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40年

来源 :财富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wuyao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如梭,织就一袭名为记忆的缎子,细密的经纬中锁住了似水光阴。以光影为语言的电影,自然也成为时代背景下,社会与经济发展变化的缩影,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怀。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电影也是这段时光忠实的记求者之一。诚然,大多电影并非纯然的纪录片,而是经过剪辑、配乐、演绎等艺术创作的产物,但正如我们常说的那样,“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人们总能从虚构的电影世界中找到现实生活的共鸣。这一次,让我们回眸30位经典华语电影导演与40部最具代表性的华语影片,追忆40年里我们看过的那些电影。
  40年电影故事,几代人光影记忆
  40年,心怀几多梦想……
  40年,寄托几许情怀……
  40年,诉说多少故事……
  当我们细数40年中国电影来时路,往事历历,恍若昨日……
  1980年代
  说起1980年代内地影坛最亮眼的明星,很多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刘晓庆。她的成名作《小花》一改过去我国战争电影的创作模式,以亲情为主线,刻画了三兄妹感人至深的故事,其独特的叙事角度,令当时的观众耳目一新。由李谷一演唱的主题曲《妹妹找哥泪花流》更足传唱至今。之后,1980年代的中国电影艺术创作迎来了一个高峰。
  那是个解放思想的年代。《庐山恋》中的轻轻一吻,在开启中国电影史新篇章的同时,亦寄托着整整一代人的爱与情怀。
  那是个充满理想主义和反思精神的年代。谢晋的“反思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谢飞的《湘女萧萧》《本命年》《香魂女》,通过他们的影片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言。
  那是个积极乐观,又机遇满满的年代。《少林寺》1982年在内地公映时,以一毛的票價,累计票房高达一亿以上;在香港地区创下1616万港币的超高记录,一举打破当地功夫片历史最高卖座记录。这部电影不仅使李连杰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也让很多青少年为少林功夫心醉神迷,以一曲《走四方》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手韩磊就说,自己当年足足看了15遍《少林寺》。
  经历思想的解放,走过历史的反思,1980年代术,中国电影正酝酿着一个所谓“文艺片”的辉煌年代。1998年,张艺谋的《红高粱》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宣告中国电影横扣世界A类电影节的时代即将开始……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后也开始引进了一些外国电影。其中日本电影《追捕》作为第一批引进的国外影片,在当时引发轰动效应,男女老少都争相去观看。时至今日,影片主演高仓健依然是中国观众心目中“硬汉”的代名词。
  【光影记忆】
  J女士,50后,影迷
  以前(国产电影)很保守的,《庐山恋》里头的“荧屏第一吻”当时给我们太大冲击了,女主角张瑜的那些服装也都太漂亮了,而且还有泳装,也是很冲击的,后来知道她在这一部戏里就换了40多套衣服,哪怕现在时装片也没有这样的吧?现在回味起来,算是文艺作品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标志。1991年前后,我去庐山旅游,在庐山电影院里又看了一次《庐山恋》——家电影院里每天都只重复播这个片——那种感动还是在的,可以说是一个传奇。
  张涵予,60后,演员
  当年我看《追捕》不下三四十遍,还在影院里边看边记,最后都能背诵影片伞部的台词,尤其崇拜“医生唐塔”的配音演员邱岳峰。上高中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刚刚成立了国际部译制组,我就毛遂自荐,把从《追捕》那里“偷师”来的成果制成录音带寄过去,就这么开始在中央电视台为译制片配音,一干就干了15年。
  1990年代
  这一时期的上半叶,中国电影延续《红高粱》的势头,在国际上拿奖拿到“手软”。张艺谋《秋菊打官司》(1992年)获威尼斯金狮奖,《大红灯笼高高挂》(1993年)获美国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活着》(1994年)获戛纳评委会大奖;陈凯歌的《霸王别姬》(1993年)获戛纳金棕榈大奖:田壮壮的《蓝风筝》(1993年)获东京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获威尼斯金狮奖……中国导演人才辈出,不断获得世界一流电影节及专业奖项的肯定。不仅中国观众享受到新时期非常多的优秀电影作品,也使中国电影在全球取得了傲人的战绩。
  然而,1995年前后,在新科技、数字革命、新电影制作技术的影响下,世界电影工业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外片强势“入侵”。1995年引进的美国电影《生死时速》,当年在中国拿到1亿元的票房,而那一年那年整个中国市场票房是9亿元,其中中国电影票房才三四个亿。
  其实不光是《生死时速》,相信不少读者还会记得1998年《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内地上映时的“疯狂”景象。宏大的场面与感人至深的故事赚足了票房和眼泪,3.6亿元的票房成绩占当年全国总票房1/3。
  而对当时的境遇,改革势在必行,但究竟怎么改,却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据韩三平回忆,“从1995、1996年,(我们)就开始进行中国电影体制改革。光‘要让全社会资本搞电影’这一句话就折腾了七八年。民营公司能不能拍电影?电影怎么管理?按照计划经济那一套行不行?显然是不行的,所以在寻求改革之路。”
  1997年底,韩三平担任制片人,北影、紫禁城影业等投资,冯小刚导演拍摄的《甲方乙方》在春节档斩获3600万票房,也就此打造出了中国电影“贺岁片”的概念。第二年,内地贺岁片市场的“大热”。陈佩斯、温兆伦主演的《好汉三条半》,冯巩主演的《没事偷着乐》,赵本山主演的《男妇女主任》等十余部贺岁影片都参加了角逐。其中《没事偷着乐》以900万的票房成为这支角逐队伍中的佼佼者,但票房冠军仍然是“冯氏出品”——《不见不散》的全国票房超过《甲方乙方》,高达4000万元。
  一位资深电影评论人指出:“《甲方乙方》的最大贡献不在于票房,而是它从投资开始,就是完全按照商业模式进行运作。”它有着同时期国产影片所没有的浓郁商业化元素:观众喜欢的明星、简单的故事、皆大欢喜的内容和大团圆的结局。导演们看到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在春节前的一段时间,是观众最愿意走进电影院的时间。从此,中国的电影生产也有了工业化制作的印记。   W小姐,80后,影视行业从业者
  我是在二线城市长大,小时候文化生活算不上丰富,《泰坦尼克号》在我记忆中算得上是疯狂。我就感觉突然之间爸妈也好,社区里其他的叔叔阿姨也好,都在讨论《泰坦尼克号》,说是看完了都在哭啊。街头巷尾男女老少,无论会不会外语,也都能哼上两句电影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一时间,音像店里的电影原声带都销售一空了。这在当时那个生活水平下是真的很难想象的。我就很好奇,跟爸妈提出我也想看,爸妈当时还犹豫了一下,但后来还是带我去看了。看了之后我才知道为什么他们会犹豫一下,因为有裸露镜头,我妈还把我眼睛遮住了,现在想想也是很有意思的经历。
  Z先生,80后,影迷
  《甲方乙方》我印象里是在学校操场看的投影,里头那些台词都特逗,什么“我为领袖立过战功”,还有“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而没有房子的婚姻则更不幸福”,当时还不怎么理解后头这句话,单纯觉得好笑,后来要结婚了,面对那么高的房价,想起这句台词就特别“扎心”了(笑)。
  2000年代
  新世纪伊始,中国加入WTO,进口影片进一步提升配额,面对新形势,中国电影管理部门采取了更彻底的产业化改革。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在国家主导下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产物,同样,中国电影产业化也是在相关部门以院线制(发行)和吸引民营资本(生产)为政策推动下完成的。在2000年“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的基础上,2002年6月1日全国首批30条院线正式建立,改变了原有省、市、县三级行政、条块分割的发行放映体制。2003年,在电影生产领域也进一步降低投资门槛,打破体制内生产的封闭状态,吸引更多資金投入。电影产业成为新世纪以来增长最快的文化产业。
  如果说,中国观众和电影人通过《泰坦尼克号》见识到好莱坞大片的威力;那么李安大受西方观众欢迎,并荣膺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华语电影《卧虎藏龙》则让内地影人找到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大片“套路”。2002年,就在《卧虎藏龙》大获成功的二年后,张艺谋拍摄了首部中国古装武侠大片《英雄》,这部获得2.5亿元人民币票房的影片拉开了国产大片的序幕(该片占2003年全年总票房的四分之一)。
  随后陈凯歌的《无极》(2005年)、冯小刚的《夜宴》(2006年)、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2007年)、吴宇森的《赤壁》(2008年)、叶伟信的《叶问》(2008年)、徐克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2010年)《龙门飞甲》(2011年)等投资高、明星汇聚的古装华语大片成为开拓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类型。
  电影产值的激增令人瞠目结舌,韩三平回忆起那段日子,也是感慨万千。“2005年以后,我们拍了一批电影,票房的增长率达到每年平均35%,欣欣向荣,喜气洋洋。这搞得美国人垂头丧气,他们真不知道一个600万美元成本拍的电影能卖到1亿美元的票房,不知道中国观众从根上还是喜欢中国电影。”
  除此之外,市场上还出现另一种主流大片,如《集结号》(2007年)、《建国大业》(2009年)、《风声》(2009年)、《十月围城》(2009年)、《唐山大地震》(2010年)等“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商业大片。这些影片基本是由国有、民营影视公司联合制作完成,从而改变了1980年代以来主旋律主要靠政府投资的生产方式。商业片、主旋律、艺术片三足鼎立的格局开始走向新的整合。
  不过也有从业者指出,此时国内整体的电影创作依然相对低潮。除却电影工业的大环境的不成熟,当时相对落后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对产业发展形成掣肘。多年来活跃在一线的电影记者森月便持这一观点,她表示,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在音乐还有影视领域,盗版问题是非常严重的。而这一问题或是冲击了一部分原创者的创作热情,或是造成从业人员最终迫于生计选择转行,使得整个行业都在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
  G女士,70后,影迷
  我从小住在上海电影译制厂附近,所以对电影是有很深感情的。那时候上译厂还在永嘉路,小的时候自从知道《音乐之声》就是在这里配的,每次路过厂门口,我都还会哼电影里头的歌,什么《雪绒花》啊,《DO RE MI》啊(笑)。
  大概也是因为对电影特别有感情,所以我挺迷恋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感觉的,觉得有“仪式感”。所以虽然有段时间盗版横行,我也还是愿意去电影院看电影。《大腕》《英雄》《无极》等等的,我都是在电影院看的,觉得去上海影城啊,衡山电影院啊,都很时髦的。不过那个时候跟现在是不能比的,可以选择的片子很少,主要还是集中在“贺岁档”,或者一年一度有个国产大片。我感觉大概要从《疯狂的石头》(2006年)开始,国产的小成本电影才有了一点关注度。
  小瞳,80后,传媒工作者
  我们现在一提到21世纪前后10年就会想到盗版啊之类的,盗版当然是不对的,版权意识也是需要增强的,但是不能忽视的一点在于,正是因为那时的“混乱”,让我们接触到了非常非常多的东西,可以说是打开了眼界吧。当时在大学宿舍里,台式机挂着BT、电驴之类的东西,风扇嗡嗡作响,下载国内外一些电影、电视剧。我到现在还记得好不容易把《断背山》跟《蓝宇》“拖”下来了,然后全寝室的女生窝在一起看,看得痛哭流涕。
  2010未完待续
  经过30余年的探索,2010年后的中国市场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时代,电影票房更是一步一跃,取得了骄人的战绩。2010年票房总额突破100亿元,2013年突破200亿元,2015年突破400亿元,据中国国家发改委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559.11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3.45%;国产电影票房为301.04亿元人民币,占票房总额的53.84%。同时,中国电影市场规模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二,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为北美市场的25%,而2017年该数据已达到77.63%。   短短十几年间,中国电影的市场规模扩大了50倍,这是世界电影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事实上,中国电影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影院建设的持续红火。据《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公布的官方数据,2017年中国49条院线共新增影院1435家,影院总量达9446家;新增银幕9597块,总银幕数达到50776块,是2012年的3.87倍(当时仅为1万多块屏幕),稳居全球首位。这一增长在三四线城市尤为明显,人们记忆中消失了一段时间的小镇电影院又回来了,而这也为中国电影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当我们翻看近几年的国产电影,既有像《中国合伙人》《智取威虎山》《老炮儿》《湄公河行动》这样较好又叫座的商业片,也有像《解救吾先生》《心迷宫》《烈日灼心》这类颇有口碑的类型片,更有像《亲爱的》《十二公民》《推拿》《山河故人》这些极具人文关怀的文艺片。而到了2017年,一部票房56.8亿元人民币的《战狼2》则是把国产电影的“好看”推向了一个高峰。在此之前,从未有人想到过,中国人竟能把一部电影看出这个票房。
  《战狼2》之后,国产电影不断发力,票房连奏凯歌——《羞羞的铁拳》22亿,《前任3》近20亿,《红海行动》超36亿,《唐人街探案2》近34亿,《捉妖记2》22亿……其中,后三部影片的联合“作战”,更是使得中国电影内地市场2018年2月票房突破100亿大关,创中国影史新纪录,成就了“史上最强春节档”,也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迈上了新的台阶。
  “从来只有偷懒的创作者,而观众的尝鲜意愿从来不会偷懒。只要讲好了故事、有了靠谱的制作,无论什么题材和类型,都会受到一波观众的追捧。”自媒体影评号“她影”主理人李箫这样说。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英国文学家狄更斯以此为工业革命发生后的那段岁月注脚,而这一番话或许也适用于那时的中国电影。庞大的市场吸引众多资本涌入,然而一部分不熟悉电影制作规律,只想捞一票的“热钱”也催生了一些乱象。一方面是以《天机·富春山居图》(2013年)为代表的一批“烂片”横空出世,挑战观众的审美底线;另一方面,因改编自同名小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3年)斩获当年度内地票房第三名的好成绩,继而催生了中国影视圈的IP潮,大量投资方对其盲目跟风模仿,这些粗制滥造的同类型影片导致了中国电影市场爱情片与青春片的长期低迷。
  在森月看来,热钱带来的并非只有乱象,它们也为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烂片)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也是一种尝试。虽然烂片依然存在,但这几年总体来说,电影观众会觉得好看的国产电影变多了。”
  类型丰富的电影市场可催化成熟的电影观众与多元的电影审美,去年的大陆电影市场似乎印证了这一观点。因为去年国内文艺片的声音似乎较往年更为响亮,像《冈波仁齐》《嘉年华》都引发了极大的关注与讨论。森月觉得,它们的成功不仅是电影观众走向成熟的标志,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我国的独立电影、文艺电影脱下了“高冷”的外衣,开始懂得“包装”和营销了。
  李箫则进一步提出了中国电影进入“万花筒时代”的观点。她表示:“这几年主流电影创作的核心驱动力相对来说更复杂,商业、人文、作者的自我表达与社会所宣扬主流价值观等因素相互交叉影响,很难说有一个能把其它声音都盖过去的非常响亮的表达诉求。”
  在李箫看来,中国电影历经人性解放(《庐山恋》)—社会反思(《疯狂的代价》)—导演的个人表达(《阳光灿烂的日子》)—大明星大制作(《英雄》)—流量时代(《小时代》)后,已经进入了一个混沌而多元的时期。在过去的几个时期,总能找出相对应的代表作,但在百家争鸣的当下,观众也好,影评人也好,似乎都很难找出一部能为这个时代“代言”的影片了。不过她觉得“这样挺好的”,“过分整齐的方向,在任何艺术创作领域,都是在扼杀想象力。”
  T小姐,80后,影迷
  2012~2015年那會,我正谈恋爱,那每次约会都要去看电影,所以那段时间我几乎是把院线上所有的电影都看了个遍。印象里那几年的确出了特别多的烂片,像《小时代》《富春山居图》《四大名捕》《撒娇女人最好命》《澳门风云》《九层妖塔》之类的,就算有周润发、周迅这类演技过硬的演员在,电影本身也让人一言难尽。
  不过,也正是那段时间,国产电影的类型丰富了,值得看的国产片也漫慢多了起来。“我大学时候,每年能让人记住的国产片也就那么一两部,比如《风声》《金陵十三钗》,像《钢的琴》那类文艺片更是少之又少,几乎是就是没有市场,但是2013年开始,在烂片集中的同时,好片的数量也多起来了。
  Pan,90后,游戏行业从业者
  可能是因为我一直比较热衷好莱坞那种大场面的商业片,所以其实以前除了对吴宇森那些枪战片之外,我对华语电影是没什么兴趣的,但是这几年觉得国产电影无论从特效还是场景上都在向外国大片靠拢了。因为我是做游戏的嘛,比较关注画面跟特效,之前陈坤跟黄渤的《寻龙诀》,特效太帅了,尤其片尾。《战狼2》跟《红海行动》我也都在电影院刷了5、6遍,感觉特别燃!
  有一种记忆,叫做香港电影
  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香港电影在世界电影之林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电影的繁荣也曾经为香港的经济与文化涂抹了一层令人艳慕的亮色。作为中国电影的一部分,香港电影在20世纪下半叶一度遥遥领先于内地,如今,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已经高度融合,共同促进了中国电影的突飞猛进。
  作为华语电影重要的窗口,香港素有“东方好莱坞”的美名。《精武门》《英雄本色》《阿飞正传》等一大批杰出代表作,不仅给香港民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而且也让广大内地观众至今记忆犹新,成龙、周星驰、周润发等一批香港影星更是活跃在香港和内地电影艺术舞台上的“常青树”,哪怕是已经淡出影坛的林青霞、王祖贤、张曼玉,也是一代人心目中永远的梦中情人……但它地位的奠定,邵逸夫是个不能跳过的名字。他的“邵氏电影”在华语电影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邵氏”全名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创立于50年代,在60年代中成长为香港雄霸一方的电影王国,几乎是独占天下。邵氏兄弟做生意的气魄与胆识过人,是其成为香港电影王国主要原因;而邵氏当时拍摄的彩色古装大片與粤剧电影,不仅令邵氏财源广进,也为当时的华语电影界融入了一番新气象。
  上世纪70年代是香港本土文化的重要转折点,随社会和经济的发展,70年代的香港电影趋向多元和本土。承接60年代中期的凌厉气势,邵氏在70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电影业占着领导的地位,拥有东南亚电影王国的美誉,出品了大量国语武打片,大导演如楚原、张彻及刘家良等都以熟悉的刀剑光影和拳脚功夫为创作。
  此时,李小龙配合着邹文怀的嘉禾电影公司的崛起,在70年代初叱吒一时。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年)到之后两年间拍摄的《精武门》及《猛龙过江》令李小龙进军国际影坛,创造出香港电影事业的神话。
  邵氏与嘉禾的创作品味令当时的香港电影刚强无比,其中张彻的电影更造就了偶像级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龙、傅声等。1979年的《英雄无泪》就是当年邵氏最卖座的功夫片之一。
  进入1980年代,相比重新启航的内地电影人,香港地区当时正告别1970年代以功夫片为代表的繁荣岁月。迎来的既有许鞍华这样的“新浪潮”代表,又有一大批崭露头角的新导演,其中就有日后叱咤江湖的吴宇森和徐克,他们在1980年代的代表作《英雄本色》和《新蜀山剑侠》都成为经典。
  到了1990年代,内地电影于阵痛中摸索求变的同时,香港电影也遭遇了挫折。1990年代的香港,卖座保证是“双周一成”(周润发、周星驰及成龙)。人才方面,王家卫(《旺角卡门》)、关锦鹏(《胭脂扣》)、陈嘉上(《小男人周记》)等新一代导演也都展现出了自己的风格与能力。不仅如此,张曼玉、王家卫等香港电影人还先后在柏林、戛纳等国际影展中获奖,香港电影渐受国际影坛重视。但是到了1990年代中期,港产片同样不敌好莱坞大制作,票房连连下挫。《侏罗纪公园》在1993年创下6000万港币票房,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更狂揽1.1亿港币,攀上票房冠军宝座。市场的落寞也导致了电影人才的外流,吴宇森、唐季礼、袁和平、周润发、成龙、杨紫琼等著名导演及演员都纷纷前往好莱坞发展。
  令香港电影风光不再的一大原因是盗版问题。1980年代录影带市场兴起已经令电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1990年代后期,盗版VCD更为香港电影市道带来了重击。海关逐渐加强扫荡,才使盗版VCD活动略为收敛。
  19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特别行政区首长董建华先生首次在《施政报告》中提到香港电影,并拨出一亿港元开发电影科技及接受资助申请,为香港电影人找回了些许安慰,更把后来几届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搞得有声有色。
  迈入新世纪,相比连创票房新高的内地电影市场,2000年代的香港电影却是阴云满布。周星驰、周润发、成龙的“余威”仍在,但因产出减少、转战内地等原因,在香港电影市场的影响力已不可同日而语。《无间道》(2002年)的风光也只是昙花一现。
  2003年可以说是香港电影业最黑暗的一年。不仅经济继续低迷,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毒爆发,使许多剧场和戏院空空如也,电影制作也被迫停顿四个月,最终该年香港总共只拍摄了54部电影。而香港的两位著名歌手兼演员张国荣(46岁)和梅艳芳(40岁)的英年早逝,更是对香港电影业雪上加霜。
  不过2003年到2004年间,中国内地开放了外资、国营、民营电影公司间的合作,除了签署CEPA(《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包括《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吸引港澳电影人纷纷北上合拍之外,还与多国政府签署了《电影合作拍摄协议》。此后,以《无间道Ⅲ:终极无间》《功夫之王》《窃听风云》为代表的大批合拍片不断涌现,吹响了中国电影市场“合流”的号角。
  此后十余年问,内地与香港地区电影人的结合前所未有的紧密。以文化贸易为研究方向的经济学博士罗立彬指出:在寻求更大市场的过程中,香港电影人体现出了极为强大的适应能力。回顾近几年中国大陆市场上的“国产片”,有大量的香港电影人参与并融入其中,其中陈可辛导演因为拍摄了《中国合伙人》《亲爱的》等电影,被认为“比大陆导演还大陆化”,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也被认为是其顺应大陆市场需求的成功作品。
  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观点:香港电影市场地位的变化很可能可以赋予它新的功能和定位。在他看来,随着香港和大陆电影市场对比的变化,香港电影市场已经从当年的“华语电影主流市场”变为“小众市场”,这使其在整个华语电影格局中发生变化。比如有媒体评论称,如今的香港成为了“无法北上的留守导演们拿来练手的好平台”。香港自由的创作环境有可能使其成为创新商业类型片甚至艺术片的试验场,并与内地这个巨大的市场规模所形成的优势相结合,形成合力。逐渐形成“香港出创意,内地出市场”的格局,一起生产出既有创意又有技术的高质量的华语电影。近几年,由香港电影导演执导的《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的成功,或许是这一观点的最好印证。
  华语电影导演30年30位导演
  回顾中国电影40年,大多数读者都会有无法忘怀的明星,而在明星背后的导演,可能更能代表电影工业的记忆。《看电影》杂志近日评选出了1990年以来30位最有影响力的中国电影导演,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李安、张艺谋、吴宇森。
  据悉,这份榜单是根据“1990年至2017年问,上映的所有华语影片进行综合排名,综合了票房指数、奖项指数、工业指数(包含行业贡献、市场价值、口碑等)多重维度进行考量,旨在评选出对华语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做出突出贡献的电影人。
  那么榜单又为什么是从1990年算起呢?对此三木表示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首先1990年之前的数据在统计上会有很大的障碍,因为之前的数据有相当一部分是缺失的。如果统计到1990年之前,有些数据是不准确的。其次,1990年也是中国大陆地区电影兴起的一个时期,虽然我们都把2000年作为商业市场的开端,但其实1990年开始,中国大陆已经有一些商业电影在不断地涌现。所以最后把1990年设为起始点也是考虑了这些多方面的问题,而且恰巧可以反映现在活跃的这批创作人员的状态。从这批导演的创作中,作为普通观众的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华语电影的发展脉络。   前三甲
  ——国际视野、商业与文艺的融合——
  作为榜单的前三甲,李安、张艺谋、吴宇森皆是兼具商业与文艺,同时具有国际视野的“世界级”导演。他们都获得过国际奖项的认可,拍过合拍片或独立执导过国外影片,在电影艺术成就上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且在票房、奖项、工业三个指数上均无太大短板。
  不过看似更为“国际化”的李安,虽然以93.09的总分遥遥领先于一众回顾中国电影40年,大多数读者都会有无法忘怀的明星,而在明星背后的导演,可能更能代表电影工业的记忆。《看电影》杂志近日评选出了1990年以来30位最有影响力的中国电影导演,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李安、张艺谋、吴宇森。
  香港导演占据“半壁江山”
  ——“转型做旧重要——
  在TOP30的排名中,中国香港导演共有14位,占了将近一半的名额。这与90年代港片繁荣不无关联。这些来自香港地区的导演,不仅在近30年对华语电影票房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时至今日,依旧在对中国内地商业片产生着巨大影响。其中,徐克、周星驰、王晶均排名在前10的位置。可以看出当今华语电影市场对转型后香港电影人的认可与接纳。
  周星驰不仅是上世纪90年代香港喜剧的金字招牌,更是在2016年,凭借一部《美人鱼》把华语电影带向了30亿票房时代。
  凭借《龙门飞甲》开启3D武侠,徐克对技术的运用,也让他不仅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更收获了84.29的工业指数。
  “高产”的王晶,作品数量和票房指数都是第一。近年来的《澳门风云》系列、《追龙》等,票房也从未掉下过5亿。
  既然有对中国内地市场迎头赶上的香港地区导演,也必然有“转型”不那么“成功”的导演。
  作为唯一一位入榜的女性导演,许鞍华高达93.36的奖项指数甚至超过李安。但2.4的票房指数,《明月几时有》、《黄金时代》几千万的内地票房成绩,似乎也证明了文艺片在中国内地市场受众实在有限。
  关锦鹏在近10年鲜有电影作品出现,《蓝宇》是他留给内地电影观众,最近的记忆。
  尔冬升虽一直在拍片,但产量不高,平凡的票房成绩也很难与其他导演一较高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林超贤,《红海行动》35亿票房和极佳口碑的巨大成功,相信能让他在今后的历史导演榜中,收获更有利的位置。
  清新文艺的“台湾帮”
  ——新血不足,面临断层——
  在历史TOP30導演名单中,来自中国台湾的导演仅占到4位——李安、侯孝贤、蔡明亮、杨德昌,且都是上世纪40~50年代生人。
  除了各项指数都非常优秀的李安,其他三位导演无一例外在票房指数上有巨大短板。但奖项指数与票房指数高达几十倍、几百倍的差距,也正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他们极高的艺术价值,把他们拉到了第10~20的排名区间。
  作为TOP30导演中唯一一位已经不在人世的导演,杨德昌为华语影坛带来的巨大贡献,无论过去多少年都是难以磨灭的。如果杨导没有在十年前遗憾离世,而是不断有佳作出新的话,相信他33.2的奖项指数必定会翻好几倍,排名也会上升不少。
  国籍马来西亚,却在台湾拍电影的蔡明亮,是榜单中十分特别的存在。尽管0.02的票房指数已排在了百位之后,但融合了多种地域文化、极具个人特色的他,不但深受国际电影奖项的喜爱,在国内外也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
  相比大陆电影人不断涌入的新鲜血液,台湾地区电影的巨大年龄断层,也是越来越严峻的现实问题。
  文艺片难敌商业巨制
  ——却在以另一种方式反哺——
  许鞍华拍《黄金时代》投资7000万元人民币,侯孝贤拍《刺客聂隐娘》投资9000万元人民币。资本的涌入,验证了内地文艺片市场庞大的发展空间。但两部影片5000万和6500万的票房的事实却证明,相比文艺范儿的商业片,纯类型片更受到主流观影群体的认可。如果仅凭奖项指数和工业指数,两位导演的排名能更靠前。但票房指数,则把二人拉到了榜单的第7位和第10位。 文艺片想要达到多元化和商业化,必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也有这样的一批电影人,正在用文艺片在海外市场的良好发行,反哺着华语电影。
  票房指数0.48的贾樟柯,尤其深受国际电影奖项和欧洲观众的喜爱。《山河故人》虽在内地只有3000多万的票房成绩,却在法国、捷克、波兰、葡萄牙、挪威、冰岛、瑞士等多个国家上映,把中国电影传播到更多看不到的远方。
  虽然难以用数字量化,但这种华语电影人在全球范围内做出的巨大贡献,必定会被时间记录在册。
  “年年轻”的内地影人
  ——带领华语电影走向多元——
  在历史TOP30导演名单中,70后导演共有6位,占了总人数的五分之一。而这6位导演,吴京、贾樟柯、宁浩、徐峥、乌尔善、陆川,无一例外都是中国内地的优秀影人。相比更掌握话语权的50后、60后导演,这批“正年轻”的70后导演,正在多元化地发展着华语电影,不断刷新着纪录,创造着更多可能。
  仅有3部导演作品的吴京,凭借《战狼2》的56亿票房,不但刷新了内地票房纪录,更拉动了3.4的奖项指数,将总排名提升至榜单第15位。
  反观20多年只拍过6部影片的姜文,与高达8532业指数形成强烈反差的,则是他25.26的票房指数。
  与吴京类似的还有徐峥,同样是演员转行导演,同样是凭借《泰囧》、《港囧》优异的票房成绩跻身“十亿导演俱乐部”。不过工业指数高达70.71的徐峥,相信未来在奖项指数上,必定会实现零的突破。
  宁浩、乌尔善、陆川都是兼顾票房与奖项的成功商业片导演,他们正身体力行地将内地类型片推向更精品、更具电影工业价值的位置。
  六大民营电影公司,谁主影业沉浮?
  2017年的最后一天,大盘单日票房突破5亿元人民币,最终的市场总票房定格在559亿元,较去年增长100亿有余,全年涨幅超过20%,电影人喜上眉梢。过去的一年,对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92部,其中国产电影5l部;这一年,国产电影《战狼2》以56.83亿元票房和1.6亿观影人次创造了多项市场纪录;这一年,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地位更加巩固,成为全球电影市场增长的主引擎。   除开数据带来的震撼,电影行业格局也产生着新的变化——以第一梯队的六大民营电影公司为例,2016年表现不良的万达和华谊,2017又重新回到了高位;而前几年因摸准了市场需求而风生水起的光线、乐视,2017年就相对显得滑落了。影业江湖风起云涌,而这背后的驱动力,亦与观众喜好和审美变化息息相关。有高关注度,但是口碑普遍糟烂的明星导演作、热门IP改编作、青春片等,在顺应了这几年影市的野蛮增长后开始退热。
  谁又会是下一个王者,尚且不置可否,但我们始终相信,好电影的战场正热血重燃!万达
  一线电影公司中,2017年在总量上表现最突出的是万达影视。其参与出品和联合出品的电影多达25部,累计总票房近144亿元,可谓历年之最,也是所有电影公司里最高的。这些电影中囊括了《西游伏妖篇》、《战狼2》、《羞羞的铁拳》等超级卖座国产片,也包括了《神奇女侠》、《蓝精灵3》这样的好莱坞大片,以及《英伦对决》这样的中美合拍片。
  万达影视成立于2009年,真正做电影则是在2011年前后。2014年取得突破性成长,参投了《北京爱情故事》、《催眠大师》等8部卖座片。2015年达到阶段性巅峰,主投的《寻龙诀》《夏洛特烦恼》《煎饼侠》《唐人街探案》《滚蛋吧!肿瘤君》部部大卖,总票房在所有民营电影公司里遥遥领先。2016年,从抛物线顶端落下,参投的6部国产片只有《火锅英雄》和《追凶者也》票房过亿。2017年,万达又重新站回了高位。
  虽说万达参与电影的总票房最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一定是赚的最多的。每部电影的最终收益,要看它所占的投资比例。比如《战狼2》,主要出品方有6家,联合出品方有8家,占最大头的是吴京自己的登峰国际和制片人吕建民的春秋时代,而像万达这样的联合出品方,拿到的投资比例可能很低了,最后的分成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在万达2017年的片单中,除了《记忆大师》《解忧杂货店》等9部影片是自家主控外,其余多数卖座片都只是以加磅投资的方式参与。
  与此同时,万达的影视布局仍在继续——2016年2月,万达影视+传奇影业准备打包上市之前,曾以350亿元的估值募资100亿元,并承诺如果1年内上市不成功,万达将回购这部分股份,并给予15%的回报率。2017年1月23日,万达集团旗下院线美国AMC宣布以9.3亿美元并购北欧最大院线北欧院线集团。但事实上,万达院线在2016年2月、2017年7月3日两次停牌宣布重组,前一次因传奇影业终止重组,第二次则是至今尚未复牌。
  尽管如此,王健林依然将电影业务看作是万达的未来。“影视产业要继续保持高增长,补上内容短板,实现企业中长期目标。”2018年会上,王健林对影视提出了新目标。从万达抛售海内外重资产的举措,亦不难看出其转型轻资产和影视服务业的决心。房子可以卖,但是影视公司得留着。
  今年,万达的《唐人街探案2》在春节档获得开门红,接下来的项目中不光包括《西域列王纪》、《斗破苍穹》等超级IP项目,还《寻龙诀2》这样备受期待的系列电影。
  博纳
  博纳影业集团是国内第一家获得国家发行牌照的民营影视公司,也是内地最早接触并吸收西方电影工业化运作模式的企业。自公司成立以来,已经出品发行了200多部电影,累计票房接近200亿元。公司以电影发行营销为核心竞争力,出品发行影片数量连续十余年名列全国第一、出品发行影片票房占比始终位列国内民营电影公司前三甲。
  2012~2016年,博纳影业主导或参与发行的国产影片和协助推广的进口影片共计53部,共实现票房近120亿元。近年来,投资拍摄了《智取威虎山》《一代宗师》《龙门飞甲》《桃姐》《激战》《扫毒》,《澳门风云》系列、《窃听风云》系列,《十月围城》《烈日灼心》《我是路人甲》《新娘大作战》《湄公河行动》《三少爷的剑》等多种类型影片,先后在中外各大电影节荣获了近200个重要奖项,获奖数量在中国民营电影公司中始终位居第一。
  总体来说,博纳多年的业绩都比较稳定,总票房一直保持在中上的位置。同时博纳也是几大公司中特色最鲜明的一家,就是跟香港导演及公司合作非常紧密。
  2017年,博纳参与出品的十一部电影中,其中《追龙》《建军大业》《拆弹专家》《狂兽》、《荡寇风云》《明月几时有》六部为香港导演的作品,合作方也几乎囊括了所有香港最有实力的电影公司。
  博纳也是唯一曾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国内电影公司,虽最后选择了退市,但目前正在运作国内A股上市,估值160亿元。在融资过程中,腾讯、阿里巴巴、万达三巨头,都入股成了博纳的股东。于冬的预言“电影公司未来都是给BAT打工”似乎正在成为事实。
  谈到未来,于冬透露:“博纳影业平均每年市场份额为8%,最低的时候市场占有率也有6.9%。今年有可能超过11%以上的更高市场预期。我们一季度仅《红海行动》就已经贡献了35个亿,还不算进口片《马戲之王》1亿多元票房。如果今年大盘(全年票房)比去年高100亿元,到650亿元的话,博纳到65亿元是完全有可能的。”
  华谊
  华谊兄弟2017年投资的片子不多,但出了《前任3》和《芳华》这样的爆款,还参与发行了票房黑马《摔跤吧!爸爸》,利润率都非常高。拿《前任3》为例,华谊作为最大投资方和发行方,3000万元制作成本,如果投资占比在30%~70%之间,净收益就至少有2.1~4.9亿。据最新发布的华谊兄弟2017年年报,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影视娱乐板块的营业收入占比较极高,但是能够为华谊兄弟带来利润的仍是其三大业务板块之外的投资业务。2017年全年,华谊兄弟实现营业收入39.46亿元,同比增长12.64%。其中影视娱乐板块营收达到33.74亿元,占其营业收入总比例的85.5%。而品牌授权和实景娱乐的营收仅为2.58亿元,互联网娱乐的收入为3.07亿元。
  事实上,在刚刚步入影视圈的那几年,华谊兄弟的投资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98~1999年,王中军分别以100多万美元、200万美元、600万元,投资了姜文的《鬼子来了》、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以及黄健中的《我的1919》。然而这三部作品中,《鬼子来了》没有通过审查被禁止上映,《荆轲刺秦王》和《我的1919》则票房惨淡。直到遇到冯小刚,华谊兄弟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影片,如《甲方乙方》《大腕》《天下无贼》《夜宴》等,才打算是翻身了,同时也成就了冯小刚在电影行业的地位。因此华谊兄弟近几年的净利润中,显然冯小刚的贡献仍旧不可忽视。   华谊作为最老牌的民营电影公司,一直是行业领头羊,但电影业爆发式增长的这几年,一是没跟上明星新导演、IP改编、青春片、喜剧片这波热潮,二是原来的合作者不少被别的公司挖走,让华谊的战绩相对光线、乐视这些后起者,显得暗淡了一些。
  除此之外,2017年早些时候,华谊兄弟携手工夫影业,以“想象力工业”之名,推出“未来3年5部大片”的超级电影计划。包括《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摸金校尉之九幽将军》《画皮前传》《阴阳师》以及黑泽明遗作《黑色假面》,五大系列提前三年定档,开创华语电影之先河,也彰示了的华谊势在必行的决心。显然,华谊兄弟正走在追随迪士尼超级IP模式的道路上,但此举同样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能静观其变。光线
  去年,与华谊的风光无限形成对比的是风华黯淡的光线。2018年1月29日,光线传媒发布了其2017年业绩预告。根据预告显示,在2017年,光线传媒录得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7.9亿~8.5亿元,下同,相比于2016年同比增长7%~15%。比起之前的增长速度,这份成绩单显然就有些不那么“好看”。
  光线自2012年的爆款《泰囧》起声名大振。此后电影业务进入快速上升通道,《致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分手大师》《爸爸去哪儿》《左耳》《港囧》《恶棍天使》《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大鱼海棠》《美人鱼》等一系列制作紧抓明星导演、力推IP改编,主攻喜剧、爱情、综艺节目衍生、动画,这几大热门题材,以小博大,赚得盆满钵满。再到2016年,其参与出品电影的总票房近60亿,依靠年初的的一部《美人鱼》(34亿票房)便站在了高位,甚至把博纳、华谊这两个老大哥甩在了身后。
  2017年,光线未能及时把握市场变化,依然按老套路出牌,明星导演(王宝强)处女作《大闹天竺》、热门IP改编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心理罪之城市之光》,都因口碑滑铁卢,票房未达预期;《嫌疑人X的献身》虽然刷新了国产犯罪片票房纪录,在豆瓣和猫眼的评分也不错,但终究没能成为现象级的爆款。总结来说,2017年,光线没有一部电影票房过10亿元。不过光线毕竟有着全年15部电影的巨大体量,只要表现稳定可以使得光线的电影业务在2017年度保持盈利,不至亏损。
  今年恰逢光线传媒成立二十周年,在这个大日子里,光线是否能找回自己的运气呢?我们拭目以待。
  嘉映
  随电影市场大势雄起的,还有嘉映影业。嘉映于2012年成立,董事长是覃宏。覃宏多年从事市场运营和影视、媒体投资业务。2003年起,他在电影制作、发行和影院这一产业链中取得成功。为中国电影市场培育了大批骨干力量,扶植培养了如王小帅、杨树鹏、陆川、管虎等一众优秀中青年导演,并在星美影业这一厂牌下输出了《青红》《投名状》《南京!南京!》《爱有来生》《赵氏孤儿》《最爱》《杀生》《王的盛宴》《中国合伙人》《亲爱的》《黄金时代》等多部有文艺情怀的电影,被誉为圈内的金牌制作人。经过几年的蛰伏和准备,想要专注于做电影的覃宏用嘉映这个新厂牌再次亮相,重征娱乐圈。
  覃宏被称为电影业大佬里最有情怀的文艺商人,在顺应市场之余,他也强调,“在顺势的过程中要把握一些原则性的做事方式,我不会丧失我的文化追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嘉映收获颇丰。2016年,嘉映出品的电影有《使徒行者》《铁道飞虎》《七月与安生》,口碑和票房都还不错;2017年数量增长到七部,其中《功夫瑜伽》《绣春刀2》《喜欢你》《妖妖铃》票房可观,文艺片《嘉年华》虽然票房无法与商业片相比,但赢得了极好的口碑,甚至得到了“金马奖”的肯定。
  近年来,嘉映影业的业绩增长状况也是相当亮眼。截至2017年3月31日止的三个财年,其收入分别约为1.71亿港元、1.78亿港元及2.05亿港元。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持续保持着收入增长,嘉映现金流短缺的问题依旧显著——2016财年和2017财年的经营现金净额为负数,分别约为-1.48亿元和-851.8万元,2017财年亏损约4959.4万元。
  2018年,嘉映手上有《大世界》《为你写诗》《英格力士》等至少6部电影的储备,其实不乏知名导演的新作。与此同时,2017年起便有嘉映正欲在港上市的传闻,据说此举的目的是融资1亿美元,用以改善公司现金流以及项目投资。
  乐视
  乐视影业则是光线影业原总裁张昭出走光线后投奔乐视,在2011年创办的一家相对比较新的影业公司。虽然“年轻”,但因为业务发展迅速,乐视影业几年内便跻身民营电影公司前六大。2012年引进发行高票房批片《敢死队2》,2013年签约从新画面抽身的张艺谋,以及投资发行话题性爆炸的《小时代1、2》,都是乐视影业的风光之时。2014年、2015年同样是大片连发,风头很劲。
  不过到了2017年,乐视突然声浪小了许多,旗下影片也变成了以中小制作为主。僅有的一部大片《奇门遁甲》,据说制作成本2.5亿元,但票房仅2.84亿元。其他如《心理罪》《“吃吃”的爱》《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皮绳上的魂》《推理笔记》等片,要么票房未达预期,要么票房奇差,确定能收回投资并赚钱的就只有《熊出没4》和《冈仁波齐》。此外,母公司乐视集团的资金链危机势必会影响到乐视影业的未来发展。
  影视产业从来是风水轮流转,野蛮增长过后,乐视影业才迎来了对自身实力的真正考验。
  崛起的新势力:
  外来公司、互联网帮、明星出品人
  除了上述一线的六大民营电影公司,以及中影这样的国企巨头外,电影行业还有无数其他的而三四线参与者,有些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搅局者”,以“外来公司”、“互联网帮”、“明星出品人,三大类占据风头。
  首先是诸如北京文化(原北京旅游)、捷成世纪这样的上市公司,通过大手笔并购,快速进入电影行业,并很快上位。2013年底,北京旅游100%收购北京摩天轮文化传媒。接着,又收购了北京世纪伙伴,及名经纪人王京花的浙江星河文化经纪公司,加上原有的艾美(北京)影院投资公司,覆盖了影视产业链投资制作、艺人经纪、终端放映多个环节,完成全面转型。捷成世纪原是中关村的一家科技公司,做的是音视频技术领域。从2014年开始,参股、并购星纪元影视、中视精彩、瑞吉祥、中喜合力以及华视网聚。2017年捷成世纪文化产业集团及其下属公司星纪元影视参投了《战狼2》《羞羞的铁拳》《空天猎》《机器之血》《侠盗联盟》等热门电影,总票房比北京文化还高。   其次是理不完、说不清的BAT互联网帮——合一影业和优酷,以及淘票票,都是阿里大文娱的一部分;爱奇艺属于百度;猫眼和微影合并,光线是控股股东,而阿里又入股了光线;阿里是华谊、博纳的大股东;腾讯也是华谊、博纳的大股东……互联网颠覆传统电影的产品与营销规则,重塑了电影产业制作、发行、营销、放映、衍生开发各个环节。随着在线付费观影商业模式的持续培育,互联网渠道龙头有成为发行与制片新寡头力量的潜力;在线票务平台龙头依托其用户优势,将冲击传统发行方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作为稀缺资源的明星、名导,其话语权,也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持续扩大着。比如邓超的橙子映像公司、陈坤的东申童画(北京)文化传播和他最新注册的东申(上海)影业、新导演韩寒的亭东影业、叫兽易小星的万合天宜等等,明星出品人的近水楼台好得月也正逐渐演变成业内的一种常规操作。
  博纳影业于冬:我的经历就是中国电影发展的缩影
  Q=《财富生活》
  A=于冬
  谈行业谈市场
  Q:自1999年成立至今,博纳从发行起家,成长为中国民营电影公司中的巨头,看您看来,这近20年间,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哪些变化?
  A:15年前,中国电影票房低迷,年度票房始终徘徊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下。如果说中国经济的改革始于1979年,中国电影,尤其是电影行业的市场化改革真正始于2001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电影始终伴随着意识形态深刻变革。
  在我入行的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一直在讨论电影商品属性。长达10多年的市场低谷,使得整个行业都出现了严重的滑坡,电影生产力低下,电影市场的票房成绩都徘徊在10亿元人民币票房以下。1998年进口分账大片《泰坦尼克号》取得了3.6亿人民币的票房,假设没有这一部电影的话,1998年的中国电影票房水平可能会更低,电影行业的改革迫在眉睫。2000年初,电影行业的主管部门终于下定决心,在2001年一口气出台了五个行业相关性指导文件,针对电影制、发、放核心领域的创新性调整,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电影人的士气,使得中国电影生产力得到了空前释放。2003年,正值非典时期,全国电影院有4个月停映,然而那年中国电影的票房达到了10亿元人民币。从2004年开始,中国电影以每年3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速发展,2004年当年的电影票房达到了15亿,到了2014年达到了296亿元,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在一点一点地稳步前行。
  近几年,中国电影飞速发展,尤其到了2015年,由于互联网进入了电影行业,使得中国电影出现了重大变化,那就是中国电影出现了井喷式、爆炸式的增长,一方面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了441亿元使得整个行业欢欣鼓舞,一时间互联网经济和粉丝经济的效应叠加,使得一大批IP与粉丝流量的搭配充斥市场;但是另一方面,到了2016年就吃到了苦头,年度票房同比增长仅仅3.7%。有些资本—下子离场了,认为中国电影的拐点到了。天花板论、拐点论一时间不绝于耳,整个电影行业处在忧虑之中。直到2016年的国庆档,博纳影业出品了《湄公河行动》,这部在一开始不被看好的电影,依靠高品质制作水准,逆袭取得了近12亿元的票房,一举夺得国庆档的冠军,甚至在假期结束以后,依旧连续16天成为单日票房冠军。
  这部电影的成功给了电影行业启示,就是我们过去还沉迷在大IP+流量明星+粉丝效应的模式下,沉迷在古装、玄幻、盗墓,甚至是屌丝喜剧这一类题材上。真正写实的,反映当代中国的现实题材的故事我们似乎疏远了。这一年电影行业达成了“长春共识”,所有人提到了电影要回归创作本体。要通过工匠精神、专业的态度去用心拍电影、抓质量。我作为跟随中国电影改革发展的一代创业家,我的经历就是中国电影发展的缩影,回顾这15年来中國电影走过的艰辛道路,如今近560亿元的电影票房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背后所有电影人的辛苦努力和每一部电影所奉献的力量。
  Q:您觉得中国电影,尤其是大陆影片在创作上有哪些大的改变?
  A:不得不说,《战狼2》的成功给中国电影带来了非常大的一次改变。
  如果说2016年博纳出品的《湄公河行动》在当年国庆档取得了12亿元票房的时候,大家还没有意识到现实题材对于当今市场,当今观众的这样一种超级的关注度。但是2017年,情况发生了变化。电影有《战狼2》达到57亿元的票房,电视剧有《人民的名义》,创造了收视率破8的纪录。当代中国的如火如荼的生活,开始在影视作品中体现,我们所有人关注的目光聚焦到现实题材。
  《战狼2》的成功它不仅仅是主旋律电影的成功,它是电影人开始用电影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魅力讲述当代中国故事。这部影片带动了2017年下半年国产电影的绝地反击,中国电影票房达到559亿元的票房,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超越。
  Q:您上个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未来十年是中国电影超过好莱坞最佳时机。您的信心从何而来?博纳又将为此做哪些努力?
  A:中国电影这15年的增长给整个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整个故事片生产770部,2017年年度总票房实现了559亿元,年增长率达到了13%。接近560亿的票房,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所带来的影响力是中国电影的世界影响力。
  (我们)560亿元票房接近90亿美元,而北美是110亿元美元,我们离北美的票房越来越接近。中美两大市场的并驾齐驱,一定会带来更大的合作包容。两地市场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美国也不仅仅是看中了中国的投资,也在于赢得中国市场中国观众的机会。美国作为内容生产的头号电影大国,它会针对中国市场。从利益驱动角度来说,他们不会贬损中国形象,所以美方更愿意与中国的内容公司合作,来听取中方的意见来针对中国市场定制产品。中方的电影企业,要能够利用这样的机会,吸引全球电影制作人才,关键选题能够辐射到海外。
  各个行业都在由大转强,电影行业也不例外。一个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变,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本土电影在本土市场的绝对优势。我们现在做到了,中国电影的文化纵深市场,年轻一代对于美国电影的依赖程度减弱。二是中国电影的海外输出能力,出口能力,辐射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未来的合拍片不仅仅是要拍中国片,还要与国际合作拍英语片,进入到国际市场的发行。全世界的故事融入了“中国的制片+中国的价值观”,传递了中国精神。   谈博纳谈“红海”
  Q:我们知道,博纳与多位香港导演有过愉快的合作,而近年来,香港电影的式微和香港导演的北上是很多人都在讨论的话题。您是如何看待和理解这一现象的?
  A:业内人知道,我的“业务出身”是以拍摄和发行内地香港合拍片为主的,有人也称我是“港片暴发户”。这些年,我确实见证了香港电影的颓势与局限,而我希望通过拓宽内地电影的题材领域,把香港影人带回到内地广阔的市场中来,而“主旋律商业大片”是一个我们能够与香港导演一起成长、拓展的领域。”
  比如,《建军大业》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最后井冈山会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工农武装建立,这个故事让香港导演刘伟强导演来执导筒,他完全可以拍成内地版的《无间道》。而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也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讲述以中共香港女游击队长“方姑”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在1940年风云变幻的香港展开生死救援,展现香港沦陷下的平凡人可歌可泣的抗争故事。许鞍华导演对于香港有着深厚的感情,由她来以文艺片的形式对这个题材进行阐释和包装,非常精彩。这部电影在2017年香港回归20N年之际上映,可谓是一位女导演对于香港过往的回眸。
  香港电影也处在一个转型过程中,560亿的票房首先受益的就是香港电影制作人。文化相通语言相通,延续了他们的生命力。并且是得天独厚的近水楼台。博纳也是依靠着这些香港电影人,迅速在中国商业大潮上站稳脚步。
  每碰到一个题材的时候,我往往不像投资人,更像是一个创作人,如果仅仅是为了投资回报,很多电影都拍不成。
  Q:说到和香港导演的合作,今年跟林超贤导演合作的《红海行动》让博纳成为了2018年第一季度内地票房的最大赢家,您觉得《红海行动》赢在哪儿了?
  A:一开始所有人都不理解把档期定在春节这个决定,包括我的团队也不理解,这么一个好片子如果在春节档被淹了,实在是太可惜了,领导也在反复地提醒我,团队都同意吗,导演同意吗,但是我经过反复考虑,还是需要定在春节档。
  根据我二十几年的从业经验,这么多年博纳一直征战贺岁档、春节档从未缺席,我有最切身的感受。一开始也考虑过元旦档,但后来觉得元旦只有三天假期,前期得靠互联网各种手段来预售,等口碑出来了想长线释放的时候但是假期结束了,所以说只有三天的话《红海》是跑不起来的,这个电影必须靠口碑,我需要长赛道。
  《红海》是一个马拉松选手,而不是短跑运动员,我需要足够长的赛道,所以我也没有更多的选择,错过了“十一黄金周”,就只有春节档。(跟其他几部电影)在同一天起跑,也是对这个电影有足够的信心,但是事后想还是挺后怕的,最开始只有10%排片,是出乎我的意料的,除夕跟初一,煎熬。初一早上七点钟的时候,预售已经开始,《红海》只有四千多万元(票房),按这个比例,(票房)不可能再翻一倍了,我再翻一倍也最多八千多万元, (首日票房)过亿都难,(总票房)不可能到十四亿,我说这个毁了,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后来我觉得是天道酬勤,到中午的时候《红海》是全平台最高分,豆瓣8.5分,破天荒的8.5分,这都是艺术文青们打出来的,(观众)很少给商业电影,尤其是主旋律电影打8.5分,春节档五年来过8分 (我们是)唯一一个。豆瓣、淘票票、新浪、猫眼全是,这个片子就成功了,所有院线都在上,我没想到初二就超了《女儿国》,初四超了《捉妖记2》,初七超了《唐人街探案2》。初七到十五这段时间是非常的刺激的,这个第二周体现出我这个长跑运动员的优势,—下子每天两亿多,一下子连冠到了元宵节,这个时候我觉得这个片子应该是30亿元了。
  经历过这个,我现在总结就是以后春节档,一定是最强大电影的竞争,一定不会说是投机取巧,想混在这个档期里捞一把,很难,一定是强片对强片,而且是各种资源整合。包括营销,包括在制作水准上,以后春节档一定是最强的。我看现在都已经宣布后年春节档了,《唐人街探案3》已经定档了,2月还没结束,2019年春节成龙大哥已经宣布了一部《神探》,还有《疯狂外星人》《美人鱼2》。我还在想博纳要拿什么电影杀入春节档,所以林超贤肯定是来不及了。
  Q:其实早在《红海行动》之前,博纳就先后在《智取威虎山》和《湄公河行动》这类主旋律题材上有过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那么博纳是怎么想到要去触碰主旋律题材,又是做到把主旋律与商业完美融合的呢?
  A:我作为一个目前活跃在中国一线电影公司的当家人,我比其他老板多了一个光环,那就是我是电影学院毕业的,我是科班出身。四年大学生活的浸染。我上学的时候都是录像带,到资料室去拿片,最宝贵的电影就是在电影学院看到的,我在校的时候看了差不多有2000多部片子,--多看片就是你在未來的道路上,当你从事这个行业的时候,这都是你的无穷的力量,从你身体里迸发出来的成长的力量,感受一下电影院的这种,你们只有到电影院才能记住这些电影,平时看的都是电脑,只有到电影院去看才有一种仪式感,等待字幕出来,就不会像看手机那样,电影就是这个魅力。
  从电影学院毕业的那一天开始,电影对我来说就充满了特殊情感,这是融入到血液的,所以在每碰到一个题材的时候,我往往不像投资人,更像是一个创作人,如果仅仅是为了投资回报,很多电影都拍不成,因为回报率低的问题可能就放弃了。
  博纳这么多年一直在尝试如何能够使主流电影结合现代电影的商业元素,使它能够和市场更有机地结合。我们过去拍主旋律电影,曾经一度走到一个误区,就是我们绕着市场走,我们不敢直面市场的竞争,都是靠主题先行,然后制作上也畏手畏脚,因为不敢面对市场,就怕赔钱。所以,我们往往在突出主题的同时,忽略了电影的这些基本的元素,就是创作规律的东西,就是它的制作精良,它的技术领先,包括主题人物命运如何按照操作规律去走。所以,博纳近几年一直在做一个尝试,如何把这样主旋律的题材和现代电影创作的理念结合。
  我对电影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就是我的艺术梦想。我在年轻的时候,受好电影的影响是深远的,到今天都记得像《甲午风云》《林海雪原》这些经典好片,这都是我们小时候心灵受过猛烈撞击,被感动过的电影。我就想,这些经典的、感动了几代人的人物和故事,现在的年轻人怎么可能不接受呢?
  事实上,无论是哪个时代的年轻人,他们都想看到属于自己的民族英雄,于是我们尝试着运用一些新的拍摄手法和呈现方式,让今天的年轻人也能接受并喜爱这些英雄,把经典传承下去,于是我们有了《智取威虎山》和《湄公河行动》。
  《智取威虎山》这个题材是50年前的IP,是一个经典的小说,曾经拍过老电影,又有样板戏,在我小的时候,对八一厂黑白的电影还是记忆犹新,还是让我们那个年代很受感染的。我就在想,如何让今天的年轻人也同样像我当年小时候一样受到感染、受到冲击;我们儿时、少年时代的那种对英雄的崇拜、英雄的幻想,如何能够让今天年轻人接受。因为今天的年轻人都是看美国大片、商业大片成长起来的,是接受现代视听语言的年轻观众。徐克导演在这方面是有创新的。有很多人(对经典的)改编是篡改,是乱改,徐克版的《智取威虎山》是没有改,原汁原味,包括那些台词,都是经典台词,都没有改。拍打虎上山,包括“对黑话”,包括我们的解放军说代表人民、代表党枪毙你,这种话原汁原味还原,但是你看它的节奏,它的视效,它的每一场戏的衔接,包括它的镜头语言,全部是现代语言。打虎上山这场戏,过去没有这个条件拍,就只是说“杨子荣跟着土匪上山”,但是今天就有这个条件,我们用特效,20分钟完全展现了打虎上山这场戏。观众看到非常新奇,非常新鲜。虽然还是“老瓶”,但是装的是新酒。
  那《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做到了什么?就是林导演这样的工匠精神,就是一丝不苟。完全用的是电影的创作规律,剧本、故事、人物关系、人物塑造,加上每一个细节的真实、每一个细节的准确。同样这场戏的战争戏、枪戏,子弹打到铁是什么声音,打到木头是什么声音,所有混录的声音一丝不苟,所以你在大银幕上呈现出来是非常丰富的创作。就是匠心,工匠精神。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社会总需求总是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从而引起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发展的动荡不稳,其实质即是货币供应量超过客观存在的货币需求量.所以,要进行治理整顿,控制增
科技的快速进步让很多人变得过时,也让很多器物变得多余。  2000年前后,我第一次有了手机,不得不天天带着,攥在手里,生怕别人找不到自己,和社会失去纽带。手机上时间、日历、通讯录都齐全,腕子上的手表变得多余。  2005年前后,我给自己买了第一块机械表。那段时间,我开始频繁做PPT演示,讲得口吐白沫。因为要控制好几十页PPT是在三十分钟、六十分钟还是九十分钟内讲完,所以我总是在PPT演示中看手机显
如果仍以经济周期的视角去寻找周期的拐点,并以此来作为投资决策依据,那就有可能会无所适从,因此,不少投资者也提出宏观研究无用论。过去,政策的制定者乐于用逆周期政策来平滑周期,如今,越来越意识到遏制增速下行的代价巨大,不如培育新产业、积聚新动能。的确,中国太大,人口众多,不能只看一个面;既然趋势已经相对明朗,不如多去研究經济格局将如何演变、产业结构降如何调整,从中寻找投资机会。  为何经济增速下行反而
烈日、海水、呼啸的风,日日改变着它的容貌。在这里人类不重要,动物和植物都是偶然的过客,零星存在的生命,只是这片大地上的点缀。这片土地对生命既不仁慈,也不残忍,只是漠不关心。  这里是纳米比亚——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背负着8000万年的历史,埃托沙野生动物、原始部落辛巴红泥人、5大暗黑星空保护区——一个用10天就可以完成深度旅行的国家。  沙漠给我一匹梦的马  就让你这样的悠然闯入  带你来体谅这山
介绍了数字阅读的概念及特点,论述了数字阅读的发展现状和数字阅读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提出了数字阅读时代图书馆的服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