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驱动力,是学习好任何一门学科的首要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限的兴趣,必然会问这问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更好地学习。科学课上,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每节科学课,我都会精心设计导入部分。比如我在讲《大气压力》一课时,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先将一个茶杯装上半杯水,用一硬纸片将杯口盖住,用手按住硬纸片,然后将杯口向下倒置,松开按住纸片的手,结果纸片掉下,水“哗哗”全部流了出来。接着,我还用这个茶杯装满水,盖上硬纸片;然后问学生:“若我将这杯水杯口向下,杯里的水会不会流下来?”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回答说:“会”。我将杯口向下,手拿开结果杯里的水没滴下。学生们都感到很“奇”,并且都想自己动手试一试。这时我便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大气压力”,开始了这节课的探究。又比如《磁铁》一课,我用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胸花,然后在衣服里粘了一个小磁铁,当学生看见,胸花一接触衣服就被牢牢地粘住了,觉得十分神奇。这时,我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胸花不用胸针别住就能粘在衣服上呢?”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纷纷做出了自己的猜测。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主动探究的激情之火由此被点燃。
二、亲历过程,培养探究能力
当我们用旁观者的眼光看待教育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时,会发现他们的科学教育都十分强调让学生“动手学科学”,在“做”中学,在实验中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当我们回过头来再审视我们的教学时,发现这正是我们所缺失的,我们过去“重说教轻实践”,“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这样做的弊端已暴露无遗。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实验,参与探究学习。
科学课上有很多实验要求全体学生亲自动手去做,要求学生共同去探究实验的过程,发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探讨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探寻实验的结论。因此,在实验时应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实验小组中参与实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成立科学探究学习小组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我在教学中,成立了12个科学探究学习小组,每次实验研究都分组进行,每组4个人都参与到实验研究过程中,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激发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三、呈现材料,提升探究实效
在科学课堂中,常可以见到教师还没有布置完实验的要求、步骤、注意事项时,学生便开始摆弄起桌上的材料,有的学生甚至在一进入课堂就开始自己“探究”起桌上的材料,这样不但会产生安全问题,还会影响探究活动开展和结果,更加会影响到教师对整个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掌握。因此,适时向学生发放探究材料,可以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例如《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如在课前将所有材料展示于实验桌上,四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系统训练也不扎实,一进教室便会对桌上的石头产生兴趣,还可能对桌上同时摆放的放大镜、小刀产生兴趣,在教师开展教学前,自顾自地进行研究,不但影响教师开展教学,小刀或稀盐酸还会产生安全隐患,同时也局限了学生探究的方法,仅会用小刀和放大镜或稀盐酸探究岩石的特征,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及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前要将课上要探究的岩石摆放于封闭的袋中或盒中,先让学生带着疑问与猜想进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情境中。当充分展示各自的意见后让学生打开袋子或盒子,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进入第一阶段的探究。
当学生不满足于用肉眼进行观察后,向学生提供放大镜进行观察,当学生对岩石的颜色、纹理、颗粒等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后,再向学生提供小刀、直尺或稀盐酸等材料,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不断提供的材料中不断有新的发现,不断进行思考研究,从而使探究活动不断地向前推进,逐步建立科学概念。
四、适度拓展,延伸探究时空
科学课具有开放性特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自己一时无法解答的问题,所以就纷纷向老师求教,把稀奇古怪的问题一股脑儿提出来,老师在课堂上恐怕一时也无法解答,因为毕竟课堂上时间有限,也许有的问题是老师事先没有考虑到的。怎么处理这些众多的问题呢?我们不能简单说一句“下节课解决”来敷衍学生。首先应该赞扬学生能够提出这么多的问题,因为这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参与探究的成果,是他们思维的火花,是他们学习科学的原动力。有些问题因课堂上碍于条件无法解决却又具有探究的价值和探究的现实性,我们应该考虑安排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将实验性的探究活动延展到课外,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探究性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发展自己探究学习的能力。
比如,我执教《恐龙》这一课的时候,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听得津津有味,并且,对于书上和老师讲的知识感到不满足,还想了解更多有关恐龙的知识。有的学生问:“老师,恐龙有多少种呢?”“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呢?”“如果现在恐龙复活,和我们人类生活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恐龙的知识,利用一堂课的时间做了一场有关恐龙的交流会。学生们都非常开心,也体会到了求知和探究的乐趣。
【作者单位:建湖县上冈镇中心小学
兴趣是学习的原驱动力,是学习好任何一门学科的首要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限的兴趣,必然会问这问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更好地学习。科学课上,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每节科学课,我都会精心设计导入部分。比如我在讲《大气压力》一课时,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先将一个茶杯装上半杯水,用一硬纸片将杯口盖住,用手按住硬纸片,然后将杯口向下倒置,松开按住纸片的手,结果纸片掉下,水“哗哗”全部流了出来。接着,我还用这个茶杯装满水,盖上硬纸片;然后问学生:“若我将这杯水杯口向下,杯里的水会不会流下来?”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回答说:“会”。我将杯口向下,手拿开结果杯里的水没滴下。学生们都感到很“奇”,并且都想自己动手试一试。这时我便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大气压力”,开始了这节课的探究。又比如《磁铁》一课,我用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胸花,然后在衣服里粘了一个小磁铁,当学生看见,胸花一接触衣服就被牢牢地粘住了,觉得十分神奇。这时,我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胸花不用胸针别住就能粘在衣服上呢?”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纷纷做出了自己的猜测。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主动探究的激情之火由此被点燃。
二、亲历过程,培养探究能力
当我们用旁观者的眼光看待教育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时,会发现他们的科学教育都十分强调让学生“动手学科学”,在“做”中学,在实验中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当我们回过头来再审视我们的教学时,发现这正是我们所缺失的,我们过去“重说教轻实践”,“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这样做的弊端已暴露无遗。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实验,参与探究学习。
科学课上有很多实验要求全体学生亲自动手去做,要求学生共同去探究实验的过程,发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探讨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探寻实验的结论。因此,在实验时应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实验小组中参与实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成立科学探究学习小组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我在教学中,成立了12个科学探究学习小组,每次实验研究都分组进行,每组4个人都参与到实验研究过程中,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激发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三、呈现材料,提升探究实效
在科学课堂中,常可以见到教师还没有布置完实验的要求、步骤、注意事项时,学生便开始摆弄起桌上的材料,有的学生甚至在一进入课堂就开始自己“探究”起桌上的材料,这样不但会产生安全问题,还会影响探究活动开展和结果,更加会影响到教师对整个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掌握。因此,适时向学生发放探究材料,可以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例如《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如在课前将所有材料展示于实验桌上,四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系统训练也不扎实,一进教室便会对桌上的石头产生兴趣,还可能对桌上同时摆放的放大镜、小刀产生兴趣,在教师开展教学前,自顾自地进行研究,不但影响教师开展教学,小刀或稀盐酸还会产生安全隐患,同时也局限了学生探究的方法,仅会用小刀和放大镜或稀盐酸探究岩石的特征,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及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前要将课上要探究的岩石摆放于封闭的袋中或盒中,先让学生带着疑问与猜想进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情境中。当充分展示各自的意见后让学生打开袋子或盒子,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进入第一阶段的探究。
当学生不满足于用肉眼进行观察后,向学生提供放大镜进行观察,当学生对岩石的颜色、纹理、颗粒等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后,再向学生提供小刀、直尺或稀盐酸等材料,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不断提供的材料中不断有新的发现,不断进行思考研究,从而使探究活动不断地向前推进,逐步建立科学概念。
四、适度拓展,延伸探究时空
科学课具有开放性特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自己一时无法解答的问题,所以就纷纷向老师求教,把稀奇古怪的问题一股脑儿提出来,老师在课堂上恐怕一时也无法解答,因为毕竟课堂上时间有限,也许有的问题是老师事先没有考虑到的。怎么处理这些众多的问题呢?我们不能简单说一句“下节课解决”来敷衍学生。首先应该赞扬学生能够提出这么多的问题,因为这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参与探究的成果,是他们思维的火花,是他们学习科学的原动力。有些问题因课堂上碍于条件无法解决却又具有探究的价值和探究的现实性,我们应该考虑安排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将实验性的探究活动延展到课外,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探究性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发展自己探究学习的能力。
比如,我执教《恐龙》这一课的时候,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听得津津有味,并且,对于书上和老师讲的知识感到不满足,还想了解更多有关恐龙的知识。有的学生问:“老师,恐龙有多少种呢?”“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呢?”“如果现在恐龙复活,和我们人类生活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恐龙的知识,利用一堂课的时间做了一场有关恐龙的交流会。学生们都非常开心,也体会到了求知和探究的乐趣。
【作者单位:建湖县上冈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