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形成均起源于古代的寺院之中。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作者茶圣陆羽,从小就在寺庙里长大。
茶叶中含有咖啡碱,可以令中枢神经兴奋,使肌肉的酸性物质得到中和,消除疲劳,提神益思。在唐朝寺院,僧人念经坐禅一般以茶为饮料清心养神,以茶助禅,因此叫做“禅茶”。慢慢的,茶叶便逐步驰名佛教界,成为佛教信徒们的日常必备饮用佳品。而正是这种需要,两千多年来,让茶与佛教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僧人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馈人,以茶宴代酒宴,于是便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庄严肃穆的茶礼,尤其是佛教节日或重要的法会都要举行较大型的茶宴。饮茶对于僧人来说,既可以提神也可以调养身心。茶的俭朴,让人矜守俭德,不去贪图享乐;茶道的专注,让人的精神与大自然融汇为一体。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茶禅一味”。据说,古代虔诚的佛教信徒也总是以一束鲜花、一杯清茶奉献于佛前,因而逐渐在民间流传着“茶禅一体”“茶佛一味”的说法,将茶佛文化融汇为一体。实际上,茶文化构成了我国佛教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僧人自古习文、诵经、品茗,我国佛教文化中凝聚着深沉的茶文化。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极大地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具神韵。佛为众生,茶蕴万象;佛度俗人,茶净苍生,一佛一茶,如水光山影,自然相生。
佛是茶的升华,茶是佛的禅心,品茶是为了修心,在无尘的净水中彻悟禅意。佛与茶的共同诉求是心,是感悟,是顿想,是自我修行,是生命的协调。佛要清除人类心灵的杂尘,茶则是洗净上面的污垢,不留一丝细痕。茶是人、神、佛共同的饮品,是天堂、人间、地狱一致的灵魂净化精、身体洗礼水。
禅茶一味,意思是指禅味与茶味相通,并且以禅意去品茶味。只有像修禅那样去品茶,才能品出真正的茶香。茶与禅的相通之处还在于追求它们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大口饮茶只能止渴,像修禅那样去品茶,才能知道好茶的精妙。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禅更是如此。禅茶一味,讲求意境,是建立在喝茶基础上的心理意志修炼;讲求放下,在品茶时放下人世间一切名利地位种种纷扰,专心体会清静超脱。
禅和茶同为苦中甘甜,回味悠长。无论多好的茶,必须用适当的开水冲泡;无论多高深的禅,也当在生活中去慢慢体验。所以,历代高僧都强调在生活中修行,用修行来指导人生。
茶叶无论是在枝头,还是被采下,都能够坚守那片新绿,不为外界所变,犹如菩萨严谨持戒。茶叶在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无端地被人掐折,承受晾、晒、炒、揉、捻、烘、焙、烤、酵、挤、压、烫、泡等,就像菩萨一样逆来顺受,默默地忍辱负重。
泡茶、饮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因为泡茶时,人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静静地品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有句话说:“茶禅一味”即品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
饮茶能够帮助人们除懒去惰,醒神益思,茶就像菩萨一样帮助人们建立勇猛精进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品饮者是何许人也,只要他有需要,茶就会有所奉献;和静怡真,好似菩萨修习禅定。无论热水泡茶即冲即饮,还是冷水泡茶慢慢变浓,茶香依然,如同菩萨以方便法,普度众生。
茶与人类心灵更有着深刻的交汇,茶品与人品相应,而开展出“人品即茶品,茶品即人品”的特殊文化,以茶来升华人类自己的身心品格、精神与修养,并展现自身的纯粹心灵境界,让茶超越了原有的物质体性,而进入到我们的心灵领域。
茶与禅的相汇,以茶为媒唤起人的内心佛法。茶道是禅宗自然观外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调和人际关系、“以心传心”的人工渠道。人们常说品茶即品禅,因而才有了“禅茶一味”之理。
禅宗更是将茶美好的特性运用得淋漓尽致,从日常饮茶养生、提神,作为精进坐禅修道的良方,到最后将心与茶完全相融相汇,将茶汇入禅宗修证体系,以禅来展现茶的极致,展现最圆满的生命境界。这些都让茶超越了物性的原始意涵,成为帮助修行人悟道,让人类文化朝向圆满的灵性饮品。
茶可以清心,在“人我同心,心我同体”的气氛之中,易于进入禅的真实境界,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明心见性。因而“吃茶去”作为禅的“悟道”方式,便构成了“茶禅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
“茶禅一味”,无论是将“禅”放在前面还是将“茶”放在前面,对茶禅一味的注解都应该是“禅和茶”或者是“茶和禅”具有“同一兴味”。这样的“同一兴味”,笔者理解为茶可清心,茶可雅志,茶可礼仁,茶可静思。禅也是同样的道理。佛教和寺院僧人对推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讲“禅茶一味”,而将“禅”放在前面是无可挑剔的;如果从中国茶文化五千年的大背景来谈论,“禅”只是在融儒释道三教文化中佛教文化的其中一支,将“茶”放在前面也是无可厚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