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真人秀节目中“真”的创新体现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iao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3年,湖南卫视一档名为《爸爸去哪儿》的亲子类真人秀节目获得了广泛口碑和超高收视率。它打破了传统真人秀节目的“金字塔”式结构,以新颖的内容设计、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幽默的剪辑手法改变了真人秀节目中普遍存在的节目倾向功利、节目内容同质、节目操作虚假的问题,其着重突出的“真实”理念更是对当下真人秀节目的一种救赎,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和创新色彩。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真人秀;真实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5)02-0156-03
  [收稿日期]2015-01-05
  [作者简介]贾惠淇,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学。
  2013年10月11日,一档名人代际沟通纪实节目“爸爸去哪儿”横空出世。这档以亲子户外生存为主题的真人秀节目在湖南卫视一经播出便引爆收视狂潮,不仅平均收视率高居全国第一,其最高收视率甚至高达5.3;并还获得了超高的人气和口碑,可以说是2013年最成功的真人秀节目。
  而从专业化角度看,它与以往的功利竞争、明星选秀节目也大为不同,其着重凸显的“真”更是对真人秀节目核心理念的张扬,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和创新色彩。为此,本文围绕真人秀节目中的“真”,从真人秀节目实质、传统真人秀节目缺失以及“爸爸去哪儿”中的创新特色等三个角度进行论证。
  一、真实与虚幻之间——何谓真人秀
  真人秀,也称真人实境秀,是当下最为流行的电视娱乐形式。其多指“由普通人(非演员)在规定的情景中,按照预定的游戏规则,为了一个明确的目的,做出自己的行动,同时被记录下来而做成电视节目”。它强调实时反应,充满了日常生活的突发性、偶然性和不可重复性,也满足了普通人求知欲和猎奇心。同时具有强烈的游戏性,通过各种手段和卖点充分调动观众积极参与的欲望,形成一场浩大的“全民狂欢”盛宴。
  在节目观赏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将其与客观世界相联系,形成一种主观的“真实印象”。而事实上,人们所感受到的一颦一笑,是经过媒体构造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来形成的,实质是节目组预先设计的“拟态真实”。以“爸爸去哪儿”为例,根据阿多尼和梅尼对社会真实的解构模式,我们可以将节目分为客观真实、符号真实和主观真实。
  首先,节目中各地的风土民情、明星父子的生活用具都是客观存在的,能被切实感知的物质,这些客观真实为凸显真人秀的“真”奠定基础。
  其次,这档父子户外互动节目是在节目组精心设计下打造的“拟态环境”,一种表面上的“符号真实”。陈力丹先生认为:“不知不觉中,人们已经习惯于接受和操作各种自身无法直接接触的感性世界的信息,生存于大大超出自身感受的感性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中。这种世界不是实实在在能够感觉到的事件本身,而是关于它们的复制符号或摹写。它是与感性世界并存的拷贝世界和象征世界,通过人的心理世界影响着个人意见和舆论的发展方向。”陈力丹先生所探讨的“拷贝世界和象征世界”,其实就是媒体所提供的“拟态环境”。一方面,五位明星父子的生活场景被摄像机有选择地拍摄记录,并被制作人员有选择地剪辑修改;另一方面,任务环节的设计、“村长”问题的引导都存在“不真”的问题。但是节目中的生活场景、遇到的困惑难题都太接近真实,为真人秀节目的“真”提供了有力保障。
  再次,信息时代的人们往往通过网络、电视等传媒手段来帮助自己认识世界,大众传媒既延伸了人的感知,也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了人的感知,即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即讯息”。根据议程设置论,人们习惯性地接受媒体的信息轰炸,并乐在其中地接受媒体讯息的安排,逐渐形成一边倒的“沉默的螺旋”。虽然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媒体的专断特权,但由于普通民众话语权的薄弱和不稳定,主流媒体仍然占据讯息主动权和解释权。而当观众个人的价值观念与媒体所要表达的认识相一致时,观众就会自发地形成一种“主观真实”。无论是对五位爸爸的批评,还是对五个孩子行为的喜爱,都是观众与节目情感共鸣的结果,也是真人秀节目确保“真”的关键。
  由此可见,真人秀节目虽然号称是百分百真实,但由于其作为电视娱乐节目的本质属性,节目组往往要为了收视率和市场反应而进行设定与剪辑,在保障“真实”的基础上来吸引观众。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类迎合观众内心需要和社会现实而出现的电视娱乐节目。
  二、当下我国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
  在文娱冗生的现代社会,大众媒体迎合大众需要,努力打造“泛娱乐时代”。而在久经肥皂剧侵袭后,以真实质朴、贴近生活为主题的“真人秀”节目有效地填补了一度出现的娱乐文化乏力,比如以求职为主题的“职来职往”“非你莫属”,以恋爱为主题的“非诚勿扰”“百里挑一”,以选秀为主题的“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以明星竞争为主题的“星跳水立方”“我是歌手”,以才能为主题的“最强大脑”“吉尼斯中国之夜”等等,虽然其本质仍是一种娱乐文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大众娱乐欲望颓废、光怪陆离的负面倾向,与脱离现实的肥皂剧相比更具正面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真人秀节目的不断发展,节目内容同质、节目倾向功利、节目操作虚假等问题接连曝出,许多节目组不得不通过搏话题、搏眼球、搏出位等手段来进行下限宣传,严重拉低节目档次,也使得真人秀节目中所必须具有的“真”逐渐消磨殆尽。
  (一)节目倾向功利
  电视节目和观众实际上是一种双向选择。电视节目根据社会现实和观众内心需求来找准市场定位、设计节目内容,而观众则根据自身兴趣和节目质量来进行选择,并根据观赏感受来进行反馈。这样,电视节目必须切入现实,反映现实。而作为“真实生活”的真人秀,则更要在打造“真实”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将生活实际和电视娱乐完美结合,吸引共鸣。
  因此,我国真人秀节目结合社会现实,常常围绕职场打拼、恋爱相亲、情感问题为主题来打造节目。这样虽然对现实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效果,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回应,却也经常传播社会负能量。在有的情感类节目中,男女双方互相辱骂、大打出手,现场观众和嘉宾们却不加以制止;在有的求职类节目中,招聘公司领导高高在上,对求职者轻则冷淡漠视,重则侮辱批评,以上位者的姿态凸显了职场的残酷;在有的相亲类节目中,男女嘉宾各种神论频出,遗臭万年的名声却也造就其一炮而红。种种娱乐狂欢既满足了人们窥探八卦的隐秘心理,也让“审丑”风尚大行其道。   (二)节目内容同质
  自2003年我国出现第一个真人秀节目开始,这种以选秀、造星为主的节目形式便被广泛克隆,以多种形式嫁接在各大频道的黄金时段。从“超级女声”到“绝对唱响”、从“中国好声音”到“中国好歌曲”、从“爸爸去哪儿”到“超级育儿师”,换汤不换药的雷同节目比比皆是。据统计,在省级电视台中,仅相亲类节目我国就有近20个,求职类节目也高达13个,审美疲劳让观众不得不退避三舍。
  仔细观察这几年具有代表性的真人秀节目,也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湖南卫视“我是歌手”引进自韩国MBC电视台顶级歌手竞赛真人秀“我是歌手”、江苏卫视“星跳水立方”引进自德国综艺节目“Stars in danger:High diving”。鉴于节目创新的高风险、高时长和高投入,而引进成熟的节目样式以及制作流程和方法却能很好地保障收益,国内真人秀节目的拿来主义和山寨风格早就是家常便饭。虽然近几年我国真人秀节目内容与国际实时接轨,节目质量也有明显提高,却也会因为盲目引进和缺乏改造导致“水土不服”,也可能造成整个行业的懒惰心态,最终毁掉整个电视娱乐业的创新发展。
  (三)节目操作虚假
  国内真人秀节目如求职、相亲、情感协调等节目的性质决定了其参与者大多不是明星而是普通人,这就导致节目组为吸引眼球和收视率,不得不通过制造话题来将观众牢牢绑在节目中。比如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中“拜金女”马诺的成名语——“我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意坐在单车里笑”吸引观众边骂边看;而情感类节目如东方卫视“幸福魔方”、天津卫视“爱情保卫战”也都被网友质疑“情节夸张、故事虚构造假”。许多电视节目为了提高商业效益而不择手段,一再降低自己的道德操守和职业下限,以“真实”之名来行“表演”之实,就是一种缺乏诚意的愚弄和戏耍,最终也只会导致观众的反感和厌恶,遭到社会的淘汰。
  三、“爸爸去哪儿”中“真”的创新体现
  (一)儿童行为的不可控性
  在泛娱乐化时代,曾经天真烂漫的孩子也不可避免地被拉进娱乐浪潮,其本身所内含的天真、想象、不解世事也成为许多节目的主打卖点。然而,节目中的儿童表现与日常生活中总是有着些许差距。镜头前的他们往往是才艺丰富,成熟乖巧,一方面让观众们啧啧称奇,家长们更是心生羡慕;另一方面却也让我们不得不对过早的成人教育惶恐。当孩子的内心,这一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都被世俗攻陷,观众就更难相信镜头前的“真实”,也就更难与节目产生共鸣。
  而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虽然也以儿童为主要卖点,却与以往大不相同。节目组将参与儿童年龄设置在4-6岁,较其他儿童综艺节目乃至韩国原版“爸爸去哪儿”都更显稚嫩,在不同的任务要求和生活环境下,这些孩子的行为将更具不可控性和突发性。这样既提高了节目的趣味性,也使观众益加感受到节目的“真实”。
  (二)打破传统“金字塔”结构
  无论是节目的参与者还是观看者,都需要一种动力性目标,它不仅驱使参与者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去主动表现,还能添加节目的故事性,强化观众的观看欲望。因此,节目组所设置的目标就作为一种悬念将参与者和观众牢牢捆在一起。比如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提供给配对成功情侣的欧洲旅游或奢侈商品、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提供给获得导师认可的选手以奖金和事业奖励、中央电视台“梦想中国”提供给优胜选手与环球唱片公司签约机会以及才艺发展基金等。通过这种广泛海选、优胜劣汰、层层选拔的金字塔结构的竞争叙事,真人秀节目的对抗性和节奏性得以充分展现。
  “爸爸去哪儿”则反其道而行之,节目组打破金字塔结构,取消择优累进的选拔方式,由五对固定的父子进行不同的户外生存体验;其次,节目组在任务过程中取消物质奖励,削弱五对父子的对抗性,着重表现他们在任务执行过程中的团队合作或是天真童趣,以各个家庭的多样化表现来代替传统的激烈对抗,“输赢”的弱化使得参与者的行为更加自然真实,也使节目极少受到“造假或不公”的质疑和批判;而最关键的是,“爸爸去哪儿”将传统的评判权力由场内裁判交给了场外观众,让民众借由网络平台对五对父子的日常表现、教育理念表达主观意见,一方面帮助民众构建一种“主人翁”意识,提高其观赏节目、评价节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的“盛大狂欢”进行二次宣传,扩大节目影响。
  (三)明星与平民的微距离
  纵观那些曾红极一时的真人秀节目,其参与人物多为节目组精心挑选出的极具潜力的平民。这些人出身普通却极具表现欲望和明星潜力,无论是广受赞誉或备受抨击,都能为节目本身拉来人气。再加上节目组有选择的环节设置、话语引导和剪辑特效,不同参与者个性的差异性增强了节目的戏剧性对比和冲突,也就吸引了不同层次、性格的观众。然而,频繁的“造星”运动不仅导致观众审美疲劳,还造成各频道恶性的同质竞争,造假拆台,真人秀节目中过多的商业包装和“感人”故事让观众厌烦作呕,真人秀节目一度走入死胡同。
  而“爸爸去哪儿”恰恰相反,它直接邀请明星家庭参与活动,并通过节目组的精心设置来拉近与观众的审美距离。从节目内容看,住宿和做饭占了节目时间的一半左右,任务环节的生活化和琐碎化使观众在电视中能够欣赏到较为真实合理的言谈举止,充分满足了观众对明星生活的窥视欲望;从拍摄场景看,不同地区的风土民情各具特色却又不失熟悉,观众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倍感亲切真实;从剪辑手法看,把五位父亲的心声表达和现实的生活场景交错展现的蒙太奇手法使节目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后期剪辑中加上的犀利的吐槽文字和可爱的网络语言则让整个节目更显活泼幽默,满足受众压抑、劳累心理的放松需求,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四)信息对等的“镜中我”
  对真人秀节目来说,“人”的凸显和真实的细节是它的核心。结合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人们选择与使用传播工具来满足自身需求,而非仅仅是媒介单向的“魔弹”作用。在节目过程中,观众通过参与者的视角和行动来寻求自我观照,借助参与者的思想表现来审视自身,并进一步修正或强化价值观念。这样,观众自然地把真人秀节目当作镜子一样来观察自我,重新发现自我。这就是真人秀“真”的灵魂所在,也是其吸引观众的关键。
  与以往亲子类节目不同,“爸爸去哪儿”将五对父子放到完全陌生的环境进行生存体验,这种内容的设定足以消除“秀”的虚假之感,拉近观众与五对父子的距离,更方便地满足观众思考、审视自我的需求。
  此外,真实的生活细节与育儿烦恼的对等性还消除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知识架构的差异,缩小传播符码的差异性和不对称性,也便利了观众接收信息的过程。当节目进行时,观众的情感和意识都紧紧跟随着五对父子。正是这种信息对等性,使观众与节目组达成共识,实现了角色的互换以追求“真”的凸显。
  四、结语
  诚然,除了以上特色,节目组本身的宣传力量,原版节目的品牌效应,同期市场的疲软等也都是“爸爸去哪儿”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归根结底,当我国真人秀节目逐渐陷入恶性竞争,以假作“真”,把人的意识物化为人格化的机器,用表层装饰的快乐和引人入胜的花样来刺激消费者时,“爸爸去哪儿”节目组对真人秀节目形式进行创新改造,打破传统“金字塔”式真人秀结构,凭借新颖的内容设计和贴切的生活场景张扬参与者的个性和真实,重新塑造真人秀节目的核心理念,这才是其成功关键,也是其他电视节目所要学习的根本所在。
  [参 考 文 献]
  [1]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英]麦奎尔.受众分析[M]刘燕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薄 刚]
其他文献
[摘 要]北美殖民地作家围绕地域性和群体性两个方面,用历史书写了自己的“迦南社区”。在《普利茅斯开拓史》中,历史书写服务于殖民地建设,记载了社区意识发轫、发展和成型的过程。《普利茅斯开拓史》同时体现出鲜明的文学性,在建构文化认同的棱镜下折射出更多虚构的色彩。从文学视角看来,历史书写是最适合美洲殖民地的文学形式,其中的幽默书写更是达到了强化“社区意识”的现实目的。  [关键词]社区意识;北美殖民地;
期刊
[摘 要]斯特劳森视概念图式为殊相识别的基础,即组织经验知识的先验框架,其哲学目标在于探究思想的概念图式的一般特征。斯特劳森的概念图式源于康德“图型”思想,他对概念图式的诠释具有显著的反相对主义特征,概念图式思想蕴含着斯特劳森描述的形而上学中先验建构的基础主义立场。  [关键词]概念图式;先验框架;基础主义  [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5)02
期刊
[摘 要]在风险社会背景下,法益侵害精神化现象愈演愈烈并对传统刑法提出了新挑战。唯有风险社会的背景下对法益侵害精神化现象进行理性思考,方可正确处理新的疑难问题。法益侵害精神化的表征包括非“人”性、侵害法益模糊性和破坏刑法谦抑性。透彻理解风险社会与法益侵害精神化之间的关系,对正确发挥刑法机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法益;风险社会;精神化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 要]鲍德里亚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立基于“生产主义”逻辑,它假定劳动、生产等一些哲学公设,创造出生产力等一系列推衍性范畴,进而推衍出整个历史唯物主义框架,故而是“历史的欧几里得几何学”;他还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将对当下社会的历史认知“套用”到对原始社会的认知中,就好像将“人体解剖”的理论应用于“猴体解剖”,是一种“历史的种族中心主义”。这些指责有失偏颇,其一,劳动、生产等范畴历来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
期刊
[摘 要]“生也敬畏,死也超然”的独特生死意识在迟子建的作品中有着充分的体现,通过对文本的审视,文章从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环境和人生经历等三个部分探讨了迟子建这一生死意识的来源。  [关键词]生;死亡;敬畏;宗教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5)02-0111-03  [收稿日期]2015-01-11  [作者简介]时悦,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
期刊
[摘 要]幽闭恐怖症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心理疾患,寓示着禁闭的环境对人精神的压抑和摧残。在小说《红王妃》中,德拉布尔通过对两位跨时空、跨种族、跨文化的男女主人公患者的创伤性书写,探讨了幽闭恐怖症的个体心理、家庭和社会成因,并构建了故事倾诉、自我实现、家庭重塑等诊疗方法。透过对此心理病症的书写,德拉布尔表达了她对人类共有的心理本原和普遍的生存困境的关注。  [关键词]《红王妃》;幽闭恐怖症;创伤  [中
期刊
[摘要]“政统”主要是以君王为中心的一套政治统治理论。“政统”的合法性来源,在朱熹之前,主要以“五德终始”为中心。在朱熹之后,政统的合法性主要以道德为中心。“道统”主要是用“道德”作为理性的尺度去衡量外在世界和德性行为的一套理论体系,是一种道德理性主义学说。“政统”和“道统”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二者共同促进儒家伦理“内圣”与“外王”文化理路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朱熹;政统;道统;政治伦理  [
期刊
[摘 要]安吉拉·卡特是英国当代文坛最具独创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独具特色,与传统小说相较具有突出的后现代性表征。作为卡特代表作品之一的小说《爱》,综合运用了多种后现代写作手法,其人物主体性消解叙事策略尤其值得注意与探究。  [关键词]后现代;主体消解;解构;荒谬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5)02-0117-03  [收稿日期]2015-01-
期刊
[摘 要]斯特林堡是现代戏剧的创始人之一,其作品带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以及表现主义等多种风格,同样也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意识形态。斯特林堡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表现主义是同他的现实经历以及个人生活中的思想变化息息相关的。在前期创作中,他多用写实的手法,目的在于再现客观世界。20世纪以后以写意为主, 旨在展现强烈的情感和主观体验,与此同时完成从自然主义向表现主义的转变。  [关键词]斯特林堡;表现主义;现代戏
期刊
[摘要]《金瓶梅》当是在李贽评点《水浒传》过程中构思酝酿渐次形成,其中经历了由改写李逵故事到《清风史》再到《金瓶梅》的构思和写作历程。从《水浒传》第二十四回开始,产生以武松故事横截出去另写一部小说的创意,到清风寨故事,开始确立书名为《清风史》,《清风史》是《金瓶梅》最早的书名;评点潘巧云和裴如海通奸故事,确立了金瓶梅的基本风格和主题,给《金瓶梅》定下了基调,即“描绘妇人”,一如“郑卫之诗”。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