得到促进与发展。
(二)结合活动内容,探索运用适宜小班幼儿科学活动的情境
1 环境情境
(1)美观而富有童趣的环境:小班孩子由于年龄较小,在“做中学”活动中,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都比较弱,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首先就需要美观、富有童趣,能够吸引孩子参与活动。教师宜采用孩子熟悉的、具有亲切感的图案,如采用班级的标志、孩子喜欢的图案或者孩子熟悉的卡通人物等。这样对每个孩子来说,整个环境就显得很亲切,很愿意亲近这个区域。其次,小班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整个环境的设置上,教师应尽量采用图片加实物的形式呈现给孩子。
(2)便于孩子操作的环境:“做中学”活动区以幼儿操作活动为主,而小班孩子由于年龄小、动手能力差,因此创设一个便于幼儿操作的环境情境就显得格外重要。在“玩盒子”的单元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活动随意性强、玩过玩具后不会物归原处的特点,创设了“盒子宝宝的家”的环境——对应每一份材料,制作了“影子”,粘贴在展示台上,创设了“找影子”的游戏情景,便于幼儿根据盒子的影子的形状和大小寻找相对应的位置。既能使整个活动的开展井然有序,又能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将观察、比较、对应的内容巧妙地融合进去。
(3)能促进幼儿的主动探索和自主建构的环境:大部分时候我们老师会觉得,环境情境创设好了,似乎就大功告成了。然而事实上,一个好的环境情境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具有生命力,会随着孩子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孩子的丰富而丰富,会促进幼儿的主动探索和自主建构。“玩盒子”的单元活动中,教师先在集体活动的中,投放了一部分盒子,在活动中观察幼儿操作的过程。在接下来的幼儿自由操作中,教师则根据幼儿发展情况不断调整材料,从简单的寻找开关打开,到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拉、转、拨等)打开;从只需要一个动作,到需要几个动作结合起来才能打开等,一次次给幼儿新的挑战与探索的动机,让幼儿能在充分地探索中自主建构。
(4)生活化的环境:小班孩子年龄小,创设一个舒适的、生活化、家庭式的环境,将会让孩子更轻松、更愉快地投入活动。因此我们在选择材料时,选用的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盒子。同时,操作区域的设置上,我们也尽量生活化,允许孩子自由走动,自由取放,少了正式活动的拘束,多了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孩子能在比较自然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探索。
2.问题情境
(1)问题情境的兴趣性: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特点的限制,孩子的注意力差,持续时间短,如果要让孩子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兴趣是必不可少的要素。遵循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主要从两个途径入手。①故事化的问题情境。故事是孩子最喜欢的形式之一,以故事作为问题情境的导入,引发孩子的积极探索。在“玩盒子”的活动中,我们就以故事情境导入,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要和躲在盒子里的动物捉迷藏。故事说到这里,自然而然地就给幼儿提出了一个问题情境:请幼儿来帮忙打开盒子,找到这些小动物。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孩子本着要找到小动物的想法,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从孩子的整个操作过程中可以看出,孩子是非常专注和积极的。②角色化的问题情境。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扮演角色也是小班孩子最喜欢的游戏内容。因此利用游戏中的角色,给幼儿提出问题情境,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探索的欲望,而且还能激发幼儿在整个探索活动中表达的愿望。在“玩盒子”的个别化活动中,教师引导每一个孩子都来参与捉迷藏的游戏,在找小动物的角色引导下,每个孩子都很认真地扮演着找寻者的角色,认真地观察、探究,不断尝试打开每一个盒子,找到所有躲起来的小动物。 (2)具体化的问题情境:对于幼儿园小班的孩子,问题情境的提出,绝对不能是一个笼统而庞大的问题,年龄越是小,问题情境的设置就越需要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化整为零,将一个大的问题情境,拆分为几个小的问题情境,以一个个具体的情境呈现给孩子,以求迅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幼儿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中,顺利引领幼儿进行的探索过程。在“玩盒子”的活动中,教师最初的问题情境很简单,就是让孩子尝试打开各种不同的盒子,找到躲在里面的小动物。但在实际的活动中,却发现多数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往往不能很好的关注教师的提出的情境。因此教师就将先前的问题情境进行化解。创设若干具体的问题情境“仔细看一看,这个盒子有没有开关?”“这里行吗?试一试。” “这里拉不开,还有别的办法吗?”“这里打不开,再想想还有其他地方能打开吗?”等等。由此案例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分解了问题情境,从而将问题情境具体化,让低年龄的孩子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因而,使整个探索的过程也就更有效。
(3)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回归于幼儿的生活。小班年龄的孩子,生活经验少,对于事物间的联系、认识的能力都很弱,因此要选择适合小班年龄孩子的问题情境,就必须紧贴幼儿的实际生活,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回归于孩子的生活,只有这样的活动,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真正促进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为了实验而实验。
“玩盒子”的活动设计就是遵循了这样的原则。在开学初,结合中秋节主题,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月饼盒,在分享的时候,孩子对这些漂亮的盒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盒子怎么打开?”“我的盒子里面有小抽屉!”等,因此,在这个活动中,孩子在这个极具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始终饶有兴趣。也正是由于生活化,在整个活动中,孩子的生活经验被充分调动,孩子能很好地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大胆表述:“这个盒子上时效抽屉,我把抽屉拉出来,盒子就打开了。”“这个盒子还有拉链的,拉链拉下来,盒子就打开了。”等等。整个活动让孩子有机会对日常生活现象有了亲眼发现,亲身感受,亲历尝试的机会。
(4)能有效推动幼儿的主动探索和自主建构的问题情境:幼儿园的孩子,自主探究能力弱,自我建构能力差,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更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应当是层层递进,推进幼儿的自主探究。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学习中的难点,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幼儿将生活经验与之联系,为幼儿自主建构新的认知经验搭建支架。“做中学”活动“玩盒子”就是这样一个案例。教师在这个系列活动中将问题情境层层递进。第一次的问题情境是打开盒子,找到小动物。幼儿在这个问题情境下,探索发现了原来有的盒子是拉的,有的盒子是转的,还有的盒子是掰的。第二次的问题情境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有了递进:在幼儿有了第一次打开盒子的经验之后,重新调整了材料,投放了一些较难打开的盒子。孩子在再一次的操作中了解到原来有的盒子需要找到开关再打开,有的盒子需要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才能打开,还有的盒子需要很仔细才能找到打开的地方。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操作中不断地建构着新的经验,而帮助孩子建构新经验的支架则正是这样一次又一次递进性的问题情境。
(5)前后呼应,具有连贯性的问题情境:孩子需要在一个连贯的情境中活动,低年龄的孩子对于操作活动容易疲劳和分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致性情境,帮助孩子保持探索的欲望。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情境中,更好地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因此在情境创设中需要注意情境的前后呼应与一致性。
在“玩盒子”的活动中,教师一开始就以捉迷藏的游戏引导幼儿参与探索活动,在集体活动之后的个别化操作中,教师继续以捉迷藏的游戏口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利用了一致性情境,让幼儿始终以游戏者的身份来介绍自己的发现,孩子对介绍被自己找到的小动物津津乐道,充满了自豪感,孩子探索的兴趣很快被再次提升,探索的欲望也被再一次有效地激发。
三、问题与不足
通过“做中学”活动“玩盒子”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情境教学对提高小班孩子探索活动有效性的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深刻感到对情境教学的研究还相当粗浅,还有很多内容没有梳理和完善,同时,在“做中学”活动中,对情境教学在幼儿园小班阶段的实施和运用还有很多需要研究和实践的地方。特别是在实践中,我还有很多的困惑,仍需要通过大量研究和实践,尤其是如何真正地了解低年龄孩子的特点,更好地从孩子的视野出发,继续开发和实践适合小班孩子的“做中学”课程。让孩子能从小接触科学,喜欢科学,从而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实事求是、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合作能力及良好的科学素养,这都将是我今后努力探索,认真实践的方向。
参考文献
[1]Leihg Chiarelott著,杨明全译.情境中的课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Gary R.Morrison,Steven M.Ross,Jerrdd E.Kemp设计有效教学(第4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韦钰,Rowell.P.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
[4]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刘占兰,沈心燕.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陈蕾,上海市静安区常熟幼儿园,高级教师。
点评
创设情境,聚焦研究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第一个阶段,这样才能使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经验开始主动的科学实践。同时,也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与生活密切联系,做到活学活用,也就是本文所提到的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作者重点分析了低年龄段幼儿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以“玩盒子”活动为例,提出了多种促进儿童主动学习的情境创设方法,并与后面的教学活动相结合进行了分析,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借鉴价值。
如果能够在情境创设的同时,加入探查孩子对具体问题和现象的前概念环节,本文就非常完美了。
——周建中(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培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协“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教学中心(东南大学)副主任)
摘要:通过“做中学”活动“玩盒子”的案例,阐述了如何在幼儿园“做中学”活动中,让低年龄的幼儿在情境参与中与环境发生积极的、有效的互动,产生游戏性体验,充分发挥“做中学”活动的有效性,并对幼儿终身发展产生有价值的影响。
关键词:做中学 环境情境 问题情境
一、概念界定
1 情境教学
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发幼儿一定的情感共鸣,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从而促进幼儿自主建构,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
2 情境教学的类型
(1)问题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依据活动内容向幼儿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并通过动手做的方式,积极探索,自主建构。
(2)环境情境,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创设实验角,为幼儿创设一个实验情境,从而使幼儿与环境、材料产生互动,并通过动手做的方式,积极探索,自主建构。
二、研究内容
(一)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科学教育活动内容
幼儿园的孩子,关注事物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受到年龄的限制,尤其是小班年龄的孩子,他们最容易关注的就是自己最熟悉的一些事物。而随着孩子进入幼儿园,许多事情开始需要自己动手去做,因此,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对自己的小手就有了较多的关注。因此我们结合自己事情自己做,帮助孩子认识小手,知道小手能做许多事。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了“做中学”活动——玩盒子,通过玩盒子让孩子感知小手本领大,会开各种盒子。我们设计了“捉迷藏”的有趣故事情节,请幼儿帮忙把躲在盒子里的小动物找出来,激发幼儿探索开盒子的兴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敢于大胆探究的能力。在大胆探索中,幼儿观察、判断、迁移等思维能力也得到促进与发展。
(二)结合活动内容,探索运用适宜小班幼儿科学活动的情境
1 环境情境
(1)美观而富有童趣的环境:小班孩子由于年龄较小,在“做中学”活动中,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都比较弱,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首先就需要美观、富有童趣,能够吸引孩子参与活动。教师宜采用孩子熟悉的、具有亲切感的图案,如采用班级的标志、孩子喜欢的图案或者孩子熟悉的卡通人物等。这样对每个孩子来说,整个环境就显得很亲切,很愿意亲近这个区域。其次,小班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整个环境的设置上,教师应尽量采用图片加实物的形式呈现给孩子。
(2)便于孩子操作的环境:“做中学”活动区以幼儿操作活动为主,而小班孩子由于年龄小、动手能力差,因此创设一个便于幼儿操作的环境情境就显得格外重要。在“玩盒子”的单元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活动随意性强、玩过玩具后不会物归原处的特点,创设了“盒子宝宝的家”的环境——对应每一份材料,制作了“影子”,粘贴在展示台上,创设了“找影子”的游戏情景,便于幼儿根据盒子的影子的形状和大小寻找相对应的位置。既能使整个活动的开展井然有序,又能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将观察、比较、对应的内容巧妙地融合进去。
(3)能促进幼儿的主动探索和自主建构的环境:大部分时候我们老师会觉得,环境情境创设好了,似乎就大功告成了。然而事实上,一个好的环境情境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具有生命力,会随着孩子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孩子的丰富而丰富,会促进幼儿的主动探索和自主建构。“玩盒子”的单元活动中,教师先在集体活动的中,投放了一部分盒子,在活动中观察幼儿操作的过程。在接下来的幼儿自由操作中,教师则根据幼儿发展情况不断调整材料,从简单的寻找开关打开,到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拉、转、拨等)打开;从只需要一个动作,到需要几个动作结合起来才能打开等,一次次给幼儿新的挑战与探索的动机,让幼儿能在充分地探索中自主建构。
(4)生活化的环境:小班孩子年龄小,创设一个舒适的、生活化、家庭式的环境,将会让孩子更轻松、更愉快地投入活动。因此我们在选择材料时,选用的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盒子。同时,操作区域的设置上,我们也尽量生活化,允许孩子自由走动,自由取放,少了正式活动的拘束,多了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孩子能在比较自然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探索。
2.问题情境
(1)问题情境的兴趣性: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特点的限制,孩子的注意力差,持续时间短,如果要让孩子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兴趣是必不可少的要素。遵循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主要从两个途径入手。①故事化的问题情境。故事是孩子最喜欢的形式之一,以故事作为问题情境的导入,引发孩子的积极探索。在“玩盒子”的活动中,我们就以故事情境导入,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要和躲在盒子里的动物捉迷藏。故事说到这里,自然而然地就给幼儿提出了一个问题情境:请幼儿来帮忙打开盒子,找到这些小动物。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孩子本着要找到小动物的想法,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从孩子的整个操作过程中可以看出,孩子是非常专注和积极的。②角色化的问题情境。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扮演角色也是小班孩子最喜欢的游戏内容。因此利用游戏中的角色,给幼儿提出问题情境,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探索的欲望,而且还能激发幼儿在整个探索活动中表达的愿望。在“玩盒子”的个别化活动中,教师引导每一个孩子都来参与捉迷藏的游戏,在找小动物的角色引导下,每个孩子都很认真地扮演着找寻者的角色,认真地观察、探究,不断尝试打开每一个盒子,找到所有躲起来的小动物。 (2)具体化的问题情境:对于幼儿园小班的孩子,问题情境的提出,绝对不能是一个笼统而庞大的问题,年龄越是小,问题情境的设置就越需要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化整为零,将一个大的问题情境,拆分为几个小的问题情境,以一个个具体的情境呈现给孩子,以求迅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幼儿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中,顺利引领幼儿进行的探索过程。在“玩盒子”的活动中,教师最初的问题情境很简单,就是让孩子尝试打开各种不同的盒子,找到躲在里面的小动物。但在实际的活动中,却发现多数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往往不能很好的关注教师的提出的情境。因此教师就将先前的问题情境进行化解。创设若干具体的问题情境“仔细看一看,这个盒子有没有开关?”“这里行吗?试一试。” “这里拉不开,还有别的办法吗?”“这里打不开,再想想还有其他地方能打开吗?”等等。由此案例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分解了问题情境,从而将问题情境具体化,让低年龄的孩子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因而,使整个探索的过程也就更有效。
(3)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回归于幼儿的生活。小班年龄的孩子,生活经验少,对于事物间的联系、认识的能力都很弱,因此要选择适合小班年龄孩子的问题情境,就必须紧贴幼儿的实际生活,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回归于孩子的生活,只有这样的活动,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真正促进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为了实验而实验。
“玩盒子”的活动设计就是遵循了这样的原则。在开学初,结合中秋节主题,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月饼盒,在分享的时候,孩子对这些漂亮的盒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盒子怎么打开?”“我的盒子里面有小抽屉!”等,因此,在这个活动中,孩子在这个极具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始终饶有兴趣。也正是由于生活化,在整个活动中,孩子的生活经验被充分调动,孩子能很好地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大胆表述:“这个盒子上时效抽屉,我把抽屉拉出来,盒子就打开了。”“这个盒子还有拉链的,拉链拉下来,盒子就打开了。”等等。整个活动让孩子有机会对日常生活现象有了亲眼发现,亲身感受,亲历尝试的机会。
(4)能有效推动幼儿的主动探索和自主建构的问题情境:幼儿园的孩子,自主探究能力弱,自我建构能力差,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更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应当是层层递进,推进幼儿的自主探究。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学习中的难点,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幼儿将生活经验与之联系,为幼儿自主建构新的认知经验搭建支架。“做中学”活动“玩盒子”就是这样一个案例。教师在这个系列活动中将问题情境层层递进。第一次的问题情境是打开盒子,找到小动物。幼儿在这个问题情境下,探索发现了原来有的盒子是拉的,有的盒子是转的,还有的盒子是掰的。第二次的问题情境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有了递进:在幼儿有了第一次打开盒子的经验之后,重新调整了材料,投放了一些较难打开的盒子。孩子在再一次的操作中了解到原来有的盒子需要找到开关再打开,有的盒子需要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才能打开,还有的盒子需要很仔细才能找到打开的地方。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操作中不断地建构着新的经验,而帮助孩子建构新经验的支架则正是这样一次又一次递进性的问题情境。
(5)前后呼应,具有连贯性的问题情境:孩子需要在一个连贯的情境中活动,低年龄的孩子对于操作活动容易疲劳和分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致性情境,帮助孩子保持探索的欲望。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情境中,更好地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因此在情境创设中需要注意情境的前后呼应与一致性。
在“玩盒子”的活动中,教师一开始就以捉迷藏的游戏引导幼儿参与探索活动,在集体活动之后的个别化操作中,教师继续以捉迷藏的游戏口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利用了一致性情境,让幼儿始终以游戏者的身份来介绍自己的发现,孩子对介绍被自己找到的小动物津津乐道,充满了自豪感,孩子探索的兴趣很快被再次提升,探索的欲望也被再一次有效地激发。
三、问题与不足
通过“做中学”活动“玩盒子”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情境教学对提高小班孩子探索活动有效性的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深刻感到对情境教学的研究还相当粗浅,还有很多内容没有梳理和完善,同时,在“做中学”活动中,对情境教学在幼儿园小班阶段的实施和运用还有很多需要研究和实践的地方。特别是在实践中,我还有很多的困惑,仍需要通过大量研究和实践,尤其是如何真正地了解低年龄孩子的特点,更好地从孩子的视野出发,继续开发和实践适合小班孩子的“做中学”课程。让孩子能从小接触科学,喜欢科学,从而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实事求是、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合作能力及良好的科学素养,这都将是我今后努力探索,认真实践的方向。
参考文献
[1]Leihg Chiarelott著,杨明全译.情境中的课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Gary R.Morrison,Steven M.Ross,Jerrdd E.Kemp设计有效教学(第4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韦钰,Rowell.P.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
[4]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刘占兰,沈心燕.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陈蕾,上海市静安区常熟幼儿园,高级教师。
点评
创设情境,聚焦研究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第一个阶段,这样才能使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经验开始主动的科学实践。同时,也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与生活密切联系,做到活学活用,也就是本文所提到的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作者重点分析了低年龄段幼儿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以“玩盒子”活动为例,提出了多种促进儿童主动学习的情境创设方法,并与后面的教学活动相结合进行了分析,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借鉴价值。
如果能够在情境创设的同时,加入探查孩子对具体问题和现象的前概念环节,本文就非常完美了。
——周建中(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培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协“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教学中心(东南大学)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