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OBE理念构建地方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在满足学生共性发展的同时,也能很好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价值塑造、素质养成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现培养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深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一定创新精神和工程师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OBE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模块化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63067); 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18202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3-0234-02
自1952年起我国在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体系中单独设置了给排水专业。由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历次专业调整中得以保留,并于2012年更名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1,2]。根据教育部的统计[3],至2014年年底,全国在校本科生达到40478人。在全国年招生规模过万,以及地方高校与重点院校综合实力差距明显扩大的双重背景下,要想在庞大高校群体中站稳脚跟,地方高校必须高度契合社会需求与行业发展,明确培养目标定位,以特色求生存。
近年来,在党中央“绿色发展”这一治国理念下,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行业发展规划。2015年国务院对水污染防治提出了阶段性治理目标,明确了黒臭水体消除的关键时间节点。同年,也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均提出了工作目标。可见,行业发展对给排水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此,本文借鉴成果导向(Outcomes-based Education, OBE)的工程教育理念[4],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研究符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人才培養模式特色化的总体思路
1.融合“新工科”思想,体现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引领,做强优势,突出特色,努力提升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2.紧紧抓住“城镇市政、城市水生态、环境水利”等要点,突出“山地城市水资源保护与调配”方向的办学特色。
3.依托重庆市双一流学科、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指导思想
1.贯彻OBE理念,按照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合理确定“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设置目标,以提升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2.设置“创新创业”和“素质拓展”校选课,以及创新创业实践学分,促进学生价值塑造、素质养成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3.构建“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专业实践、第二课堂”的课程体系,搭建“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的专业模块,增设“前沿微型课”,实现基础教育厚、实、精和专业教育宽、特、新。
4.构建专业大类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开设专业集群共享的专业拓展和体现学科专业和行业产业新发展、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前沿微型课程。
5.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改革,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和复杂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训练,设置专题式、项目式、团队式的综合实践环节,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三、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总体架构
(一)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深厚,具备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备复杂工程问题研究分析和设计开发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能在建筑、交通、环境和水利行业从事给排水、水资源与环境保护领域的规划、设计、技术咨询、建设与管理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工作,并具有工程师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基于OBE理念的课程体系框架
按照OBE理念,紧密结合给排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专业实践、第二课堂”的给排水专业课程体系。总毕业学分170学分。
1.通识教育课程(44.5学分)。包括思想政治、军事体育、外语、信息技术、创新创业和素质拓展等课程平台。
2.学科教育课程(45.5学分)。包括学科基础和基础实践等课程平台。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电工与电子、制图、工程测量等。
3.专业教育课程(77学分)。包括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和专业实践等课程平台。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主要增设了地下水动力学和城市雨洪模拟技术等特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增设了城镇防洪与雨水管理;专业拓展课程平台主要结合给排水专业特点和特色方向,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集群共享的专业拓展模块化课程,包括水资源保护与调配模块、水工程建设与管理模块,以及体现行业产业新发展、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前沿微型课程,其学分要求不少于专业教育课程总学分的24.5%。
4.专业实践课程(26学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对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复杂问题分析解决能力,以及工程师素养进行综合训练,包括专业核心能力训练的综合设计、集实习与设计于一体的综合实践、培养复杂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综合实践、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
5.第二课堂(3学分)。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要载体的第二课堂,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激发潜能、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5],也是引领学生思想,服务学生成长,助力学生成才的着力点。包括基础、实践和发展三个平台。
(三)基于OBE理念的创新平台
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能力,构建“课程+实践”平台。一方面设置创新创业类的全校性通识课程,另一方面利用第二课堂的实践平台实施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如科技创新计划、学科竞赛、全国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我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构建了一种契合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能较好满足给排水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该体系可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产出为导向的理念,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设置目标,在满足学生共性发展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价值塑造、素质养成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现培养具一定创新精神和工程师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福义,张晓健,高乃云,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给水排水,2013(4):1-3.
[2]崔福义.我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进入规范化办学新阶段[J].中国给水排水,2014(12):25-29.
[3]张晓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概况[J].给水排水,2017(7):141-144.
[4]覃晶晶.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给排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4):157-158.
[5]刘奇.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6):41-42.
作者简介:
陈垚(1983-),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与城市雨洪管理研究。
【关键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OBE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模块化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63067); 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18202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3-0234-02
自1952年起我国在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体系中单独设置了给排水专业。由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历次专业调整中得以保留,并于2012年更名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1,2]。根据教育部的统计[3],至2014年年底,全国在校本科生达到40478人。在全国年招生规模过万,以及地方高校与重点院校综合实力差距明显扩大的双重背景下,要想在庞大高校群体中站稳脚跟,地方高校必须高度契合社会需求与行业发展,明确培养目标定位,以特色求生存。
近年来,在党中央“绿色发展”这一治国理念下,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行业发展规划。2015年国务院对水污染防治提出了阶段性治理目标,明确了黒臭水体消除的关键时间节点。同年,也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均提出了工作目标。可见,行业发展对给排水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此,本文借鉴成果导向(Outcomes-based Education, OBE)的工程教育理念[4],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研究符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人才培養模式特色化的总体思路
1.融合“新工科”思想,体现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引领,做强优势,突出特色,努力提升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2.紧紧抓住“城镇市政、城市水生态、环境水利”等要点,突出“山地城市水资源保护与调配”方向的办学特色。
3.依托重庆市双一流学科、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指导思想
1.贯彻OBE理念,按照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合理确定“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设置目标,以提升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2.设置“创新创业”和“素质拓展”校选课,以及创新创业实践学分,促进学生价值塑造、素质养成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3.构建“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专业实践、第二课堂”的课程体系,搭建“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的专业模块,增设“前沿微型课”,实现基础教育厚、实、精和专业教育宽、特、新。
4.构建专业大类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开设专业集群共享的专业拓展和体现学科专业和行业产业新发展、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前沿微型课程。
5.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改革,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和复杂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训练,设置专题式、项目式、团队式的综合实践环节,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三、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总体架构
(一)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深厚,具备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备复杂工程问题研究分析和设计开发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能在建筑、交通、环境和水利行业从事给排水、水资源与环境保护领域的规划、设计、技术咨询、建设与管理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工作,并具有工程师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基于OBE理念的课程体系框架
按照OBE理念,紧密结合给排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专业实践、第二课堂”的给排水专业课程体系。总毕业学分170学分。
1.通识教育课程(44.5学分)。包括思想政治、军事体育、外语、信息技术、创新创业和素质拓展等课程平台。
2.学科教育课程(45.5学分)。包括学科基础和基础实践等课程平台。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电工与电子、制图、工程测量等。
3.专业教育课程(77学分)。包括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和专业实践等课程平台。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主要增设了地下水动力学和城市雨洪模拟技术等特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增设了城镇防洪与雨水管理;专业拓展课程平台主要结合给排水专业特点和特色方向,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集群共享的专业拓展模块化课程,包括水资源保护与调配模块、水工程建设与管理模块,以及体现行业产业新发展、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前沿微型课程,其学分要求不少于专业教育课程总学分的24.5%。
4.专业实践课程(26学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对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复杂问题分析解决能力,以及工程师素养进行综合训练,包括专业核心能力训练的综合设计、集实习与设计于一体的综合实践、培养复杂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综合实践、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
5.第二课堂(3学分)。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要载体的第二课堂,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激发潜能、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5],也是引领学生思想,服务学生成长,助力学生成才的着力点。包括基础、实践和发展三个平台。
(三)基于OBE理念的创新平台
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能力,构建“课程+实践”平台。一方面设置创新创业类的全校性通识课程,另一方面利用第二课堂的实践平台实施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如科技创新计划、学科竞赛、全国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我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构建了一种契合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能较好满足给排水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该体系可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产出为导向的理念,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设置目标,在满足学生共性发展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价值塑造、素质养成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现培养具一定创新精神和工程师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福义,张晓健,高乃云,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给水排水,2013(4):1-3.
[2]崔福义.我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进入规范化办学新阶段[J].中国给水排水,2014(12):25-29.
[3]张晓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概况[J].给水排水,2017(7):141-144.
[4]覃晶晶.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给排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4):157-158.
[5]刘奇.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6):41-42.
作者简介:
陈垚(1983-),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与城市雨洪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