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春风一杯酒

来源 :陕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uanhappy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月如梭,韶光易逝。四十载寒暑更迭,“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恰同学少年”的情愫,依然在胸中波涛起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母校恰是那源头活水,亦如荒漠中的一片绿洲;它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存放越久远,愈发浓醇芳香;它更像一盘老树根,给一代代年轻的学生输送养分,让他们长得更高,看得更远,成树成才。
  记忆里的母校并不美。门外有一道瘦弯的河,清冽的河水随着雨季或平缓,或湍急流过,窄的地方偶尔卷起漩涡、激起几朵浪花,撞到岸边四下里散去,打湿了过河的石墩子。不远处,由于地势的落差,自然形成了一个近百亩水面如满亮般圆的深潭,潭边的芦苇随风摇曳,在四季里变幻着色彩,各种水鸟在草上翻飞起落,清澈的潭水里成群的鱼虾追逐觅食……那就是记忆里铺满夕阳粼光、轻荡着涓涓清流、陪伴我们度过了无数个黄昏的月潭河,长大后看过许多山水,梦里闪过的却总是月潭河,那里有我整个中学时代的故事。
  母校更不是什么名校,却依然是我们这些走出来的学生骄傲。她自身有着厚重的历史感,并因此吸纳了一批德才兼备、身正为范的良师。它用严格的管理、清正的校风、优秀的老师为我们这些学子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抗战时期,一王姓乡贤出资创办了私立中学,以“崇德立人,瀹智育才。”为办学宗旨,取名瀹智初级中学。1979年秋,新生入校的开学典礼上,魏廷坤校长十分自豪地介绍:“这所学校不但有悠久的历史,曾经还是宣汉县第五中学。自1942年建校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俊才辈出;地处宣汉县柏树镇月潭河畔,青山掩映、良田环绕,仿若世外桃源,是一个求学读书的好地方。”这就是母校———后来更名为柏树中学。
  沿着河岸的石梯,拾阶而上直通学校。走进大门,主道旁是整齐成行的柏树林,皂角树、桉树和黄角树等环绕学校一圈自成围墙,都是有些年头的老树,枝干粗壮、树身高大,数十个鸦鹊窝巢,稳稳地固架在高耸入云的树杈上,春来秋往,欢鸟成群,啾啾鸟鸣与郎朗读书声此起彼伏,各自成趣、相得益彰;林间还有成片的灌木,春光明媚、柔风拂面的季节,开满了白色、红色、粉色的花朵,整个校园成为一片花海;河对岸的梯田,金黄色油菜花染黄了大地……四十年来,这些树木、飞鸟、鲜花时常钻入梦里,令我魂牵梦绕。
  岁月悠悠,往事如歌。一幅幅懵懂的青春画卷徐徐展开,青葱年华历历在目,食堂外坡地里种收白菜、厕所外水田里收割空心菜、校园里自带工具修路,去柏树粮站背大米、去高洞煤矿背煤……自给自足的劳动课、自食其力的勤工俭学,让同学们在温馨结伴中,共鉴相互关爱的团结和友谊、共享劳动成果的喜悦和幸福。挥汗如雨的劳动情景、你追我赶的欢快影像,时时浮现在眼前、回响在耳畔,那时的我们,朝气蓬勃,穷却快乐着。
  我的家在庙安乡的大山里。荒山野岭、人烟稀少,不通公路,每周都要步行翻越两座大山,趟过三条小河,大约要走30多公里去上学。山里多雨,雨后的路面泥泞不堪,偶有几块石板铺成的田埂路,极易打滑,几次摔倒爬起,等到家已是狼狈不堪。父母心疼,商议后说若周末下雨,就不必回家了;当时的我个头小,胆也小,独自走山路总是害怕。后来同学们知道了,贺长茂、黄义平、冯多平、陈小平、杜俊文等几个同学相邀,轮流去同学家里过周末,天晴时也结伴去我家,父母都是极其和善的,看到一帮同学来了总会拿出家里最好的食材,用最好的手艺做出色香味俱全的饭菜招呼大家,那些可口的菜肴冲击着味蕾,刻在记忆里,回味无穷……
  那时山上的伙伴们特别羡慕城里来的同学,羡慕父母是本校老师的同学,他们见多识广,什么都懂。当时,城里的孩子初中阶段就已经有外语课,而我们进入高中才学认26个英文字母;在这之前,我们连拖拉机都没有坐过,脚上清一色穿的是妈妈一针一线纳出的千层底布鞋,大脚拇指裸露在了外面,也不感觉难堪。而他们大多坐过汽车、火车、轮船,王长华当时居然已经坐过飞机,这令我们山里的孩子艳羡无比,于是同学们经常围着穿白色球鞋的王长华、孙久波、孙健,听他们述说和我们不一样的世界。
  依稀记得我的左右同桌是余燕琼、佘中心。余燕琼的英语学得非常棒,经常为我们领读课文,多年后,总能想起那个柔柔的声音,当时并不准确的发音,令我们羡慕不已。佘中心思考问题时,总喜欢眨巴着他那双大眼睛,老师提问时,让我始终感觉他像个老道的中医,总是不急不躁、慢条斯理地回答。下午放学后,同学们结伴去月潭河里洗衣服,由于年龄小,笨手笨脚的我根本就不会洗,脸憋得通红,手忙脚乱却不得要领,同班有位高个子女同学实在看不下去了,主动拿过去帮我洗了,开玩笑要我叫她一声姐姐,遗憾的是,多年后,我努力回想,却记不起她的芳名!
  那次我生病了,躺了一整天,陈泉同学看着神色憔悴的我,赶紧去食堂打来饭菜,又跑回家,偷偷地装来一大瓶豆瓣酱,嘘寒问暖、关心备至,拽我起来强行吃一点,下午看着并未减轻症状的我,硬是请来校医到宿舍给胆怯的我治疗,那一刻虽病犹荣,病并快乐着……
  梦回母校,依然能感悟到魏廷坤校长那慈眉善目的亲切问候、余安荣校长那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刘广仁老师吹胡子瞪眼的大声训斥,如果下楼时还要追逐打闹,脚下重了,体育老师徐怀炳,会手持木棍在楼梯口等着你……哈哈!这一切随着时间流逝变得无比亲切和温馨。往事尤新,萦绕于怀,令人心旷神怡,催人奋进。
  “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四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往事依稀,仿若昨天。当年的同窗,如今遍布祖国四面八方,奋斗在各行各业:有医学专家、热能专家、微电子学专家;有投笔从戎、拼杀疆场的共和国军官;有翱翔蓝天的天之骄子、人人仰慕的空军飞行员;有供职于省市县里的党政要员;还有大学教授、中学校长、银行行长、编辑记者、工程师;有书法家、艺术家、企业家,以及主政一方的乡村基層干部,等等。他们都曾用青春和热血、用勤劳和智慧服务于人民、奉献于社会,都在为各自的事业而忙碌奔波,秉持瀹智初心、永续月潭情怀,谱写着壮美的人生华章。
  书卷多情似故人,母校恩典伴终生。思念与激情撞击的火花,点燃了心中最明亮的灯火,重拾青春播撒的温馨梦想,寻觅年少收获的关爱眼神。不要问谁过的好不好?人生是否波澜壮阔?但是,当工作有成绩,学习有进步,人生有惊喜,赢得鲜花、掌声和笑脸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起母校;当在生活中遇到新的愁苦,内心充满新的矛盾,深感人生纠结和困惑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想到母校———柏树中学。
  责任编辑柳江子
  作者简介:舒坦,男,四川宣汉人,陕西省委党校后勤处任职。曾经在报纸和文学期刊陆续发表作品数十篇。
其他文献
今夜,窗外有雪  耳朵醒着,呼吸  倚在夜的臂弯里  隔窗,捕捉一缕微光  低头,与心对视  这是和自己  最好的叙说方式  窗外,下雪了  还有谁和我一起  听雪,无眠?  世界再次陷入无声  黑暗有了安全感  伸手,拥自己入怀  雪覆盖了夜色  我听见某个城池中  有孤独一点点碎裂、陷落  此时,想赋予雪更多的修辞  怎奈被这静寂禁言  还是闭上眼吧  今夜。窗外有雪……  那年那雪  走进冬
期刊
水母入镜  通向虚无,也打开了真实  什么也没有去思考  只看到的海和一颗心可以同时的漂浮  生命中有过的伤  被海水再次冲击,像轻易就被填充的饥饿感  海水的咸,那无形的咸粒正在果腹  我可以像一个软体的生命向着海中脱逃  隐秘也没有,梦镜也没有,一切透明的光亮  在水中,光中暴露  一个时代的滚烫是正午的沸腾,大海于我  没有火光,也没有痕迹  我尽兴的感叹也许在水中只是一片泡沫,泡影  更多
期刊
对县城的偏爱甚至是痴迷在我的小说里不仅体现在选材、背景设置和角色塑造上,也渗透到精神世界里。  《今生已是海底看雨》中刘宇航的家乡“没人看话剧”,街边买到的塑料拖鞋上印着“sport”或“fashion”,扎堆一起玩的地方诗人们除李白和杜甫外什么都没读过。《山神》中求职碰壁的王路回家乡当林则徐纪念馆的讲解员,而在半山建这个纪念馆的原因是有个姓林的地主要给自己攀一门有名望的亲戚,就把林则徐供起来了,
期刊
1  推开房门,满眼弥漫着没有边际的冷白,晚秋剩下的那一丁点单调的颜色和微弱的余温,好像是先辈留下的遗物,在一片念想的思绪里焚縠化为雾绡云,然后被一阵阵锋利的冷风剪成碎片,洋洋洒洒铺满莽莽原野。近处的井台鸡舍颓檐鸟窝,还有远处的残山冷树峁塬沟岭,全都着一身素服,仿佛非要把持久压抑在心底的信奉,一股脑地置于心外。尘间万物皈依一般灭迹凡俗的色彩。一时之间,辽阔的圣洁延展出无限的苍茫。我迈出房门,爬到木
期刊
从屈子手中捧过诗歌的魂魄,以温润的母液慰藉贫血的人们,征途轻踏着万丈豪情,在羁旅飘泊中用如烟的客愁、如雾的乡梦抒写苦难,弘扬人性,营造诗情,这是刘贵高生命真实的写照。他以想象的浪漫气质,纯粹的心灵幻象诠释着飘泊的涵义,为了自我成立升腾的渴望,圆满凌空而高蹈的英雄梦想,他义无反顾地疾行在流浪的夜空下,用诗人的笔,诗人的心,诗人胸壑中那一束亮丽的烛光明媚着青春的诗页。《夜行烛光》则是诗人求证人生坐标,
期刊
在陕西散文界,作家赵丰先生影响越来越大。日前,他的新作《哲学的慰藉》荣获“首届东方文艺奖图书奖”。喜讯传来,“终南性灵社”总编陈嘉瑞先生于元月16日携团队,有著名评论家仵埂先生,《西安文艺界》编辑蒋书蓱,终南性灵副主编王亚凤,特邀摄影田建国等一行5人,专赴鄠邑区对赵丰先生进行了创作专访。区作协主席刘珂、区文联副主席、《鄠邑视野》报主编杨文清、区图书馆馆长张杰、文化中心工作人员等共十余人,共同参与了
期刊
1  李印功五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胭脂岭》的“引子”很简短,六行字,前五行是本书“大纲”式的引领,最后一行“还有更多没想到,让胭脂岭上演了情仇爱恨的大戏”,给读者开始就设置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使读者有开卷即不忍放下之欲望。  我做文学评论是严格“文本主义”的,从来不敢不精读作品,不像有些评论家,望文生义,或者偶翻几页,就洋洋洒洒写起来。我没那本事。  其实,弄几个名词兜兜圈子,
期刊
乡村小记  山谷处,住着几户人家  显得有些孤单  几个老人抬着棺材越过山梁  巴茅草高过他们人头  溪水低处,呜咽着缓缓流动  一缕炊烟正在升起  这是乡村常遇见的场景  那一日,在黔东南某个乡下  我们坐在傍晚的风中  夕阳低矮,有朋友拍下照片  他谈及自己的乡村  人去村老,乡村衰落  年轻人在他乡  望着故乡的明月  半山腰上,云雾缭绕  像电影梦幻的场景  几只乌鸦在诉说着什么  在乡下
期刊
1  林秋红的行事作风还像当年,自来熟。径直走进办公室,就像走进她天天串门的邻家,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大发感慨:“刚才,看到劳动保险服务处分工表上你的名字,我好兴奋。还以为是重名呢!你一走出电梯,我就认出来了。咱俩真是有缘啊。人到中年,经历了一些人、一些事,我越来越相信缘分。转来转去,该相遇的人总会在某个时间节点不期而遇。”  我相信缘,但却并不认可此时她所说的缘。无缘的人无论在一起待多久,都会像流星
期刊
柳青的《创业史》的主题思想,至今有几个问题争议很大,我想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做些探讨。  作家在回答创作主题时说:“《创业史》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个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这个主题思想和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柳青《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我写的是社会主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