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汉语V+N偏正式复合词是重要的构词类型,蕴含复杂的动名关系。我们定量考察了由核心动词构成的双音复合词,探析了这类词的语义结构与形成机制。首先,归纳出四种语义结构:A.功能+限定对象;B.类别+限定对象;C.特征+限定对象;D.成因+限定对象。其次,分析其构词理据并解释成因。理据分析的核心内容是阐释构词的意图以及语义结构如何形成。研究发现,"时间性"是影响结构差异的重要条件:(1)A、B类结构无关时间性,也就无关动词性,标识对象的功能和类别,近似于"N+N"结构。(2)C、D类显现了动素的时间情状,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汉语复合词构词理据的语义关系类型研究”(项目编号16BYY140)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V+N偏正式复合词是重要的构词类型,蕴含复杂的动名关系。我们定量考察了由核心动词构成的双音复合词,探析了这类词的语义结构与形成机制。首先,归纳出四种语义结构:A.功能+限定对象;B.类别+限定对象;C.特征+限定对象;D.成因+限定对象。其次,分析其构词理据并解释成因。理据分析的核心内容是阐释构词的意图以及语义结构如何形成。研究发现,"时间性"是影响结构差异的重要条件:(1)A、B类结构无关时间性,也就无关动词性,标识对象的功能和类别,近似于"N+N"结构。(2)C、D类显现了动素的时间情状,C类为"持续",标识对象特征,近似于"A+N"结构;D类为"完成",标识对象成因,转指后接近"N/A+N"结构。(3)C、D类歧义结构形成的条件是:D类动素决定或改变了所指对象的存在性质;C类名素的主体和客体身份模糊,动名之间可以形成作格关系。
其他文献
对外汉语教学界资深教授、知名汉语辞书学家施光亨先生因病于2020年6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施光亨先生1938年4月21日生于江苏无锡。1956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1961年毕业后作为第一批国家出国汉语储备师资至北京大学东语系进修阿拉伯语。1964年到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大学)工作,直至退休。曾任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总编辑、教务处处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施光亨先生教授过多国留学生,曾在留学生院系任教研室主任.
本文通过静默条件和有声思维条件下两个词语判断任务,分别考察高级汉语二语学习者对熟语(大吃一惊)和匹配非熟语语块(大吃一顿)的识别与理解。研究结果显示,母语者对语块的识别与理解程度基本一致,而二语学习者对语块的理解程度则远低于对语块的识别程度;母语者对熟语和非熟语语块的识解同等熟练,而二语者对熟语的识解水平显著低于对非熟语的识解水平。有声思维报告还呈现了学习者在语块理解中的五类规律性错误。研究表明,结合有声思维法的混合型实验不仅能够测量学习者的语块习得程度,而且能够揭示语块习得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为教学实践
为进一步推动学术进步,促进学科发展,提升期刊品质,培育读者群体,为广大青年学者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学术平台,《世界汉语教学》拟于2016年9月24日(比原定日期推迟一周)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世界汉语教学》青年学者论坛(第4届)",本届会议的主题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TCSL)的跨学科研究"。现公开征集论文,热忱欢迎海内外从事汉语和汉语教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报名参加。
学界一般认为非完整体不会推进篇章时间,但对出现在时间推进小句中的“着”,其作用和机制则缺乏具体而系统的解释。本文根据“参照时间规则”解读时间推进机制,并基于真实篇章语料详细分析“着”的篇章表现和功能。研究发现:“着”的确倾向用于非时间推进小句,但可以参与时间推进小句的建构;时间推进并非由“着”引起,但“着”会与事件类型互动来影响时间推进的速度和质感,“着”是一种速度调控器。
把字句的使用条件,以往人们通过正面观察把字句实例,得出许多重要论断,但一直没有理想的测试条件。本文使用清朝末年唐文治著文白两种版本的《英轺日记》,观察相同语义条件、相同叙事环境下句式选用问题。先后讨论了王力的"语义处置说"、吕叔湘的"结构制约说"、沈家煊的"主观处置说"以及近年一些学者从作-通格语言句法变化角度提出的两种"句法操作说",逐一核验这些学说的解释力,并结合实例讨论了有关理论问题。
国家级《等级标准》需要一次根本性统合创新,转型升级。我们历经32年厚积薄发,呈现了三种实干创新设计和实践,它是《等级标准》的三大支柱:(1)包容性混合型全方位三等九级新范式,这是适应全球化、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2)每一级标准"3+5"新路径,这是新型测试与教学深度结合的新平台,是一种渐进式整合创新。(3)每一级"四维基准"等级量化指标国际化新规则,它具有原创性和前瞻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等级标准》还聚焦国家需求总结了在破解汉语国际教育"老大难"问题上的三个新亮点,其中最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与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新西兰梅西大学人文学院将于2020年9月27-30日在厦门大学(福建省厦门市)联合举办"第17届汉语国际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ICCSL-17)"。自即日起公开征集参会论文,欢迎海内外学者报名参会。一、会议主题及议题1. 会议主题: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2. 主要议题:(1)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2)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语言本体研究。
《国际中文教育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下称《学报》)是由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学系、哥伦比亚大学中文部、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于2017年6月联手创办的中英双语半年学刊,每年六月和十二月出版,至今已出版六期。《学报》论文主题涵盖全球中文教育相关领域,包括中文一语及二语课程、教材、教法和评估的探讨,中文教师发展研究。
本文依次描写普通话的非现实谓语、现实性从句、现实性主句里"了_1"的分布状况,揭示谓语整体属性的三项语法因素"现实性状况、句法地位、句末助词(话语地位)"如何确立"了1"出现的基本格局。这项考察直接证明普通话"了1"性质上存在"动相补语→助词"的连续统,印证了Fan(2014)据跨方言比较提出的"‘了1’梯度性异质"假设。
文献上通行的现代汉语"词"的定义——最小的能够独立活动的有意义的语言成分(朱德熙,1982:11)——所依赖的两个关键性鉴定标准都难以贯彻执行。"能够独立活动"会将以"的"为代表的虚词排除出词的范畴,并且其背后隐藏着认识论和方法论之间的逻辑冲突。确定"最小"所借助的扩展法(陆志韦等,1957)缺乏定义,在实际应用中其所预设的前提经常是不成立的,执行该方法得到的结论往往也无法站住。本文主张将"词"处理为句子生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单位,而不是用来生成句子的起点单位,并将"词"重新界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