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省高职院校开展定向运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定向运动对培养现代化的新型人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适合在我省高职院校中进行开展。
关键词 江苏省 高职院校 定向运动 可行性
定向运动是一项体力与智力相结合的新兴体育项目,运动员在一张详细精确的地图和指南针的帮助下,以最短的时间,按顺序到访地图上所标示路线的各个点标,在每一个点标之间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路线直到终点。定向运动最早起源于瑞典和挪威,最初只是一项军事体育活动,随后慢慢发展成为一项体育运动。定向运动1983年引入我国,1991年成立中国定向运动委员会,1992年中国成为国际定向运动联合会的正式成员国。而后定向运动在我国迅速推广,并且成为迅速蓬勃发展的一个新兴运动项目。目前在我省一些本科院校如东南大学等高校定向运动开展的较好,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因受办学资源和观点的制约,定向运动的开展不容乐观。本文就我省高职院校开展定向运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为加快定向运动进驻我省高职院校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查阅体育期刊,定向网站,阅读了国内外有关定向运动书籍和教育部有关开展定向运动文件,为本课题研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2逻辑分析法
在充分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2 结果与分析
2.1我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开设定向运动的必要性
2.1.1定向运动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
当代大学生特点解明,个性突出,对未知事物有强烈好奇心并富挑战性和冒险精神。而定向运動是一项智力性体育运动,它本身的特点不是一味地拼体力,而是利用自己的智慧、一丝不苟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项目的挑战性、冒险性、知识性和竞争性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知识方面完全具备这些条件,只要予以正确指导,他们就能理解并接受这项运动。因此,定向运动进驻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有其适应的土壤。
2.1.2定向运动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独立能力
定向运动要求参加者在路途中必须独立地频繁读图,对照地形,以确定自己所在的方位,快速决定前进完全靠自己来判断所有事情,没有任何提示,只有自己独立处理路线中所发生的各种问题,依次一个一个点标的不停判断寻找。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自己的果断独立能力决定了路线的正确与否,从而影响整个比赛的进程。所以说,定向运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非常有效。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当你一个人置身在大自然中没有方向时,这时所能做的就是依靠自己,相信自己。
2.1.3定向运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耐力素质的发展
随着现代化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现代社会对人体抗疲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作为提高耐力的有效手段——长跑运动,由于其枯燥乏味的特点,又加上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吃不了苦,很难吸引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随着定向运动这一新鲜时尚的运动加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对提高自己的耐力素质不再因枯燥乏味的长跑而发愁。定向运动所特有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坚持长时间的耐力锻炼,她们穿梭于空气清新的丛林、山地、溪流、沙滩、湖泊等自然风光之间,角逐着体力,较量着智力。学生在不断的判断地形和选择路线中,快乐地接受野外生存训练,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耐力,同时也提高了意志力。
2.1.4定向运动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
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时进行各种教学比赛,往往忽略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过分强调比赛的名次、成绩,比赛成了一小部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表演的舞台,更多的学生只能沦为看客、配角。久而久之,产生了厌倦体育课的不良情结。定向运动从学生具体情况出发,在比赛活动前,进行合理搭配,体力好的与体力弱的(可能智力高的)同学分在同一组。活动过程中,学生之间可进行协调分工,体力与智力进行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中团体成员相互配合,群策群力,让每个学生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认识到竞争机制协作的效率高于单纯的竞争。
2.2江苏省高职院校开展定向运动的可行性
2.2.1有明确的政策保障
2002年9月,教育部以教体艺[2002]13号文件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中提出在全国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中开发自然环境资源,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育与训练。2003年7月教育部又以教体艺[2003]7号文件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方案中把定向运动列为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主干课程”。2004年教育部又将定向运动列入全国中小学“2 1”项目教材内容。以上一系列政策与法规,为定向运动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2.2.2场地、器材便利适合高职院校开展此项目
定向运动是一项“回归自然体育”的运动项目,要求学生放松身心,融入自然,在自然这个大环境中,培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定向运动需要的场地简洁、便利,可根据教学内容、人数,有选择的灵活进行,加上学校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教学场地广阔,周边又有很多可利用的自然环境,有这些基本条件作保证,定向运动得以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顺利实施。而且定向运动项目所需器材——指南针。价格便宜,且久经耐用,在开展此项目的同时,避免了体育器材的二次投入,节约体育经费。经济实惠就我们国家目前的现状而言,是十分可取的,有助于得到学校主管部门、领导的认可,保证这项运动的顺利开展。
2.2.3有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定向运动经过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定向运动基础理论、地理知识、电脑绘图、竞赛组织与裁判、场地设施布置等;实践部分主要包括:运动器材的使用、实地识图、路线选择、定向技能、体能训练等。通过教学和竞赛,主要培养大学生五大技能:一是熟练地使用地图和指南针;二是在野外能迅速地辨别方向;三是在野外迅速、果断又细心地选择最佳行进路线;四是具有良好的越野奔跑的体能和野外生存技能;五是较全面地掌握组织和开展定向运动的知识。完整的学科体系使大学体育课程开设定向运动变得实际又可行。
2.2.4有较好的定向运动环境和师资队伍
我省本科院校的定向运动开展的非常好,特别是东南大学等高校。2005年1月和2006年7月我省教育厅在东南大学分别举办了两次普通高校“定向运动”师资培训班,为我省特别是高职院校培养了一批定向运动教师,为定向运动在我省高职院校的开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定向运动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独立能力。
3.1.2定向运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耐力素质的发展和身心发展。
3.1.3我省良好的定向运动环境和定向师资培训,为我省高职院校定向运动的开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3.2建议
3.2.1在高职院校加大宣传力度,印发相关资料书籍,在校园内营造学习推广定向运动的氛围,让广大大学生对定向运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3.2.2尽可能的利用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增加社会阅历。
3.2.3定向运动教学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为首要任务;要与高职教育特点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 江苏省 高职院校 定向运动 可行性
定向运动是一项体力与智力相结合的新兴体育项目,运动员在一张详细精确的地图和指南针的帮助下,以最短的时间,按顺序到访地图上所标示路线的各个点标,在每一个点标之间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路线直到终点。定向运动最早起源于瑞典和挪威,最初只是一项军事体育活动,随后慢慢发展成为一项体育运动。定向运动1983年引入我国,1991年成立中国定向运动委员会,1992年中国成为国际定向运动联合会的正式成员国。而后定向运动在我国迅速推广,并且成为迅速蓬勃发展的一个新兴运动项目。目前在我省一些本科院校如东南大学等高校定向运动开展的较好,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因受办学资源和观点的制约,定向运动的开展不容乐观。本文就我省高职院校开展定向运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为加快定向运动进驻我省高职院校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查阅体育期刊,定向网站,阅读了国内外有关定向运动书籍和教育部有关开展定向运动文件,为本课题研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2逻辑分析法
在充分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2 结果与分析
2.1我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开设定向运动的必要性
2.1.1定向运动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
当代大学生特点解明,个性突出,对未知事物有强烈好奇心并富挑战性和冒险精神。而定向运動是一项智力性体育运动,它本身的特点不是一味地拼体力,而是利用自己的智慧、一丝不苟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项目的挑战性、冒险性、知识性和竞争性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知识方面完全具备这些条件,只要予以正确指导,他们就能理解并接受这项运动。因此,定向运动进驻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有其适应的土壤。
2.1.2定向运动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独立能力
定向运动要求参加者在路途中必须独立地频繁读图,对照地形,以确定自己所在的方位,快速决定前进完全靠自己来判断所有事情,没有任何提示,只有自己独立处理路线中所发生的各种问题,依次一个一个点标的不停判断寻找。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自己的果断独立能力决定了路线的正确与否,从而影响整个比赛的进程。所以说,定向运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非常有效。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当你一个人置身在大自然中没有方向时,这时所能做的就是依靠自己,相信自己。
2.1.3定向运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耐力素质的发展
随着现代化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现代社会对人体抗疲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作为提高耐力的有效手段——长跑运动,由于其枯燥乏味的特点,又加上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吃不了苦,很难吸引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随着定向运动这一新鲜时尚的运动加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对提高自己的耐力素质不再因枯燥乏味的长跑而发愁。定向运动所特有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坚持长时间的耐力锻炼,她们穿梭于空气清新的丛林、山地、溪流、沙滩、湖泊等自然风光之间,角逐着体力,较量着智力。学生在不断的判断地形和选择路线中,快乐地接受野外生存训练,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耐力,同时也提高了意志力。
2.1.4定向运动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
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时进行各种教学比赛,往往忽略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过分强调比赛的名次、成绩,比赛成了一小部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表演的舞台,更多的学生只能沦为看客、配角。久而久之,产生了厌倦体育课的不良情结。定向运动从学生具体情况出发,在比赛活动前,进行合理搭配,体力好的与体力弱的(可能智力高的)同学分在同一组。活动过程中,学生之间可进行协调分工,体力与智力进行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中团体成员相互配合,群策群力,让每个学生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认识到竞争机制协作的效率高于单纯的竞争。
2.2江苏省高职院校开展定向运动的可行性
2.2.1有明确的政策保障
2002年9月,教育部以教体艺[2002]13号文件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中提出在全国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中开发自然环境资源,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育与训练。2003年7月教育部又以教体艺[2003]7号文件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方案中把定向运动列为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主干课程”。2004年教育部又将定向运动列入全国中小学“2 1”项目教材内容。以上一系列政策与法规,为定向运动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2.2.2场地、器材便利适合高职院校开展此项目
定向运动是一项“回归自然体育”的运动项目,要求学生放松身心,融入自然,在自然这个大环境中,培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定向运动需要的场地简洁、便利,可根据教学内容、人数,有选择的灵活进行,加上学校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教学场地广阔,周边又有很多可利用的自然环境,有这些基本条件作保证,定向运动得以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顺利实施。而且定向运动项目所需器材——指南针。价格便宜,且久经耐用,在开展此项目的同时,避免了体育器材的二次投入,节约体育经费。经济实惠就我们国家目前的现状而言,是十分可取的,有助于得到学校主管部门、领导的认可,保证这项运动的顺利开展。
2.2.3有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定向运动经过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定向运动基础理论、地理知识、电脑绘图、竞赛组织与裁判、场地设施布置等;实践部分主要包括:运动器材的使用、实地识图、路线选择、定向技能、体能训练等。通过教学和竞赛,主要培养大学生五大技能:一是熟练地使用地图和指南针;二是在野外能迅速地辨别方向;三是在野外迅速、果断又细心地选择最佳行进路线;四是具有良好的越野奔跑的体能和野外生存技能;五是较全面地掌握组织和开展定向运动的知识。完整的学科体系使大学体育课程开设定向运动变得实际又可行。
2.2.4有较好的定向运动环境和师资队伍
我省本科院校的定向运动开展的非常好,特别是东南大学等高校。2005年1月和2006年7月我省教育厅在东南大学分别举办了两次普通高校“定向运动”师资培训班,为我省特别是高职院校培养了一批定向运动教师,为定向运动在我省高职院校的开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定向运动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独立能力。
3.1.2定向运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耐力素质的发展和身心发展。
3.1.3我省良好的定向运动环境和定向师资培训,为我省高职院校定向运动的开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3.2建议
3.2.1在高职院校加大宣传力度,印发相关资料书籍,在校园内营造学习推广定向运动的氛围,让广大大学生对定向运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3.2.2尽可能的利用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增加社会阅历。
3.2.3定向运动教学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为首要任务;要与高职教育特点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