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的声乐教学主要是通过讲授声乐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正确的歌唱方法,初步培养其分析、理解和表现声乐作品的能力,为高等音乐艺术院校输送合格的艺术人才。
【关键词】声音观念;自我感觉;客观效果;统一;說与唱;语言关
本文拟从声乐学习中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历和实践体会 ,提出了在声乐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自我感觉与客观效果的统一、理清说与唱的辩证关系,顺利过好语言关这三个重要问题。 希望能引起声乐初学者的注重并提供一些借鉴,以此来促进高中音乐考生在学习中密切配合教师的教学,加强与教师的沟通,进一步达到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和目的,以便顺利地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
1. 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首先,声乐学习者要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在我国声乐界,时至今日,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致使长时期以来,不管学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切不可人为的、主观的去认识。
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是关键。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因此,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耳朵和聪明的智慧,对学生美好的声音能自如把握、准确分析,然后让学生通过锻炼得以和稳定笔者认为这种唱法分类不是太科学的,因为,从声乐学习者的心理定势上来说,这种唱法分类容易形成几种固定的框架,使得大部分学习者在进行科学的声乐练习之前,将自己束缚在这几种固定唱法的定义中,造成干扰,极其不利于挖掘演唱者的个人风格。
其次,学生要勤于思考,勇于尝试。知识积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变思维方式与思维定势的过程,它要求经常打破惯常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突破旧的框框和常规模式,声音训练尤其如此。因此,教师不仅要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用于尝试、积极思考习惯意识。
2. 自我感觉与客观效果的统一
第一,歌唱活动的乐器是歌者自身,歌唱者歌唱时的自我感觉和听众接收到客观效果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 二,歌唱的发声机能复杂,难于用语言和文字准确表达。即使能描述得较清晰,在实际的学 习中我们的理解也仍有一定距离,所以怎样解决好“自我感觉”和“客观效果”这一对矛盾 ,就成了声乐学习中的重要问题。歌唱是声乐学习中最为重要的实践活动。“歌唱者是否能了解自己声音在听众耳中的听觉效果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将始终摆在声乐学习者面前,因为它决定着个人声音是否能沿着科学正确的方向发展。为便于表述,在此把歌唱者自身在歌唱中 的心理、生理体验称为“自我感觉”;把声音接收者所感受到的声音形象叫“客观效果”。
在声乐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自我感觉”和“客观效果”往往是 统一的,有时更是相去甚远、甚至相反 。简单的实例就是歌者自己觉得唱得很响时,认为别人听起来也一定响。这是每个声乐初学者 的习惯心理表现。为什么会这样呢?从人体生理上就能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因为人的口腔 里面的咽鼓管与耳朵是相通的,如果声音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而是闷在口腔里面,那时歌者 觉得自己的声音很响,而听众接受到的却是一种发闷的声音。既然感觉这样“不可信”,我 们是否应当抛弃它呢?回答是否定的。相反,大量的实践事实证明声乐教师最准确的描述歌 唱和发声的手段、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往往就得从“感觉”入手。许多时候在一些“不易 言传”的情况下,单凭感觉就会有一个基本理解,甚至准确判断。相信我们的老师与同学在 教学和学习活动中都遇到过此类现象。所以我们就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和感觉的关系,让抽 象的科学理论通过具体的正确感觉来体现。由此可见,“自我感觉”与“客观效果”之间的统一对声音的塑造具有决定性意义,而“感 觉”这一中介很大程度上支配着歌者声音的发展方向。在这实践活动中,只有自身对发声器官的局部 感受与心理状态通过意识这一桥梁有机结合,才能加强对声音形象的整体认识,巩固正确的 声音调动能力。
概括来说,声乐学习的首要作用就是学会客观地辨别自己声音的 能力,寻求一种“自我感觉”与“客观效果”的统一。更浅显的说法就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 形成对声部、音色、共鸣音响等正确声音观念,从而确定正确的学习发展方向。
3. 理清说与唱的关系,顺利过好语言关
绝大多学生对“说”与“唱”的关系持对立的态度,认为“说”是“说”、“唱”是“唱”,“说”与“唱”是完全不一样的。凡有此种认识的学生,其歌唱嗓音及歌唱潜能,均不得充分发挥,歌唱嗓音能力均显不足。也有些学生因为怕下巴紧张,在咬字吐字时不敢用力,造成歌唱时的语言模糊,声音线条不清晰。“说”与“唱”是不一样的,但这个不一样仅仅是节拍的长短、频率的高低、震幅的大小等不一样。因为歌唱与说话均使用着同一的呼吸器官,同一的发音器官,同一的共鸣器官。所以在声乐教学中,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要教导学生从思维上树立“说”与“唱”的同步感。努力寻找“说”与“唱”的共性感觉处。因为对一个正常人来讲“说话”是最方便的了,如何将自然说机能的灵活运用能力,歌唱机能的起动技巧上,以及如何将说机能的高位置定位能力,运用到歌唱的发音定位延长走动能力上,都是快速获得教学效果的极佳手段。重要的是如何能正确的认识这一对关系。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也需要对“字”与“声”有个正确的认识。在声乐教学中,绝对不可将“说”与“唱”对立起来。但是不对立起来不等于要求只有说话懒散的方法去唱歌;更不能将这样懒散的方法认为就是我们要获得的正确的歌唱方法,歌唱时要依靠“字”依靠“语音”去进行音乐感情的表现。由此我们可以下此结论:科学的歌唱方法,实际就是探讨研究将精确、纯正、美好的字音在旋律上延长走动的技巧。嗓音的训练重点是“语言”、“语音”等发音技法的训练。而“语言”、“语音”等发音方法,直接表现在“说字”或“说话”上,由此得出说与唱是统一的,说是唱的前提,是唱的必要条件。只有说的好才能唱的好,把“说”与“唱”统一起来的桥梁就是说机能的起动。声乐就是歌唱语言在旋律上的延长走动,而说机能的起动就是强调歌唱语言在旋律上延长走动的功力。说机能的起动是歌唱语言的发音练习。通过对字头、字腹、字尾的技术处理,达到字字清晰悦耳,声音集中、明亮、圆润,从而完成歌唱字音的咬、吐、开、走、收的运转回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算过了语言关,才能达到歌唱艺术所需要的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要求。总之,就是要过歌唱的语言关。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养成良好的歌唱型说话的习惯,注意气息的支持,注意语音音位的准确,注意高位置的集中,注意整体泛音共振声道的使用。克服那种懒散、松懈、毫无打远的暗淡沙哑语音出现。在说话高位置集中的良好习惯带动下,将怎样“说”——已进入歌唱的感觉——就怎样唱,放入歌唱的初级阶段,使学生从学唱的第一天起,就养成使用自然歌唱嗓音机能的习惯,从而完成好自然歌唱的整体艺术训练。
总之,高中音乐考生在声乐学习中只要理清以上三个重要问题,再加上师生间的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才能达到歌唱的最佳状态,以大幅度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使考生考上理想的音乐院校。以上所谈到的只是自身对这些问题的体会,与大家交流。
参考文献
[1] 《咽音技法与艺术歌唱》王宝璋著
收稿日期:2013-06-27
【关键词】声音观念;自我感觉;客观效果;统一;說与唱;语言关
本文拟从声乐学习中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历和实践体会 ,提出了在声乐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自我感觉与客观效果的统一、理清说与唱的辩证关系,顺利过好语言关这三个重要问题。 希望能引起声乐初学者的注重并提供一些借鉴,以此来促进高中音乐考生在学习中密切配合教师的教学,加强与教师的沟通,进一步达到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和目的,以便顺利地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
1. 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首先,声乐学习者要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在我国声乐界,时至今日,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致使长时期以来,不管学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切不可人为的、主观的去认识。
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是关键。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因此,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耳朵和聪明的智慧,对学生美好的声音能自如把握、准确分析,然后让学生通过锻炼得以和稳定笔者认为这种唱法分类不是太科学的,因为,从声乐学习者的心理定势上来说,这种唱法分类容易形成几种固定的框架,使得大部分学习者在进行科学的声乐练习之前,将自己束缚在这几种固定唱法的定义中,造成干扰,极其不利于挖掘演唱者的个人风格。
其次,学生要勤于思考,勇于尝试。知识积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变思维方式与思维定势的过程,它要求经常打破惯常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突破旧的框框和常规模式,声音训练尤其如此。因此,教师不仅要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用于尝试、积极思考习惯意识。
2. 自我感觉与客观效果的统一
第一,歌唱活动的乐器是歌者自身,歌唱者歌唱时的自我感觉和听众接收到客观效果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 二,歌唱的发声机能复杂,难于用语言和文字准确表达。即使能描述得较清晰,在实际的学 习中我们的理解也仍有一定距离,所以怎样解决好“自我感觉”和“客观效果”这一对矛盾 ,就成了声乐学习中的重要问题。歌唱是声乐学习中最为重要的实践活动。“歌唱者是否能了解自己声音在听众耳中的听觉效果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将始终摆在声乐学习者面前,因为它决定着个人声音是否能沿着科学正确的方向发展。为便于表述,在此把歌唱者自身在歌唱中 的心理、生理体验称为“自我感觉”;把声音接收者所感受到的声音形象叫“客观效果”。
在声乐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自我感觉”和“客观效果”往往是 统一的,有时更是相去甚远、甚至相反 。简单的实例就是歌者自己觉得唱得很响时,认为别人听起来也一定响。这是每个声乐初学者 的习惯心理表现。为什么会这样呢?从人体生理上就能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因为人的口腔 里面的咽鼓管与耳朵是相通的,如果声音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而是闷在口腔里面,那时歌者 觉得自己的声音很响,而听众接受到的却是一种发闷的声音。既然感觉这样“不可信”,我 们是否应当抛弃它呢?回答是否定的。相反,大量的实践事实证明声乐教师最准确的描述歌 唱和发声的手段、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往往就得从“感觉”入手。许多时候在一些“不易 言传”的情况下,单凭感觉就会有一个基本理解,甚至准确判断。相信我们的老师与同学在 教学和学习活动中都遇到过此类现象。所以我们就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和感觉的关系,让抽 象的科学理论通过具体的正确感觉来体现。由此可见,“自我感觉”与“客观效果”之间的统一对声音的塑造具有决定性意义,而“感 觉”这一中介很大程度上支配着歌者声音的发展方向。在这实践活动中,只有自身对发声器官的局部 感受与心理状态通过意识这一桥梁有机结合,才能加强对声音形象的整体认识,巩固正确的 声音调动能力。
概括来说,声乐学习的首要作用就是学会客观地辨别自己声音的 能力,寻求一种“自我感觉”与“客观效果”的统一。更浅显的说法就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 形成对声部、音色、共鸣音响等正确声音观念,从而确定正确的学习发展方向。
3. 理清说与唱的关系,顺利过好语言关
绝大多学生对“说”与“唱”的关系持对立的态度,认为“说”是“说”、“唱”是“唱”,“说”与“唱”是完全不一样的。凡有此种认识的学生,其歌唱嗓音及歌唱潜能,均不得充分发挥,歌唱嗓音能力均显不足。也有些学生因为怕下巴紧张,在咬字吐字时不敢用力,造成歌唱时的语言模糊,声音线条不清晰。“说”与“唱”是不一样的,但这个不一样仅仅是节拍的长短、频率的高低、震幅的大小等不一样。因为歌唱与说话均使用着同一的呼吸器官,同一的发音器官,同一的共鸣器官。所以在声乐教学中,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要教导学生从思维上树立“说”与“唱”的同步感。努力寻找“说”与“唱”的共性感觉处。因为对一个正常人来讲“说话”是最方便的了,如何将自然说机能的灵活运用能力,歌唱机能的起动技巧上,以及如何将说机能的高位置定位能力,运用到歌唱的发音定位延长走动能力上,都是快速获得教学效果的极佳手段。重要的是如何能正确的认识这一对关系。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也需要对“字”与“声”有个正确的认识。在声乐教学中,绝对不可将“说”与“唱”对立起来。但是不对立起来不等于要求只有说话懒散的方法去唱歌;更不能将这样懒散的方法认为就是我们要获得的正确的歌唱方法,歌唱时要依靠“字”依靠“语音”去进行音乐感情的表现。由此我们可以下此结论:科学的歌唱方法,实际就是探讨研究将精确、纯正、美好的字音在旋律上延长走动的技巧。嗓音的训练重点是“语言”、“语音”等发音技法的训练。而“语言”、“语音”等发音方法,直接表现在“说字”或“说话”上,由此得出说与唱是统一的,说是唱的前提,是唱的必要条件。只有说的好才能唱的好,把“说”与“唱”统一起来的桥梁就是说机能的起动。声乐就是歌唱语言在旋律上的延长走动,而说机能的起动就是强调歌唱语言在旋律上延长走动的功力。说机能的起动是歌唱语言的发音练习。通过对字头、字腹、字尾的技术处理,达到字字清晰悦耳,声音集中、明亮、圆润,从而完成歌唱字音的咬、吐、开、走、收的运转回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算过了语言关,才能达到歌唱艺术所需要的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要求。总之,就是要过歌唱的语言关。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养成良好的歌唱型说话的习惯,注意气息的支持,注意语音音位的准确,注意高位置的集中,注意整体泛音共振声道的使用。克服那种懒散、松懈、毫无打远的暗淡沙哑语音出现。在说话高位置集中的良好习惯带动下,将怎样“说”——已进入歌唱的感觉——就怎样唱,放入歌唱的初级阶段,使学生从学唱的第一天起,就养成使用自然歌唱嗓音机能的习惯,从而完成好自然歌唱的整体艺术训练。
总之,高中音乐考生在声乐学习中只要理清以上三个重要问题,再加上师生间的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才能达到歌唱的最佳状态,以大幅度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使考生考上理想的音乐院校。以上所谈到的只是自身对这些问题的体会,与大家交流。
参考文献
[1] 《咽音技法与艺术歌唱》王宝璋著
收稿日期:2013-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