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安徽省各产业产值就业弹性为切入点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在过去的十多年间第二产业成为拉动就业的主要力量,第一产业所能吸收的劳动力非常有限,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就业仍有很大的空间。
关键词: 产业结构;产业产值;就业弹性
产业产值就业弹性,即当影响各产业产值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变时,每一单位的产业产值增长引起就业增长的比率。某一产业产值就业弹性越大,单位产业产值增长带动的就业增长的水平就越高,依靠该产业发展拉动就业的作用就越明显。当该产业产值就业弹性水平较低时,单位产业产值增长带动的就业增长的水平就低,即使该产业保持高速发展,也不会对就业产生较强的拉动。
弹性的定义即一变量Y对另一变量X的微小变动作出的反应,用微分公式表示为:E=(dY/dX)(X/Y),用差分公式表示为:E=(△Y/△X)(X/Y)。就社会经济现象而言,指标数据通常按月度、季度、年度分时段观察取得,在短时间内现象的微小变动是难以观察和取得结果的,因此,计算弹性通常采用差分公式。 Li表示该产业的就业人数,Ei表示该产业的就业弹性。对安徽省1995-2008年间的有关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得出安徽省三次产业产值就业弹性结果如表1所示。
从计算结果可以反映出,安徽省第一产业产值就业弹性波动性较大,大多数年份维持负值,1995-2008年就业弹性的平均值为-0.13,即就这一时期来看,第一产业产值增长1%,第一产业就业下降0.1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随着经济发展而减少,这是由第一产业的特性决定的。一方面,从需求因素看,第一产业生产的产品是生活必需品,其需求特性是当人们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个人收入中用于支付必需品的比例减少,这就使第一产业所实现的国民收入的份额趋于下降,与之相对应,农业劳动力也会减少。另一方面,第一产业技术进步的困难性和生产周期长的特点使得农业生产率的上升较为缓慢,从而使其报酬递减,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量的农民外出打工,也表现为当地农业吸收就业人口的下降。(下转第77页)
(上接第75页)安徽省第二产业产值就业弹性在1995-2008年间的平均值为0.257,即就这一时期来看,第二产业产值增长1%,第二产业就业增长了0. 257%, 从表1统计数据可以看到1996-1999年连续四年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均表现为负值,主要原因有:第一,随着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发生了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使得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下降。第二,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时期,国营企业在第二产业中占据极高比例, 部分经营失败的国有企业在体制改革中排挤出大量剩余劳动力。从2000年第二产业就业形势开始好转,2000-2008年间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平均0.486,这与安徽的经济发展趋势是密切相连的,省内的资源产业比重大,受益于近几年国内外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需求拉动的上游产业较多。电力、煤炭和钢铁三大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近三成,这些部门由于经济效益较好也解决了一些人员的就业问题。
安徽省第三产业产值就业弹性在1995-2008年间的平均值为0.207,1997年后的数据显示,尽管这一时期第三产业产值就业弹性平均数仍为正值,但第三产业发展拉动的就业数量明显减少,而且在2005年和2008年为负值,这与劳动力必然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结论有所背离。第三产业单位产值所带动的就业人数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在第三产业内部,不同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存在很大差别,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得到快速的发展,虽然这些部门为当地创造了很高的GDP,但它们又排斥了在传统部门(劳动相对比较密集的部门)中的许多就业。因此,应当按照有机构成的不同对第三产业中的部门进行区分,鼓励发展有机构成比较低、投资少、收益快、就业容量大、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主要包括商业、物资业、保险业、旅游业、居民服务业和饮食业等,以此吸收更多就业人口。
参考文献
[1]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 2003(04): 23-27.
[2]夏杰长.我国劳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J].中国工业经济,2000(01):36-40.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产经)
关键词: 产业结构;产业产值;就业弹性
产业产值就业弹性,即当影响各产业产值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变时,每一单位的产业产值增长引起就业增长的比率。某一产业产值就业弹性越大,单位产业产值增长带动的就业增长的水平就越高,依靠该产业发展拉动就业的作用就越明显。当该产业产值就业弹性水平较低时,单位产业产值增长带动的就业增长的水平就低,即使该产业保持高速发展,也不会对就业产生较强的拉动。
弹性的定义即一变量Y对另一变量X的微小变动作出的反应,用微分公式表示为:E=(dY/dX)(X/Y),用差分公式表示为:E=(△Y/△X)(X/Y)。就社会经济现象而言,指标数据通常按月度、季度、年度分时段观察取得,在短时间内现象的微小变动是难以观察和取得结果的,因此,计算弹性通常采用差分公式。 Li表示该产业的就业人数,Ei表示该产业的就业弹性。对安徽省1995-2008年间的有关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得出安徽省三次产业产值就业弹性结果如表1所示。
从计算结果可以反映出,安徽省第一产业产值就业弹性波动性较大,大多数年份维持负值,1995-2008年就业弹性的平均值为-0.13,即就这一时期来看,第一产业产值增长1%,第一产业就业下降0.1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随着经济发展而减少,这是由第一产业的特性决定的。一方面,从需求因素看,第一产业生产的产品是生活必需品,其需求特性是当人们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个人收入中用于支付必需品的比例减少,这就使第一产业所实现的国民收入的份额趋于下降,与之相对应,农业劳动力也会减少。另一方面,第一产业技术进步的困难性和生产周期长的特点使得农业生产率的上升较为缓慢,从而使其报酬递减,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量的农民外出打工,也表现为当地农业吸收就业人口的下降。(下转第77页)
(上接第75页)安徽省第二产业产值就业弹性在1995-2008年间的平均值为0.257,即就这一时期来看,第二产业产值增长1%,第二产业就业增长了0. 257%, 从表1统计数据可以看到1996-1999年连续四年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均表现为负值,主要原因有:第一,随着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发生了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使得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下降。第二,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时期,国营企业在第二产业中占据极高比例, 部分经营失败的国有企业在体制改革中排挤出大量剩余劳动力。从2000年第二产业就业形势开始好转,2000-2008年间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平均0.486,这与安徽的经济发展趋势是密切相连的,省内的资源产业比重大,受益于近几年国内外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需求拉动的上游产业较多。电力、煤炭和钢铁三大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近三成,这些部门由于经济效益较好也解决了一些人员的就业问题。
安徽省第三产业产值就业弹性在1995-2008年间的平均值为0.207,1997年后的数据显示,尽管这一时期第三产业产值就业弹性平均数仍为正值,但第三产业发展拉动的就业数量明显减少,而且在2005年和2008年为负值,这与劳动力必然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结论有所背离。第三产业单位产值所带动的就业人数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在第三产业内部,不同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存在很大差别,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得到快速的发展,虽然这些部门为当地创造了很高的GDP,但它们又排斥了在传统部门(劳动相对比较密集的部门)中的许多就业。因此,应当按照有机构成的不同对第三产业中的部门进行区分,鼓励发展有机构成比较低、投资少、收益快、就业容量大、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主要包括商业、物资业、保险业、旅游业、居民服务业和饮食业等,以此吸收更多就业人口。
参考文献
[1]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 2003(04): 23-27.
[2]夏杰长.我国劳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J].中国工业经济,2000(01):36-40.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产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