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通过更新教育理念,转变师生角色,构建民主和谐、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探究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启发探究式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号角也响彻全国,它作为素质教育的延续和内容无疑是我国教育改革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标准,同样也给我们化学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一、转变教师角色,构建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并且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即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之本。教育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换句话说学生的“地位”可谓大大提高,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关系,学生不再是教师“专政”的对象,相反教师成了学生的服务者。可真要完成这种角色的转换对相当数量的教师来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多年形成的教学方式,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的教育思想等都将付诸东流,怎不让人痛心疾首。可面对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也只有一种正确的选择:积极应对,在教改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探究,尽快完成由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到课堂的合作者,由大纲的执行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由疑难问题的解惑者到探究学习的促进者等角色的转变。以便构建民主、和谐、合作的新型关系,因为这种关系,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而且还能够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个别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对学习乏味,也制约着学生的思维,甚至性格。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下面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包括两种含义:即课堂开放和问题开放。课堂开放是将课堂教学定位为互动式课堂,师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批驳,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而又形成共识。问题开放包括问题内容开放和答题形式开放。如:用尽可能多的方法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采用那些方法可以测定不溶于水的气体的体积等问题都是一些开放性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与解答,得到了多种能力的训练。
2.“启发探究式” 教学。采用“启发探究式” 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导入→探究→归纳→应用→总结。教学过程的导入环节就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安排得有艺术性,就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一般来来,新授课可以采用“启发探究式”进行教学。新授课的导入方式很多,如实例式导入,新旧知识类比导入,引趣式导入,设疑式导入等。必须说明的是,导入时要遵循简洁化、科学化和艺术化等原则。
3.“发现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组织交流→鼓励猜想→引导论证→运用结论。这一过程中的主动权在学生手里,引导学生发现、分析、推理,形成知识,满足学生期待,解决实际问题。在运用“发现式”教学时,重点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加强实验教学,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实验教学的过程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最佳途径,教师要将“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观点贯穿在教学中,从而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发散性、综合性等。如:在学生认识了Cl与S的非金属性后,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Cl与S的非金属性强弱;在学生探究浓硫酸(与碳反应)的性质时,可以安排一个实验设计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浓硫酸与碳反应的各种产物。再采用讨论的方式对学生有关上述两个问题设计的实验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得到多种思维品质的训练。
另一方面,新教材中的很多“演示实验”内容都设置成以“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具有发现学习特征的形式呈现,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思想,强调的是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发现、探究、互动与合作。这些都符合科学发现和认知的规律。 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遵循教材的指导思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尽可能用实验来说明问题,实验既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途径,也是突破难点的最好方法。多采用预测性质、实验探索、验证预测、得出结论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指导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形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意识;当实验现象与预测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养成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
四、灵活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课件)包括文字、图形、图片、声、光等。其特点是直观、生动、形象。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把密切联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现代社会问题,体现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直观、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从教师一方面来说,就是要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改变和改进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引导探究和引导评价上。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明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从学生一方面来说,通过自主性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主体能力,塑造主体人格,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性学习。改善自己的心理素质,树立起自尊、自信、自主、自强,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面对新形式,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切实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好务,育好人。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启发探究式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号角也响彻全国,它作为素质教育的延续和内容无疑是我国教育改革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标准,同样也给我们化学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一、转变教师角色,构建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并且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即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之本。教育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换句话说学生的“地位”可谓大大提高,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关系,学生不再是教师“专政”的对象,相反教师成了学生的服务者。可真要完成这种角色的转换对相当数量的教师来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多年形成的教学方式,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的教育思想等都将付诸东流,怎不让人痛心疾首。可面对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也只有一种正确的选择:积极应对,在教改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探究,尽快完成由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到课堂的合作者,由大纲的执行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由疑难问题的解惑者到探究学习的促进者等角色的转变。以便构建民主、和谐、合作的新型关系,因为这种关系,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而且还能够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个别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对学习乏味,也制约着学生的思维,甚至性格。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下面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包括两种含义:即课堂开放和问题开放。课堂开放是将课堂教学定位为互动式课堂,师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批驳,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而又形成共识。问题开放包括问题内容开放和答题形式开放。如:用尽可能多的方法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采用那些方法可以测定不溶于水的气体的体积等问题都是一些开放性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与解答,得到了多种能力的训练。
2.“启发探究式” 教学。采用“启发探究式” 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导入→探究→归纳→应用→总结。教学过程的导入环节就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安排得有艺术性,就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一般来来,新授课可以采用“启发探究式”进行教学。新授课的导入方式很多,如实例式导入,新旧知识类比导入,引趣式导入,设疑式导入等。必须说明的是,导入时要遵循简洁化、科学化和艺术化等原则。
3.“发现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组织交流→鼓励猜想→引导论证→运用结论。这一过程中的主动权在学生手里,引导学生发现、分析、推理,形成知识,满足学生期待,解决实际问题。在运用“发现式”教学时,重点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加强实验教学,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实验教学的过程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最佳途径,教师要将“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观点贯穿在教学中,从而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发散性、综合性等。如:在学生认识了Cl与S的非金属性后,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Cl与S的非金属性强弱;在学生探究浓硫酸(与碳反应)的性质时,可以安排一个实验设计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浓硫酸与碳反应的各种产物。再采用讨论的方式对学生有关上述两个问题设计的实验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得到多种思维品质的训练。
另一方面,新教材中的很多“演示实验”内容都设置成以“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具有发现学习特征的形式呈现,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思想,强调的是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发现、探究、互动与合作。这些都符合科学发现和认知的规律。 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遵循教材的指导思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尽可能用实验来说明问题,实验既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途径,也是突破难点的最好方法。多采用预测性质、实验探索、验证预测、得出结论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指导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形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意识;当实验现象与预测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养成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
四、灵活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课件)包括文字、图形、图片、声、光等。其特点是直观、生动、形象。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把密切联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现代社会问题,体现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直观、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从教师一方面来说,就是要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改变和改进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引导探究和引导评价上。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明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从学生一方面来说,通过自主性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主体能力,塑造主体人格,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性学习。改善自己的心理素质,树立起自尊、自信、自主、自强,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面对新形式,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切实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好务,育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