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园林,或是像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这样的辉煌大气之地,或是姑苏沧浪亭留园这样的江南温婉之所,抑或是绍兴沈园这类意味深长之处。但在杭州的西溪湿地,有着一个并不起眼的江南古典园林——高庄(也称西庄)。它并非西游记中耳熟能详的“高老庄”,而异曲同工之处却在于,园子的主人也恰好姓高,所以取名为高庄。
高士奇,字澹人,又号江村,赐号竹窗,是清朝康熙时期的大红人。他一生为官,效忠于康熙皇帝,在文史哲等方面颇有建树。他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藏书画甚富,这在他的府宅中得以体现。同时,高士奇生平侍母至孝,居乡谦和,约束家人从不马虎。他对后代子孙提出告诫:“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法度废则变乱之事起,恃德泽则骄佚之心生。”故高氏子孙在平湖已传十二世,均恪守祖训,安贫乐道,奉公守法,无一贪卑之徒,无一犯法之男。
他的庄园造得很古朴,正如其人,进门远望,忽有木桥连接,转而看到整幅高庄的地图,星星点点,最显著的还是极大的水域面积,主建筑则是高宅及其后花园,园子里又有假山亭子,与水天相接,融成一道别致的风景。漫步前行,只见用方砖雕刻而成的“高宅”两个字嵌在门框的正上方,迈步跨入,“隐秀居”三个大字跃入眼帘,这属于轿厅,若有客人前来,则先在这里歇脚,将轿子停在这前厅(也称作一进厅),中央有壁画绘制了昔年康熙帝驾临高庄的盛景,展示了这古典园林昔日的异彩。纵深往前走,便是二进厅——和鸣书屋,这属于会客厅,太师椅的陈设符合古法,堂有《南山积翠图》(王时敏作),展现的则是峰峦叠嶂、景致深幽。和鸣取“琴瑟和鸣”之意,昔年有伯牙子期为高山流水,两人成知音,以此来比喻朋友之间最珍贵的友谊。或许主人所会见的每一位客人,也是他心中的知音吧!
往下走便是三进厅,即反映高士奇个人内心世界的——逸志不群,他曾身为康熙帝的老师,又是皇帝的臣子,他忠孝两全,仕途昌顺,然而他志向高远,不落尘俗。厅内摆放了两人的塑像,还原了当年的场景,中有一联“斯室雅斯境幽斯庄古,其艺精其学博其遇殊”,既描绘了园林景致的美好,又赞扬了主人的品德。走出三进厅,则沿着门廊向后纵深而去,雕窗精美,纹饰古朴,有园林之雅,而廊旁有杂植绿树成荫,做成小透景的形式,古人爱园林,又喜爱绿植,苏轼有“不可居无竹”之说,林和靖有“梅妻”之寓。沿廊走到尽头,则是康熙的御笔亲题“竹窗”,与之遥遥相望的则是刚刚的三进厅。公元1689年,康熙下江南时,曾在西溪山庄题字“竹窗”,又和诗一首,“花源路几重,柴桑出沃土。烟翠竹窗幽,雪香梅苔古”。寥寥几句,勾勒出高庄的清雅闲适之趣。远望竹窗,显得有些张扬了,楼的两端向后面的荷塘伸出了两座飞檐翘角的楼台,上下的厅堂建筑,精巧的门窗雕花,南临庭院,北依小桥流水,别有一番风味。
高庄的后花园则是园林与生态结合得最完美的一部分。门前一泓秀水,碧湖红花,环水而建的荷塘,又夹杂石林隔断,一座简朴的亭桥,院中人则可以通过透景的窗子,遠望水面斑斓。园中又有一个别致的“云心阁”,玲珑精巧,“移云亭上竹,掬月水中留”,妙趣横生,在这里,不禁有感到主人的匠心独具,包揽天下景致的愿望,又可窥见设计者的非凡气度和敏捷才思。水边曲廊,太湖石边,大片的水域使得原本进门的沉郁色彩变得活泼起来,跨过石板桥,又见清啸月洞门,移步换景,这个季节特有的红枫,叶子恰好落在桥上,随风跃入水中。极目远眺,碧波粼粼,约有十多亩,西边绿树环绕,芦苇丛生,隐约中透出一座草亭;东、北方向,亭、台、楼、榭,廊、庑、桥、堂相间相衬,恰到好处,似妩媚佳人,风情万种。旁边是整个后花园的核心建筑“桐荫堂”,大而阔,不显高,四角腾飞而起,下部环廊,木柱连接座椅,整座建筑显得大气、沉稳、雅致、俊秀。
仔细观察,其实高庄也有重建的痕迹。据蔡云超撰并书的《重建高庄碑记》所言,西溪旧有高庄,亦名西溪山庄,乃有清高江邨侍郎之私园也。园临溪而筑,抱势以成。向者曲池廊榭,蔚为端华,云泉环宇,奥域朗清,时誉之为“西湖诸园小冠”。园内的一些廊柱,难免年久失修,可唯一保留的最完整的,则属高庄的“水”了。荷塘的西面则有一个小小的院落,题名为西溪红学陈列馆,有专家学者深入研究,《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以西溪为原型的,而存疑的《红楼梦》作者洪昇,也正是西溪人,而这里的西溪红学陈列馆,正是像广大的读者、游客展现了红学的研究成果,丰富了西溪湿地的人文内涵。不仅如此,在绿化方面,西溪高庄更是别具一格。面积庞大,视野开阔,园中广植绿树,与清流激湍相映成趣,西溪湿地最著名的就是水,而高庄最耀眼的地方也是水景,二者的有机结合,不禁为整片景观添了姿色,远眺岸边,有桥、廊相接,形成圆形的湖状,又有红、黄的屋檐、窗几作为点缀,为整片葱茏的翠色加了些别致,使人看上去并不感厌烦。
沿着小径走出高庄,则是西溪另一番景了,福堤不长,两旁的水岸绿意正浓,恰如远眺过去的高庄,暗暗地目送着它的游客,在几百年后屹立不倒,向世人展现着当年的辉煌。
高士奇,字澹人,又号江村,赐号竹窗,是清朝康熙时期的大红人。他一生为官,效忠于康熙皇帝,在文史哲等方面颇有建树。他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藏书画甚富,这在他的府宅中得以体现。同时,高士奇生平侍母至孝,居乡谦和,约束家人从不马虎。他对后代子孙提出告诫:“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法度废则变乱之事起,恃德泽则骄佚之心生。”故高氏子孙在平湖已传十二世,均恪守祖训,安贫乐道,奉公守法,无一贪卑之徒,无一犯法之男。
他的庄园造得很古朴,正如其人,进门远望,忽有木桥连接,转而看到整幅高庄的地图,星星点点,最显著的还是极大的水域面积,主建筑则是高宅及其后花园,园子里又有假山亭子,与水天相接,融成一道别致的风景。漫步前行,只见用方砖雕刻而成的“高宅”两个字嵌在门框的正上方,迈步跨入,“隐秀居”三个大字跃入眼帘,这属于轿厅,若有客人前来,则先在这里歇脚,将轿子停在这前厅(也称作一进厅),中央有壁画绘制了昔年康熙帝驾临高庄的盛景,展示了这古典园林昔日的异彩。纵深往前走,便是二进厅——和鸣书屋,这属于会客厅,太师椅的陈设符合古法,堂有《南山积翠图》(王时敏作),展现的则是峰峦叠嶂、景致深幽。和鸣取“琴瑟和鸣”之意,昔年有伯牙子期为高山流水,两人成知音,以此来比喻朋友之间最珍贵的友谊。或许主人所会见的每一位客人,也是他心中的知音吧!
往下走便是三进厅,即反映高士奇个人内心世界的——逸志不群,他曾身为康熙帝的老师,又是皇帝的臣子,他忠孝两全,仕途昌顺,然而他志向高远,不落尘俗。厅内摆放了两人的塑像,还原了当年的场景,中有一联“斯室雅斯境幽斯庄古,其艺精其学博其遇殊”,既描绘了园林景致的美好,又赞扬了主人的品德。走出三进厅,则沿着门廊向后纵深而去,雕窗精美,纹饰古朴,有园林之雅,而廊旁有杂植绿树成荫,做成小透景的形式,古人爱园林,又喜爱绿植,苏轼有“不可居无竹”之说,林和靖有“梅妻”之寓。沿廊走到尽头,则是康熙的御笔亲题“竹窗”,与之遥遥相望的则是刚刚的三进厅。公元1689年,康熙下江南时,曾在西溪山庄题字“竹窗”,又和诗一首,“花源路几重,柴桑出沃土。烟翠竹窗幽,雪香梅苔古”。寥寥几句,勾勒出高庄的清雅闲适之趣。远望竹窗,显得有些张扬了,楼的两端向后面的荷塘伸出了两座飞檐翘角的楼台,上下的厅堂建筑,精巧的门窗雕花,南临庭院,北依小桥流水,别有一番风味。
高庄的后花园则是园林与生态结合得最完美的一部分。门前一泓秀水,碧湖红花,环水而建的荷塘,又夹杂石林隔断,一座简朴的亭桥,院中人则可以通过透景的窗子,遠望水面斑斓。园中又有一个别致的“云心阁”,玲珑精巧,“移云亭上竹,掬月水中留”,妙趣横生,在这里,不禁有感到主人的匠心独具,包揽天下景致的愿望,又可窥见设计者的非凡气度和敏捷才思。水边曲廊,太湖石边,大片的水域使得原本进门的沉郁色彩变得活泼起来,跨过石板桥,又见清啸月洞门,移步换景,这个季节特有的红枫,叶子恰好落在桥上,随风跃入水中。极目远眺,碧波粼粼,约有十多亩,西边绿树环绕,芦苇丛生,隐约中透出一座草亭;东、北方向,亭、台、楼、榭,廊、庑、桥、堂相间相衬,恰到好处,似妩媚佳人,风情万种。旁边是整个后花园的核心建筑“桐荫堂”,大而阔,不显高,四角腾飞而起,下部环廊,木柱连接座椅,整座建筑显得大气、沉稳、雅致、俊秀。
仔细观察,其实高庄也有重建的痕迹。据蔡云超撰并书的《重建高庄碑记》所言,西溪旧有高庄,亦名西溪山庄,乃有清高江邨侍郎之私园也。园临溪而筑,抱势以成。向者曲池廊榭,蔚为端华,云泉环宇,奥域朗清,时誉之为“西湖诸园小冠”。园内的一些廊柱,难免年久失修,可唯一保留的最完整的,则属高庄的“水”了。荷塘的西面则有一个小小的院落,题名为西溪红学陈列馆,有专家学者深入研究,《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以西溪为原型的,而存疑的《红楼梦》作者洪昇,也正是西溪人,而这里的西溪红学陈列馆,正是像广大的读者、游客展现了红学的研究成果,丰富了西溪湿地的人文内涵。不仅如此,在绿化方面,西溪高庄更是别具一格。面积庞大,视野开阔,园中广植绿树,与清流激湍相映成趣,西溪湿地最著名的就是水,而高庄最耀眼的地方也是水景,二者的有机结合,不禁为整片景观添了姿色,远眺岸边,有桥、廊相接,形成圆形的湖状,又有红、黄的屋檐、窗几作为点缀,为整片葱茏的翠色加了些别致,使人看上去并不感厌烦。
沿着小径走出高庄,则是西溪另一番景了,福堤不长,两旁的水岸绿意正浓,恰如远眺过去的高庄,暗暗地目送着它的游客,在几百年后屹立不倒,向世人展现着当年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