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新媒介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_want_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有很多重要的发明,20世纪后期的计算机就是其中的一项,而后电子化的全球通信网络的形成又成为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然后,这两项重要的技术——网络与计算机联姻,发展成为全球联通的互联网。互联网的诞生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技术革命,同时也成为人类传播媒介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次革命,被人们称为新媒介、第四媒介。
  互联网具有强大的功能,它能够连接全球的计算机,使它们能够交换信息并分享计算机数据文件。它不仅能够提供文字与图形,而且也能够提供声音与影像供人们使用。通过它,人们可以自由地读新闻,看电影故事,听音乐,与家人、朋友、同事交流。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传播活动和方式,使大众传播活动更多地卷入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得信息。而与此同时,人们也更关注这一新技术本身带给人类的影响。新媒介的影响可以说渗透到从个人的生活、思维方式、人类的历史及人类社会的结构到文化的走向的方方面面。
  其实早在互联网诞生前的20世纪60年代,当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开始显露出它们的优势时,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已经在他的名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指出媒介的本质及力量,分析了媒介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大胆地预言了电子媒介的影响。在这部著作中,麦克卢汉以其独特的形象性的语言表达和非逻辑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他对媒介的独特看法。他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可以超越时间、空间,延伸人们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他认为媒介就是讯息,是媒介本身而不是媒介传递的信息在改变着人类社会;他预言,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世界将日益变为一个地球村。
  
  网络时代的“地球村”
  
  麦克卢汉在1964年预言: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世界将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过程,最终整个世界变成一个新的“地球村”。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有限,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之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之后,人类可以分散到广阔的地域,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电子媒介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的传播速度和实时性再次将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的距离大大缩小,于是重新“部落化”,形成“地球村”。在电子媒介刚刚崭露头脚的时候,大部分人并不相信他的这一预言,但新媒介正在把这一预言变成现实。
  电子化的、通过电线、光纤、无线电和微波传送信息的网络,使得任何种类的信息都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自由地从一地传到另一地。“如今只要通上电,信息就可以迅速地从世界各地流过来,并能被储存和检索。时空已无法限制信息的交换了。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在技术上已经实现了。”
  技术的可能同时也带来了现实的可能。今天的“地球村”首先指的是由新媒介塑造的一种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生存环境。这是一种“电子村落”,在这里,电子远程出席和非同步出席代替了真实的“出席”;电子图书馆、电子博物馆以及电子影剧院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工作、学习和娱乐生活。在一个偏远的村落生活,却能与整个地球(世界)同步,这就是网络时代的地球村的形态之一。现在在各个网站上通过聊天工具,人们不用露面就可以寻找志同道合者进行通讯。这正是印刷文明所培育起来的人们在遭遇网络时代之后在寻找一种重新部落化的状态,在寻找失落的口头文化传统。
  麦克卢汉地球村的预言还不仅仅是简单地向我们展现一幅未来世界的图景,因为我们看到,不管是哪一种形态的地球村,没有电脑网络这种新媒介的存在,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更重要的是,他让我们看到了媒介的巨大影响力和创造力,电子媒介已经在悄悄对人类进行着另一种形式的异化。
  
  媒介即讯息
  
  当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这一论断时,很多人感到难以理解,媒介就是媒介,讯息是媒介传递的内容,媒介怎么又成了讯息了呢?在通常情况下,人们都认为媒介传播的讯息是决定人类生存发展的关键,讯息是非常重要的,而媒介则仅仅是传递信息的一个工具。然而,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本身的形式就是在传递着一种讯息,他认为人类每引入或发明一种媒介,那么媒介本身会作为人的某种功能的延伸,必然会为人类的社会或生活带来某种新的尺度和形态。麦克卢汉是用这样一种看起来不合逻辑的判断来说明媒介对人类的重要影响。至于“媒介即讯息”的具体内容,麦克卢汉既有许多抽象的论述,又做了很多相关的形象化的说明。他认为媒介本身就在塑造和控制着人的组合和行为的尺度和形态。在印刷品时代,由于人们习惯于进行机械的、线性的思考,因而对于媒介自身的形式缺乏关注;但是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电子媒介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一种整体的、集合的感觉,媒介本身的结构和外形越来越凸显出来了。麦克卢汉在此举了立体派画家与传统画家的区别:他们不再强调透视的技巧,而是迅速抓住事物的整体感觉将其呈现出来。这与网络和传统纸质媒体的区别何其相似!比如对于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读者在传统媒体上只能按部就班地读一篇报道及相关评论,在网络媒体上,人们可以看到很多相关的链接,为人们所带来立体感、整体感,正如麦克卢汉评价立体派绘画所说的那样,“它抓住迅疾的整体知觉,猛然宣告:媒介即是讯息”。由此可见,麦克卢汉的所谓“媒介即讯息”的内涵并非如字面义所显示的那样,而是着重阐明媒介给人类带来巨大影响这一事实。今天,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理解、认可,“他对新媒介技术在我们个人经历、社会结构和文化方面产生的深刻而最终是积极的变化上抱有非常乐观的态度——他认为技术不可避免地会在人们如何思考、社会如何构成以及文化形式的创造方面产生具体的影响”。某项研究表明,1/3的互联网用户看电视的时间实际上比以前少了。现在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网上”工作、形成社会关系、建立新身份并发展新文化。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更多的生活选择、更便宜的商品和服务以及对中产阶级家庭来说更高质量的生活。
  
  媒介:人的延伸
  
  面对网络带给人们的这些改变,很多人感到兴奋,但也有很多人感到困惑。说到底,我们将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在那里,读书写字就像在文字产生前的部落村庄里一样是不必要的。当电视明显地比它所代替的旧媒介优越时,为什么要担心电视带来的负面影响呢?想想印刷媒介强加给人类的限制吧。线性的、逻辑的思维太有局限性了。如果电子媒介的胜利不可避免,为什么不和它友好相处呢?
  对此,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他说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某种功能的延伸,比如书本是人的视觉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的延伸,电子媒介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而人类就是通过不断地创造新技术扩展了自己的身体与能力的,人类自身的每一次延伸必将在人类的事务中引入一种新的尺度。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麦克卢汉一再强调应对媒介本身的性质予以重视和研究。他一再批评别人“忽视了媒介的性质,忽视了任何媒介和一切媒介的性质”。麦克卢汉创造性地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从这一意义上来看新媒介,我们发现互联网是人的各种器官的综合延伸,它同时延伸着我们的眼睛、耳朵和中枢神经系统,为人类插上了自由飞翔的翅膀,使人类可以在“赛柏空间”里畅意翱翔,使人类可以在“地球村”里自由生活。
  那么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究竟是人类什么功能的延伸呢?又为人们的生活引入了什么样的新尺度?在网上下载一个聊天软件,人们可以通过它与不同的人进行文字聊天,如果有麦克风的话还可以语音聊天,更进一步,有摄像头的话还可以视频聊天。当人的思想、言语、外貌全部可以通过网络来传递的时候,网络延伸的不仅仅是人类某一种功能甚至是中枢神经,网络延伸的就是人类自己;网络将人们虚幻的自己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技术性传播媒介的发明和使用,的确极大地扩展了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用“人体的延伸”来概括技术性媒介的根本特性,无疑是抓住了要害。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正因为媒介首先是“人的延伸”,是人的力量技能的延伸,所以它也就成为一种给人类社會带来巨大改变的延伸。
  麦克卢汉在谈到《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的主旨时说:“本书研究的是人的一些主要延伸及其心理影响和社会后果。”在论述各种延伸的过程中,他始终围绕着作为人的延伸的媒介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来展开。在今天,重读麦氏,并不只是重温一段历史知识,也不只是接受一种理论思想的熏陶,更重要的在于,我们在和一种用心感受时代变动的智慧对话,由此更全面地、清晰地理解互联网这一新时代的新媒介,这才是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编校:施宇
其他文献
灾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新闻报道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领域。如何应对和克服种种灾难,成为人类、民族、国家所面对的共同主题,也是新闻媒体发布灾难消息时应认真考虑的问题。本文拟运用叙事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以2008年胶济铁路交通事故和四川汶川地震灾难新闻为例,探讨灾难报道如何借用文学叙事的手法来优化传播的效果。    新闻报道与叙事学的联姻    探讨灾难报道的叙事学技巧,首先要明晰叙事学与新闻的连接如何发
期刊
目前,由于各种传媒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也由于处于特定历史状态下的电视消费群体的娱乐需求的增加,电视娱乐节目已经逐步发展为全球电视屏幕的主流节目形态。娱乐节目的推出,标志着中国电视的观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娱乐节目通过精心设计来营造欢乐的氛围,通过高额的奖项和大众参与而打动人心。在大量的肥皂剧、家庭剧、连续剧逐渐丧失娱乐与幽默功能的时候,娱乐节目的兴盛无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目前,毫无疑问,娱乐节目
期刊
本文拟从框架理论入手,结合广州三家都市报《新快报》、《信息时报》、《南方都市报》的报道实践,分析都市报福彩新闻现行的报道框架,从新闻报道的客观和平衡性等原则入手解析这种框架,进而分析这种框架对公众舆论引导上的影响,对在彩票报道中构建比较合理的报道框架提出粗浅的看法。本文的论述建立在对这三家都市报2007年11月15日至2008年2月15日“福彩”新闻报道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1974年,高夫曼将人
期刊
电视艺术片作为电视文艺大家庭的一员,多年来在广大电视文艺工作者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提高下,一直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在各家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目前电视艺术片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一个又一个精品,带给广大电视观众美的艺术享受。创新、提高是我们电视文艺工作者不懈的追求。2007年由笔者参与策划、撰稿、导演的电视艺术片《老李老杨》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第七届百家电视台文艺
期刊
勃兴于上世纪90年代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近两年呈现出了一定的发展疲态,曾经遍地开花的新闻评论节目在一些地方电视台还被悄然撤并。究其原因,既有电视新闻节目多样化细分化、电视观众收视兴趣转移等客观因素,也有节目自身题材选择偏窄、理论水平较低、形式创新不够等主观原因。而要使地方台新闻评论节目走出目前的困顿状态,就必须突破报道瓶颈,提高理论水平,实现创新发展。    一、题材的选择要从狭义走向广义    
期刊
在今天的综艺娱乐节目中,多名主持人共同主持渐渐成为一个大趋势,更是出现了主持群的新提法。何谓“群”?汉语里面讲群,最早指的是羊群、兽群,《说文》里面解释“兽三为群”,后来引申到人群,至少也要三个吧?而数学的定义中,“群是一种特殊的代数系统,其二元运算可结合,有幺元,每个元素都有逆元,或者说,群上每个元素都有逆元的独异点”,看上去很复杂,但是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这表明组成群的每一个个体既具有各自的特
期刊
任何设计都尽可能把设计对象形成一件艺术品,是设计的重要观念,现代艺术论不仅如此,还要采用技术美学、计算机造型、模糊艺术等处理方法。主要用于使设计达到悦心宜人的功能。  设计的本质是服务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设计是以人为根本任务和目标的,产品的非物质因素也是产品设计中要考虑的关键,实现产品设计的情感化,以产品这一物的形态来实现人们的沟通,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让产品成
期刊
青年在任何社会制度中,都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未来充满了热情和幻想,任何有远见的民族,都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在中国,大学生又是青年中文化水平最高、政治基础最好的一群,他们的政治素质直接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影响着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尚未形成独立的人生价值观,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们经常处于矛盾和多变状态,特别是当今世界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国家政治多极化、
期刊
用影像打造城市和地域文化的“视觉名片”    电视宣传片作为一种电视传播的形式和传媒手段,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影像的震撼力来树立城市形象,展现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在重大主题活动(如北京奥运会、文化艺术节)的内容告知与宣传等方面,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称作一个城市或地域文化宣传的“视觉名片”。  电视宣传片是一种介于广告和专题片之间的电视作品样式,长度一般在5~10分钟,比广告要长,比电视专题片又
期刊
民生新闻是当前地面频道新闻的一大趋向。各地本土新闻基本上以民生新闻为主打,从江苏台《南京零距离》到安徽台《第一时间》;从成都台《成都全接触》到济南台《民情直通车》等,都在民生新闻路上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2004年开播的《民生大参考》栏目,开启了河南本土地面频道民生新闻之先河,并以迅速发展之势成就了一个频道的崛起。从2004年到2007年,河南电视台3频道完成了从民生新闻到民生频道的跨越,也实现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