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增强生态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前深化科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自己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和经验。我觉得这一教材真正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充分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等多方面的统一,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食物》这一单元,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而往往天天接触的东西容易被忽视,他们并不关注和参与家庭事务,因此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地研究食物的营养问题,根据对学生原有经验的分析,在课前我就布置让学生对自己一周所吃的食物做调查记录,并自己设计一份最佳食谱,一方面想让学生通过调查记录,产生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想为课堂研究提供一份原始材料,把课堂研究的问题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同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要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例如在教学《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一课时,我由学生熟悉的儿歌“人有两个宝:……”导入,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了解人的外部器官,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知道了内部消化器官的名称及位置,之后,我没有简单地提示出食物在消化器官的旅途,而是让学生亲自品尝老师准备的食物,然后再让学生拿出听诊器互相听一听,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奥秘,最后让学生自己大胆猜测,观察食物消化流程图,了解了食物在体内发生的变化。这本是节枯燥乏味的课,我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变得轻松愉悦。观察、验证,让学生亲自参与和亲身体验。总结拓展,让学生主动去解说。让科学教材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展开,也有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养成。从而体现出了《科学》的一些特点。在使用教材时,要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生活环境、经验背景、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制作、综合评价等多方面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它并不象小学自然教材那样内容非常的固定,实验过程、方法非常的单调、一陈不变,而是相当的灵活,教师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调节,而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创新的空间,因此,我觉得要使用具有弹性和开放性教材。
三、注重培养学想象空间和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
对小学科学教育教材的思维结构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将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划分为两类:一是,实际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活动之间是相互并存的,这些教学内容的前后活动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推进关系。二是,教学知识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递进关系,前面知识点的学习只要是为了给后面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做好铺垫。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想象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想象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想象,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想象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向想象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所以,要设计好活动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它对学生进行好探究活动、学习好科学有很大的帮助。逐渐地想象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探索的动力。我觉得让学生无目的的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不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带着想象去实践,学生的活动会更丰富、更充实、更有意义。另外还要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这也会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促进,在交流中大家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有新的发现,另外通过交流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同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的许多的闪光的思想火花也是在交流中迸发出来的。所以,从起点三年级《科学》上册起就要开始注重这样培养学生,我想几年下来,我们所有的孩子都会有所改变,有更大的发展。
四、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
当科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科学对儿童来说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脱离生活的科学是“不完整的科学”。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科学走近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实际,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能使学生在具体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逐步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生活之中,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使我们深有感触的是科学教材在编排上很好地将科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学生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科学知识并不是单一呈现出来的,而是多层次多角度呈现给学生,另外教材在编排中还非常注重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五、注重培养学生长期进行观察活动的能力
《科学》这一教材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长期观察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我想这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学生在研讨时出现了这样的争议:有的学生认为声音是由两个物体撞击产生的,有的学生认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也有的学生认为是受到了力的作用等。此时,教师不要立即评判,而要用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进行引导,如:鼓槌敲打鼓面时,放在鼓面上的小泡沫球什么表现?敲击音叉后立即放入水中会有什么表现……学生通过再次观察与讨论,就会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声音是否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果在物体振动有马上用力按住,声音是否会马上停止?”上来了。让学生进行一时地观察对他们来说很容易,但要长期坚持,很多孩子会中途放弃,最后会一无所获,我们的孩子确实需要在耐力与毅力的方面进行培养,我们在教学《科学》时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锻炼机会。我认为不管是学习那样学科观察由为重要。
总之,当科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科学对儿童来说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脱离生活的科学是“不完整的科学”。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科学走近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实际,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能使学生在具体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逐步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生活之中,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一、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食物》这一单元,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而往往天天接触的东西容易被忽视,他们并不关注和参与家庭事务,因此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地研究食物的营养问题,根据对学生原有经验的分析,在课前我就布置让学生对自己一周所吃的食物做调查记录,并自己设计一份最佳食谱,一方面想让学生通过调查记录,产生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想为课堂研究提供一份原始材料,把课堂研究的问题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同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要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例如在教学《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一课时,我由学生熟悉的儿歌“人有两个宝:……”导入,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了解人的外部器官,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知道了内部消化器官的名称及位置,之后,我没有简单地提示出食物在消化器官的旅途,而是让学生亲自品尝老师准备的食物,然后再让学生拿出听诊器互相听一听,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奥秘,最后让学生自己大胆猜测,观察食物消化流程图,了解了食物在体内发生的变化。这本是节枯燥乏味的课,我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变得轻松愉悦。观察、验证,让学生亲自参与和亲身体验。总结拓展,让学生主动去解说。让科学教材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展开,也有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养成。从而体现出了《科学》的一些特点。在使用教材时,要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生活环境、经验背景、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制作、综合评价等多方面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它并不象小学自然教材那样内容非常的固定,实验过程、方法非常的单调、一陈不变,而是相当的灵活,教师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调节,而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创新的空间,因此,我觉得要使用具有弹性和开放性教材。
三、注重培养学想象空间和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
对小学科学教育教材的思维结构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将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划分为两类:一是,实际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活动之间是相互并存的,这些教学内容的前后活动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推进关系。二是,教学知识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递进关系,前面知识点的学习只要是为了给后面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做好铺垫。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想象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想象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想象,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想象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向想象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所以,要设计好活动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它对学生进行好探究活动、学习好科学有很大的帮助。逐渐地想象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探索的动力。我觉得让学生无目的的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不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带着想象去实践,学生的活动会更丰富、更充实、更有意义。另外还要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这也会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促进,在交流中大家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有新的发现,另外通过交流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同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的许多的闪光的思想火花也是在交流中迸发出来的。所以,从起点三年级《科学》上册起就要开始注重这样培养学生,我想几年下来,我们所有的孩子都会有所改变,有更大的发展。
四、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
当科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科学对儿童来说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脱离生活的科学是“不完整的科学”。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科学走近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实际,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能使学生在具体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逐步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生活之中,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使我们深有感触的是科学教材在编排上很好地将科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学生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科学知识并不是单一呈现出来的,而是多层次多角度呈现给学生,另外教材在编排中还非常注重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五、注重培养学生长期进行观察活动的能力
《科学》这一教材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长期观察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我想这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学生在研讨时出现了这样的争议:有的学生认为声音是由两个物体撞击产生的,有的学生认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也有的学生认为是受到了力的作用等。此时,教师不要立即评判,而要用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进行引导,如:鼓槌敲打鼓面时,放在鼓面上的小泡沫球什么表现?敲击音叉后立即放入水中会有什么表现……学生通过再次观察与讨论,就会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声音是否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果在物体振动有马上用力按住,声音是否会马上停止?”上来了。让学生进行一时地观察对他们来说很容易,但要长期坚持,很多孩子会中途放弃,最后会一无所获,我们的孩子确实需要在耐力与毅力的方面进行培养,我们在教学《科学》时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锻炼机会。我认为不管是学习那样学科观察由为重要。
总之,当科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科学对儿童来说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脱离生活的科学是“不完整的科学”。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科学走近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实际,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能使学生在具体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逐步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生活之中,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