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研究3种二硫键(dsb)异构酶基因dsbB、dsbD、dsbG在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发育周期内的表达水平,探讨它们同Ct不同发育形式包括原体(EB)及始体(RB)的关系.方法 以25 cm2细胞培养瓶培养小鼠成纤维细胞L2,待L2细胞长成致密单层后,用Ct血清型F/IC-Cal-13感染,感染后每4 h收获一次细胞,提取总RNA,用基因特异性引物反转
【机 构】
:
510095,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MedicalCenter,BostonUniversity,Bosten,MA02118USA,MedicalCenter,BostonUniversity,Bos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3种二硫键(dsb)异构酶基因dsbB、dsbD、dsbG在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发育周期内的表达水平,探讨它们同Ct不同发育形式包括原体(EB)及始体(RB)的关系.方法 以25 cm2细胞培养瓶培养小鼠成纤维细胞L2,待L2细胞长成致密单层后,用Ct血清型F/IC-Cal-13感染,感染后每4 h收获一次细胞,提取总RNA,用基因特异性引物反转录后,RT-PCR分别扩增dsb基因转录的cDNA,将产物在DNA凝胶成像系统内检测,半定量分析cDNA产量,从而分析Ct发育周期内3种dsb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感染后12 h开始检测到dsbG表达,16 h开始检测到dsbB、dsbD表达.所不同的是dsbG在感染后12 h开始,表达一直上升,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直到整个发育周期完成,EB释放.dsbB表达水平较低,于28 h达到高峰,随后下降;dsbD表达水平介于dsbB和dsbG之间,与dsbB相似,dsbD的表达于24~28 h达峰值,随后下降.结论 在Ct的发育周期中,同一时间点dsbB、dsbD、dsbG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就每一种dsb而言,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水平也不同.总体上,Ct发育的早期阶段(由EB到RB),Dsb蛋白参与的程度不高,dsbG的转录在感染后12 h开始,并稳定上升,直到完成整个发育周期;而dsbB、dsbD则在感染后16 h开始表达并于20~28 h出现峰值,然后下降直到感染后40h.以上3种Dsb蛋白,有可能在Ct的感染及发育过程中起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雷公藤多甙(TWP)能否抑制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的发病、病变程度以及对中枢神经系统(CNS)炎症浸润细胞凋亡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雌性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EAE组和喂服TWP组,EAE组和TWP组豚鼠采用颈背部皮下多点注射完全弗氏佐剂-豚鼠全脊髓匀浆(CFA-GPSCH),并辅以注射百日咳疫苗(BPV),诱导豚鼠建立EAE模型.观察各组EAE的发病情况
1976年,Hozumi等首次发现V(D)J重组现象,使人类对机体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本质认识有了一个划时代的转变.V(D)J重组的发现,为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抗原受体多样性以及淋巴细胞发育敞开了一扇新的大门;20世纪80年代,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轻链(IgL)基因座以及T细胞受体(TCR)α、β、γ和δ基因座相继被发现;1989年,Schatz实验室首次发现V(D)J重组活化基因(recombin
目的 以登革病毒特异性非结构蛋白1(NS1)单克隆抗体为基础建立Ⅰ型登革病毒(DEN1)抗原检测的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并探索从病人早期血清样品中检测DEN1-NS1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已制备的抗DEN1-NS1单克隆抗体(单抗),进行多种抗体组合配对优化模式的分析,建立双抗体夹心抗原捕获ELISA,以469份健康人血清样品确定cut off值,检测DEN1感染患者急性期血清样品.结果 对
目的 进一步了解黑龙江地区HFRS患者中汉坦病毒的基因类别,同时对该病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采用RT-PCR技术对31份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早期血清中的病毒进行基因分型,并根据患者发病季节分成两个感染时段,即冬季(2003年11月一2004年2月),春夏季(2004年4月-2004年9月),再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分析.结果 31份血清中,共有22份血清检测阳性,其中冬季感染
妊娠后,蜕膜化的子宫内膜(蜕膜,decidua)和发育的滋养细胞共同构成了母-胎界面.同种异体移植物的胎儿,能够在母体内存活直至足月分娩,这其中涉及母-胎界面极为复杂的免疫调节机制.蜕膜主要由蜕膜基质细胞(decidual stromal cell,DSC)(75%)和淋巴细胞构成,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是母-胎界面来自母体的重要成分[1].趋化因子是一组由70~90个氨基酸组
世界范围内不同Hp菌株CagA分子变异较大,该变异可能导致不同菌株的CagA生物学作用乃至病性不同。
转座子定点杂交技术(transposon site hybridization,TraSH)是科技进步需要的产物,是近几年来通过对转座子研究的不断深入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成熟技术。
穿透支原体(Mycoplasma penetrans,Mpe)是近年来新发现与艾滋病相关的致病性支原体.1999年,Yá(n)ez首次从抗磷脂综合征病人的血液和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到Mpe(HF-2).IgA肾病是一组多病因引起的具有相同免疫病理学特征的慢性肾小球疾病,并以系膜区IgA沉积为免疫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病.我们曾从IgA肾病病人血液中分离到Mpe。
树突状细胞(DC)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Ⅰ型DC促进TH1细胞极化,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密切相关.本研究检测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A)患者骨髓中Ⅰ型DC的含量,探讨DC负载人脐血CD34+细胞后在rhsCD40L的激发作用下对自体T细胞的活化和扩增变化。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aureus,MRSA)1961年首次在英国报导,因其耐药谱广、耐药性高、传播速度快而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其鉴定、分型、基因结构、致病机理、耐药机制和耐药基因传递方式均成了研究的热门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