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新兴技术迅速发展和更迭的时代,包括期刊、报纸在内的传统媒体面临着各种质疑与压力,内忧外患成为这个产业发展的“新常态”。媒体自身面临创新无力、经营下滑的生存困境,外围则涌出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频频传来的某某期刊停刊,某某资深主编离职的消息,无疑会时时敲打着每个期刊从业者的心。在这样的形势和环境下,行业科技期刊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困难,采取哪些主动措施积极应对困境,是每个期刊从业者应该认真思考并尽快付诸行动(这里所讲的科技期刊不包括学术期刊)。笔者认为,以下三点是思考和行动的前提:第一,认清我们自己的定位和优势;第二,坚守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第三,主动思考和尝试未来的生存形态。笔者以自己所供职的媒体发展历程和经验为例,谈谈行业科技期刊的发展之路。
在2008年以前的十年,是中国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期刊业同样不例外。市场的巨大繁荣,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饥渴,广告主对市场的极大热情,为期刊的发展创造了温暖舒适的环境。然而当经济环境变化、社会发展阶段也快速演变的时候,媒体作为最敏感的接触者,最先有所反映。当房地产、汽车业的市场发生变化时,很多报纸和商业类期刊都受到客户广告投入缩减的影响而倍感日子的艰难;当金融危机发生时,一些行业科技类期刊也感受到了局部的波动。但总体来看,行业类科技期刊在这种波动中是受影响最小的。行业科技类期刊虽然规模、体量相对较小,但却都是以某个地理区域或者某个行业领域为背景,当我们羡慕《三联生活周刊》、ELLE等那些生活类大众媒体丰富的报道资源,貌似无限广阔的生存空间时,其实我们自己的优势也同样被他们望尘莫及,植根于产业、紧紧依靠产业是行业期刊生存的根本。每个产品的诞生和发展首先都要找准定位,在今天物质极大丰富的市场环境里,更要求细分领域、细分产品,而行业期刊本身就是在一个细分的市场和领域里,设计产品和内容时,要能够做到深挖产业相关资源、借助媒体的平台服务产业发展、服务区域发展,这既是媒体人的职业使命,也是我们实现经济价值的根本和源泉。今天,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冲击下的各行业,实际在做一个统一的动作,就是用技术进行产业的优胜劣汰,我们唯有抓住赖以生存的细分领域的垄断资源,才能掌握生存的话语权。以笔者所在的媒体为例,旗下现有4本专业期刊、1个门户网站。第一本期刊创刊于1957年,另外3本及网站则是在2002年之后相继创办的,所有刊物都是服务于印刷行业,有定位综合的技术应用类,有细分领域的综合报道类,也有经营管理类。这一期刊的分布也是对精准定位、细分市场这一原则的践行。通过这样的定位和细分,我们挖掘到了更多、更深入的资源和客户,占领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也掌握了更有利的生存机会。
清晰了定位和优势,如何能让我们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笔者想分享自己所供职的媒体近年来设定的一个目标:以内容力锻造传播力,以服务力强化影响力,把注意力变成购买力。我们属于印刷包装行业的综合媒体机构,围绕这个产业的发展打造了四刊一网,母刊1957年创刊,在2000年前后迎来了产业和媒体业的大繁荣,有幸在这个繁荣的十年里,潜心打造了多个媒体产品,坚持以内容为王,从产业发展的需求着手,奠定了我们在行业里的品牌地位,聚拢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资源。而借助我们的内容影响力,加之我们的服务意识,2000年开始我们从纸质内容延伸到了线下的市场活动、培训、咨询、展览等多种服务形式和产品,充分发挥了内容资源的多元价值,并实现了将读者的注意力、客户的注意力变成购买力的目标。今天,很多人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是出路,也有人担心新兴媒体会葬送传统媒体,但至少在目前,对我们来说,新兴媒体是一个渠道,是助力媒体的传播力,使我们的影响力和内容价值变得更为显性的工具,如果你是掌握核心内容、核心读者的媒体,新兴媒体肯定不是终结者,而是证明传统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手段。我们的四刊一网从2009年至今,也面临着广告下滑,但正因为我们有核心内容,又充分借力了新媒体手段,所以我们相对有效地控制和弥补了下滑,并在这个严峻的形势下将排在后面的媒体落得更远。
目前,我们也在积极进行对未来的生存形态的思考和尝试。尽管如上述我们在有内容、有渠道的情况下,看起来还不是非常糟糕,但我们非常清楚,只能用“苟活”描述现在的状态,或者说如果我们没有更好的出路的话,也没有再大的增长空间了。很多媒体的微信号运营模式集中在两个阶段,一是发布内容,二是引导消费。比较前沿的媒体,无论是电视媒体,还是报纸媒体,都在通过自身的内容产品的影响力聚拢粉丝,通过他们的公信力获得粉丝的信任,进而在细分的粉丝群、细分的社区里进行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也就是O2O,似乎媒体如果不靠“贩卖”信息生存,就没有未来。我们自己也在摸索,“贩卖”和输出信息,与读者和客户是弱关系,只有跟他们做与其生产密切关联的实体产品的生意,才能建立强关系。所以3年前我们就在筹备做行业的垂直电商平台,终于在去年上线,做了一个印刷行业的器材贸易电商,并引入互联网金融,把注意力变成购买力在这里仍然适用。虽然不知道这条路是否能走通,做电商和互联网要砸钱、要投入,也不是每家媒体都有这个资本和体制,但是如果不尝试,不走出这一步,目前我们也没有找到更好的承接广告下滑的模式。也许将来内容仍然是核心基础,但它不是为了出版成为报纸或期刊,而是像图书一样成为文化奢侈品,当然这仅限于商业期刊,学术期刊是另外一种境界。
在今天,不仅传统媒体行业在面临生与死的煎熬,很多产业都在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和困惑,也在发生着产业形态的巨变,所以,做好眼前的事,淡定办刊的心态,还是有必要的。笔者很自豪现在是媒体人,虽然心里承受巨大的压力,但向团队传播行业发展的正能量是我们传承这个职业的责任和义务,也许现在的80后、90后不像60后、70后那一代人有着多么伟大深沉的梦想,但笔者相信,在媒体人的未雨绸缪、主动变革之下,这一代代年轻人会以他们特有的更为现实的、写实的工作态度,为新时期的媒体生存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印刷技术杂志》社社长)
在2008年以前的十年,是中国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期刊业同样不例外。市场的巨大繁荣,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饥渴,广告主对市场的极大热情,为期刊的发展创造了温暖舒适的环境。然而当经济环境变化、社会发展阶段也快速演变的时候,媒体作为最敏感的接触者,最先有所反映。当房地产、汽车业的市场发生变化时,很多报纸和商业类期刊都受到客户广告投入缩减的影响而倍感日子的艰难;当金融危机发生时,一些行业科技类期刊也感受到了局部的波动。但总体来看,行业类科技期刊在这种波动中是受影响最小的。行业科技类期刊虽然规模、体量相对较小,但却都是以某个地理区域或者某个行业领域为背景,当我们羡慕《三联生活周刊》、ELLE等那些生活类大众媒体丰富的报道资源,貌似无限广阔的生存空间时,其实我们自己的优势也同样被他们望尘莫及,植根于产业、紧紧依靠产业是行业期刊生存的根本。每个产品的诞生和发展首先都要找准定位,在今天物质极大丰富的市场环境里,更要求细分领域、细分产品,而行业期刊本身就是在一个细分的市场和领域里,设计产品和内容时,要能够做到深挖产业相关资源、借助媒体的平台服务产业发展、服务区域发展,这既是媒体人的职业使命,也是我们实现经济价值的根本和源泉。今天,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冲击下的各行业,实际在做一个统一的动作,就是用技术进行产业的优胜劣汰,我们唯有抓住赖以生存的细分领域的垄断资源,才能掌握生存的话语权。以笔者所在的媒体为例,旗下现有4本专业期刊、1个门户网站。第一本期刊创刊于1957年,另外3本及网站则是在2002年之后相继创办的,所有刊物都是服务于印刷行业,有定位综合的技术应用类,有细分领域的综合报道类,也有经营管理类。这一期刊的分布也是对精准定位、细分市场这一原则的践行。通过这样的定位和细分,我们挖掘到了更多、更深入的资源和客户,占领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也掌握了更有利的生存机会。
清晰了定位和优势,如何能让我们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笔者想分享自己所供职的媒体近年来设定的一个目标:以内容力锻造传播力,以服务力强化影响力,把注意力变成购买力。我们属于印刷包装行业的综合媒体机构,围绕这个产业的发展打造了四刊一网,母刊1957年创刊,在2000年前后迎来了产业和媒体业的大繁荣,有幸在这个繁荣的十年里,潜心打造了多个媒体产品,坚持以内容为王,从产业发展的需求着手,奠定了我们在行业里的品牌地位,聚拢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资源。而借助我们的内容影响力,加之我们的服务意识,2000年开始我们从纸质内容延伸到了线下的市场活动、培训、咨询、展览等多种服务形式和产品,充分发挥了内容资源的多元价值,并实现了将读者的注意力、客户的注意力变成购买力的目标。今天,很多人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是出路,也有人担心新兴媒体会葬送传统媒体,但至少在目前,对我们来说,新兴媒体是一个渠道,是助力媒体的传播力,使我们的影响力和内容价值变得更为显性的工具,如果你是掌握核心内容、核心读者的媒体,新兴媒体肯定不是终结者,而是证明传统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手段。我们的四刊一网从2009年至今,也面临着广告下滑,但正因为我们有核心内容,又充分借力了新媒体手段,所以我们相对有效地控制和弥补了下滑,并在这个严峻的形势下将排在后面的媒体落得更远。
目前,我们也在积极进行对未来的生存形态的思考和尝试。尽管如上述我们在有内容、有渠道的情况下,看起来还不是非常糟糕,但我们非常清楚,只能用“苟活”描述现在的状态,或者说如果我们没有更好的出路的话,也没有再大的增长空间了。很多媒体的微信号运营模式集中在两个阶段,一是发布内容,二是引导消费。比较前沿的媒体,无论是电视媒体,还是报纸媒体,都在通过自身的内容产品的影响力聚拢粉丝,通过他们的公信力获得粉丝的信任,进而在细分的粉丝群、细分的社区里进行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也就是O2O,似乎媒体如果不靠“贩卖”信息生存,就没有未来。我们自己也在摸索,“贩卖”和输出信息,与读者和客户是弱关系,只有跟他们做与其生产密切关联的实体产品的生意,才能建立强关系。所以3年前我们就在筹备做行业的垂直电商平台,终于在去年上线,做了一个印刷行业的器材贸易电商,并引入互联网金融,把注意力变成购买力在这里仍然适用。虽然不知道这条路是否能走通,做电商和互联网要砸钱、要投入,也不是每家媒体都有这个资本和体制,但是如果不尝试,不走出这一步,目前我们也没有找到更好的承接广告下滑的模式。也许将来内容仍然是核心基础,但它不是为了出版成为报纸或期刊,而是像图书一样成为文化奢侈品,当然这仅限于商业期刊,学术期刊是另外一种境界。
在今天,不仅传统媒体行业在面临生与死的煎熬,很多产业都在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和困惑,也在发生着产业形态的巨变,所以,做好眼前的事,淡定办刊的心态,还是有必要的。笔者很自豪现在是媒体人,虽然心里承受巨大的压力,但向团队传播行业发展的正能量是我们传承这个职业的责任和义务,也许现在的80后、90后不像60后、70后那一代人有着多么伟大深沉的梦想,但笔者相信,在媒体人的未雨绸缪、主动变革之下,这一代代年轻人会以他们特有的更为现实的、写实的工作态度,为新时期的媒体生存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印刷技术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