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说《项链》中,莫泊桑讲述了一对夫妇由一串假项链所引起的生活变故的故事。以往对《项链》的解读都着重进行阶级分析,把焦点放在讽刺资产阶级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等弱点和批判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上,事实上,这种解读有些牵强。我们怎能把普通人追求“锦衣玉食”、向往上层富裕生活看作是罪恶的表现?我们应警惕简单粗暴的阶级决定论,每一个人都有追求真善美的权力和充分表达自身欲望的诉求。贫穷不是美德,富裕也不是罪恶,只要方式得当,追求财富和地位又有什么不对?!如果硬要将“为富”和“不仁”理解为因果关系,认为安贫乐道才是高贵人生的话,我们的社会如何才能进步?
的确,小说一开始就使用了一些敏感性的词语,如“小职员”、“降了等”、“阶级”、“门第之分”、“等级”等,而且一再声称漂亮的普通女子足够以“天生的机警、出众的本能、柔顺的心灵”获得和贵妇人一样高的地位。但作者的着眼点并不是去批判,而是为主人公的行为做了铺垫,世俗生活的“逻辑”如此,主人公有此心理也实属正常。紧接着,莫泊桑一步一步引导读者进入女主人公的内心:美丽真诚的马蒂尔德时常感到痛苦和委屈,因为自己的容貌本应和荣华富贵的生活相匹配,现实生活却使她虽有梦想而不可得,她向往一切精美、华丽、名贵的事物,而这一切幻想在一个普通职员的家庭里又近乎成为一种奢望。因为一场晚会,为了庄重出席、避免寒碜,马蒂尔德向自己的有钱朋友借到了一串用金刚钻镶成的项链,不料在晚会结束后丢失了项链,为了偿还这串项链,夫妇两人奋斗长达十年之久,饱尝各种辛酸艰苦之事。临近结尾,这一奋斗还债的意义似乎被一个更赋有戏剧性的场景所解构:马蒂尔德在大街上遇到了弗莱思节太太,告诉她为了偿还那串金刚钻项链自己和丈夫所付出的代價,弗莱思节太太却说那一串本是假的......故事戛然而止,但我们不难想象主人公此刻心情的跌宕起伏。当被告知真相的那一刻,难道我们仍然会悖逆一个人的正常心理感受、不顾良心地批判谴责马蒂尔德太太和罗瓦赛尔先生吗?我们此刻会为主人公的遭遇唏嘘不已,感慨造化弄人。如果有谁还认为他们是“罪有应得”,是为虚荣付出的代价——那么,这才是真正的铁石心肠。勇于担责而不是逃避,艰苦劳作而不是投机取巧,何罪之有?
生活在一个现代文明社会里,我们不应该把“贫苦”、“富裕”这样的字眼上升到道德层面,更不应该把日常生活、世俗生活中的欲望追求一概贬斥为“虚荣”“腐朽”。这样狭隘的眼光不仅对现状的改变于事无补,更不利于人的自身成长和发展。罗瓦赛尔夫妇的确为自己的“好面子”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他们没有“犯罪”更不是“咎由自取”,甚至算不上“犯错”,他们展示的是一种重诺守信的契约精神,他们或许失去了青春年华,但这既是生活的惩罚,又是生活的赐予,人生的悲喜剧而已。在得知闯下丢失项链的大祸时,在耗尽周转的时间后,罗瓦赛尔夫妇心里想的第一件事不是逃避,而是:“現在应当设法去赔这件宝贝了。”由此可见,夫妻二人勇于负责、乐于担当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小说进一步阐述罗瓦赛尔夫妇为此做出的一系列行动:如何费尽周折找到一模一样的项链;又是如何向亲朋好友借钱、“订下许多破产性的契约”;最后东拼西凑买到了那串新项链还给了弗莱思节太太;又下定决心努力偿还骇人的债……难道我们不被二人愿意承担后果的勇气和魄力所感动吗?对于马蒂尔德太太和罗瓦赛尔先生来说,丢失项链的挫折使他们收获了自食其力的能力,更坚定了他们闯荡生活的决心和顽强生存的毅力,正如文章中所写,虽然马蒂尔德太太“变成了贫苦人家的强健粗硬而且耐苦的妇人了”,但是她在精神上变得更加饱满、健康、自信了,并且她所呈现的诚实与善良、真挚与坚毅的高尚人格会以金刚钻般的永恒形式被读者所铭记。
《项链》作为莫泊桑的杰出作品、中学生的教材文本之一,我相信作者想传递的并不是一种消极悲观的思想,更不是为了举起批判的大棒去讽刺谁,如果有,也是一种“含泪的微笑”。我们从中看到罗瓦赛尔夫妇的高尚品德以及对“契约精神”的坚守,在小说最后,我们也发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而不是大多数解读中提到的金钱至上的冷漠人际关系。弗莱思节太太本可以闭口不谈项链的真假,可她却“用一阵自负而又天真的快乐神气微笑了”,并告诉了马蒂尔德太太真相,这样看似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表现说明什么呢?罗瓦赛尔夫妇二人的诚实守信和纯正无私最终也换来了别人的诚实,可猜想弗莱思节太太也并不想占取他人的丝毫利益,否则就不会说出真相,罗瓦赛尔夫妇最后应该也获得了相应的物质财富,过上了勤劳踏实幸福美满的生活。
温情,才是《项链》这篇短篇小说的底色吧。
(作者介绍:耿泽星,湖北襄阳市第四中学文科高三(3)班学生)
的确,小说一开始就使用了一些敏感性的词语,如“小职员”、“降了等”、“阶级”、“门第之分”、“等级”等,而且一再声称漂亮的普通女子足够以“天生的机警、出众的本能、柔顺的心灵”获得和贵妇人一样高的地位。但作者的着眼点并不是去批判,而是为主人公的行为做了铺垫,世俗生活的“逻辑”如此,主人公有此心理也实属正常。紧接着,莫泊桑一步一步引导读者进入女主人公的内心:美丽真诚的马蒂尔德时常感到痛苦和委屈,因为自己的容貌本应和荣华富贵的生活相匹配,现实生活却使她虽有梦想而不可得,她向往一切精美、华丽、名贵的事物,而这一切幻想在一个普通职员的家庭里又近乎成为一种奢望。因为一场晚会,为了庄重出席、避免寒碜,马蒂尔德向自己的有钱朋友借到了一串用金刚钻镶成的项链,不料在晚会结束后丢失了项链,为了偿还这串项链,夫妇两人奋斗长达十年之久,饱尝各种辛酸艰苦之事。临近结尾,这一奋斗还债的意义似乎被一个更赋有戏剧性的场景所解构:马蒂尔德在大街上遇到了弗莱思节太太,告诉她为了偿还那串金刚钻项链自己和丈夫所付出的代價,弗莱思节太太却说那一串本是假的......故事戛然而止,但我们不难想象主人公此刻心情的跌宕起伏。当被告知真相的那一刻,难道我们仍然会悖逆一个人的正常心理感受、不顾良心地批判谴责马蒂尔德太太和罗瓦赛尔先生吗?我们此刻会为主人公的遭遇唏嘘不已,感慨造化弄人。如果有谁还认为他们是“罪有应得”,是为虚荣付出的代价——那么,这才是真正的铁石心肠。勇于担责而不是逃避,艰苦劳作而不是投机取巧,何罪之有?
生活在一个现代文明社会里,我们不应该把“贫苦”、“富裕”这样的字眼上升到道德层面,更不应该把日常生活、世俗生活中的欲望追求一概贬斥为“虚荣”“腐朽”。这样狭隘的眼光不仅对现状的改变于事无补,更不利于人的自身成长和发展。罗瓦赛尔夫妇的确为自己的“好面子”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他们没有“犯罪”更不是“咎由自取”,甚至算不上“犯错”,他们展示的是一种重诺守信的契约精神,他们或许失去了青春年华,但这既是生活的惩罚,又是生活的赐予,人生的悲喜剧而已。在得知闯下丢失项链的大祸时,在耗尽周转的时间后,罗瓦赛尔夫妇心里想的第一件事不是逃避,而是:“現在应当设法去赔这件宝贝了。”由此可见,夫妻二人勇于负责、乐于担当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小说进一步阐述罗瓦赛尔夫妇为此做出的一系列行动:如何费尽周折找到一模一样的项链;又是如何向亲朋好友借钱、“订下许多破产性的契约”;最后东拼西凑买到了那串新项链还给了弗莱思节太太;又下定决心努力偿还骇人的债……难道我们不被二人愿意承担后果的勇气和魄力所感动吗?对于马蒂尔德太太和罗瓦赛尔先生来说,丢失项链的挫折使他们收获了自食其力的能力,更坚定了他们闯荡生活的决心和顽强生存的毅力,正如文章中所写,虽然马蒂尔德太太“变成了贫苦人家的强健粗硬而且耐苦的妇人了”,但是她在精神上变得更加饱满、健康、自信了,并且她所呈现的诚实与善良、真挚与坚毅的高尚人格会以金刚钻般的永恒形式被读者所铭记。
《项链》作为莫泊桑的杰出作品、中学生的教材文本之一,我相信作者想传递的并不是一种消极悲观的思想,更不是为了举起批判的大棒去讽刺谁,如果有,也是一种“含泪的微笑”。我们从中看到罗瓦赛尔夫妇的高尚品德以及对“契约精神”的坚守,在小说最后,我们也发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而不是大多数解读中提到的金钱至上的冷漠人际关系。弗莱思节太太本可以闭口不谈项链的真假,可她却“用一阵自负而又天真的快乐神气微笑了”,并告诉了马蒂尔德太太真相,这样看似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表现说明什么呢?罗瓦赛尔夫妇二人的诚实守信和纯正无私最终也换来了别人的诚实,可猜想弗莱思节太太也并不想占取他人的丝毫利益,否则就不会说出真相,罗瓦赛尔夫妇最后应该也获得了相应的物质财富,过上了勤劳踏实幸福美满的生活。
温情,才是《项链》这篇短篇小说的底色吧。
(作者介绍:耿泽星,湖北襄阳市第四中学文科高三(3)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