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周思芬(1982-)女,河南固始人,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学。
摘 要:国内旅游业在巨大社会需求推动下异军突起,但表象的繁荣下掩盖的诸多问题成为迎接WTO挑战的障碍。文章就入世后中国国内旅游业中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例如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行政管理,人才教育等方面,以及加入WTO给中国国内旅游业带来的影响及为了适应入世后旅游发展趋势,国内旅游业应采取什么样的发展策略,同时对国内旅游业的认识存在的不少“误区”等提出几点拙见,旨在引起社会特别是旅游界专业人士对国内旅游的深切关注,以期推进我国旅游业在新时期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入世;旅游;国内旅游业;发展策略
进入21世纪,以知识为主导的服务业的发展将以锐不可挡的乘数发展态势,迅速成为GDP的主要份额。而其中,作为21世纪四大消费热点之一的旅游业,也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以其表现出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等显著特征以及旅游强劲增长的势头,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许多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因各种因素我国旅游业还存在着一些发展上的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旅游业将如何寻求新的发展,完成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的历史任务?
一、重新认识中国国内旅游业
提到国内旅游业,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本国公民的国内旅游及其消费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其实,这只是根据传统学术界对国内旅游的界定而言,具有狭隘性。国际入境游,无论是消费形式还是对国内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都难以彻底的同境内游客国内游划清界限。因而,从旅游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的相通性来看,广义的国内旅游业应将国际入境游作为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发展国内旅游业的重要性
1、国内旅游是基础和先导。国际旅游只是国内旅游的延伸和发展。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尽管国内旅游业在巨大的社会需求推动下已异军突起,但这种表象的繁荣掩盖不了国内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在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发展障碍突出的情况下,盲目追赶时代潮流,片面追求旅游业发展的高速度;在国内旅游环境受到破坏,市场秩序有待整顿,行业结构亟待调整、法律法规急需完善、发展战略需要改变的情况下,过度偏爱国际旅游,致使中国旅游业成为一个畸形发展的“破子”。[1]其实,单就经济意义来看,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总体经济效益,国内旅游业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贡献远大于国际旅游业。另一方面,在当今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国际旅游市场常常因为政治、经济或气候的原因而波动。而国内旅游业“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不但可以弥补、调节旅游设施利用率,解决交通工具的闲置或饱和问题,同时还可以适当控制本国出国人数,缩小旅游收支逆差。
2、发展国内旅游业无论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发展国内旅游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其次发展国内旅游业对于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有较大的作用;再次发展国内旅游还可以促进思想观念更新,从而提高国民素质。国内旅游发展所形成的游客流是信息流、观念流的载体,在强化思想交流,更新观念的意义上比因发展旅游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要深远的多。
3、发展国内旅游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这些年的大学生分配、城市就业再就业工作不断增加的压力,正在让全社会感悟到一个严峻的规律:生产力的提高与所用劳动力的多少成反比。生产在发展,产业在壮大,而它所需要的劳动者并非一定要增加!而要特别指出的是: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唯一不能代替的活动就是旅游。湖光山色的美景、原始森林的气息、海滨沙滩的阳光、遨游太空的畅快、美味佳肴的诱惑、文化遗产的神奇等等都需要你身临其境去感受,别人代替不了,机器也代替不了。所以旅游将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旅游业将是人类永恒的产业。据测算,根据旅游业发展的乘数效应和继发效应,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岗位,社会间接就业人数就可以增加5个以上。因此发展旅游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
4、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首先是发展国内旅游业通过拉动内需,大量吸纳消费资金,回笼货币已成为引导居民积余购买力的又一重要途径。其次,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刺激旅游者的消费,从而可以形成和扩大新的消费市场。由于个性化的发展,某些旅游消费品的周期很短,旅游消费这种新形式就成了生产发展的新动力,为其他部门、行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提供了可能。因此,发展国内旅游业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善。再次,各地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国内旅游业。特别是一些经济水平较低而旅游资源又较丰富的地区,通过发展国内旅游业带动本地经济发展是一条较好的路子。
二、入世后中国国内旅游业的状况
(一)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自然景观丰富多彩,人文景观璀璨夺目,其独特的东方神韵一直强烈吸引着中外游客。中国旅游经济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巨大成绩自不待言,但旅游资源盲目开发,缺乏科学论证,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的实证并不少见。用生态环境的欠帐去换取旅游表象的繁荣是得不偿失的。然而,可喜的是,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国家科委、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曾联合召开了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号召全社会保护旅游环境,发展生态旅游。另一方面,旅游资源最大的吸引力因素之一是其独特性。真正具有独特性的旅游资源是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的,那就是它所代表的绝无仅有的地方历史传统和民族地域文化。因为“一种景物,一处风物,终究会被岁月剥离残食,而其内涵浓厚的文化或历史底蕴,则在其外貌凋零后仍对观者有巨大感召力。”[2]2004年2月,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和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的《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正式出台后,各地纷纷推出红色产品,成为新时期宣传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性方式,进一步将旅游事业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结合起来,赋予旅游更重要的任务和更大的历史使命。正如前世界旅游组织主席阿瑟霍洛德所言:“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把旅游维持在最高文化水平和精神水准上,我们必须把旅游组织起来,使它不仅成为不错的经营,而且成为一个创造更加文明、更加和平的世界的良机。”这确是一既适用于国际旅游,同样也适用于国内旅游的真知灼见。
(二)产业结构
旅游产业结构是指以食、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业内部各大行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与比例关系,也就是旅游业的部门结构。按该定义,旅游产业结构主要包括旅行社业、旅游饭店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旅游景点景区业、旅游商品业等主要行业。[3]为迎接入世对中国国内旅游业的冲击,全方位地开拓国内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旅游业内部结构调整既是一种客观要求也是引导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动选择。否则,像旅游交通瓶颈现象,景点粗制滥造,饭店建设片面追求高档,造成“高级宾馆无人住,国内游客无处住”的倒金字塔形式,致使结构失衡,是不能适应国内旅游迅速发展要求的。
(三)行政管理
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不支持,不提倡,不反对”到“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稳步发展”到入世后的今天“积极发展”和“全面发展国内旅游业”的转变,我国国内旅游业愈来愈受到政府的重视。但行业管理上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和监督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有一些景点单位的产权不清晰,多头管理现象突出,景区发展方向不明。在宏观上,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企业的白强榜,聚焦于接待多少人,创汇多少美元,这种在管理的指导思想层面上过分强调经济效益的片面发展观致使旅游的社会总成本被淡忘了,文化熏陶功能被忽视了。
(四)理论研究
发达国家的今天在某种意义上是我们的明天。旅游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的一种权利,与社会制度的完善紧密相连,并被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目前在我国,享受“低保”的国民去旅游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10多亿农民的旅游状况也缺少学界的关注。[4]同时对国内旅游业的研究也处于相当薄弱的地位,有的盲目借外献,断章取义,脱离中国旅游业实际环境,使一些外国学者的观点成为中国旅游界人士思维要遵循的铁律,造成思维的盲点,影响学术研究的创造性和新颖性。也有个别玩弄“数字游戏”或缺乏实地调查,因而将理论研究束之高阁——“绣花枕头一包草”不能作为旅游发展的决策参考,从而失去研究的意义。
(五)人才教育
21世纪是中国国内旅游业面临激烈竞争的时代,在这个平台上,最核心的竞争是旅游人才的竞争。国内旅游业的自身发展已经超过了行业自身所能提供人力资源的能力。由于旅游业在中国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其行业文化积淀比较浅薄,行业自身的培训能力也是极为有限。受过专门教育的旅游管理人才和从业者还很稀缺,如今一部分国内旅游从业者多把自己从事的工作看作是一种简单便捷的挣钱手段,而不是当作一种需要技能和行业纪律的事业加以追求。从数量上看,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336所,其中高等院校693所,中等职业学校643所。旅游高等院校的数量首次超过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与2004年相比,旅游高等院校增加了119所,旅游中等职业学校则减少了96所。2005年,旅游院校在校生566493人,其中高等院校308408人比上年增长12.3%,旅游中等职业学校258085人,比上年减少了15.1%,“高等教育热,职业教育冷”的现象在旅游教育中表现明显。[5]
三、入世给中国国内旅游业带来的影响
(一)加入WTO后,进一步的对外开放,使国内旅游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在:首先,对入世观念上的挑战,尚未清醒地认识到入世是一把双刃剑;其次是政府旅游管理体制面临挑战;再次是旅游市场规则,——需从新审视和制定“游戏规则”;第四是随着2006年中国旅游市场全面开放的最后期限的到来,我国的旅游企业面临着强大的国外旅游企业的竞争。在这种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形势下,国内呈现“小、散、弱、差”状况的旅游企业将面临“雪上加霜”的生死考验。第五是旅游人才竞争挑战。国内各级旅游企业从事经营管理与服务的专门性人才缺,而通晓国际事物、精通海外经营的旅游人才更是奇缺。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外国旅游商进入中国以后,可能会以优厚待遇向中方“挖人”,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人才跳槽,对中方造成不利影响。
总体来看,加入WTO也会为近期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是使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尽快得到改善,尤其是许多制约中国旅游发展而又一直未能解决的重要因素。如签证政策,航空开放市场,金融兑汇业务等。二是随着外商投资“软”、“硬”环境的改善,投向旅游业的境外资金进一步增加,有利于加大旅游开发和对外合作力度,从而加大我国旅游饭店业,旅行社业,景点等在布局、结构上进行调整的机会。三是促使国内旅游产业素质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随着旅游服务市场的开放和国外旅游企业的进入,不仅对中国旅游产品的质量,品位的提升具有直接推动作用,而且促进中国旅游人才素质和管理水平迅速提高。因为旅游企业扩大开放以后出现的“挖人才”的问题,只是暂时的,从长远看,也是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二)发展趋势与对策
入世后,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应从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和谐社会的视角出发,进一步认识国内旅游业的地位,树立“大旅游”观念。由于国内旅游业涉及到交通、饮食、娱乐、园林、商业、文化等部门,如果没有“一盘棋”观念,就会使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步履维艰。为了适应发展的趋势,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策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旅游产品方面。首先要培育一批享誉世界的旅游名品、精品、绝品;
其次是积极开发旅游相关要素产品。引导特色风味餐饮产品、旅游艺术产品、旅游纪念品、旅游康体产品等产业化发展,延长旅游产业链。[6]三是根据消费者需求不断调整和补充自己的产品。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内旅游者的文化素质、审美情趣、可支配收入等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对旅游产品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旅游基础设施使新的旅游产品进入市场有了可行性。
2、把国际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引入国内旅游业。巨大的潜在市场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守株待兔。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用在国内促销的经费原高于国际市场促销经费。何况我们这样一个起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普遍实行,旅游条件的改观,国际旅游业的深入开展对国内旅游业的影响,国民的旅游热情进一步焕发。但国内旅游市场仍需宣传促销方可最大量地激发国民的旅游动机。这在目前历史条件下尤为重要。因为旅游的观念还没有在我们的社会扎下坚实的根,在不少人看来,旅游仍然是离他们很遥远的事,(尤其是以广大农村居民为代表的中下层收入者),只要我们选准目标,以国民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促销,国内市场便会更加活跃起来。
3、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骨干旅游企业集团。旅游企业是旅游产业的细胞、旅游强国的支柱。在国内外市场浪潮的搏击中,必将有一大批跨国经营、跨所有制成分、跨行业生长、现代化管理、信息化经营、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骨干旅游企业集团通过优胜劣汰获得新生,成为中国旅游业驶向全球的“航空母舰”[7]并作为中国旅游业的品牌企业展现中国特色。在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的今天,这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4、改善宏观管理环境,明确管理职责。这是扫清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障碍,解决行业管理混乱的必要之举。突出表现在我国旅游景区的管理上。我国目前大部分景区单位的管理职责不明确,存在多头管理现象。按照常理,旅游景区都由国家旅游局统一管理与监督,而实际上,像森林公园或某些自然保护区却受制于林业局,古建筑等古文化景观服从于文化部等,以致出现了像圆明园防渗膜工程,破坏园内生态事件却找不到承担责任的部门的管理悲剧。因此,要促进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整体旅游载体的质量,就要划清管理部门职责界限,完善相关管理法规,实行统一管理。
5、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产业队伍。旅游从业人员是建成世界旅游强国的人力资源基础。根据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1991年的一份调查和研究表明报告:全世界每10名就业人员中,就有一名服务于旅游业。[8]WTTC1996年测定的结果是各国旅游业从业人员占世界就业人员总量的九分之一。该组织还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就业人数将达6889万,占全国就业人数的8.5%。这将是一支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和技术技能水平各方面都是高水平的现代化的产业队伍,为此,需要建立起由高等、中等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组成的完整的旅游教育基地,形成学历教育、岗位资历教育和终生教育相结合的旅游教育体系。
6、建立现代科技教育支撑体系。旅游业是集资源、资金、智力于一体的现代文化性、服务性经济政治产业。在已经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发展滞后将会沦为“躯干国家”听“头脑国家”的驱使。因此,只有现代科技教育才是旅游创新的智能动力和旅游强国立国的智力支柱。在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旅游产品设计和组配、旅游产业的经营和管理等各方面,都要广泛采用各个学科领域的世界先进成果,使旅游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之一。例如,像现代一些大型旅游景区正尝试开发门票卡,实行门票形式的自动化管理,这就需要招聘专业技术人员。为此,必须建成一批各有特色、门类齐全、世界先进的旅游院校与科研院所,使之成为培养旅游人才的摇篮和科技创新的基地。
7、开展以可持续旅游为战略指导的和谐旅游。一是各个旅游企业内部都要和谐发展,二是旅游产业结构要和谐发展,三是旅游业和整个社会要和谐发展。[1]也就是说,开展和谐旅游就要做到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一跟红线贯穿到旅游业发展的始终和各个方面;规划的科学编制和切实实施,资源的严格保护和适度利用,生态旅游产品的精心设计和有序开发,绿色饭店和绿色餐饮的推广,自然能源的充分利用和消费用品的节约使用,以人为本的服务和天人和一理念的结合,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的友好交流,旅游者与服务者的互相尊重,管理者与员工群的亲切融合,使人民在旅游这一文明、健康、高尚的生活方式中深切感受和享受到自然界内部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使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质量在信息时代迈向新的高度。[7]
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旅游业已经步入新世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中国,一定能以奇特独有的资源,多姿多彩的旅游产品,独具东方风范的旅游服务,当之无愧地通过国内旅游业的强大而迈入世界旅游强国之列!
参考文献:
[1]夏林根,小议“和谐旅游”,旅游学刊2005年第5期,第9页。
[2]陈志国“从阳朔现象”看多元文化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第52页。
[3]罗明义,旅游经济学——论方法案例,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20页。
[4]王艳平,思维创新——旅游研究者的必备能力,旅游学刊2005年第5期,第6页。
[5]中国国家旅游局统计资料,2005年全国旅游院校基本情况。
[6]梁文生,“十一五”中国旅游发展的战略调整期,旅游调研2006年第.2期,第16页。
[7]王兴斌,中国旅游客源概况,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4页。
[8]林南枝,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页。
摘 要:国内旅游业在巨大社会需求推动下异军突起,但表象的繁荣下掩盖的诸多问题成为迎接WTO挑战的障碍。文章就入世后中国国内旅游业中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例如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行政管理,人才教育等方面,以及加入WTO给中国国内旅游业带来的影响及为了适应入世后旅游发展趋势,国内旅游业应采取什么样的发展策略,同时对国内旅游业的认识存在的不少“误区”等提出几点拙见,旨在引起社会特别是旅游界专业人士对国内旅游的深切关注,以期推进我国旅游业在新时期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入世;旅游;国内旅游业;发展策略
进入21世纪,以知识为主导的服务业的发展将以锐不可挡的乘数发展态势,迅速成为GDP的主要份额。而其中,作为21世纪四大消费热点之一的旅游业,也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以其表现出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等显著特征以及旅游强劲增长的势头,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许多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因各种因素我国旅游业还存在着一些发展上的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旅游业将如何寻求新的发展,完成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的历史任务?
一、重新认识中国国内旅游业
提到国内旅游业,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本国公民的国内旅游及其消费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其实,这只是根据传统学术界对国内旅游的界定而言,具有狭隘性。国际入境游,无论是消费形式还是对国内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都难以彻底的同境内游客国内游划清界限。因而,从旅游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的相通性来看,广义的国内旅游业应将国际入境游作为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发展国内旅游业的重要性
1、国内旅游是基础和先导。国际旅游只是国内旅游的延伸和发展。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尽管国内旅游业在巨大的社会需求推动下已异军突起,但这种表象的繁荣掩盖不了国内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在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发展障碍突出的情况下,盲目追赶时代潮流,片面追求旅游业发展的高速度;在国内旅游环境受到破坏,市场秩序有待整顿,行业结构亟待调整、法律法规急需完善、发展战略需要改变的情况下,过度偏爱国际旅游,致使中国旅游业成为一个畸形发展的“破子”。[1]其实,单就经济意义来看,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总体经济效益,国内旅游业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贡献远大于国际旅游业。另一方面,在当今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国际旅游市场常常因为政治、经济或气候的原因而波动。而国内旅游业“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不但可以弥补、调节旅游设施利用率,解决交通工具的闲置或饱和问题,同时还可以适当控制本国出国人数,缩小旅游收支逆差。
2、发展国内旅游业无论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发展国内旅游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其次发展国内旅游业对于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有较大的作用;再次发展国内旅游还可以促进思想观念更新,从而提高国民素质。国内旅游发展所形成的游客流是信息流、观念流的载体,在强化思想交流,更新观念的意义上比因发展旅游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要深远的多。
3、发展国内旅游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这些年的大学生分配、城市就业再就业工作不断增加的压力,正在让全社会感悟到一个严峻的规律:生产力的提高与所用劳动力的多少成反比。生产在发展,产业在壮大,而它所需要的劳动者并非一定要增加!而要特别指出的是: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唯一不能代替的活动就是旅游。湖光山色的美景、原始森林的气息、海滨沙滩的阳光、遨游太空的畅快、美味佳肴的诱惑、文化遗产的神奇等等都需要你身临其境去感受,别人代替不了,机器也代替不了。所以旅游将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旅游业将是人类永恒的产业。据测算,根据旅游业发展的乘数效应和继发效应,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岗位,社会间接就业人数就可以增加5个以上。因此发展旅游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
4、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首先是发展国内旅游业通过拉动内需,大量吸纳消费资金,回笼货币已成为引导居民积余购买力的又一重要途径。其次,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刺激旅游者的消费,从而可以形成和扩大新的消费市场。由于个性化的发展,某些旅游消费品的周期很短,旅游消费这种新形式就成了生产发展的新动力,为其他部门、行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提供了可能。因此,发展国内旅游业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善。再次,各地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国内旅游业。特别是一些经济水平较低而旅游资源又较丰富的地区,通过发展国内旅游业带动本地经济发展是一条较好的路子。
二、入世后中国国内旅游业的状况
(一)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自然景观丰富多彩,人文景观璀璨夺目,其独特的东方神韵一直强烈吸引着中外游客。中国旅游经济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巨大成绩自不待言,但旅游资源盲目开发,缺乏科学论证,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的实证并不少见。用生态环境的欠帐去换取旅游表象的繁荣是得不偿失的。然而,可喜的是,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国家科委、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曾联合召开了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号召全社会保护旅游环境,发展生态旅游。另一方面,旅游资源最大的吸引力因素之一是其独特性。真正具有独特性的旅游资源是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的,那就是它所代表的绝无仅有的地方历史传统和民族地域文化。因为“一种景物,一处风物,终究会被岁月剥离残食,而其内涵浓厚的文化或历史底蕴,则在其外貌凋零后仍对观者有巨大感召力。”[2]2004年2月,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和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的《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正式出台后,各地纷纷推出红色产品,成为新时期宣传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性方式,进一步将旅游事业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结合起来,赋予旅游更重要的任务和更大的历史使命。正如前世界旅游组织主席阿瑟霍洛德所言:“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把旅游维持在最高文化水平和精神水准上,我们必须把旅游组织起来,使它不仅成为不错的经营,而且成为一个创造更加文明、更加和平的世界的良机。”这确是一既适用于国际旅游,同样也适用于国内旅游的真知灼见。
(二)产业结构
旅游产业结构是指以食、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业内部各大行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与比例关系,也就是旅游业的部门结构。按该定义,旅游产业结构主要包括旅行社业、旅游饭店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旅游景点景区业、旅游商品业等主要行业。[3]为迎接入世对中国国内旅游业的冲击,全方位地开拓国内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旅游业内部结构调整既是一种客观要求也是引导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动选择。否则,像旅游交通瓶颈现象,景点粗制滥造,饭店建设片面追求高档,造成“高级宾馆无人住,国内游客无处住”的倒金字塔形式,致使结构失衡,是不能适应国内旅游迅速发展要求的。
(三)行政管理
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不支持,不提倡,不反对”到“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稳步发展”到入世后的今天“积极发展”和“全面发展国内旅游业”的转变,我国国内旅游业愈来愈受到政府的重视。但行业管理上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和监督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有一些景点单位的产权不清晰,多头管理现象突出,景区发展方向不明。在宏观上,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企业的白强榜,聚焦于接待多少人,创汇多少美元,这种在管理的指导思想层面上过分强调经济效益的片面发展观致使旅游的社会总成本被淡忘了,文化熏陶功能被忽视了。
(四)理论研究
发达国家的今天在某种意义上是我们的明天。旅游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的一种权利,与社会制度的完善紧密相连,并被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目前在我国,享受“低保”的国民去旅游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10多亿农民的旅游状况也缺少学界的关注。[4]同时对国内旅游业的研究也处于相当薄弱的地位,有的盲目借外献,断章取义,脱离中国旅游业实际环境,使一些外国学者的观点成为中国旅游界人士思维要遵循的铁律,造成思维的盲点,影响学术研究的创造性和新颖性。也有个别玩弄“数字游戏”或缺乏实地调查,因而将理论研究束之高阁——“绣花枕头一包草”不能作为旅游发展的决策参考,从而失去研究的意义。
(五)人才教育
21世纪是中国国内旅游业面临激烈竞争的时代,在这个平台上,最核心的竞争是旅游人才的竞争。国内旅游业的自身发展已经超过了行业自身所能提供人力资源的能力。由于旅游业在中国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其行业文化积淀比较浅薄,行业自身的培训能力也是极为有限。受过专门教育的旅游管理人才和从业者还很稀缺,如今一部分国内旅游从业者多把自己从事的工作看作是一种简单便捷的挣钱手段,而不是当作一种需要技能和行业纪律的事业加以追求。从数量上看,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336所,其中高等院校693所,中等职业学校643所。旅游高等院校的数量首次超过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与2004年相比,旅游高等院校增加了119所,旅游中等职业学校则减少了96所。2005年,旅游院校在校生566493人,其中高等院校308408人比上年增长12.3%,旅游中等职业学校258085人,比上年减少了15.1%,“高等教育热,职业教育冷”的现象在旅游教育中表现明显。[5]
三、入世给中国国内旅游业带来的影响
(一)加入WTO后,进一步的对外开放,使国内旅游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在:首先,对入世观念上的挑战,尚未清醒地认识到入世是一把双刃剑;其次是政府旅游管理体制面临挑战;再次是旅游市场规则,——需从新审视和制定“游戏规则”;第四是随着2006年中国旅游市场全面开放的最后期限的到来,我国的旅游企业面临着强大的国外旅游企业的竞争。在这种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形势下,国内呈现“小、散、弱、差”状况的旅游企业将面临“雪上加霜”的生死考验。第五是旅游人才竞争挑战。国内各级旅游企业从事经营管理与服务的专门性人才缺,而通晓国际事物、精通海外经营的旅游人才更是奇缺。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外国旅游商进入中国以后,可能会以优厚待遇向中方“挖人”,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人才跳槽,对中方造成不利影响。
总体来看,加入WTO也会为近期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是使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尽快得到改善,尤其是许多制约中国旅游发展而又一直未能解决的重要因素。如签证政策,航空开放市场,金融兑汇业务等。二是随着外商投资“软”、“硬”环境的改善,投向旅游业的境外资金进一步增加,有利于加大旅游开发和对外合作力度,从而加大我国旅游饭店业,旅行社业,景点等在布局、结构上进行调整的机会。三是促使国内旅游产业素质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随着旅游服务市场的开放和国外旅游企业的进入,不仅对中国旅游产品的质量,品位的提升具有直接推动作用,而且促进中国旅游人才素质和管理水平迅速提高。因为旅游企业扩大开放以后出现的“挖人才”的问题,只是暂时的,从长远看,也是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二)发展趋势与对策
入世后,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应从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和谐社会的视角出发,进一步认识国内旅游业的地位,树立“大旅游”观念。由于国内旅游业涉及到交通、饮食、娱乐、园林、商业、文化等部门,如果没有“一盘棋”观念,就会使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步履维艰。为了适应发展的趋势,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策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旅游产品方面。首先要培育一批享誉世界的旅游名品、精品、绝品;
其次是积极开发旅游相关要素产品。引导特色风味餐饮产品、旅游艺术产品、旅游纪念品、旅游康体产品等产业化发展,延长旅游产业链。[6]三是根据消费者需求不断调整和补充自己的产品。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内旅游者的文化素质、审美情趣、可支配收入等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对旅游产品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旅游基础设施使新的旅游产品进入市场有了可行性。
2、把国际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引入国内旅游业。巨大的潜在市场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守株待兔。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用在国内促销的经费原高于国际市场促销经费。何况我们这样一个起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普遍实行,旅游条件的改观,国际旅游业的深入开展对国内旅游业的影响,国民的旅游热情进一步焕发。但国内旅游市场仍需宣传促销方可最大量地激发国民的旅游动机。这在目前历史条件下尤为重要。因为旅游的观念还没有在我们的社会扎下坚实的根,在不少人看来,旅游仍然是离他们很遥远的事,(尤其是以广大农村居民为代表的中下层收入者),只要我们选准目标,以国民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促销,国内市场便会更加活跃起来。
3、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骨干旅游企业集团。旅游企业是旅游产业的细胞、旅游强国的支柱。在国内外市场浪潮的搏击中,必将有一大批跨国经营、跨所有制成分、跨行业生长、现代化管理、信息化经营、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骨干旅游企业集团通过优胜劣汰获得新生,成为中国旅游业驶向全球的“航空母舰”[7]并作为中国旅游业的品牌企业展现中国特色。在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的今天,这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4、改善宏观管理环境,明确管理职责。这是扫清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障碍,解决行业管理混乱的必要之举。突出表现在我国旅游景区的管理上。我国目前大部分景区单位的管理职责不明确,存在多头管理现象。按照常理,旅游景区都由国家旅游局统一管理与监督,而实际上,像森林公园或某些自然保护区却受制于林业局,古建筑等古文化景观服从于文化部等,以致出现了像圆明园防渗膜工程,破坏园内生态事件却找不到承担责任的部门的管理悲剧。因此,要促进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整体旅游载体的质量,就要划清管理部门职责界限,完善相关管理法规,实行统一管理。
5、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产业队伍。旅游从业人员是建成世界旅游强国的人力资源基础。根据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1991年的一份调查和研究表明报告:全世界每10名就业人员中,就有一名服务于旅游业。[8]WTTC1996年测定的结果是各国旅游业从业人员占世界就业人员总量的九分之一。该组织还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就业人数将达6889万,占全国就业人数的8.5%。这将是一支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和技术技能水平各方面都是高水平的现代化的产业队伍,为此,需要建立起由高等、中等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组成的完整的旅游教育基地,形成学历教育、岗位资历教育和终生教育相结合的旅游教育体系。
6、建立现代科技教育支撑体系。旅游业是集资源、资金、智力于一体的现代文化性、服务性经济政治产业。在已经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发展滞后将会沦为“躯干国家”听“头脑国家”的驱使。因此,只有现代科技教育才是旅游创新的智能动力和旅游强国立国的智力支柱。在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旅游产品设计和组配、旅游产业的经营和管理等各方面,都要广泛采用各个学科领域的世界先进成果,使旅游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之一。例如,像现代一些大型旅游景区正尝试开发门票卡,实行门票形式的自动化管理,这就需要招聘专业技术人员。为此,必须建成一批各有特色、门类齐全、世界先进的旅游院校与科研院所,使之成为培养旅游人才的摇篮和科技创新的基地。
7、开展以可持续旅游为战略指导的和谐旅游。一是各个旅游企业内部都要和谐发展,二是旅游产业结构要和谐发展,三是旅游业和整个社会要和谐发展。[1]也就是说,开展和谐旅游就要做到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一跟红线贯穿到旅游业发展的始终和各个方面;规划的科学编制和切实实施,资源的严格保护和适度利用,生态旅游产品的精心设计和有序开发,绿色饭店和绿色餐饮的推广,自然能源的充分利用和消费用品的节约使用,以人为本的服务和天人和一理念的结合,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的友好交流,旅游者与服务者的互相尊重,管理者与员工群的亲切融合,使人民在旅游这一文明、健康、高尚的生活方式中深切感受和享受到自然界内部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使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质量在信息时代迈向新的高度。[7]
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旅游业已经步入新世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中国,一定能以奇特独有的资源,多姿多彩的旅游产品,独具东方风范的旅游服务,当之无愧地通过国内旅游业的强大而迈入世界旅游强国之列!
参考文献:
[1]夏林根,小议“和谐旅游”,旅游学刊2005年第5期,第9页。
[2]陈志国“从阳朔现象”看多元文化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第52页。
[3]罗明义,旅游经济学——论方法案例,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20页。
[4]王艳平,思维创新——旅游研究者的必备能力,旅游学刊2005年第5期,第6页。
[5]中国国家旅游局统计资料,2005年全国旅游院校基本情况。
[6]梁文生,“十一五”中国旅游发展的战略调整期,旅游调研2006年第.2期,第16页。
[7]王兴斌,中国旅游客源概况,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4页。
[8]林南枝,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