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中师范大学
伴随着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迎来了“微时代”。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空间,借着强大的功能和新颖的传播方式,很快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的集中于散播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这一方面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载体和宣传渠道,促进了各种社会思潮的自由表达;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的给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带来挑战。为了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必须探寻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的路径,积极防范国家意识形态风险,对微空间的负面作用进行有效的应对和化解。
微空间 国家意识 机遇与挑战 防范与规制
阵地与新宠:国家意识形态下微空间的发展现状
微空间的出现逐渐摆脱了以新闻、报纸、广播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对信息的独占性、主导性、垄断性的理解、表达、阐释和传播,通过其平民化、圈群化、个性化以及随性化的传播方式逐渐显示出其特有的信息传播的特征。
(1)及时、交互性的传播模式
传统的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互动机制较弱,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通过自上而下、点对面的模式来进行,这种模式局限于时间、地点和主体,并且具有严肃性、权威性和不容置疑性。而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现代化信息传播主要通过及时、交互、开放、平等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微空间的信息传播是自下而上的,而且不再局限于点对面。微空间的传播中中存在着点对点、点对面以及面对面的多维交叉性的传播模式,这主要表现在参与者与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2)“碎片化”的传播方式
传统的大众传播传递的内容具有完整性,而且基本上符合主流话语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作为一种自媒体,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微空间,在传播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的组织目标和指导方针,它通过“碎片化”的传播方式迎合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时效性、即时性、反馈性弱的不足。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一方面满足了现代社会的信息化需求,符合大众生活的碎片化时间消费习惯;另一方面也淡化了大众传媒的传播者地位,改变着现代社会人们关注信息的方式和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
(3)病毒式的传播速度
病毒式的传播速度是指信息被瞬间传播扩散并拥有爆发式的影响力,它使得信息从一个信息节点迅速传播到无数的信息节点进而蔓延扩散为大众传播,这些都源于工具的便捷、社交群的错综复杂以及传播信道的多元整合。在这里,每一个参与者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集传受于一体。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关注组成自己的朋友圈,而每个人又可能被别的朋友所关注而从属于其他的圈子。当某一条信息被关注之后,圈子里的人会互相转发,就会使信息以几何速度呈现出辐射式的传播状态。
机遇与挑战:微空间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微空间下各种“微文化”的兴起,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快餐文化视域下参与者追求个性解放与互动交流的情感需求,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社交平台。在微空间下,微空间这一新型网络交流平台具有高度开放、准入门槛低、受众群体多等特点,通过平等交互的形式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便捷的方式和新境地。但是,微空间特有的信息的碎片化与病毒式的传播方式使得各种微平台呈现出双刃剑的效应,这就给国家意识形态的发展带来了些许挑战与冲击。微空间急速成长为监督的力量、公益的力量和科学的力量的同时,不可遏制的越界审判,毫无底线的言语暴力、恣意横流的微博谣传,时隐时现的恶意炒作,也不断出现。民间微博被视为网络中新兴的正义之身,也许同时是“我们身上的否定力量,返身向我们自己报复的一个”负主体 。
(1)降低了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力度
在微空间下,参与者们很容易产生盲目跟风的情形,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借助微空间发布有损国家的言论或是通过一些突发事件进行大肆夸大政府过失,甚至是借助一些言论会通过微空间进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作为参与者,在盲目从众心理的引导下,他们会在网上转贴,跟帖,把事件越炒越热,有些时候会严重影响国家利益。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甚至会对政府产生负面情感,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讲,由于其政治意识浅薄边,容易动摇,这些事件对他们思想的侵蚀会更加严重,这势必会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度。
(2)加大了主流意识形态引导难度
微空间视域下,信息的传递呈现出急速裂变性、多维交叉性以及及时交互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微空间下信息传递的广度。由于传播主体数量庞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这就使得传播的内容的种类繁多,通过急速裂变式的传播模式,信息的传播范围被无限的扩大。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参与者,通过微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同时这里面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虚假信息和不良链接,这在微空间中通过病毒式的传播,一定程度上给广大参与者的意识形态造成影响。在“微时代”下,如何更好的引导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防范与规避:建构主流意识形态的思路与对策
(1)迎接挑战,掌握微空间下意识形态发展的主导权
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微空间下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发展,借助新媒体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号角。首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传播理念,主动占领主流意识形態传播的制高点。借助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空间,通过开设公众号、推行政务公开等方式,发挥微空间在意识形态中的舆论引导作用。其次,要强化媒体意识,提升自身应对微空间的能力。要善于利用微空间及时发布对热点敏感问题的判断,批驳谣言,包容不同意见,改善党群关系,维护政府形象。最后,引领舆论安全。当下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是一项重点工程,而这一前提是我国舆论安全,这就需要党和政府积极把握舆论的控制力度、受众态度、微博热度和反映敏感度等,积极主动地影响微博发展方向,确保我国舆论安全。 (2)建立虚拟社会管理系统,协助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巩固,不可能单纯的依靠某一个群体或者组织来完成。为此,我们应该建立一个集政府、网络媒体、运营商和网民自身四位一体的虚拟的社会管理群。在这个群里,政府是主导者,起着协调、管理与控制的作用;媒体是辅助者,它们的专业与责任就是要为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和深刻性保驾护航;而运营商主要提供平台服务,技术设置和网络监管,起着监管与约束的作用;作为网民自身,我们要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严于律己,把握分寸,不盲从,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在这一个庞大的虚拟社会管理系统里,涉及到的每一方都要承担起自己的那部分责任,积极引导参与者理性的表达诉求,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强化微空间的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微空间日益成为网民在虚拟网络中表达现实世界情感的空间,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也存在大量伪事实、伪情感,加之其病毒式的传播特点,微空间正日益显现出煽动、批判等负面作用。如果对微博中的不良信息不能及时有效控制,就会直接影响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对微空间治理的前提就是要加大审查用户资料的力度,屏蔽有害网页、内容,并对管理网络的负责人采取实名认证等措施。同时我们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作用。与此同时,要加强立法、执法,积极推动微空间法制化进程,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必有助于微空间的健康发展,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更有助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4)借助微空间的运作规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首先,我们要充分发挥微空间的及时交互性、自由性、平等性等特点,为弘扬主旋律搭建新的技术平台。突破传统媒体的限制,运用图片、声音、视频等多样化的形式,实现由点到点、由点到面,由单一向立体的双向互动传播模式的转变,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其次,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透过微空间,体察民情、疏导民意,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更好的为人民谋福利。在与民众的互动中,增进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与信任,凝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作者简介:孙传丽,(1991—),女,汉,山东临沂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1] 郭明飞,杨磊.微空间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其防范体系建构[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5(2).
[2] 刘兴凯.“微空间”文化生态的“三俗化”倾向及其规制[J].社会科学家,2014(2).
[3] 张合营.妥善应对微博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J].中州学刊,2013(2).
[4] 杨文华,李鹏昊,李韫伟.安全学视域下国家意识形态面临的网络风险及防對策[J].理论与改革,2015(4).
[5] 毕宏音.微博诉求表达与虚拟社会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6] 罗以澄,吕尚彬.中国社会转型下的传媒环境与媒体发展[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伴随着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迎来了“微时代”。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空间,借着强大的功能和新颖的传播方式,很快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的集中于散播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这一方面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载体和宣传渠道,促进了各种社会思潮的自由表达;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的给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带来挑战。为了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必须探寻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的路径,积极防范国家意识形态风险,对微空间的负面作用进行有效的应对和化解。
微空间 国家意识 机遇与挑战 防范与规制
阵地与新宠:国家意识形态下微空间的发展现状
微空间的出现逐渐摆脱了以新闻、报纸、广播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对信息的独占性、主导性、垄断性的理解、表达、阐释和传播,通过其平民化、圈群化、个性化以及随性化的传播方式逐渐显示出其特有的信息传播的特征。
(1)及时、交互性的传播模式
传统的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互动机制较弱,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通过自上而下、点对面的模式来进行,这种模式局限于时间、地点和主体,并且具有严肃性、权威性和不容置疑性。而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现代化信息传播主要通过及时、交互、开放、平等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微空间的信息传播是自下而上的,而且不再局限于点对面。微空间的传播中中存在着点对点、点对面以及面对面的多维交叉性的传播模式,这主要表现在参与者与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2)“碎片化”的传播方式
传统的大众传播传递的内容具有完整性,而且基本上符合主流话语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作为一种自媒体,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微空间,在传播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的组织目标和指导方针,它通过“碎片化”的传播方式迎合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时效性、即时性、反馈性弱的不足。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一方面满足了现代社会的信息化需求,符合大众生活的碎片化时间消费习惯;另一方面也淡化了大众传媒的传播者地位,改变着现代社会人们关注信息的方式和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
(3)病毒式的传播速度
病毒式的传播速度是指信息被瞬间传播扩散并拥有爆发式的影响力,它使得信息从一个信息节点迅速传播到无数的信息节点进而蔓延扩散为大众传播,这些都源于工具的便捷、社交群的错综复杂以及传播信道的多元整合。在这里,每一个参与者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集传受于一体。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关注组成自己的朋友圈,而每个人又可能被别的朋友所关注而从属于其他的圈子。当某一条信息被关注之后,圈子里的人会互相转发,就会使信息以几何速度呈现出辐射式的传播状态。
机遇与挑战:微空间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微空间下各种“微文化”的兴起,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快餐文化视域下参与者追求个性解放与互动交流的情感需求,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社交平台。在微空间下,微空间这一新型网络交流平台具有高度开放、准入门槛低、受众群体多等特点,通过平等交互的形式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便捷的方式和新境地。但是,微空间特有的信息的碎片化与病毒式的传播方式使得各种微平台呈现出双刃剑的效应,这就给国家意识形态的发展带来了些许挑战与冲击。微空间急速成长为监督的力量、公益的力量和科学的力量的同时,不可遏制的越界审判,毫无底线的言语暴力、恣意横流的微博谣传,时隐时现的恶意炒作,也不断出现。民间微博被视为网络中新兴的正义之身,也许同时是“我们身上的否定力量,返身向我们自己报复的一个”负主体 。
(1)降低了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力度
在微空间下,参与者们很容易产生盲目跟风的情形,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借助微空间发布有损国家的言论或是通过一些突发事件进行大肆夸大政府过失,甚至是借助一些言论会通过微空间进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作为参与者,在盲目从众心理的引导下,他们会在网上转贴,跟帖,把事件越炒越热,有些时候会严重影响国家利益。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甚至会对政府产生负面情感,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讲,由于其政治意识浅薄边,容易动摇,这些事件对他们思想的侵蚀会更加严重,这势必会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度。
(2)加大了主流意识形态引导难度
微空间视域下,信息的传递呈现出急速裂变性、多维交叉性以及及时交互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微空间下信息传递的广度。由于传播主体数量庞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这就使得传播的内容的种类繁多,通过急速裂变式的传播模式,信息的传播范围被无限的扩大。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参与者,通过微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同时这里面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虚假信息和不良链接,这在微空间中通过病毒式的传播,一定程度上给广大参与者的意识形态造成影响。在“微时代”下,如何更好的引导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防范与规避:建构主流意识形态的思路与对策
(1)迎接挑战,掌握微空间下意识形态发展的主导权
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微空间下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发展,借助新媒体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号角。首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传播理念,主动占领主流意识形態传播的制高点。借助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空间,通过开设公众号、推行政务公开等方式,发挥微空间在意识形态中的舆论引导作用。其次,要强化媒体意识,提升自身应对微空间的能力。要善于利用微空间及时发布对热点敏感问题的判断,批驳谣言,包容不同意见,改善党群关系,维护政府形象。最后,引领舆论安全。当下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是一项重点工程,而这一前提是我国舆论安全,这就需要党和政府积极把握舆论的控制力度、受众态度、微博热度和反映敏感度等,积极主动地影响微博发展方向,确保我国舆论安全。 (2)建立虚拟社会管理系统,协助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巩固,不可能单纯的依靠某一个群体或者组织来完成。为此,我们应该建立一个集政府、网络媒体、运营商和网民自身四位一体的虚拟的社会管理群。在这个群里,政府是主导者,起着协调、管理与控制的作用;媒体是辅助者,它们的专业与责任就是要为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和深刻性保驾护航;而运营商主要提供平台服务,技术设置和网络监管,起着监管与约束的作用;作为网民自身,我们要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严于律己,把握分寸,不盲从,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在这一个庞大的虚拟社会管理系统里,涉及到的每一方都要承担起自己的那部分责任,积极引导参与者理性的表达诉求,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强化微空间的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微空间日益成为网民在虚拟网络中表达现实世界情感的空间,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也存在大量伪事实、伪情感,加之其病毒式的传播特点,微空间正日益显现出煽动、批判等负面作用。如果对微博中的不良信息不能及时有效控制,就会直接影响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对微空间治理的前提就是要加大审查用户资料的力度,屏蔽有害网页、内容,并对管理网络的负责人采取实名认证等措施。同时我们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作用。与此同时,要加强立法、执法,积极推动微空间法制化进程,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必有助于微空间的健康发展,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更有助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4)借助微空间的运作规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首先,我们要充分发挥微空间的及时交互性、自由性、平等性等特点,为弘扬主旋律搭建新的技术平台。突破传统媒体的限制,运用图片、声音、视频等多样化的形式,实现由点到点、由点到面,由单一向立体的双向互动传播模式的转变,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其次,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透过微空间,体察民情、疏导民意,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更好的为人民谋福利。在与民众的互动中,增进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与信任,凝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作者简介:孙传丽,(1991—),女,汉,山东临沂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1] 郭明飞,杨磊.微空间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其防范体系建构[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5(2).
[2] 刘兴凯.“微空间”文化生态的“三俗化”倾向及其规制[J].社会科学家,2014(2).
[3] 张合营.妥善应对微博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J].中州学刊,2013(2).
[4] 杨文华,李鹏昊,李韫伟.安全学视域下国家意识形态面临的网络风险及防對策[J].理论与改革,2015(4).
[5] 毕宏音.微博诉求表达与虚拟社会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6] 罗以澄,吕尚彬.中国社会转型下的传媒环境与媒体发展[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