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久未联系的表姐看了我的几篇文章,在微信在大发感慨:“我到现在还记得,你爷爷在你那么小的时候就教你识字。你总算没有辜负他的培养啊!”
我不敢说自己有什么出息,更不敢说没有辜负长辈的希望,但我确实是把长辈的希望作为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了。
2016年6月,在光明日报社与当地党委宣传部联合为我举办的新闻作品研讨会上,有位领导说我的起点不高,能有今天很不容易。听到这个说法,我深受触动,久久不忘。不错,我的起点真的很低,有时我对自己也有怀疑:一个出生在贫寒之家的农家子弟,没有任何过人的天赋,没受过优质的教育,没有任何靠山可以依靠,关键时刻没有得到过贵人提携,居然能在中央新闻单位就职、终生以“爬格”“码字”为业,还拿到了正高职称,在当地、在业内都有一点点知名度,不要说别人觉得不可思议,连我自己都不自信!
凭着自己那差得不能再差的学习经历,我居然在恢复高考当年就毫不犹豫地报考、并且在竞争最激烈、录取率最低的这一年考出了远高于录取线的成绩,真有点出人意料,因为当年录取率只有4%左右,还有许多同龄人没有机会、也没有勇气报考。追根溯源,我想起许多往事。那么,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又是谁塑造了今天的我呢?
表姐提到的往事,实际是追根溯源。她之所以还念念不忘60年前的往事,是因为那段往事在亲朋好友中曾广泛传扬,有些人甚至是见证者,有人当成笑谈,有人当成美谈。
我出生在1956年。那个时候,家乡的经济文化还相当落后,村里不仅有许多老光棍,而且有许多年轻的文盲,重视教育的人不多,识文断字的人更少。许多人甚至没有出过远门,终其一生都在土里刨食。在与我年龄相仿的人中,有人年龄不小了才上学,有人读了一两年就退学。小学、初中都在村里上,就是上高中也没有离开所在的乡镇(当时称公社)。正因为如此,祖父在我牙牙学语时就教我识字,才显得那么“另类”,他“土法上马”的识字教学法也令人称奇。那时,在农村很难见到识字课本,可供阅读的书籍则更少,祖父是把纸板剪成小方块,亲笔写上汉字,然后把字块放入柳条编成的笸箩里,教我逐个辨认,随机抽出考问,直到我全部认识为止。
从小培养孩子学习,在当时的城市和当今的社会并不稀奇,而在60年前的农村确实不多,而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能认识一两千个汉字也不多见,这也成为祖父向外人炫耀的资本。每有亲朋好友来访,祖父总是不厌其烦地让我抱过笸箩,当面一一考问,我也“很争气”,从没给他丢过脸。也就是在这种炫耀与表扬中,我懂得了学习、明白学习是很光彩的事,对学习也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越来越浓的兴趣。
说起来,祖父曾经读过二十年书,能双手握笔,写得一笔漂亮的小楷;又上过讲武堂,有飞檐走壁的功夫,也算是文武双全。国难当头时,他赋诗明志,义无反顾地参加了东北抗日义勇军。可惜,时运不济,一生没有什么作为,却给自己弄了个“富农分子”的帽子(1980年改了家庭成分,“富农分子”的帽子也就不存在了)。我出生时,祖父已经65岁了,他便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我这个唯一的孙子身上并倾注了大量心血。可惜,在我12岁的时候,祖父病逝,但他对我的影响仍在继续。
虽然祖父不能辅导我学习了,但学习的种子已深深地扎在了我的心里;要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更是坚定不移。
读中学时,我不被社会风气影响,仍然以学习为乐,学习成绩也始终领先,竟以全公社统考第一名的成绩升入高中。虽然遭到各种干扰,但还是学到了一点知识。在农场参加工作了,我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仍然坚持学习,并没有像多数人那样白白消磨时光。高中数理化课本,一直放在我的枕边。而业余写作则提升了我驾驭语言的能力,也为我赢得一点小名。正是坚持不懈的学习和不虚度年华的信念,让我在高考中过关之后、又让我在此后的公开招聘考试中胜出、也没有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当然,培养了我、塑造了我、影响了我的,不止祖父一人,祖母和父母对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深刻的影响。即使是在家中有这样或那样困难的时候,他们也尽力支持我学习,尽可能少干扰我、尽量减少我的额外负担,让我心无旁骛地努力工作、不断提高业务。
抚今追昔,我特别庆幸自己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感谢党和政府为我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感谢来自家庭的教育和影响。自己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天赋,因为我就没有天赋;靠的不是靠山,因為我就没有靠山;靠的不是侥幸,因为幸运之神从没有向我招过手。
树高千尺也不能忘记根。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有多大的进步、有多么显赫的业绩,都不能忘乎所以,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忘记是谁培养了自己、塑造了自己。对培养了我们的人、特别是塑造了我们的人,我们应该满怀感恩之心,以实际行动报答他们、为他们争光,永远不要辜负他们。
我不敢说自己有什么出息,更不敢说没有辜负长辈的希望,但我确实是把长辈的希望作为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了。
2016年6月,在光明日报社与当地党委宣传部联合为我举办的新闻作品研讨会上,有位领导说我的起点不高,能有今天很不容易。听到这个说法,我深受触动,久久不忘。不错,我的起点真的很低,有时我对自己也有怀疑:一个出生在贫寒之家的农家子弟,没有任何过人的天赋,没受过优质的教育,没有任何靠山可以依靠,关键时刻没有得到过贵人提携,居然能在中央新闻单位就职、终生以“爬格”“码字”为业,还拿到了正高职称,在当地、在业内都有一点点知名度,不要说别人觉得不可思议,连我自己都不自信!
凭着自己那差得不能再差的学习经历,我居然在恢复高考当年就毫不犹豫地报考、并且在竞争最激烈、录取率最低的这一年考出了远高于录取线的成绩,真有点出人意料,因为当年录取率只有4%左右,还有许多同龄人没有机会、也没有勇气报考。追根溯源,我想起许多往事。那么,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又是谁塑造了今天的我呢?
表姐提到的往事,实际是追根溯源。她之所以还念念不忘60年前的往事,是因为那段往事在亲朋好友中曾广泛传扬,有些人甚至是见证者,有人当成笑谈,有人当成美谈。
我出生在1956年。那个时候,家乡的经济文化还相当落后,村里不仅有许多老光棍,而且有许多年轻的文盲,重视教育的人不多,识文断字的人更少。许多人甚至没有出过远门,终其一生都在土里刨食。在与我年龄相仿的人中,有人年龄不小了才上学,有人读了一两年就退学。小学、初中都在村里上,就是上高中也没有离开所在的乡镇(当时称公社)。正因为如此,祖父在我牙牙学语时就教我识字,才显得那么“另类”,他“土法上马”的识字教学法也令人称奇。那时,在农村很难见到识字课本,可供阅读的书籍则更少,祖父是把纸板剪成小方块,亲笔写上汉字,然后把字块放入柳条编成的笸箩里,教我逐个辨认,随机抽出考问,直到我全部认识为止。
从小培养孩子学习,在当时的城市和当今的社会并不稀奇,而在60年前的农村确实不多,而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能认识一两千个汉字也不多见,这也成为祖父向外人炫耀的资本。每有亲朋好友来访,祖父总是不厌其烦地让我抱过笸箩,当面一一考问,我也“很争气”,从没给他丢过脸。也就是在这种炫耀与表扬中,我懂得了学习、明白学习是很光彩的事,对学习也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越来越浓的兴趣。
说起来,祖父曾经读过二十年书,能双手握笔,写得一笔漂亮的小楷;又上过讲武堂,有飞檐走壁的功夫,也算是文武双全。国难当头时,他赋诗明志,义无反顾地参加了东北抗日义勇军。可惜,时运不济,一生没有什么作为,却给自己弄了个“富农分子”的帽子(1980年改了家庭成分,“富农分子”的帽子也就不存在了)。我出生时,祖父已经65岁了,他便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我这个唯一的孙子身上并倾注了大量心血。可惜,在我12岁的时候,祖父病逝,但他对我的影响仍在继续。
虽然祖父不能辅导我学习了,但学习的种子已深深地扎在了我的心里;要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更是坚定不移。
读中学时,我不被社会风气影响,仍然以学习为乐,学习成绩也始终领先,竟以全公社统考第一名的成绩升入高中。虽然遭到各种干扰,但还是学到了一点知识。在农场参加工作了,我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仍然坚持学习,并没有像多数人那样白白消磨时光。高中数理化课本,一直放在我的枕边。而业余写作则提升了我驾驭语言的能力,也为我赢得一点小名。正是坚持不懈的学习和不虚度年华的信念,让我在高考中过关之后、又让我在此后的公开招聘考试中胜出、也没有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当然,培养了我、塑造了我、影响了我的,不止祖父一人,祖母和父母对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深刻的影响。即使是在家中有这样或那样困难的时候,他们也尽力支持我学习,尽可能少干扰我、尽量减少我的额外负担,让我心无旁骛地努力工作、不断提高业务。
抚今追昔,我特别庆幸自己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感谢党和政府为我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感谢来自家庭的教育和影响。自己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天赋,因为我就没有天赋;靠的不是靠山,因為我就没有靠山;靠的不是侥幸,因为幸运之神从没有向我招过手。
树高千尺也不能忘记根。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有多大的进步、有多么显赫的业绩,都不能忘乎所以,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忘记是谁培养了自己、塑造了自己。对培养了我们的人、特别是塑造了我们的人,我们应该满怀感恩之心,以实际行动报答他们、为他们争光,永远不要辜负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