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 六十载不变航天报国心

来源 :旗帜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80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中国的航天史上,有太多“第一”都与他紧紧相连: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他是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一号工程、中国探月一期工程,他是工程总师。
  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等称号的他,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又荣获“共和国勋章”。他,就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院士。
  “我们能做一颗卫星在天上生存”
  1950年,孙家栋被派往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进行为期7年的学习。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大学音乐堂亲切接见中国留学生,他就是受接见的留学生之一。第二年,从苏联学成回国后,孙家栋被安排至新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
  1967年7月,钱学森点将,让38岁的孙家栋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搞了9年导弹的孙家栋开始“转向”。“当时我们做事情根本不需要动员,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并且要做好。”
  孙家栋提出,要对过去的方案进行简化,去掉卫星上的很多探测仪器,不追求高难技术,只要做到“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用他的话来说,这种简化是把一辆汽车变成了平板车。当时卫星直径只有1米,反光也很差。孙家栋和团队想了一个“借光”的办法,在三级运载火箭上做一个球体,这个球体鼓起来以后,直径能到三米。上天以后,三米球起到一个引导作用,看见它之后,就能在周围找到卫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中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当天晚上,卫星经过北京上空。长安街上人山人海,人群像潮水一样涌向天安门广场,一边敲锣打鼓一边唱歌。那场景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孙家栋说,“通过第一颗卫星,我们证明,我们能把卫星送上去,我们能做一颗卫星在天上生存。”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孙家栋等老一辈航天人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有能力搞航天事业。然而航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失败与挫折也时常伴随左右。1974年11月5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失败,让孙家栋刻骨铭心。火箭点火升空20秒后就爆炸了。在冰天冻地中,所有人含着眼泪,在地面搜索所有的残骸,捡了三天。经过分析,技术人员发现火箭中一根导线的铜丝断裂是导致这次严重事故的主要原因。发射失败让孙家栋十分痛心,他带领大家对每一件产品的质量进行彻底检查,对于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立即着手解决。孙家栋知道,只有让每一个部件的质量上去了,中国的航天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1975年,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1984年,第一颗同步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到之后的第二代卫星“东方红三号”、“风云二号”、中巴合作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孙家栋均担任总设计师。
  1984年初,当时的孙家栋正在参与“东方红二号”的发射,后接到任务前往德国。原来是当时的德国政府正与中国进行航天方面的合作谈判。孙家栋不负众望,成功获得向德国多个卫星高科技企业派员学习的机会。随后,孙家栋出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在多次的国际谈判场合贡献着自己的专业与智慧。
  1994年11月24日,孙家栋作为我国第一颗大容量通信卫星总工程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终于迎来最后的发射时刻。当时的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卫星发射前的准备工作。一周后,卫星被成功送入太空,而孙家栋却因劳累过度被送往医院。那时,他才得知妻子魏素萍生病住院。
  之后,两人因为身体状况的关系在职工疗养院住了一段时间。他曾回忆:“那段一块儿住这么长时间,确实是没有过。”魏素萍当时患有脑血栓,痊愈后落下了后遗症,身体无法灵活行走。但在孙家栋的用心照料下,一年后,她奇迹般地康复了。1999年9月,孙家栋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回家后,他激动地给妻子戴上了奖章,相濡以沫的深情尽在不言中。
  “航天的事情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孙家栋的带领下,中国开始建设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面对当時已经成熟运行的国外卫星定位系统,中国的北斗该如何建设,孙家栋认为卫星定位系统一定要实现自主可控。他说:“这里得有个先决条件,自主可控。我们地面的所有系统,安全要保护在我们自己手里。因为它是一个代表整个国家空间、时间的标准体系。”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已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亲自担任总设计师。孙家栋接受这样一项任命,对不少人来讲颇为意外。“嫦娥一号”工程风险很大,一旦失败,孙家栋50多年很辉煌、很圆满的历程就会受损。但孙家栋出于对航天事业的满腔热忱毅然勇挑重担,他深知,工程组织指挥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千年奔月之梦开始启动。40多年以来,中国的所有航天试验都是围绕地球的活动,而探月工程则拉开了中国深空探测的帷幕。
  事实上,探月这项浩大的工程能够顺利启动,孙家栋正是主要倡导者之一。孙家栋作为探月工程“五大系统”总设计师,在工程方面他考虑最多的问题自然是工程目标的实现、关键技术的解决途径和大系统的配套协调。探月工程是中国涉足深空探测的开始,很多新的课题和困难再次摆在了孙家栋面前。“距离远了,我们的无线通讯能不能跟得上?产品的精度、准确性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孙家栋表示。
  对孙家栋来说,真正的挑战来自工程上的目标,这可是当年发射“中国第一星”时才面临过的巨大挑战。“过去一直只是飞离地球几万公里,现在要想办法飞到近40万公里外的月球,所有地面跟踪、通信等设备能不能跟得上,是一个挑战;过去都是围绕地球飞行,项目再复杂,终究只是处理航天器與地球的关系,而现在变成与月球的三体运动,对航天器的质量、精度等要求也是新的挑战。”
  面对困难,孙家栋带领团队,攻坚克难。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在西昌顺利发射升空。而这一年,既是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的关键一年,也是孙家栋最为忙碌的一年。年近80的他10次进入发射场,在发射现场指导了5次卫星发射任务,主持、参加了近百场航天相关的会议,从北京飞了20多个地方。
  2010年孙家栋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时,他感言道:“心情非常激动,非常荣幸。自己感觉,航天事业是千人、万人大家共同劳动的结果,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下产生的,奖励是给予航天事业的肯定。自己做得有限,心情不安,只有感谢各方面对我的支持和培养,向共同战斗的同志们表示感谢。”“航天的事情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每个人手中的事情看似不大,但集合起来就是事关成败、事关国家经济利益的大事情,不论是哪个航天人,他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把事情办好。如果要说我自己,那我也就是那千千万万航天大军中的一分子而已。”
  (本文选自:中华儿女 2019年19期)
其他文献
通过对外窗部位渗漏的原因分析,提出了从设计、施工、材料和管理四个方面来进行防治的一些具体措施和方法.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物业管理房屋管理与维修研究的工作经验,以物业管理中房屋砌体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屋面砌体结构损坏的现象及原因,并就砌体损坏中最常见的的裂缝问题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国家对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现今这个技术型人才高度缺乏的时代,职业教育培养实践型人才成为迫切的需要。中职教育中
期刊
19年如一日,护理一个身患多种绝症的危重病人无怨无悔,19年如一日,把病人当亲人给予其信心和力量战胜病魔。她就是王晓玲,云南总队医院一名普通内科护士。10月20日,在武警云
输电线路状态检修是通过评价输电线路的状态合理地制定检修计划,其作为一种先进、科学的检修模式和管理方法,使用带电检测、状态巡视、在线监测、试验等手段取得电网设备的状
提起医患关系,人们常常想到“医闹”、“纠纷”、“官司”……然而,这些看似“解不开的疙瘩”有时却没那么复杂。近日,发生在总参谋部总医院肿瘤科的一段医患佳话,证明了这一
节水宣传中统计数据的应用rn节水宣传是为了将国家有关节约用水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告诉群众,使广大市民进一步认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除了运用各种媒介、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外
本文通过分析古建筑外部防雷装置的设计特点,以苏州长洲县学大成殿为例,介绍古建筑外部防雷装置设计审查的要点.
南岗古排是目前所存不多的较为古老原始的瑶族传统村落,反映了连南瑶族甚至中国瑶族古老悠久的瑶族传统文化,保留有明清时期的建筑民居群落及寨门、寨墙、石板道,原始的竹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