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加快农业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在全面分析修水农业发展走势、特征、问题的基础上,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的思路和特优、生态、外向、观光的发展定位以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现代农业;农业工业化
江西省修水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如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县域经济发展的全局。笔者认为,“十一五”期间,修水县要按照“现代农业”的总目标,把握走势,正确定位,有效实施,在新形势下实现农业发展的新跨越。
一、认清形势,把握走势
“十五”期间,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对新阶段的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取得了可喜成就。主要表现在:
一是主要农产品总量不断增长。到“十五”末,粮食总产19.97万吨,茶叶1284吨,蚕茧4252吨,药材4844吨,水果2338吨,肉类总产量62.5万吨。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蚕桑、茶叶、小水电、劳务等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产业结构走出了单一粮猪经营的“胡同”,开始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三是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县农民从“三补贴、两减免、一培训”的政策中得到实惠,共计资金9371万元。还争取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能源、公益林建设等项目资金共计25753万元。县财政还安排了10个100万元支持农村发展。四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搬迁深山区群众21507人,保护农田2.5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2亩,新建沼气池1880只,新建饮水工程150余处,实现培训转移就业2650人。五是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利用“退耕还林”、“长治工程”以及“金阳光”等社会资本,新增有林地面积10.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8.2%。六是农民收入不断增加。2005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92元,全县农村处处呈现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
回顾“十五”的农业走势,可以看到,修水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呈现新的时代特征。修水农业要发展,必须把握好这么几条:
一是农业生产要规模化。这几年,修水县农业能获得较大发展,主要一条就是坚持“开发与低改并举,规模经营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以相对集中的形式,采取连片开发的方法,先后建成了蚕桑、茶叶、牲猪、速生林等基地,使分散的、零星的生产发展为区域性的商品生产,提高了集约化程度和科技水平。二是农业经营要产业化。修水县农村经济比较繁荣,成功之处在于坚持走种养加一体化的路子,既着眼发展主导产业,又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相关产业。从而提高了工农业的相关度。三是农业功能要多元化。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修水县农业除了在提供优质农副产品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作用外,还为城乡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农业被赋予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多元化功能。四是农业服务要社会化。近几年,农业发展较快,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把“科技兴农”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战略,通过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推广良种良法、建立科技服务网络、组织技术承包等,加大了农业的科技含量。目前,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贡献率达48.5%。
在建设现代农业的大背景下,修水农业上固有的和潜在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主要表现为:
一是产业规模不大,缺乏支持力。目前蚕桑面积为5.6万亩,茶叶面积3.14万亩,药材4.5万亩,山羊31.8万头,这与修水的资源潜力、市场需求还一定的差距。同时产业基地相对分散,投入水平低,产量不高,产品缺乏支撑力。二是产品档次不高,缺乏影响力。我县茶叶、蚕丝绸等优良品质,屡获省内外大奖,但也存在制作工艺还不够精良,需要尽快实现由评比名牌向市场名牌转变。三是市场半径不大,缺乏拉动力。目前,主要农产品的市场重点在本县或周边地区,同时在销售市场的运作上有待进一步提高水平,而且国际市场的开拓也只是刚刚起步,缺乏市场拉动力。四是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接纳力。修水县农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5.4%,高中文化程度只有 8.6%,另有15%的文盲、半文盲,对科技的接纳能力低。同时,还有6万余人生活在贫困线,扶贫攻坚任务艰巨。五是服务农业的水平不高,缺乏引导力。
二、深入思考,正确定位
“十一五”期间,修水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应是:按照建设新农村的总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开发、拓展农业的多功能为核心,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着力构建八大产业基地(即蚕桑、茶叶、林业、优质稻、畜牧、种子种苗、观光农业、劳务),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着力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质量。
今后修水农业的总体发展定位是:以特优、生态、外向、观光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
把“特优”作为修水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修水是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也是江西省最大的蚕桑基地、药材基地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茶叶基地。这就是修水的特色。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以特为先,深入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档次和农产品质量。 把“生态”作为修水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循环农业的手段,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有修水地方特色的生态农村。
把“外向”作为修水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县的蚕丝绸、茶叶等特色产品的商品率达到85%以上。优质大米、中药材等产品的商品率也逐年在提高。随着九江出口加工区的建立、武吉高速公路的贯通,为外向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新的更大的机遇。通过外向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
把“观光”作为修水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把观光农业与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移民扶贫、示范村庄、客家文化、名人故里、红色旅游等有机结合,作为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加以培育和发展。要加大人文资源和农业生产要素聚集整合,开辟一批农业旅游线路,逐步做大旅游农业产业。
三、明确对策,有效实施
建设现代农业,是修水县“十一五”时期农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具体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因地制宜,选准重点,组织生产大突破。“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建设好蚕桑等八大产业基地,把优势农产品生产集中布局到优势产区,把大宗农产品生产集中布局到适宜产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集群。要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建设好生产基地,做到“一个区域一本经”,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区域经济格局。
2.动员群众,多方筹资,形成全民大投入。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元化投入的办法,搞好农业资本运营,建立全社会共建农业的投入机制。一方面,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重点产业实行重点扶持。另一方面,在国家和地方财政还不宽裕的情况下,农业投入的主体应当是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教育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特别是引导和教育“打工仔”、“打工妹”要走出家门闯天下、衣锦还乡建家园,变生活高消费为生产高投入。农业龙头企业要把农业基地作为“第一车间”来建设,走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
3.加强培训,狠抓示范,搞好科技大普及。要利用修水的生态优势,吸引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到修水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基地。着重要抓好优良品种、防疫防病、农副产品保鲜加工和生态开发技术的推广,提倡使用生物农药、低残留农药、有机肥料,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同时,按照“三个三分之一”的思路,即三分之一外出务工、三分之一就地转移、三分之一发展特色产业,强化劳务转移培训工作,不断增强农民在非农产业就业、创业的技能。
4.建立市场,鼓励运销,搞活产品大流通。按照工业市场营销理念,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推进农产品营销。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宁红、绿冬、逸家、红山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提高农产品的扩张力。三是建立一批农产品交易市场。让农民直接参与流通,了解市场,把握市场,促进产销衔接。四是大力发展民间流通组织。发动群众参与农产品运销,培养一批流通领域经纪人,打开绿色通道,把农产品贩运出去,以推动农民的商品生产。
5.制定政策,正确引导,促进农业发展动力的大释放。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农民。当前,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用政策和机制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一是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要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土地向农村能人、产业大户集中,逐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二是建立机制,掀起山水开发的新高潮。积极鼓励、支持个体工商户参与山水开发,兴办农业企业。允许和鼓励行政事业单位领办、创办高效农业企业,机关干部投资投技搞开发。尤其是鼓励和支持各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各类农业庄园。三是全面落实“二免征、三补贴”的惠农政策。鼓励农民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投工投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搞好扶贫开发,增强造血功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转变作风,强化服务,推动现代农业大发展。“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首先是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机制、一支队伍”。农业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帮助村里建好班子,选好路子,因势利导,把推进农业发展由行政引导转向经济引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李昌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赖波平,男,江西省修水县扶贫办副主任,研究生,高级农艺师。
[责任编辑:徐永祥]
[关键词] 农村;现代农业;农业工业化
江西省修水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如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县域经济发展的全局。笔者认为,“十一五”期间,修水县要按照“现代农业”的总目标,把握走势,正确定位,有效实施,在新形势下实现农业发展的新跨越。
一、认清形势,把握走势
“十五”期间,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对新阶段的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取得了可喜成就。主要表现在:
一是主要农产品总量不断增长。到“十五”末,粮食总产19.97万吨,茶叶1284吨,蚕茧4252吨,药材4844吨,水果2338吨,肉类总产量62.5万吨。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蚕桑、茶叶、小水电、劳务等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产业结构走出了单一粮猪经营的“胡同”,开始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三是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县农民从“三补贴、两减免、一培训”的政策中得到实惠,共计资金9371万元。还争取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能源、公益林建设等项目资金共计25753万元。县财政还安排了10个100万元支持农村发展。四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搬迁深山区群众21507人,保护农田2.5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2亩,新建沼气池1880只,新建饮水工程150余处,实现培训转移就业2650人。五是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利用“退耕还林”、“长治工程”以及“金阳光”等社会资本,新增有林地面积10.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8.2%。六是农民收入不断增加。2005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92元,全县农村处处呈现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
回顾“十五”的农业走势,可以看到,修水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呈现新的时代特征。修水农业要发展,必须把握好这么几条:
一是农业生产要规模化。这几年,修水县农业能获得较大发展,主要一条就是坚持“开发与低改并举,规模经营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以相对集中的形式,采取连片开发的方法,先后建成了蚕桑、茶叶、牲猪、速生林等基地,使分散的、零星的生产发展为区域性的商品生产,提高了集约化程度和科技水平。二是农业经营要产业化。修水县农村经济比较繁荣,成功之处在于坚持走种养加一体化的路子,既着眼发展主导产业,又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相关产业。从而提高了工农业的相关度。三是农业功能要多元化。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修水县农业除了在提供优质农副产品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作用外,还为城乡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农业被赋予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多元化功能。四是农业服务要社会化。近几年,农业发展较快,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把“科技兴农”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战略,通过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推广良种良法、建立科技服务网络、组织技术承包等,加大了农业的科技含量。目前,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贡献率达48.5%。
在建设现代农业的大背景下,修水农业上固有的和潜在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主要表现为:
一是产业规模不大,缺乏支持力。目前蚕桑面积为5.6万亩,茶叶面积3.14万亩,药材4.5万亩,山羊31.8万头,这与修水的资源潜力、市场需求还一定的差距。同时产业基地相对分散,投入水平低,产量不高,产品缺乏支撑力。二是产品档次不高,缺乏影响力。我县茶叶、蚕丝绸等优良品质,屡获省内外大奖,但也存在制作工艺还不够精良,需要尽快实现由评比名牌向市场名牌转变。三是市场半径不大,缺乏拉动力。目前,主要农产品的市场重点在本县或周边地区,同时在销售市场的运作上有待进一步提高水平,而且国际市场的开拓也只是刚刚起步,缺乏市场拉动力。四是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接纳力。修水县农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5.4%,高中文化程度只有 8.6%,另有15%的文盲、半文盲,对科技的接纳能力低。同时,还有6万余人生活在贫困线,扶贫攻坚任务艰巨。五是服务农业的水平不高,缺乏引导力。
二、深入思考,正确定位
“十一五”期间,修水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应是:按照建设新农村的总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开发、拓展农业的多功能为核心,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着力构建八大产业基地(即蚕桑、茶叶、林业、优质稻、畜牧、种子种苗、观光农业、劳务),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着力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质量。
今后修水农业的总体发展定位是:以特优、生态、外向、观光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
把“特优”作为修水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修水是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也是江西省最大的蚕桑基地、药材基地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茶叶基地。这就是修水的特色。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以特为先,深入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档次和农产品质量。 把“生态”作为修水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循环农业的手段,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有修水地方特色的生态农村。
把“外向”作为修水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县的蚕丝绸、茶叶等特色产品的商品率达到85%以上。优质大米、中药材等产品的商品率也逐年在提高。随着九江出口加工区的建立、武吉高速公路的贯通,为外向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新的更大的机遇。通过外向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
把“观光”作为修水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把观光农业与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移民扶贫、示范村庄、客家文化、名人故里、红色旅游等有机结合,作为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加以培育和发展。要加大人文资源和农业生产要素聚集整合,开辟一批农业旅游线路,逐步做大旅游农业产业。
三、明确对策,有效实施
建设现代农业,是修水县“十一五”时期农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具体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因地制宜,选准重点,组织生产大突破。“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建设好蚕桑等八大产业基地,把优势农产品生产集中布局到优势产区,把大宗农产品生产集中布局到适宜产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集群。要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建设好生产基地,做到“一个区域一本经”,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区域经济格局。
2.动员群众,多方筹资,形成全民大投入。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元化投入的办法,搞好农业资本运营,建立全社会共建农业的投入机制。一方面,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重点产业实行重点扶持。另一方面,在国家和地方财政还不宽裕的情况下,农业投入的主体应当是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教育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特别是引导和教育“打工仔”、“打工妹”要走出家门闯天下、衣锦还乡建家园,变生活高消费为生产高投入。农业龙头企业要把农业基地作为“第一车间”来建设,走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
3.加强培训,狠抓示范,搞好科技大普及。要利用修水的生态优势,吸引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到修水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基地。着重要抓好优良品种、防疫防病、农副产品保鲜加工和生态开发技术的推广,提倡使用生物农药、低残留农药、有机肥料,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同时,按照“三个三分之一”的思路,即三分之一外出务工、三分之一就地转移、三分之一发展特色产业,强化劳务转移培训工作,不断增强农民在非农产业就业、创业的技能。
4.建立市场,鼓励运销,搞活产品大流通。按照工业市场营销理念,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推进农产品营销。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宁红、绿冬、逸家、红山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提高农产品的扩张力。三是建立一批农产品交易市场。让农民直接参与流通,了解市场,把握市场,促进产销衔接。四是大力发展民间流通组织。发动群众参与农产品运销,培养一批流通领域经纪人,打开绿色通道,把农产品贩运出去,以推动农民的商品生产。
5.制定政策,正确引导,促进农业发展动力的大释放。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农民。当前,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用政策和机制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一是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要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土地向农村能人、产业大户集中,逐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二是建立机制,掀起山水开发的新高潮。积极鼓励、支持个体工商户参与山水开发,兴办农业企业。允许和鼓励行政事业单位领办、创办高效农业企业,机关干部投资投技搞开发。尤其是鼓励和支持各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各类农业庄园。三是全面落实“二免征、三补贴”的惠农政策。鼓励农民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投工投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搞好扶贫开发,增强造血功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转变作风,强化服务,推动现代农业大发展。“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首先是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机制、一支队伍”。农业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帮助村里建好班子,选好路子,因势利导,把推进农业发展由行政引导转向经济引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李昌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赖波平,男,江西省修水县扶贫办副主任,研究生,高级农艺师。
[责任编辑: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