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质量管理政策研究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uang123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教育部1998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最早对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进行定义的是李剑的《五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文化比较》。文中提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普通教育基础上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制度形式,其实质在于,宏观上如何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办学模式与微观上培养什么样的职业技术人才的课程模式。”有学者从把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联系和要素出发界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认为“所谓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是指根据办学主体、培养目标和学制形式等主要特征划分的关于职业教育最基本的运作方式,其实质是如何培养人才。”
  目前,我们把人才培养模式界定为: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以人才培养活动为本体,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要,为受教育者构建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为实现培养目标所设计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同一类型的人才可以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但具体到某一种模式,必然有其独特的构架。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职业教育在各时期政策环境下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
  1.“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技术工人的匮乏成为现代化进程的障碍。为了保证产业工人的数量和质量,刘少奇同志在1958年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思路,就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希望“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大量有文化的技术工人、技术员、大学毕业生”。于是国家鼓励开办各种工业学校、农业学校、技术学校等半工半读学校,并大力推行在岗培训。1958年9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简称《指示》),体现了毛泽东的教育主张。《指示》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在一切学校中,必须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主张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大力发展半工半读学校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学校。这种模式很好地把学校教育和工作岗位结合起来,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又提高了职业技能水平。
  “文革”期间,半工半读被取消。尽管这个时期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教育,但在那个极端的年代和政策本身的缺陷,使职业教育走入低谷。“文革”结束后,职业教育发展十分令人瞩目,一大批优秀青年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走向了各种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这时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完全意义上的发展。
  2.“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面对新的形势,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显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200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这成为当时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了“产教结合、工学结合”;2005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要求“职业教育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08年教育部《关于教育部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手抓规模扩大,一手抓质量提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并提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进一步明确了中职办学方向。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三、中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状与未来发展
  1.中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状
  我国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虽然起步较晚,但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校企合作办学得到社会的普遍支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校企合作政策,推动了校企合作水平与层次的不断提高。
  当前,校企合作政策虽然得到了不断的完善,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文件。但校企合作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还停留在浅层次,深层次的企业全面参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实训考核等合作还有待发展。
  2.中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未来发展
  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最大特征是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可以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决定了职业教育是否能真正承担起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使命。
  中职学校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国家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和内涵要求,也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目标和发展趋势。因此,校企之间应加强联系,积极沟通,进行协调。企业要勇于承担培养责任;学校必须转变“职业教育是差生教育”的观念,拓宽路子,主动寻求与企业接轨,积极争取企业的支持,开展好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对学生的专业性教育、职业化培养的目标,以此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的关注度、认可度;学生要摆正“位置”,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共同发展。
  四、困惑与思考
  研究发现,教学质量管理政策执行过程中有缩水和错位现象,使某些政策内容获得的回应与实施并不是很好。政策的支持与保障在我国依旧是个难题,使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依然处在“浅水区”。怎样通过政策引导社会观念转变,发挥行业协会、企业、中介、社会力量的作用,引导职业教育直接面向市场,进入市场良性循环,使我国中职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是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单靠国家政策扶持,还要从学校自身建设入手,创新教学质量管理,深化职业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是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要任务。
  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重点资助课题《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批准号:B-a/2008/02/005。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高级技工学校 )
其他文献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其许多特殊的问题。大学生由于自身阅历有限,社会经验较少,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久而久之,易造成心理障碍,影响到学习、生活和今后工作的各个方面。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关系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
产业结构和制度变迁都被认为对转型期中国经济的增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所发挥的结构效应非常明显,制度的合理配置和变迁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起了很大作用。但究
大学生求职难一直都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随着2010年毕业牛进入劳动力市场,新一轮的求职高峰又出现了。求职难直困扰着大学毕业生,正因如此,我们应更加关注大学生这个群体。本文将
本文介绍了针对MPI全局操作的低功耗优化技术,主要包括MPLBarrier、MPLReduce和MPLBeast。利用处理器的电压调节技术降低轻负载处理器的电压/频率,达到降低系统能量消耗的目的。
在多个WLAN之间进行实时通信时,网络层切换带来的过长时延成为保障实时通信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今提出的许多IP切换方法产生的时延都大到不能满足实时通信的要求。本文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