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户外游戏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最感兴趣的环节之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应多给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在户外活动中,幼儿能在自主游戏、锻炼身体的同时,感受游戏的乐趣。然而,户外游戏时幼儿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问题,当幼儿被鼓励靠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时,他们便获得了宝贵的机会来全面深入且具有创造性地处理这些意料之外的问题,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能力。
关键词:户外游戏 小班幼儿 问题解决
一、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过程
幼儿在问题解决方式上存在着很多个体差异。有的幼儿关注从其他人那里得到积极的评价,并倾向于避免可能导致的失败或批评;有的幼儿则关注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在乎他人的反馈。除了个体差异外,问题解决方式在幼儿的成长中也存在着变化。稍小的幼儿在面对问题时会更加热情、更加自信,但缺乏坚持性。稍大的幼儿更加坚持、更加灵活,并且更有可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小班儿童已经明白他们想要什么,会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喜好。日益增长的语言技能使得他们可以提出负责的问题并进行讨论,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进行富有创造性地、有条理地思考。
二、小班幼儿在解决问题时的特点
第一,灵活性和变通性。小班幼儿在问题解决和考虑替代物方面逐渐变得灵活。在玩轮胎游戏时,大大的轮胎卡在轮胎架的凹槽中很难拿出,孩子们两只手用力拉轮胎。拉不动,又尝试将一只脚顶住轮胎架,再用力拉轮胎。有点出来了,再大声地喊小伙伴:“快来,我们一起把这个大轮胎搬出来。”孩子们不断尝试取轮胎的方法,成功解决大轮胎的取放问题。
第二,寻求帮助。小班幼儿在完成一些有挑战性的任务时,会逐渐学着寻求帮助。几次冒险岛游戏下来,孩子们能够自主搭建有挑战的路,并尝试通过。已经建立一定安全意识的孩子们,在遇到困难时会主动求助同伴:“你来帮我扶一下梯子吧。”在同伴的相互帮助和提醒下,孩子们能有效解决游戏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第三,思考技能。小班幼儿在解决问题时思考更具系统性,能从与成人、同伴的对话和身体探索中学习。在探索爬双面梯时,我鼓励孩子不要害怕,提醒孩子两手抓牢梯子,一只小脚先跨过去,然后再将身体转过来,另一只小脚跟着跨过去。在我的鼓舞和提示下,孩子站在梯子上,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下梯子的方法,最后成功解決在梯子上转身的问题,安全地从梯子地一边上并从另一边下来。
三、教师支持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
下面以《发现虫虫以后》为例,谈一谈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问题时,教师是如何支持幼儿的。
晨间锻炼时,媛媛、婉彤、子睿等一群小朋友来到班级种植园地观察最近刚种下的番茄苗苗。突然,婉彤神色紧张地跑到我跟前:“老师,老师,你快跟我走,快跟我去看看菜地里有什么。”我跟着婉彤走到菜地前,婉彤指着泥土说:“你看,就在那里,还在动呢。”我一瞧,并没有发现什么。媛媛大声说:“老师,在那里,和泥土一样的颜色。”我再仔细一瞧,果然,一条和泥土一样咖啡色的虫子在蠕动着。看着神色紧张又充满好奇的孩子,我就这条虫和孩子们展开了讨论。
前期讨论
讨论一:“看了这条虫,你有什么感觉?”
子睿说:“我有点害怕。”
婉彤咂吧了一下嘴巴,说:“咦……我觉得有点恶心,黏黏的感觉。”
涵涵凑上来一看,说:“这个虫真难发现,我没看到,后来看到了,原来它的颜色和泥土差不多。”
勇敢的芷谦拿了一根小棒,轻轻地翻动了一下虫虫,孩子们大叫:“虫虫缩起来了。”芷谦说:“我用小棒轻轻碰了一下虫,感觉它是软软的。”
讨论二:“你知道这是什么虫虫吗?”
玥玥说:“我想可能是蚂蚁,因为它像蚂蚁一样,在爬来爬去地搬家呢。”文博说:“蚂蚁是黑黑的,小小的,这条虫不是黑色的啊。”
阳阳说:“我猜是毛毛虫,短短的。”芷谦说:“不是毛毛虫,毛毛虫是绿色的。”
婉彤说:“是蜗牛,头上有两根触角。”小漩立马反对:“那为什么它的背上没有壳呢?”
孩子们不断猜测,又不断被同伴否认。到底是什么虫呢?孩子们找不到答案。
讨论三:“还有一条虫去哪里了?”
正当孩子们热烈讨论这是什么虫虫的时候,眼尖的婉彤发现了同样在泥土里爬的另一条虫。婉彤大喊:“快来看,快来看,这里又有一条虫。”孩子们被婉彤吸引了过去,转身开始观察,阳阳说:“我看这条虫和那条不一样,它没有触角。”婉彤立马纠正:“你仔细看,它有触角,它的触角在慢慢地伸出来,不信你用放大镜来看一看。”说完,她转身回教室拿放大镜。我仔细一瞧,果然两根触角已经伸出来了。在放大镜的帮助下,触角看得更加清晰。阳阳说:“让我再去看看那条虫,比一比。”说完阳阳转身去观察孩子们发现的第一条虫,可是找了半天却怎么也找不到。“还有一条虫去哪儿了呢?”孩子们又展开猜测。
1.鼓励幼儿描述遇到的问题,并进行观察,对比探讨
到底是什么虫?每个孩子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断猜测,我鼓励幼儿描述遇到的问题,并记录下孩子所有的猜测:蚂蚁、蜗牛、毛毛虫。回到教室后,我通过网络平台,搜索蚂蚁、蜗牛与毛毛虫的相关图片。孩子们在观察图片后,发现三种虫子的不同特征,并与在菜地里发现的虫虫进行对比,同样发现其不同之处。通过描述、对比、观察、探讨,孩子们得出结论:菜地里的虫虫不是毛毛虫,不是蚂蚁,也不是蜗牛!
2.让幼儿有时间想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进行探索、认识和发现
这条虫到底是什么虫呢?我并没有告诉孩子答案,也没有告诉孩子解决的方法。在我的等待下,孩子们提出建议:把找虫时候的照片发送到班级群中,并将虫虫的近距离照片发送给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们在群里展开了讨论,大部分家长认为这条虫叫“鼻涕虫”。第二天,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告诉我关于这条虫的故事。
阳阳:“我妈妈告诉我,这条虫是鼻涕虫,它的身体是黏黏的,像鼻涕一样,它很像蜗牛,但不是蜗牛,它会吃我们菜地里的菜。”
婉彤:“这条虫喜欢生活在潮潮的地方,前两天刚下过雨,菜地里是潮潮的,所以这条虫虫就爬出来了。”
越越说:“我爸爸告诉我,这条虫叫鼻涕虫,它还有一个名字叫蛞蝓。”
从孩子们的谈论中我发现,在爸爸妈妈的帮助和引导下,孩子们的问题已经初步得到了解决,孩子们的探究和观察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他们对于虫虫的了解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虫虫的外部特征,他们更多地挖掘出了虫虫的生存环境、虫虫的利害等。
在幼儿遇到问题时,成人除了鼓励幼儿描述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有时间想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以外,还可以与幼儿谈论哪种措施有效、哪种无效,成人可以进行评论,并提出开放式问题,以帮助幼儿考虑其他替代解决方案。问题解决能力是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之一,在获得问题解决能力的同时,幼儿能够在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科学探索等方面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S.爱泼斯坦.学习品质:关键发展指标与支持性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61.
[2]马里奥·希森.热情投入的主动学习者——学前儿童的学习品质及其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64.
[3]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黄大灿 赵潇晗
关键词:户外游戏 小班幼儿 问题解决
一、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过程
幼儿在问题解决方式上存在着很多个体差异。有的幼儿关注从其他人那里得到积极的评价,并倾向于避免可能导致的失败或批评;有的幼儿则关注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在乎他人的反馈。除了个体差异外,问题解决方式在幼儿的成长中也存在着变化。稍小的幼儿在面对问题时会更加热情、更加自信,但缺乏坚持性。稍大的幼儿更加坚持、更加灵活,并且更有可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小班儿童已经明白他们想要什么,会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喜好。日益增长的语言技能使得他们可以提出负责的问题并进行讨论,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进行富有创造性地、有条理地思考。
二、小班幼儿在解决问题时的特点
第一,灵活性和变通性。小班幼儿在问题解决和考虑替代物方面逐渐变得灵活。在玩轮胎游戏时,大大的轮胎卡在轮胎架的凹槽中很难拿出,孩子们两只手用力拉轮胎。拉不动,又尝试将一只脚顶住轮胎架,再用力拉轮胎。有点出来了,再大声地喊小伙伴:“快来,我们一起把这个大轮胎搬出来。”孩子们不断尝试取轮胎的方法,成功解决大轮胎的取放问题。
第二,寻求帮助。小班幼儿在完成一些有挑战性的任务时,会逐渐学着寻求帮助。几次冒险岛游戏下来,孩子们能够自主搭建有挑战的路,并尝试通过。已经建立一定安全意识的孩子们,在遇到困难时会主动求助同伴:“你来帮我扶一下梯子吧。”在同伴的相互帮助和提醒下,孩子们能有效解决游戏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第三,思考技能。小班幼儿在解决问题时思考更具系统性,能从与成人、同伴的对话和身体探索中学习。在探索爬双面梯时,我鼓励孩子不要害怕,提醒孩子两手抓牢梯子,一只小脚先跨过去,然后再将身体转过来,另一只小脚跟着跨过去。在我的鼓舞和提示下,孩子站在梯子上,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下梯子的方法,最后成功解決在梯子上转身的问题,安全地从梯子地一边上并从另一边下来。
三、教师支持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
下面以《发现虫虫以后》为例,谈一谈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问题时,教师是如何支持幼儿的。
晨间锻炼时,媛媛、婉彤、子睿等一群小朋友来到班级种植园地观察最近刚种下的番茄苗苗。突然,婉彤神色紧张地跑到我跟前:“老师,老师,你快跟我走,快跟我去看看菜地里有什么。”我跟着婉彤走到菜地前,婉彤指着泥土说:“你看,就在那里,还在动呢。”我一瞧,并没有发现什么。媛媛大声说:“老师,在那里,和泥土一样的颜色。”我再仔细一瞧,果然,一条和泥土一样咖啡色的虫子在蠕动着。看着神色紧张又充满好奇的孩子,我就这条虫和孩子们展开了讨论。
前期讨论
讨论一:“看了这条虫,你有什么感觉?”
子睿说:“我有点害怕。”
婉彤咂吧了一下嘴巴,说:“咦……我觉得有点恶心,黏黏的感觉。”
涵涵凑上来一看,说:“这个虫真难发现,我没看到,后来看到了,原来它的颜色和泥土差不多。”
勇敢的芷谦拿了一根小棒,轻轻地翻动了一下虫虫,孩子们大叫:“虫虫缩起来了。”芷谦说:“我用小棒轻轻碰了一下虫,感觉它是软软的。”
讨论二:“你知道这是什么虫虫吗?”
玥玥说:“我想可能是蚂蚁,因为它像蚂蚁一样,在爬来爬去地搬家呢。”文博说:“蚂蚁是黑黑的,小小的,这条虫不是黑色的啊。”
阳阳说:“我猜是毛毛虫,短短的。”芷谦说:“不是毛毛虫,毛毛虫是绿色的。”
婉彤说:“是蜗牛,头上有两根触角。”小漩立马反对:“那为什么它的背上没有壳呢?”
孩子们不断猜测,又不断被同伴否认。到底是什么虫呢?孩子们找不到答案。
讨论三:“还有一条虫去哪里了?”
正当孩子们热烈讨论这是什么虫虫的时候,眼尖的婉彤发现了同样在泥土里爬的另一条虫。婉彤大喊:“快来看,快来看,这里又有一条虫。”孩子们被婉彤吸引了过去,转身开始观察,阳阳说:“我看这条虫和那条不一样,它没有触角。”婉彤立马纠正:“你仔细看,它有触角,它的触角在慢慢地伸出来,不信你用放大镜来看一看。”说完,她转身回教室拿放大镜。我仔细一瞧,果然两根触角已经伸出来了。在放大镜的帮助下,触角看得更加清晰。阳阳说:“让我再去看看那条虫,比一比。”说完阳阳转身去观察孩子们发现的第一条虫,可是找了半天却怎么也找不到。“还有一条虫去哪儿了呢?”孩子们又展开猜测。
1.鼓励幼儿描述遇到的问题,并进行观察,对比探讨
到底是什么虫?每个孩子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断猜测,我鼓励幼儿描述遇到的问题,并记录下孩子所有的猜测:蚂蚁、蜗牛、毛毛虫。回到教室后,我通过网络平台,搜索蚂蚁、蜗牛与毛毛虫的相关图片。孩子们在观察图片后,发现三种虫子的不同特征,并与在菜地里发现的虫虫进行对比,同样发现其不同之处。通过描述、对比、观察、探讨,孩子们得出结论:菜地里的虫虫不是毛毛虫,不是蚂蚁,也不是蜗牛!
2.让幼儿有时间想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进行探索、认识和发现
这条虫到底是什么虫呢?我并没有告诉孩子答案,也没有告诉孩子解决的方法。在我的等待下,孩子们提出建议:把找虫时候的照片发送到班级群中,并将虫虫的近距离照片发送给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们在群里展开了讨论,大部分家长认为这条虫叫“鼻涕虫”。第二天,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告诉我关于这条虫的故事。
阳阳:“我妈妈告诉我,这条虫是鼻涕虫,它的身体是黏黏的,像鼻涕一样,它很像蜗牛,但不是蜗牛,它会吃我们菜地里的菜。”
婉彤:“这条虫喜欢生活在潮潮的地方,前两天刚下过雨,菜地里是潮潮的,所以这条虫虫就爬出来了。”
越越说:“我爸爸告诉我,这条虫叫鼻涕虫,它还有一个名字叫蛞蝓。”
从孩子们的谈论中我发现,在爸爸妈妈的帮助和引导下,孩子们的问题已经初步得到了解决,孩子们的探究和观察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他们对于虫虫的了解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虫虫的外部特征,他们更多地挖掘出了虫虫的生存环境、虫虫的利害等。
在幼儿遇到问题时,成人除了鼓励幼儿描述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有时间想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以外,还可以与幼儿谈论哪种措施有效、哪种无效,成人可以进行评论,并提出开放式问题,以帮助幼儿考虑其他替代解决方案。问题解决能力是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之一,在获得问题解决能力的同时,幼儿能够在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科学探索等方面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S.爱泼斯坦.学习品质:关键发展指标与支持性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61.
[2]马里奥·希森.热情投入的主动学习者——学前儿童的学习品质及其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64.
[3]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黄大灿 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