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为媒介。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精确凝练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同时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可以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教师在语文课堂运用教学语言,可使用以下技巧:
一、 以言激“趣”
(一)从风趣幽默的有声语言入手,牢牢地吸引学生
“趣为学之始”,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就像催化剂,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实情,灵活运用含蓄精练、诙谐有趣、意味深长、富有哲理或者能给人启迪的教学语言。它是教师智慧的结晶,能使教学语言具有针对性、情趣性、启发性和指导性,寓庄于谐,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特别要上好第一堂课,此时师生之间较为陌生,教师幽默的开场白可以调节紧张的气氛,消除学生的畏惧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如我在教学《充气雨衣》一课时,发现学生没精打采,于是我马上改变原先的教学策略,走上讲台,微笑着说:“我请大家猜个谜,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真神气。”此谜一出,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中,学生们情绪高涨,积极思考,很快就猜出了谜底——雨衣。于是我顺势发问:“你们见过充气雨衣吗?想知道充气雨衣是怎样的吗?”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被激活,兴致勃勃地在课文中寻找起答案来。
风趣幽默的语言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游戏、对联、典故、诗词、顺口溜、歇后语等均可引入课堂,营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有趣,从而好学乐学。
(二)以无声语言(体态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际间交流的工具和符号可以概括地分为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其中非言语交流是指运用言语(说和写的方式)以外的其他渠道传递信息的交流方式。而构成非言语交流的方式有三种:动态无声交流、静态无声交流和有声交流。其中动态无声交流又称体态交流,即体态语。它是以人体姿态、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传输系统,包括眼神等面部表情以及点头、手势等其他动作。这类非言语行为既可与言语同时使用,又可单独使用。课堂上教师体态语的表达能起到表率和激励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整齐的服装、精神焕发的面貌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面部表情的准确运用,能对学生学习行为产生激励或制止作用。如我在范读《荷花》第2自然段时,除了融入真情实感,还一边读一边用手势展现文中描写的荷花的三种姿态。学生受到感染情不自禁地加入到我的队伍中来,用自己的手势展现荷花的姿态,整个课堂趣味盎然,充满活力。
二、 以言传“情”
(一) 寓“情”于有声语言之中
1. 植“情”入声。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的节奏感和旋律美,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兴趣盎然。在兴奋中,学生的“情”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首诗中出现两个“你在哪里?”,这一反复手法的运用表达出对雷锋的无限怀念之情,烘托出急于寻找雷锋,热切呼唤雷锋的宏大深沉的气氛。而这种气氛又是通过对语调、节奏的处理实现的。第一个“你在哪里”节奏稍快,表达了寻找雷锋的急切之情。而第二个“你在哪里”要放慢语速,并将“哪里”分别延长音时,以形成对雷锋怀念之情的情感高潮,表达出对雷锋怀念之情的深沉。认知了反复手法的作用,掌握了语音处理的技巧,对这首诗的内容美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促使对雷锋的热爱之情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了解,也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情感,使他们在积极快乐的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从而产生对雷锋的怀念之情和向雷锋学习的决心。
2. 融“情”于言。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融、思想共鸣的过程。教师的情感能直接感染学生,讲课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作者赋予了文学作品以深厚的感情,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体作者之情,察作者之意后,用语言准确传达出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做到以情感人,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如过峦的风、入夜的雨,浸润学生的心田。因此,教师应“言自口出,情自心达”,以饱含丰富感情的语言去渲染一种“心理相容”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把教材化作潺潺的溪流,涤荡学生的心灵;化作铮铮的洪钟,敲醒学生的蒙昧。教学语言的情感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语言应能够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氛围,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敏捷,兴趣才会浓厚。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则必须将语言的意、形、音、情四者联合运用,努力挖掘语言的潜力,使语言既有意思,又有响声,还有光彩。课堂教学中,师生协调关系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所以教学语言应该做到意、形、音、情四者俱佳。做到课伊始语言激情满怀,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之中语言进入角色,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课将终语言情深意浓,使学生回味满足。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语言的节奏和韵律,通过有声语言传情达意,努力使作者、教师、学生三方之情相融通,并融情入言,传达出作者和作品的感情,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魅力。
(二) 寓“情”于无声语言(体态语)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依靠有声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的书面语言,还可以借助教师的表情、体态、动作进行教学。这些体态语,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更好地突出重点。如教师讲授感情浓厚的课文时,若能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的同时,辅之以或憎恶,或喜悦的面部表情,再或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则可以加强教师情感信息的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寓“情”于体态语之中,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如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为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教师既可用点头、手势等代替语言来表示对学生的指示,也可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借助特殊的手势辅助说明,从而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教学的作用,帮助教师更加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学《葡萄沟》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且独立成段。在处理好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我面带微笑,头适当昂起,目光自信愉悦,辅之以伸出大拇指的动作,作者的自豪感,对葡萄沟的热爱都鲜明地呈现出来了,学生稍一琢磨便心领神会,哪里还需要教师去进行分析讲解呢?恰当的体态语言往往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优化了课堂教学。
情深意切的教学语言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投入,不论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还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不能饱含深情,其语言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其态度必然是冷漠无情的,而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也就很难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情注其中,意蕴其内,拨动情弦,充满情趣,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和激励功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之于言,以“情”为经,以“趣”为纬,不断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情感,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具魅力。
(责编郝勋)
一、 以言激“趣”
(一)从风趣幽默的有声语言入手,牢牢地吸引学生
“趣为学之始”,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就像催化剂,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实情,灵活运用含蓄精练、诙谐有趣、意味深长、富有哲理或者能给人启迪的教学语言。它是教师智慧的结晶,能使教学语言具有针对性、情趣性、启发性和指导性,寓庄于谐,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特别要上好第一堂课,此时师生之间较为陌生,教师幽默的开场白可以调节紧张的气氛,消除学生的畏惧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如我在教学《充气雨衣》一课时,发现学生没精打采,于是我马上改变原先的教学策略,走上讲台,微笑着说:“我请大家猜个谜,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真神气。”此谜一出,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中,学生们情绪高涨,积极思考,很快就猜出了谜底——雨衣。于是我顺势发问:“你们见过充气雨衣吗?想知道充气雨衣是怎样的吗?”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被激活,兴致勃勃地在课文中寻找起答案来。
风趣幽默的语言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游戏、对联、典故、诗词、顺口溜、歇后语等均可引入课堂,营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有趣,从而好学乐学。
(二)以无声语言(体态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际间交流的工具和符号可以概括地分为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其中非言语交流是指运用言语(说和写的方式)以外的其他渠道传递信息的交流方式。而构成非言语交流的方式有三种:动态无声交流、静态无声交流和有声交流。其中动态无声交流又称体态交流,即体态语。它是以人体姿态、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传输系统,包括眼神等面部表情以及点头、手势等其他动作。这类非言语行为既可与言语同时使用,又可单独使用。课堂上教师体态语的表达能起到表率和激励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整齐的服装、精神焕发的面貌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面部表情的准确运用,能对学生学习行为产生激励或制止作用。如我在范读《荷花》第2自然段时,除了融入真情实感,还一边读一边用手势展现文中描写的荷花的三种姿态。学生受到感染情不自禁地加入到我的队伍中来,用自己的手势展现荷花的姿态,整个课堂趣味盎然,充满活力。
二、 以言传“情”
(一) 寓“情”于有声语言之中
1. 植“情”入声。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的节奏感和旋律美,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兴趣盎然。在兴奋中,学生的“情”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首诗中出现两个“你在哪里?”,这一反复手法的运用表达出对雷锋的无限怀念之情,烘托出急于寻找雷锋,热切呼唤雷锋的宏大深沉的气氛。而这种气氛又是通过对语调、节奏的处理实现的。第一个“你在哪里”节奏稍快,表达了寻找雷锋的急切之情。而第二个“你在哪里”要放慢语速,并将“哪里”分别延长音时,以形成对雷锋怀念之情的情感高潮,表达出对雷锋怀念之情的深沉。认知了反复手法的作用,掌握了语音处理的技巧,对这首诗的内容美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促使对雷锋的热爱之情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了解,也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情感,使他们在积极快乐的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从而产生对雷锋的怀念之情和向雷锋学习的决心。
2. 融“情”于言。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融、思想共鸣的过程。教师的情感能直接感染学生,讲课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作者赋予了文学作品以深厚的感情,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体作者之情,察作者之意后,用语言准确传达出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做到以情感人,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如过峦的风、入夜的雨,浸润学生的心田。因此,教师应“言自口出,情自心达”,以饱含丰富感情的语言去渲染一种“心理相容”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把教材化作潺潺的溪流,涤荡学生的心灵;化作铮铮的洪钟,敲醒学生的蒙昧。教学语言的情感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语言应能够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氛围,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敏捷,兴趣才会浓厚。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则必须将语言的意、形、音、情四者联合运用,努力挖掘语言的潜力,使语言既有意思,又有响声,还有光彩。课堂教学中,师生协调关系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所以教学语言应该做到意、形、音、情四者俱佳。做到课伊始语言激情满怀,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之中语言进入角色,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课将终语言情深意浓,使学生回味满足。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语言的节奏和韵律,通过有声语言传情达意,努力使作者、教师、学生三方之情相融通,并融情入言,传达出作者和作品的感情,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魅力。
(二) 寓“情”于无声语言(体态语)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依靠有声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的书面语言,还可以借助教师的表情、体态、动作进行教学。这些体态语,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更好地突出重点。如教师讲授感情浓厚的课文时,若能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的同时,辅之以或憎恶,或喜悦的面部表情,再或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则可以加强教师情感信息的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寓“情”于体态语之中,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如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为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教师既可用点头、手势等代替语言来表示对学生的指示,也可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借助特殊的手势辅助说明,从而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教学的作用,帮助教师更加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学《葡萄沟》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且独立成段。在处理好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我面带微笑,头适当昂起,目光自信愉悦,辅之以伸出大拇指的动作,作者的自豪感,对葡萄沟的热爱都鲜明地呈现出来了,学生稍一琢磨便心领神会,哪里还需要教师去进行分析讲解呢?恰当的体态语言往往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优化了课堂教学。
情深意切的教学语言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投入,不论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还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不能饱含深情,其语言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其态度必然是冷漠无情的,而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也就很难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情注其中,意蕴其内,拨动情弦,充满情趣,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和激励功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之于言,以“情”为经,以“趣”为纬,不断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情感,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具魅力。
(责编郝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