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2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冬至在中国是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含义。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极”是极致的意思,冬藏之气,至此而极。它包含三层意思:阴寒达到极致,天最冷;阳气始至,上升;太阳行至最南处,所以昼最短、夜最长。在现代天文学上,冬至预示着一年中最寒冷的冬季即将来临,但也含有阴阳交替的时刻,是阴(夜)气盛极转衰,阳(日)气刚要萌生,是冬去春来的前兆。因此,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冬至,在他们眼中,冬至既是节气,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由于冬至时节的重要性,因此它又被称为“冬节”;因为这一天的漫漫长夜,因此它还被称作“长至节”。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测定出的节气。早在西周时期,先民就发明了用土圭观测太阳,以确定冬至的时间。《周礼·地官》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日南则景(影)短,多暑;日北则景(影)长,多寒。”说的是中国古人用测日影的仪器“土圭”观测太阳的影子,以测定时间,确定节气。位置偏南日影就短,气候炎热;位置偏北则日影长,气候寒冷。
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有“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的记载,也就是说从冬至开始就“入九”了,也叫“进九”“入冬”,意味着冬天的真正开始。冬天漫长而寒冷,“数九寒天”“数九隆冬”“三九严寒”这些词语,都是说九九八十一天是最寒冷的時期。古时生活水平不高,加上天寒地冻,可谓苦不堪言,人们盼着严冬早日过去,于是就有了“数九”一说,这个习俗流传至今。
数九的形式以各种“九九消寒图”最为盛行。《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梅花是冬天的代表性花卉,画梅正当季节,当一枝素梅变成一枝红梅,就“出九”了。
还有一种消寒图比较多见,上面印有81枚铜钱,排九行九列,或者九格各画九枚,旁边配有填写说明:“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或“上图天阴下图晴,左边图雨右图风。若遇下雪中心点,图内加图半阴晴”等。
与“画九”同时,各地还有不同的“数九歌”,如:“一九二九不算九,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棍打不走,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耕牛满地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萌芽生,春打六九头,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准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它们都体现了这81天中寒暖的不同,也表达了人们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
前面说到,冬至是我国一个重要的节气,同时也是重要的节日。在中国古代,冬至节的习俗主要有:
第一,祭天。这是只有皇帝才能做的事情。古人认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把冬至当作年周期、大自然气运周期、万物生长周期的起始点,所以古人认为冬至是个吉日,必须隆重庆贺,历代皇帝都会在冬至这天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周礼·大司乐》曰:“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今天北京天坛里的圜丘,就是明清时期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天坛。在举行完祭天大典后,文武百官要穿吉服上殿朝贺天子,宴乐尽欢。一岁之中,祭天是最为隆重的,被列为国家的祭祀活动之一。
第二,祭祖。冬至也是人们感怀祖德、祭祀祖先的日子。唐代杜甫《小至》说:“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冬至祭祖是古人的重要习俗,诗人身在他乡,也只能遥祭酹酒,从而表达了怅然若失的心情。
第三,敬老纳福。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有冬至日向长辈献袜履的礼节,因此,冬至日也被称为“履长节”。所谓“履长”,是指民间妇人于冬至日向公婆、长辈进献新制的绣鞋罗袜。当然,向长辈献袜子和鞋履的不仅是妇女,曹植曾在冬至这一天向父亲曹操敬献白纹履七双以及罗袜若干,并呈上《冬至献袜履颂表》: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先臣或为之颂。臣既玩其嘉藻,愿述朝庆。千载昌期,一阳嘉节。四方交泰,万物昭苏。亚岁迎祥,履长纳庆。……意在祝愿父亲穿上自己所献的鞋袜,行走平稳,得福禄祥瑞之气。
第四,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民谚道:“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传说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原为医官,河南南阳人,他告老还乡时正值冬至,那天大雪纷飞,他看见百姓饥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冻伤了。于是他叫弟子搭起医棚,把肉、胡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煮好后剁碎,再用面皮包好,捏成耳朵的形状,下锅煮熟,做成“驱寒娇耳汤”给百姓吃。人们服食后,冻伤的耳朵就被治好了。后来,人们模仿“娇耳”的做法做成食物,由于“娇耳”谐音“饺儿”,慢慢地又衍变成饺子,因而民间流传有“吃了冬至饺,不冻耳朵”。传说很暖心,表现了人们对那些能为自己解除疾苦的名医的敬重和爱戴,也表达了人们对平安健康的祈愿。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流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