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年前的英国诗人丁尼生曾经说过:“这个伟大的世界永远旋转,不断地改变陈规。”推陈出新对于足球同样重要,自从1863年足球规则第一次确立以来,便在不断修正着,为的就是更符合运动发展的需要。在2016年最引人关注的一个改变,当属引入“视频回放”功能辅助裁判执法,这能否在足球历史上留下划时代的一笔?
不再有魅力的误判
“误判是比赛的一部分”,这句话曾经在很长时间里被人所推崇。诚然世上万物不可能十全十美,遗憾永远比完美更有讨论价值,但随着足球赛事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外界的“容忍度”也相应降低,人们希望足球比赛掺杂的错误和人为因素越来越少,这也导致了新规的出台。就好像当年的赫斯特悬案以及南非世界杯上的兰帕德奇冤,终于促使门线技术及底线裁判的推出一样,几乎每场比赛都会出现越位判罚,而由于主裁判视角所限,判罚的唯一标准几乎就是来自边裁。不过就算站在场边,想要在越位发生的一瞬间准确做出判断,这样的难度也不小。为了防止裁判组对场上情况的“漏看”,在2016年3月FIFA年会上正式通过了关于视频助理裁判的引进。在以下四种关键情形中,便可以引进录像助理裁判帮助判断:判定进球是否有效(主要在于是否有犯规行为获利)、判定是否该判点球、是否该出示红牌、是否对犯规球员辨识错误(来源于著名的指张伯伦为吉布斯事件,简称吉布斯条款),也就是黄牌或红牌给错人的问题。出现以上情况时,场边的录像助理裁判应该主动提醒主裁。另外一点很重要的是,并非所有判罚都可以援引录像裁判。在录像回放功能推出的同时,IFAB(国际足协理事会International Football Association Board)还通过了一系列足球新规,对以往的规则一共进行了93处更新和修改。
“我觉得我们不能对未来、对科技闭上眼睛(回避)”,FIFA主席因凡蒂诺上任后就大胆放弃了普拉蒂尼等“守旧派”对录像回放技术的抵制态度,转而积极求变。这项新规从2016年6月1日起实行,而先于欧洲杯开幕的百年美洲杯正好成为新规的尝鲜地,但效果却并不算好。在巴西和秘鲁的小组赛生死战的第75分钟,秘鲁球员鲁伊迪亚斯在距球门不到3米处用右大腿将球撞进球网,巴西门将阿利森向裁判投诉对手进球是手球犯规,双方球员围住主裁,裁判则与第四官员沟通,通过录像回放观看。慢鏡回放显示,鲁伊迪亚斯明显用手将球打进,但经过将近4分钟研究之后,当值主裁仍旧认定进球有效。或许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太多的勇气,裁判组没有改变最初的判断。
直到去年9月22日的荷兰杯比赛中,回放技术才开始闪光,在阿贾克斯对阵威廉二世的比赛中,客队卡利在中场用一次亮鞋底的动作直接踹到了舍内的脚踝,当值主裁的第一反应是亮出了黄牌。然而视频裁判及时通过耳机联系到主裁,后者叫回卡利,将他红牌罚下。而在年底的世俱杯上,视频回放被大范围应用。在鹿岛鹿角与国民竞技的半决赛第33分钟,国民后卫在禁区内防守犯规,当值主裁并没表示,不过在录像技术的帮助下,第四官员通过传声器向主裁判传达了这一信息,主裁判看完回复后果断判罚点球,鹿岛鹿角也成为了录像回放技术的第一个受益者。另一场半决赛也出现了相似的场景,就在皇马与墨西哥美洲队比赛即将结束前,替补出场的J罗送出妙传,C罗反越位突入禁区右肋后斜射破门。正当C罗与队友们一起庆祝时,主裁判卡塞雷斯却示意进球无效,并且做出了越位的手势。不过,他似乎对自己的判罚并不肯定,要求录像助理裁判观看视频后做出进球是否有效的决定。当墨西哥美洲门将穆尼奥斯准备开出后场任意球时,卡塞雷斯改变了自己的判罚,确定C罗进球有效,他的这一决定显然让墨西哥美洲球员感到不满。看到主裁判将皮球放在中圈之后,皇马球员也有些迷惑,进球失而复得的C罗也只能无奈地摇了摇头。慢镜头显示,在J罗直传时,C罗并不越位,而且助理裁判也没有示意皇马前锋越位。这个进球对C罗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既是新科世界足球先生俱乐部生涯的第500球,也是他首次为皇马在世俱杯上破门。世俱杯两场半决赛,视频回放技术都帮助主裁判做出了关键而正确的判罚,这让国际足联更加肯定了这一次的尝试,“这次判罚证明主裁判和助理裁判之间的视频通信技术是行之有效的,而裁判做出正确判罚证明这项技术会带来帮助。”然而,在追求绝对正确的同时,争议也随之而来。
正义大于观赏性?
视频回放成为了一个放大镜,他还原了球场视觉的本真,犀利地观察赛场上的每一个细节,极大地扩展了裁判对比赛的观察范围,特别是对无球状态下的犯规行为。有了球场内数十个高清机位的捕捉,场上22个人的任何小动作都无所遁形,这对于球员本身就是一种约束:要把注意力放到比赛本身,不要再想着在裁判身后报复对手了,里杰卡尔德的口水事件想必不会再重演,西穆尼奇也不会再身背两张黄牌依旧留在场上。但另一方面规则的界线则需要更加清晰明了、足以服众。其实关于足球是否应该引入视频回放的技术的讨论,持续的时间甚至比底线裁判要更久。在后者广泛投入使用之前,只有在出现重大门线悬案时才会被人提及,但是视频回放则不同,球员、教练甚至球迷对这项技术的需求范围更广。足球比赛常规时间90分钟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除了进球之外,还有大量可能产生争议的节点,视频回放技术的出现必然会影响足球比赛原本应有的流畅性,这一点令人难以接受。虽然“占了便宜”,但皇马主帅齐达内仍不认为这项技术是必要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去适应国际足联的决定,但我有自己的看法。这次判罚让人非常迷惑。这种技术还需要提高,这是最重要的。今天做出了正确的判罚,但C罗看起来就没有越位。”而皇马中场莫德里奇更是直陈,看录像的暂停打乱了比赛的节奏,“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这是全新的技术,我不喜欢,这让我们非常困惑,我希望这样的规则不会继续下去。对我来说,这可不是足球,我不喜欢,我们必须专注于比赛,这样的感觉并不好。”
显然,视频回放的出现,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公平公正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副作用”,首当其冲的是裁判会先于场上球员受到影响。一旦比赛执法者收到提示,决定跑去场边观看回放,那么所有人都会知道场上犯规和争议的全部事实,维持比赛的公平公正固然是执法者的天职,但如何保证比赛的流畅性和观赏性也是一门艺术。人们常说,一名优秀的裁判在比赛中最好的表现就是让观众忘记他的存在,这不代表裁判不作为,而是将比赛局面控制在自己手中,尽量不影响比赛的流畅性。被高科技支配的主裁如何才能在绝对公平与比赛本身质量之间掌握平衡,无疑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其次,裁判的权威性如何确保。在传统观念中,黑衣法官拥有对判罚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威,但在今后出现这样的争议时刻时,裁判的“出尔反尔”可能会更加普遍,这会不会动摇裁判在球场上的权威呢?第三,判定的标准如何严控。从禁区内争议犯规发生到改判点球,中间往往会经过数分钟的时间,有理由这样怀疑:假如一名球员的犯规行为最终被改判为红牌,那么他在视频回放前所作出的所有行为(如进球或被换下等),及因此带来的结果如何追溯?更何况,足球比赛在常规时间外设立了伤停补时,为的就是从一定程度上对因为不同原因造成的死球进行补偿。在加入视频回放之后,对于动辄补时六到八分钟的英超比赛可能又要“延时”了。诸如此类细枝末节的问题,就只有在接下来的比赛过程中继续寻找答案了。事实上,足球规则的每一次修改或多或少都会引起一些争议,新规能否延续下去,必然要看其与足球客观规律顺应还是相冲突。
不再有魅力的误判
“误判是比赛的一部分”,这句话曾经在很长时间里被人所推崇。诚然世上万物不可能十全十美,遗憾永远比完美更有讨论价值,但随着足球赛事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外界的“容忍度”也相应降低,人们希望足球比赛掺杂的错误和人为因素越来越少,这也导致了新规的出台。就好像当年的赫斯特悬案以及南非世界杯上的兰帕德奇冤,终于促使门线技术及底线裁判的推出一样,几乎每场比赛都会出现越位判罚,而由于主裁判视角所限,判罚的唯一标准几乎就是来自边裁。不过就算站在场边,想要在越位发生的一瞬间准确做出判断,这样的难度也不小。为了防止裁判组对场上情况的“漏看”,在2016年3月FIFA年会上正式通过了关于视频助理裁判的引进。在以下四种关键情形中,便可以引进录像助理裁判帮助判断:判定进球是否有效(主要在于是否有犯规行为获利)、判定是否该判点球、是否该出示红牌、是否对犯规球员辨识错误(来源于著名的指张伯伦为吉布斯事件,简称吉布斯条款),也就是黄牌或红牌给错人的问题。出现以上情况时,场边的录像助理裁判应该主动提醒主裁。另外一点很重要的是,并非所有判罚都可以援引录像裁判。在录像回放功能推出的同时,IFAB(国际足协理事会International Football Association Board)还通过了一系列足球新规,对以往的规则一共进行了93处更新和修改。
“我觉得我们不能对未来、对科技闭上眼睛(回避)”,FIFA主席因凡蒂诺上任后就大胆放弃了普拉蒂尼等“守旧派”对录像回放技术的抵制态度,转而积极求变。这项新规从2016年6月1日起实行,而先于欧洲杯开幕的百年美洲杯正好成为新规的尝鲜地,但效果却并不算好。在巴西和秘鲁的小组赛生死战的第75分钟,秘鲁球员鲁伊迪亚斯在距球门不到3米处用右大腿将球撞进球网,巴西门将阿利森向裁判投诉对手进球是手球犯规,双方球员围住主裁,裁判则与第四官员沟通,通过录像回放观看。慢鏡回放显示,鲁伊迪亚斯明显用手将球打进,但经过将近4分钟研究之后,当值主裁仍旧认定进球有效。或许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太多的勇气,裁判组没有改变最初的判断。
直到去年9月22日的荷兰杯比赛中,回放技术才开始闪光,在阿贾克斯对阵威廉二世的比赛中,客队卡利在中场用一次亮鞋底的动作直接踹到了舍内的脚踝,当值主裁的第一反应是亮出了黄牌。然而视频裁判及时通过耳机联系到主裁,后者叫回卡利,将他红牌罚下。而在年底的世俱杯上,视频回放被大范围应用。在鹿岛鹿角与国民竞技的半决赛第33分钟,国民后卫在禁区内防守犯规,当值主裁并没表示,不过在录像技术的帮助下,第四官员通过传声器向主裁判传达了这一信息,主裁判看完回复后果断判罚点球,鹿岛鹿角也成为了录像回放技术的第一个受益者。另一场半决赛也出现了相似的场景,就在皇马与墨西哥美洲队比赛即将结束前,替补出场的J罗送出妙传,C罗反越位突入禁区右肋后斜射破门。正当C罗与队友们一起庆祝时,主裁判卡塞雷斯却示意进球无效,并且做出了越位的手势。不过,他似乎对自己的判罚并不肯定,要求录像助理裁判观看视频后做出进球是否有效的决定。当墨西哥美洲门将穆尼奥斯准备开出后场任意球时,卡塞雷斯改变了自己的判罚,确定C罗进球有效,他的这一决定显然让墨西哥美洲球员感到不满。看到主裁判将皮球放在中圈之后,皇马球员也有些迷惑,进球失而复得的C罗也只能无奈地摇了摇头。慢镜头显示,在J罗直传时,C罗并不越位,而且助理裁判也没有示意皇马前锋越位。这个进球对C罗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既是新科世界足球先生俱乐部生涯的第500球,也是他首次为皇马在世俱杯上破门。世俱杯两场半决赛,视频回放技术都帮助主裁判做出了关键而正确的判罚,这让国际足联更加肯定了这一次的尝试,“这次判罚证明主裁判和助理裁判之间的视频通信技术是行之有效的,而裁判做出正确判罚证明这项技术会带来帮助。”然而,在追求绝对正确的同时,争议也随之而来。
正义大于观赏性?
视频回放成为了一个放大镜,他还原了球场视觉的本真,犀利地观察赛场上的每一个细节,极大地扩展了裁判对比赛的观察范围,特别是对无球状态下的犯规行为。有了球场内数十个高清机位的捕捉,场上22个人的任何小动作都无所遁形,这对于球员本身就是一种约束:要把注意力放到比赛本身,不要再想着在裁判身后报复对手了,里杰卡尔德的口水事件想必不会再重演,西穆尼奇也不会再身背两张黄牌依旧留在场上。但另一方面规则的界线则需要更加清晰明了、足以服众。其实关于足球是否应该引入视频回放的技术的讨论,持续的时间甚至比底线裁判要更久。在后者广泛投入使用之前,只有在出现重大门线悬案时才会被人提及,但是视频回放则不同,球员、教练甚至球迷对这项技术的需求范围更广。足球比赛常规时间90分钟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除了进球之外,还有大量可能产生争议的节点,视频回放技术的出现必然会影响足球比赛原本应有的流畅性,这一点令人难以接受。虽然“占了便宜”,但皇马主帅齐达内仍不认为这项技术是必要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去适应国际足联的决定,但我有自己的看法。这次判罚让人非常迷惑。这种技术还需要提高,这是最重要的。今天做出了正确的判罚,但C罗看起来就没有越位。”而皇马中场莫德里奇更是直陈,看录像的暂停打乱了比赛的节奏,“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这是全新的技术,我不喜欢,这让我们非常困惑,我希望这样的规则不会继续下去。对我来说,这可不是足球,我不喜欢,我们必须专注于比赛,这样的感觉并不好。”
显然,视频回放的出现,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公平公正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副作用”,首当其冲的是裁判会先于场上球员受到影响。一旦比赛执法者收到提示,决定跑去场边观看回放,那么所有人都会知道场上犯规和争议的全部事实,维持比赛的公平公正固然是执法者的天职,但如何保证比赛的流畅性和观赏性也是一门艺术。人们常说,一名优秀的裁判在比赛中最好的表现就是让观众忘记他的存在,这不代表裁判不作为,而是将比赛局面控制在自己手中,尽量不影响比赛的流畅性。被高科技支配的主裁如何才能在绝对公平与比赛本身质量之间掌握平衡,无疑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其次,裁判的权威性如何确保。在传统观念中,黑衣法官拥有对判罚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威,但在今后出现这样的争议时刻时,裁判的“出尔反尔”可能会更加普遍,这会不会动摇裁判在球场上的权威呢?第三,判定的标准如何严控。从禁区内争议犯规发生到改判点球,中间往往会经过数分钟的时间,有理由这样怀疑:假如一名球员的犯规行为最终被改判为红牌,那么他在视频回放前所作出的所有行为(如进球或被换下等),及因此带来的结果如何追溯?更何况,足球比赛在常规时间外设立了伤停补时,为的就是从一定程度上对因为不同原因造成的死球进行补偿。在加入视频回放之后,对于动辄补时六到八分钟的英超比赛可能又要“延时”了。诸如此类细枝末节的问题,就只有在接下来的比赛过程中继续寻找答案了。事实上,足球规则的每一次修改或多或少都会引起一些争议,新规能否延续下去,必然要看其与足球客观规律顺应还是相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