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哲学表现出的冷漠与困惑,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挖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与哲学源头分离的现状、教科书的陈旧、教学模式的单调等诸因素。
【关键词】哲学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1(a)-0182-01
1 与哲学源头分离的现状对哲学教学的影响
当今时代,有人对哲学的前景表现出悲观情绪,提出哲学在当代中国正走向死亡。事实上,在西方这个话题已被多次提起,也确实值得从不同侧面加以深入探讨。当今世界哲学趋于死亡的原因很多,但我认为人们对哲学的态度很有问题。人们现在对待哲学就像对待各种“新工具”一样,这就使现代人面临着与哲学源头相分离而产生的空虚境地,这也是哲学即将死亡的一个前兆。怎样才能重返哲学的富于生机的源头?怎样才能克服由于与哲学源头的分离而生的空虚感,这恐怕是现代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哲学的原初含义是爱智慧,哲学作为一门爱智慧的学说首先应该是活生生的。爱智慧意味着从事哲学者要立足于活生生的生活与活生生的心灵。实际上哲学可以不是高头讲章。我们当代人一谈起哲学就习惯于炫耀庞杂的哲学知识,动辄康德黑格尔拉康萨特等。哲学如果不从这种讳莫如深的贵族状态走下神坛,将越来越把自己推向绝境。事实上,哲学要做的是抓住事物的根基:自然的根基、生命的根基、精神的根基,而要做到这一点,人们并不非要通过哲学经典的中介。系统化、专业化的哲学知识不是哲学的最最核心要素,哲学应该对着更为广阔更加丰厚的生活开放,对着更为广阔更为深邃的心灵开放。
2 关于哲学反思精神与现实教学的错位
根据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哲学的本质精华在于“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但是哲学的反思精神一直没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中注入学生的心灵,现实的教学是采取纯科学知识传授的态度对待该学科的教学,使本来具有思辨与超越性的哲学变成了枯燥与乏味的识记性学科。
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哲学作为现实的反思是哲学家们一致认可的。这是由哲学把握对象的任务决定的。哲学不在于停留在掌握各类事物的个性本质上、具体的表象上,而在于深入把握整类事物的共性特征、普遍必然性的本质。哲学思维既立足于直接的现实性,又必须通过反思超越和驰骋于现实性。正因为此,哲学就能以“智慧之学”教人们善于反思现实、善于创造自己的理想。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反思的哲学本质被淡化,整个教学理念必然产生错位,反思的精神渗透置于学科知识的传授之下。本末倒置的做法,势必给教学带来严重的困境。要在当前改进哲学的教学困境,首先必须激活学生心灵中的反思,深入领会哲学的本质。
3 教材内容的陈旧滞后和罗列堆砌对哲学教学的影响
哲学的教学改革首先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改革。
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法、认识论为主要内容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结合。这样的教科书虽理路清晰,但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转型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原有的教科书僵化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并钳制了后来人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水平,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教条,必然与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划开了一条很深的鸿沟。”中国的现实实践正在呼唤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理论形态,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传统教科书内容简单贫乏、脱离实际、板块结构等使得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质疑、厌倦、甚至排斥。
另一方面,传统教材从形式上看,章节排列有序,涉及面广,似乎是一本完整无缺的教材;然而从内容上看,整个体系是以概念、范畴的罗列堆砌组成,这样的体系即使学生把哲学的各个知识点上的概念、范畴掌握充分,但是难以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批判精神。哲学教育的重要意义正在于培养一批具有批判精神的学生,但在当今教学中并没有深刻领会哲学的本身含义,即没有把哲学看成是一种对智慧之学的强烈追求、一种提高自身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这样的哲学课就难以点燃学生的爱智激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力度严重不足,有的教师甚至从不重视挖掘哲学素材来培养思维能力,哲学的教学目的变得抽象化。这样对于人才的培养是极端不利的,必须通过哲学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才会使人们形成哲学的求真态度,哲学的反思取向,哲学的批判精神,哲学的创新意识,哲学的分析方式,哲学的渗透能力,哲学的辩证智慧。
4 教学模式的单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影响
教学目的的有效实现途径在于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模式,在目前该课教学课程中,教育手段单一、教育方法陈旧,在一定程度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失去了吸引力,导致了教学困境。
首先,教学手段单一。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在生活中被各种各样的媒体所包围着,人们接受知识的媒介要日益丰富。当今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再单一,比如互联网、报纸、书籍、电视等等。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往往忽视了现代传媒的价值,始终在教学中存在以书本为主要载体,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样课堂上学生失去了兴趣,教师也感到疲倦。因此,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手段十分必要。
其次,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由于没有把贯彻哲学精神作为教育理念,仅是以掌握抽象、教条、呆板的哲学知识为目的,因而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上主要采用老师讲,学生记的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方法。哲学本意在于爱智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课重心在于锻炼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培养思维能力上,存在诸多问题。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采用“精神接生术”的方式阐明锻炼思维与达到真理的方法,即在讨论知识和伦理道德等各种问题的时候,采用问答法,双方一问一答,通过诘难,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其无知,逐渐修正意见,从而导致真理。这种方法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平等、开放的讨论中,反复论证和诘难,致使学生在问答的双向过程中掌握哲学的真理、方法与精神。但是我们的教学在书本的框架下,教师不善于挖掘哲学独有的教学方法,不注意教学的师生双向互动,课堂上的教学实例往往早已过时,以本为本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带来严重的困境。
再次,考试考核方式引领哲学走向误区。目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考核方式是以标准化的试卷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判断一个人哲学好坏靠这样一个分数来衡量,这与哲学的本性是相背离的。学习哲学的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知识,也要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在考核中是让学生在规定地点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张由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简答和论述组成的试卷,而且绝不会出题超过老师所讲授的范围,这样的考试考的不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是学生背诵和记忆的能力,忘却了哲学是一门思考的学问。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实行闭卷加论文的方式,在论文中思想通过文字途径而张显出来,才能有益于培养出具有丰富知识和深刻思想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亮:《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自身的现实困境》.
[2] 冯友兰:《中国哲学的精神》.
[3] 丁来先:《哲学需要自发之爱》.
【关键词】哲学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1(a)-0182-01
1 与哲学源头分离的现状对哲学教学的影响
当今时代,有人对哲学的前景表现出悲观情绪,提出哲学在当代中国正走向死亡。事实上,在西方这个话题已被多次提起,也确实值得从不同侧面加以深入探讨。当今世界哲学趋于死亡的原因很多,但我认为人们对哲学的态度很有问题。人们现在对待哲学就像对待各种“新工具”一样,这就使现代人面临着与哲学源头相分离而产生的空虚境地,这也是哲学即将死亡的一个前兆。怎样才能重返哲学的富于生机的源头?怎样才能克服由于与哲学源头的分离而生的空虚感,这恐怕是现代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哲学的原初含义是爱智慧,哲学作为一门爱智慧的学说首先应该是活生生的。爱智慧意味着从事哲学者要立足于活生生的生活与活生生的心灵。实际上哲学可以不是高头讲章。我们当代人一谈起哲学就习惯于炫耀庞杂的哲学知识,动辄康德黑格尔拉康萨特等。哲学如果不从这种讳莫如深的贵族状态走下神坛,将越来越把自己推向绝境。事实上,哲学要做的是抓住事物的根基:自然的根基、生命的根基、精神的根基,而要做到这一点,人们并不非要通过哲学经典的中介。系统化、专业化的哲学知识不是哲学的最最核心要素,哲学应该对着更为广阔更加丰厚的生活开放,对着更为广阔更为深邃的心灵开放。
2 关于哲学反思精神与现实教学的错位
根据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哲学的本质精华在于“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但是哲学的反思精神一直没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中注入学生的心灵,现实的教学是采取纯科学知识传授的态度对待该学科的教学,使本来具有思辨与超越性的哲学变成了枯燥与乏味的识记性学科。
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哲学作为现实的反思是哲学家们一致认可的。这是由哲学把握对象的任务决定的。哲学不在于停留在掌握各类事物的个性本质上、具体的表象上,而在于深入把握整类事物的共性特征、普遍必然性的本质。哲学思维既立足于直接的现实性,又必须通过反思超越和驰骋于现实性。正因为此,哲学就能以“智慧之学”教人们善于反思现实、善于创造自己的理想。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反思的哲学本质被淡化,整个教学理念必然产生错位,反思的精神渗透置于学科知识的传授之下。本末倒置的做法,势必给教学带来严重的困境。要在当前改进哲学的教学困境,首先必须激活学生心灵中的反思,深入领会哲学的本质。
3 教材内容的陈旧滞后和罗列堆砌对哲学教学的影响
哲学的教学改革首先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改革。
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法、认识论为主要内容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结合。这样的教科书虽理路清晰,但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转型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原有的教科书僵化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并钳制了后来人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水平,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教条,必然与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划开了一条很深的鸿沟。”中国的现实实践正在呼唤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理论形态,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传统教科书内容简单贫乏、脱离实际、板块结构等使得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质疑、厌倦、甚至排斥。
另一方面,传统教材从形式上看,章节排列有序,涉及面广,似乎是一本完整无缺的教材;然而从内容上看,整个体系是以概念、范畴的罗列堆砌组成,这样的体系即使学生把哲学的各个知识点上的概念、范畴掌握充分,但是难以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批判精神。哲学教育的重要意义正在于培养一批具有批判精神的学生,但在当今教学中并没有深刻领会哲学的本身含义,即没有把哲学看成是一种对智慧之学的强烈追求、一种提高自身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这样的哲学课就难以点燃学生的爱智激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力度严重不足,有的教师甚至从不重视挖掘哲学素材来培养思维能力,哲学的教学目的变得抽象化。这样对于人才的培养是极端不利的,必须通过哲学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才会使人们形成哲学的求真态度,哲学的反思取向,哲学的批判精神,哲学的创新意识,哲学的分析方式,哲学的渗透能力,哲学的辩证智慧。
4 教学模式的单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影响
教学目的的有效实现途径在于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模式,在目前该课教学课程中,教育手段单一、教育方法陈旧,在一定程度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失去了吸引力,导致了教学困境。
首先,教学手段单一。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在生活中被各种各样的媒体所包围着,人们接受知识的媒介要日益丰富。当今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再单一,比如互联网、报纸、书籍、电视等等。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往往忽视了现代传媒的价值,始终在教学中存在以书本为主要载体,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样课堂上学生失去了兴趣,教师也感到疲倦。因此,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手段十分必要。
其次,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由于没有把贯彻哲学精神作为教育理念,仅是以掌握抽象、教条、呆板的哲学知识为目的,因而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上主要采用老师讲,学生记的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方法。哲学本意在于爱智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课重心在于锻炼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培养思维能力上,存在诸多问题。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采用“精神接生术”的方式阐明锻炼思维与达到真理的方法,即在讨论知识和伦理道德等各种问题的时候,采用问答法,双方一问一答,通过诘难,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其无知,逐渐修正意见,从而导致真理。这种方法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平等、开放的讨论中,反复论证和诘难,致使学生在问答的双向过程中掌握哲学的真理、方法与精神。但是我们的教学在书本的框架下,教师不善于挖掘哲学独有的教学方法,不注意教学的师生双向互动,课堂上的教学实例往往早已过时,以本为本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带来严重的困境。
再次,考试考核方式引领哲学走向误区。目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考核方式是以标准化的试卷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判断一个人哲学好坏靠这样一个分数来衡量,这与哲学的本性是相背离的。学习哲学的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知识,也要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在考核中是让学生在规定地点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张由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简答和论述组成的试卷,而且绝不会出题超过老师所讲授的范围,这样的考试考的不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是学生背诵和记忆的能力,忘却了哲学是一门思考的学问。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实行闭卷加论文的方式,在论文中思想通过文字途径而张显出来,才能有益于培养出具有丰富知识和深刻思想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亮:《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自身的现实困境》.
[2] 冯友兰:《中国哲学的精神》.
[3] 丁来先:《哲学需要自发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