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以知识创新为内核的原始创新成为决定国家繁荣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成为决定国家间竞争成败的分水岭。加强知识创新,对提高重庆区域核心竞争力,实现重庆经济在21世纪的腾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推进重庆市知识创新工作的必要性
1.基于对知识创新内涵的解析。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知识创新能力是内生的,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大量的事实证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技术可以引进,但创新能力却无法引进,创新能力只有经过持续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才能形成。只有重视知识创新,才能步入“自主”的轨道,达到“创新”的目的。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有“国家经济”制裁,也有“地域利益”保护。因此,对知识创新不光是国家应重点推进的工作,各省市也应加以重视,这方面广州、山东、江苏、北京、上海等省市已成为我们学习典范。
2.基于国内外推进知识创新成功经验的启示。日本是靠着“技术立国”起家的,在发展过程中,重点强调的就是“拿来主义”,借助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这种手段,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业体系并创造了经济奇迹。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时,日本的经济由于缺乏科技支撑陷入到长期的衰退之中,迫使日本在90年代中期以后重新重视知识创新的重要性,制订且实施了《战略性基础研究计划》、《脑科学时代计划》。美国与日本截然不同。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知识创新工作,知识创新促成了美国长时期的繁荣。另外,亚洲的韩国、北美洲的加拿大也是知识创新成功的鲜活案例。
我国主要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原始创新太少。我国2003年的发明专利只有日本和美国的1/30、韩国的1/4,我国近年受理发明专利的80%来自国外。许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常常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令人遗憾的状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知识创新意识不够、底蕴薄弱,创新能力不足。为扭转这种局面,国家先后出台了系列措施,支持和鼓励知识创新。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和多年的努力与发展,我国知识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基于对我市知识创新能力的分析和思考。我市知识创新工作已有较好基础。在科技人才队伍方面,已形成了一个专业涵盖面广、年龄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现拥有两院院士10名,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38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66名。在科研平台体系方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4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3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农业部等重点实验室1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75个。在知识创新能力方面,2005年重庆市专利申请量在全国排名上升到第15位,授权量上升到13位,同比上升4位和8位。虽然我市知识创新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据统计,2005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为3591件,仅相当四川的35.64%,陕西的51.9%。2005年全市高水平论文数总量低于西安交通大学,更无法与其它三个直辖市相比。究其原因,除发展时间较短,历史积淀较少之外,还存在知识创新结构不合理、优秀团队少、领军人物奇缺、投入不足等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政策法规不够健全,管理机制尚待完善;二是资源聚合度低,急需加强科学决策;三是知识创新主体发展不均衡,缺乏合理布局;四是优秀的团队较少,领军人物奇缺;五是科技投入总量不足,知识创新投入比例偏低。
重庆市是一个人口数量庞大、经济结构复杂、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超大规模城市,又一个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竞争、城市地位和形象不断提升的新兴直辖市,在发展中所面临的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三峡库区环境保护等众多问题,问题之复杂,形势之严峻都是前所未有的,只有加强知识创新有目的地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有目的地围绕我市特色经济作一些技术贮备。
二、加强重庆市知识创新的对策建议
1.理顺“三个关系”。一是“科学技术研究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应当加快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促进科研机构之间、科研机构与高校之间的结合和资源集成;发展若干所特色大学和培育一至二所研究型大学;努力形成一批高水平的、资源共享的基础科学和前沿高技术研究基地。二是“投入主体与执行主体关系”。知识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本身重心不同会发生“市场失效”的情形,即一些关系到影响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或公益性研究开发项目难以得到社会资助,为此,政府应责无旁贷地承担“市场”最大买主的责任,担当起基础研究投资人的角色。知识创新就活动而言等同于基础研究或基础科学,基础研究的执行主体应该是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要明确两个主体的作用,建立调动良好的互动和监控的机制。三是“独立创新与合作创新关系”。知识创新属于原始创新。一方面要倡导独立自主,树立民族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加强产权保护。同时又不排斥合作,应鼓励在掌握主动的情况下,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开展国内外合作,形成知识创新联盟。
2.做好“三大保障”。一是“政策保障”。要加强政府组织领导,为知识创新“保驾护航”。迅速成立我市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管理机构,出台《鼓励我市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知识创新的实施意见》,合理规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二是“投入保障”。要优化资金投入机制,通过政府资金,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多方投入。在投入方面,要“突出特色”“造峰”“填谷”。“造峰”就是将现有基础强的学科如家蚕基因、创伤烧伤、超声治疗、镁合金等进行重点支持使之达到和接近国际一流水平;“填谷”,就是要重点建设一批关系社会协调发展急需而自身优势不突出的基础研究学科,如环保、城市智能化、交通、纳米材料等。三是“文化保障”。营造有利于知识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包括:造就开放的学术环境,反对门户思想、小团体主义;弘扬追求真理、淡薄名利的思想;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倡导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
3.完善“三大体系”。一是“成果评价体系”。建立充分体现科学决策的知识创新评价体系。要客观评价知识创新成果,力求评价科学、合理,避免短期化、绝对化;要倡导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注重科技人员个人或团队素质、能力和研究水平的评价;要鼓励重视“非共识”项目评价和公平对待“小人物”,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支持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开展原创性研究和前沿性科技研究,培育创新“火种”。二是“平台支撑体系”。加强知识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和规划,建设一批有利成果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平台。“搭台唱戏”发挥平台服务功能,实现研究开发、人才培养、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三是“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人才战略,提高我市知识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培育一批知识创新的领军人才,优化政策环境,吸引国内外科技人才来渝创新创业,大力引进科技人才。
(作者单位:1.重庆科技学院;2.重庆市高技术创业中心)
一、加快推进重庆市知识创新工作的必要性
1.基于对知识创新内涵的解析。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知识创新能力是内生的,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大量的事实证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技术可以引进,但创新能力却无法引进,创新能力只有经过持续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才能形成。只有重视知识创新,才能步入“自主”的轨道,达到“创新”的目的。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有“国家经济”制裁,也有“地域利益”保护。因此,对知识创新不光是国家应重点推进的工作,各省市也应加以重视,这方面广州、山东、江苏、北京、上海等省市已成为我们学习典范。
2.基于国内外推进知识创新成功经验的启示。日本是靠着“技术立国”起家的,在发展过程中,重点强调的就是“拿来主义”,借助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这种手段,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业体系并创造了经济奇迹。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时,日本的经济由于缺乏科技支撑陷入到长期的衰退之中,迫使日本在90年代中期以后重新重视知识创新的重要性,制订且实施了《战略性基础研究计划》、《脑科学时代计划》。美国与日本截然不同。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知识创新工作,知识创新促成了美国长时期的繁荣。另外,亚洲的韩国、北美洲的加拿大也是知识创新成功的鲜活案例。
我国主要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原始创新太少。我国2003年的发明专利只有日本和美国的1/30、韩国的1/4,我国近年受理发明专利的80%来自国外。许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常常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令人遗憾的状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知识创新意识不够、底蕴薄弱,创新能力不足。为扭转这种局面,国家先后出台了系列措施,支持和鼓励知识创新。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和多年的努力与发展,我国知识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基于对我市知识创新能力的分析和思考。我市知识创新工作已有较好基础。在科技人才队伍方面,已形成了一个专业涵盖面广、年龄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现拥有两院院士10名,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38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66名。在科研平台体系方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4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3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农业部等重点实验室1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75个。在知识创新能力方面,2005年重庆市专利申请量在全国排名上升到第15位,授权量上升到13位,同比上升4位和8位。虽然我市知识创新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据统计,2005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为3591件,仅相当四川的35.64%,陕西的51.9%。2005年全市高水平论文数总量低于西安交通大学,更无法与其它三个直辖市相比。究其原因,除发展时间较短,历史积淀较少之外,还存在知识创新结构不合理、优秀团队少、领军人物奇缺、投入不足等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政策法规不够健全,管理机制尚待完善;二是资源聚合度低,急需加强科学决策;三是知识创新主体发展不均衡,缺乏合理布局;四是优秀的团队较少,领军人物奇缺;五是科技投入总量不足,知识创新投入比例偏低。
重庆市是一个人口数量庞大、经济结构复杂、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超大规模城市,又一个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竞争、城市地位和形象不断提升的新兴直辖市,在发展中所面临的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三峡库区环境保护等众多问题,问题之复杂,形势之严峻都是前所未有的,只有加强知识创新有目的地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有目的地围绕我市特色经济作一些技术贮备。
二、加强重庆市知识创新的对策建议
1.理顺“三个关系”。一是“科学技术研究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应当加快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促进科研机构之间、科研机构与高校之间的结合和资源集成;发展若干所特色大学和培育一至二所研究型大学;努力形成一批高水平的、资源共享的基础科学和前沿高技术研究基地。二是“投入主体与执行主体关系”。知识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本身重心不同会发生“市场失效”的情形,即一些关系到影响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或公益性研究开发项目难以得到社会资助,为此,政府应责无旁贷地承担“市场”最大买主的责任,担当起基础研究投资人的角色。知识创新就活动而言等同于基础研究或基础科学,基础研究的执行主体应该是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要明确两个主体的作用,建立调动良好的互动和监控的机制。三是“独立创新与合作创新关系”。知识创新属于原始创新。一方面要倡导独立自主,树立民族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加强产权保护。同时又不排斥合作,应鼓励在掌握主动的情况下,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开展国内外合作,形成知识创新联盟。
2.做好“三大保障”。一是“政策保障”。要加强政府组织领导,为知识创新“保驾护航”。迅速成立我市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管理机构,出台《鼓励我市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知识创新的实施意见》,合理规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二是“投入保障”。要优化资金投入机制,通过政府资金,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多方投入。在投入方面,要“突出特色”“造峰”“填谷”。“造峰”就是将现有基础强的学科如家蚕基因、创伤烧伤、超声治疗、镁合金等进行重点支持使之达到和接近国际一流水平;“填谷”,就是要重点建设一批关系社会协调发展急需而自身优势不突出的基础研究学科,如环保、城市智能化、交通、纳米材料等。三是“文化保障”。营造有利于知识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包括:造就开放的学术环境,反对门户思想、小团体主义;弘扬追求真理、淡薄名利的思想;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倡导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
3.完善“三大体系”。一是“成果评价体系”。建立充分体现科学决策的知识创新评价体系。要客观评价知识创新成果,力求评价科学、合理,避免短期化、绝对化;要倡导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注重科技人员个人或团队素质、能力和研究水平的评价;要鼓励重视“非共识”项目评价和公平对待“小人物”,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支持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开展原创性研究和前沿性科技研究,培育创新“火种”。二是“平台支撑体系”。加强知识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和规划,建设一批有利成果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平台。“搭台唱戏”发挥平台服务功能,实现研究开发、人才培养、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三是“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人才战略,提高我市知识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培育一批知识创新的领军人才,优化政策环境,吸引国内外科技人才来渝创新创业,大力引进科技人才。
(作者单位:1.重庆科技学院;2.重庆市高技术创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