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对邓小平发展观的贡献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邓小平理论就是关于中国发展的理论。邓小平发展观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陈云同志对邓小平发展观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经济平衡、计划与市场、对外开放、党的建设、发展目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上和邓小平的发展观具有许多相通相近的思想继承关系,为邓小平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都发表过重要意见,对邓小平发展观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邓小平 陈云 发展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1949年随着全国革命的胜利,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提上了党的议事日程,发展的问题迫切地摆在了党的面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了找到一条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进行了长期而艰苦的探索。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前人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可以说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者。
  邓小平发展观的逐步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逐渐完善和日趋成熟。在邓小平发展观的指导下,当今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邓小平理论就是关于中国发展的理论。陈云作为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为党和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陈云高度关注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他长期主持财经工作,被称为中国经济界的“四大名旦”,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陈云在长期工作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内容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陈云一系列发展观点的提出为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逐步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邓小平发展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陈云的发展思想和邓小平的发展观具有许多相通相近的思想继承关系,为邓小平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陈云对邓小平发展观的贡献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充分的体现:
  工作重心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的重要决策。这期间,陈云对这一重大战略的产生奠定了非常重要的社会环境基础。
  文革结束后的新中国满目疮痍,邓小平在1976年受到错误批判之后,一直没有恢复工作。陈云和李先念等老一辈领导人纷纷呼吁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工作,陈云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直接提交书面报告:“听说中央有些同志提出让邓小平同志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是完全正确、完全必要的,我完全拥护。”①在陈云等人的共同努力下,1977年党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正式恢复工作。
  文革期间由于极左思潮泛滥,加之以前历次运动的影响,造成了大批冤假错案,影响到了很多人的正常生活。1978年,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东北组的发言中,提出了六个重大问题,并明确表示:“不解决这些同志的问题,是很不得人心的。②后来陈云担任中纪委书记期间,顺应民意,直接主持平反了一大批冤假错案,解除了压在许多人心头的包袱,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文革结束后,对毛泽东的评价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另一种则是企图否定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邓小平明确提出,要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陈云在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几点意见中,明确表示了对邓小平的支持:“《决议》要按照小平同志的意见,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③
  邓小平和陈云都清醒地认识到,对于毛泽东的评价,关系到走什么路的原则性问题。正确评价毛泽东思想,不仅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且向人们昭示了,中国会沿着毛泽东确立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继续前进。
  发展的目的
  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改善人民的生活,满足人民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我们经历了各种波折,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多,人民很多正常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陈云强调,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民生问题。建国以来,虽然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一些人却对改善人民生活关心不够。针对这种情况,1956年陈云在《做好商业工作》一文中指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必须平衡。”④陈云告诫道:“我们共产党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是要吃饭的,不能天天靠吃马列主义过活,一天不吃饭肚子就饿得哇哇叫。”⑤陈云认为如果不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群众就会对我们党有意见。群众判断共产党对他们到底关不关心,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看共产党关不关心他们的生活,这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1979年陈云更是严肃地指出:“革命胜利三十年了,人民要求改善生活。有没有改善?有。但不少地方还有要饭的,这是一个大问题。”⑥陈云认为发展的目的是改善人民的生活,使人民得到好处,为人民谋福利。而要为人民谋福利,就要从人民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通过发展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邓小平赞同陈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观点,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邓小平就针对当时的一些新生事物,提出了他著名的猫论:只要群众能得实惠,经济能发展,不管什么形式都可以支持。邓小平一直强调中国的发展体现的是人民的利益,一定要为人民造福。邓小平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⑦
  经济平衡思想
  文革刚刚结束后,百废待举,广大干部群众都鼓足干劲,想把过去的损失弥补回来。由于当时对经济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入,忽视了经济的平衡,产生了一些问题。邓小平在1979年提到“讲一讲调整。八字方针,核心是调整。”⑧显然,邓小平已经认识到了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并开始着手进行整顿。陈云对邓小平发展观中的经济平衡思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50年代开始,陈云就多次批评经济建设中比例失调的问题,陈云作为经济部门的领导人,对于这一问题多次提出自己的意见。1956年,陈云发表了著名的《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平衡思想,指出建设规模要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经济稳定十分重要。为了防止经济失去平衡,要综合运用财政、物资、信贷、外汇等手段,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进行调节。
  文革结束后,陈云再次针对经济失调问题敲响了警钟。陈云严肃地告诫:“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期,才能把各方面的比例失调情况大体上调整过来。”⑨经济建设要稳中求进,规模小了好调整,一旦规模过大,超出了国力的承受能力,再想调整就很困难。综合平衡一直是陈云发展理论的重点,经济问题十分复杂、千头万绪,因此陈云强调抓住主要矛盾,实现关键环节的比例平衡,这样就能控制全局,实现总体平衡。陈云对邓小平发展观中的经济平衡思想的内容作了补充,提出了经济调节的具体方针,为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计划与市场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大问题。20世纪50年代,我国仿效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一体制的弊端也迅速暴露出来,管得过细过死,缺乏灵活性。邓小平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共存的经济模式,力图克服单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早在20世纪50年代,陈云就开始探索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陈云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虽然公有制经济处于主体地位,但是不能完全取消个体经济,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56年在党的八大上,陈云提出: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的主体,但有一部分在国家允许下可以根据市场要求生产;国家计划市场是主体,但在国家领导下有一定的自由市场。这就是陈云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陈云指出:“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⑩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实际上就是承认在社会主义经济里应该有个体私营经济的一席之地,因为它们是计划经济的有益补充。
  尽管当时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陈云的这一思想没有继续发展下去,但他为将来新时期调整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首开先河。陈云这种用市场弥补计划缺点的思想,也成为后来新时期邓小平发展观中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思想的先声。
  对外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为了加快经济建设,尽快摆脱(下接215页)(上接199页)落后局面,对外开放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早在1978年邓小平便提出:“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邓小平还表示:“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深圳等几个经济特区开始,逐步扩大到沿海开放城市,一直到全面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建设迈入了快车道。
  陈云一直积极主张开放,他提出:要积极扩大出口,提高对外贸易的水平,赚取外汇;还要积极利用外国资金、先进技术以及管理经验。在1973年陈云和中国人民银行同志的谈话里,他明确指出:“不研究资本主义,我们就要吃亏。不研究资本主义,就不要想在世界市场中占有我们应占的地位。” 为什么要研究资本主义呢?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为经济建设服务,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如果说是邓小平做出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的话,那么陈云则着重对如何搞好对外开放做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建议。陈云认为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我们的经验很少,必须要仔细研究。例如:怎么样打破封锁,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外贸;怎么样增加产品的种类,提高产品的质量;怎么样引进技术,搞好配套,提高我们自己的技术水平;怎么样利用国内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积极出口制成品。陈云主张:一切项目必须有专家参与,大家集体商量,绝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在不吃亏的前提下,可以借一些外债。“资金不够,可以借外债。这是打破闭关自守以后的新形势。”
  对于陈云的一系列主张,邓小平多次明确表示支持:“陈云同志的意见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研究,我赞成这个意见,应该这样来研究”等。陈云关于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一系列思想,对于邓小平发展观中对外开放思想的产生和完善起了积极作用。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加之由于我国工业化水平还很低,环境矛盾还不凸显,很少有人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邓小平在积极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敏锐地注意到了环境问题,陈云结合自己长期主持经济工作的经验,也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人口问题。邓小平在谈到人口问题时曾经明确表示“人口多的大国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困难也很多。”陈云是中国共产党人中最早注意人口问题的领导人之一,早在1957年陈云就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中国人多,必须提倡节制生育。这是有关经济建设的大问题。”到了1979年更进一步提出“人口多,要提高生活水平不容易;搞现代化用人少,就业难。”为了解决人口问题,陈云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一要进行舆论宣传,尤其在农村地区不进行大力宣传是不行的;二要制定相关法律,把控制人口纳入法律;三要进行相关的技术研究,免费发放避孕工具药物;四要对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和优待;五要完善相应的保障,免除计划生育的后顾之忧。
  环境问题。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环境污染问题得有人抓,有没有人管大不一样,要制定一些法律。在邓小平的提议下,我国制定了第一批环保法规。1979年,陈云也提到“工业污染的问题,现已办了的工厂,哪些还未处理污染问题的,我们应该心中有数,逐步加以改变。”正如陈云指出的那样“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大的国策,要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抓。”陈云对环境保护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见:首先要防止污染,而不是治理污染;其次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反复督促;再次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在群众中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
  资源问题。邓小平多次谈到,中国地大物博,但人均占有的资源却很少。陈云主管经济工作也反复强调,要节约资源,合理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陈云严肃地指出“现在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都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一种掠夺式地使用资源的倾向,应当引起重视。”
  邓小平和陈云在党内较早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中国共产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法律与政治学院)
  【注释】
  ①②③⑤⑥⑨⑩《陈云文选》(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0页,第233页,第283页,第29页,第33页,第250页,第248页,第13页,第218页,第276页,第68页,第250页,第263页,第364页。
  ⑦《邓小平文选》(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8页。
  ⑧《邓小平文选》(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7页,第133页,第156页,第218页,第276页,第199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190页。
  责编 /于岩(实习)
其他文献
加快推进经济形态由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  正确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金华正加快实施“群城聚市”战略,突破县域经济小格局,拓展以“一轴两带”为核心的都市区经济大格局,合心合力合拍打造全省第四大都市区。  统筹功能分区布局,让城市规划硬起来。按照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积极研究规划国土空间功能分区,进一步优化市域空间布局。抓紧启动金华—义乌都市区规划编制,加快浙中城市群综合交通、重大
期刊
80年代发生的日本福利危机与治理改革是一场围绕福利应由谁负责、怎么负责的问题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居民、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居民与业者等之间开展的权力和智慧的博弈。它的主角是以维护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集团利益的官僚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和关心民生权利、强调市民参与的一般国民为代表的社会团体,福利改革是他们之间力量和智慧的较量场。  相关概念的归纳和整理  在进入正文之前,这里首先对“社会福利”、“福利国家”
期刊
【摘要】整合、纠正和控制转型期社会价值形态上的社会偏差是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中的价值冲突、阶层分化中的价值偏差、体制改革中的路径探寻、全方位开放的全球化意识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四大问题视阈,从而为当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预设了某些科学的路径。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 现实维度 社会偏差 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认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但是我国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方面仍存在着抢占耕地等严重问题,亟需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土地的保护。新时期在政府管理中要逐步改变现阶段公共利益界定不清、主体缺位、土地性质模糊等问题,最大程度上实现公平与效率,这不仅关乎农民的土地权益,更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土地权益 公共利益 政府管理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保护农民的
期刊
【摘要】在现代国家治理中,不同的中央—地方关系模式中,二者的行为逻辑具有显著的不同,进而影响到地方治理。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我国形成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治理模式。通过持续推动制度创新,我国逐步找到解决治理困境的出路,促进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中央—地方关系 地方治理 新制度主义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期刊
【摘要】过渡型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微观平台,需要形成政府治理与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文章分析了过渡型社区治理面临的“五难”困境,提出了强化社区民生建设以提高居民融入度,重构社区治理主流文化以提高居民认同度,发挥居民主体作用以培育居民社区自治能力,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以发挥社会组织参与作用,转型政府职能以发挥政府治理主导作用等治理之策。  【关键词】过渡型社区 治理 融入 居民自治  
期刊
【摘要】在区域产业导向下,培养优秀的现代服务业应用性人才,并健全就业保障机制,非常具有研究意义。文章概括了现代服务业应用性人才的市场需求现状,介绍了国外的相关研究,分析了区域产业发展对现代服务业应用性人才就业保障的重要作用,最后探讨了在区域产业经济下现代服务业应用性人才的就业保障机制建设。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地方高校 应用性人才 区域产业 就业保障  【中图分类号】C961.9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青海省环境风险管理形势日趋严峻。通过商业化风险管理机制来预防、控制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及对因环境污染责任产生的赔偿责任予以补偿日益重要。文章通过对青海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的背景、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青海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青海省 环境污染责任 保险 绿色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文章以改革开放以来七次党代会报告为文本,梳理了其中关于反腐倡廉的论述,并从反腐败工作的定位、反腐败斗争的特征、反腐倡廉的方针和反腐倡廉的措施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政策的演进。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反腐工作的地位日益提高,力度逐渐加强,方针更加科学,措施愈加得力,机制臻于完善。  【关键词】反腐倡廉 党代会报告 政策演进  【中图分类号】D220 【文献标识码】A  党风廉政
期刊
【摘要】实用主义是19世纪70年代发端于美国的哲学思潮,兴盛于20世纪早期,其思想特征是把知识看成工具,通过考察概念的实际效果来阐明概念的意义,同时也通过观念的效用来确定观念的真理性。20世纪初,实用主义传入中国;“五四”时期,随着杜威访华,实用主义在中国风行一时。20世纪50~70年代实用主义在中国多次受到批判,遭到全盘否定。20世纪80年代至今,对实用主义的引介和评论逐渐回归学术本身,对实用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