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逢场作戏”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成语,它的出现与中国戏曲发展有很大的渊源关系。唐代一般在寺院、宫门搭建露台进行戏曲演出,有的艺人也在乐棚献艺。乐棚的作用相当于宋代的瓦舍、勾栏。以上这些都是固定场所的演出。在平时还有一些艺人随处作场,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三“西湖游幸”条记载:“不入勾栏,只在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者,谓之‘打野呵’,此又艺之次者”。从事这种流动演出的艺人当时被称为“路歧人”,“路歧”就是徘徊的意思。他们一般冲州撞府,到处献艺,这种行为称作“逢场作戏”。如:
1.竿木随身,逢场作戏。(《五灯会元·南岳让禅师法嗣·江西马祖道一禅师》)
2.幼年间略读诗书,兼持枪棒。逢场作戏,遇博争雄。(元·马致远《陈抟高卧》)
3.他们是冲州撞府,逢场作戏,陪了多少小心得来的钱物,若还结果了他,那厮们你我相传,去戏台上说得我等江湖上好汉不英雄。(《水浒传》第二七回)
从以上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 “逢场作戏”这一成语的基本意思就是卖艺人遇到合适的地方,就开始表演。此处“逢场作戏”是一个中性词。此种义项在现代已经不常用,基本上消失了,只能在偶然的场合见到“逢场作戏”作如此解释。
4.我认为,艺术家逢场作戏玩玩,在公共场合也应该有起码的原则——不能糟蹋艺术,声誉卓著的艺术家更应该爱惜自己的羽毛。(《中国戏剧》1994第6期)
此处“逢场作戏”虽然也属于艺人的表演,但意思已经完全改变了,指的是艺人不负责任的随便糊弄表演。这是由“卖艺人遇到合适的地方,就开始表演”这一义项引申出来的。而下面的例子与演出却没有任何的关系了:
5.逢场作戏三昧俱,化身为医忘其躯(宋·苏轼《六观堂老人草书诗》)
6.半世逢场作戏,险些儿误了终焉计(元·马致远《哨遍·张玉嵓草书》)
7.七爷却以为女子是水性杨花,逢场作戏不妨。一认真可不成。(沈从文《主妇集·王谢子弟》)
我们可以看出“逢场作戏”在此处指的是“偶尔随俗应酬,凑凑热闹”。此种义项的感情色彩同样属于中性。翻阅报刊杂志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例子:
8.虽说在风景区的一些庙宇里,常能见到一些年轻游客在磕头拜佛焚香求签,但我却坚信他们只是逢场作戏,决不相信他们会真心真意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这些泥塑木雕的神仙菩萨或装神弄鬼的巫婆道公身上。(《工人日报》2000 年 6月2日)
9.说不定哪一天,常深入官场的作家们,会奉献给人们一部现代版的《 官场现形记》 呢,当然这可能得担一个“白吃白喝’,不说好话的不仗义之名。不管什么“场’, 为了创作而去“深入’,一般说来无可厚非,如果只是逢场作戏,可就不怎么样了。(《中国文化报》2000 年6月22日)
10.毕竟是术有专攻,包括笔会。确实有人善于表演,能够逢场作戏。但是多数画家并不擅长,特别是那些很少拿毛笔的非国画专业的美术家,本来基本技术就不熟练,加上那么多人的围观,所以勉强画出来的画往往是不堪入目。(《文艺报》2001年3月15日)
成语“逢场作戏”除了“卖艺人遇到合适的地方,就开始表演”和“偶尔随俗应酬,凑凑热闹”两种意思外,当今新闻媒体中大量存在的是另一种意思。
11.同时也应该看到,干扰中日关系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噪音并没有停息。既有每天见诸报端的,也有在网上滚动播出的;既有在历史问题上借题发挥的,也有在台湾问题上逢场作戏的;既有政客的鼓噪,也有媒体的误导。(《人民日报》2000年6月23日)
12.针对西方有人提出选举是否逢场作戏的问题,卡特表示,就他自己的观察来看,这些选举确实体现了民主的原则。(《世界新闻报》 2001年9月10日)
13.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一个缩影、一面镜子。社会分配不公、工人下岗、农民欠收,官场贪污受贿、买官卖官、司法腐败,市场假冒伪劣、尔虞我诈、恶性竞争,人与人背信弃义、逢场作戏、势利市侩…… 这一切社会问题和丑恶现象,无时不侵蚀着学生的心灵。(《教师报》2002年7月24日)
例11指的是某些人的阳奉阴违;例12指虚假不真实;例13指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搞小动作。三个例子中的“逢场作戏”明显属于贬义词。 “逢场作戏”这一成语已经从单纯的中性词转变为中性词和贬义词共存。作为中性词,“逢场作戏”指“偶尔随俗应酬,凑凑热闹”,而作为贬义词,则指的是为一己之私利,有意对某事的真实性加以歪曲,或对人对事敷衍了事。
(周诗高,广西南宁市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
1.竿木随身,逢场作戏。(《五灯会元·南岳让禅师法嗣·江西马祖道一禅师》)
2.幼年间略读诗书,兼持枪棒。逢场作戏,遇博争雄。(元·马致远《陈抟高卧》)
3.他们是冲州撞府,逢场作戏,陪了多少小心得来的钱物,若还结果了他,那厮们你我相传,去戏台上说得我等江湖上好汉不英雄。(《水浒传》第二七回)
从以上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 “逢场作戏”这一成语的基本意思就是卖艺人遇到合适的地方,就开始表演。此处“逢场作戏”是一个中性词。此种义项在现代已经不常用,基本上消失了,只能在偶然的场合见到“逢场作戏”作如此解释。
4.我认为,艺术家逢场作戏玩玩,在公共场合也应该有起码的原则——不能糟蹋艺术,声誉卓著的艺术家更应该爱惜自己的羽毛。(《中国戏剧》1994第6期)
此处“逢场作戏”虽然也属于艺人的表演,但意思已经完全改变了,指的是艺人不负责任的随便糊弄表演。这是由“卖艺人遇到合适的地方,就开始表演”这一义项引申出来的。而下面的例子与演出却没有任何的关系了:
5.逢场作戏三昧俱,化身为医忘其躯(宋·苏轼《六观堂老人草书诗》)
6.半世逢场作戏,险些儿误了终焉计(元·马致远《哨遍·张玉嵓草书》)
7.七爷却以为女子是水性杨花,逢场作戏不妨。一认真可不成。(沈从文《主妇集·王谢子弟》)
我们可以看出“逢场作戏”在此处指的是“偶尔随俗应酬,凑凑热闹”。此种义项的感情色彩同样属于中性。翻阅报刊杂志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例子:
8.虽说在风景区的一些庙宇里,常能见到一些年轻游客在磕头拜佛焚香求签,但我却坚信他们只是逢场作戏,决不相信他们会真心真意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这些泥塑木雕的神仙菩萨或装神弄鬼的巫婆道公身上。(《工人日报》2000 年 6月2日)
9.说不定哪一天,常深入官场的作家们,会奉献给人们一部现代版的《 官场现形记》 呢,当然这可能得担一个“白吃白喝’,不说好话的不仗义之名。不管什么“场’, 为了创作而去“深入’,一般说来无可厚非,如果只是逢场作戏,可就不怎么样了。(《中国文化报》2000 年6月22日)
10.毕竟是术有专攻,包括笔会。确实有人善于表演,能够逢场作戏。但是多数画家并不擅长,特别是那些很少拿毛笔的非国画专业的美术家,本来基本技术就不熟练,加上那么多人的围观,所以勉强画出来的画往往是不堪入目。(《文艺报》2001年3月15日)
成语“逢场作戏”除了“卖艺人遇到合适的地方,就开始表演”和“偶尔随俗应酬,凑凑热闹”两种意思外,当今新闻媒体中大量存在的是另一种意思。
11.同时也应该看到,干扰中日关系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噪音并没有停息。既有每天见诸报端的,也有在网上滚动播出的;既有在历史问题上借题发挥的,也有在台湾问题上逢场作戏的;既有政客的鼓噪,也有媒体的误导。(《人民日报》2000年6月23日)
12.针对西方有人提出选举是否逢场作戏的问题,卡特表示,就他自己的观察来看,这些选举确实体现了民主的原则。(《世界新闻报》 2001年9月10日)
13.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一个缩影、一面镜子。社会分配不公、工人下岗、农民欠收,官场贪污受贿、买官卖官、司法腐败,市场假冒伪劣、尔虞我诈、恶性竞争,人与人背信弃义、逢场作戏、势利市侩…… 这一切社会问题和丑恶现象,无时不侵蚀着学生的心灵。(《教师报》2002年7月24日)
例11指的是某些人的阳奉阴违;例12指虚假不真实;例13指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搞小动作。三个例子中的“逢场作戏”明显属于贬义词。 “逢场作戏”这一成语已经从单纯的中性词转变为中性词和贬义词共存。作为中性词,“逢场作戏”指“偶尔随俗应酬,凑凑热闹”,而作为贬义词,则指的是为一己之私利,有意对某事的真实性加以歪曲,或对人对事敷衍了事。
(周诗高,广西南宁市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