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与孝子

来源 :现代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hibo0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久病的老人,特别是瘫痪的老人,如何照料好,既关系到老人的康复,又关系到家庭的和睦。
  毋庸置疑,科学的护理和医疗,真诚的关怀和体贴,是慢性病老人走向康复或益寿延年的根本条件。然而,现实生活中,做到上述要求的不是很多,故而有“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流行说法。
  “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贬语的前提是“久病”,老人初病时子女还是孝顺的,只不过是病久了,子女就不大孝顺或不孝顺了。
  “久病”之所以“无孝子”,确有其具体原因。
  大凡久病之人,一有负面情绪,怨恨自己得了“无法痊愈”的“倒霉之病”;二是有长期缠绵床褥的痛苦;三是不能按照几十年形成的习惯安排自己的生活;四是害怕长期拖累子女。基于这几点,产生强烈的“速愈”愿望,要求子女多予体贴和关怀,且有多疑的想法。另一方面,作子女的因为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原因,对患有慢性病缠绵床榻的老人,短时期还能悉心照护,成年累月,免不了有所懈怠和不周之处。于是,龃龉产生:老人乱发脾气,鸡蛋里挑骨头,子女因此把怜悯之心逐步变成怨恨之心,“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现象就形成了。
  在社会日趋老年化和中青年人压力增大的今天,如何照料好久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不仅是个复杂的家庭问题,而且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欣闻某些大中城市开始创办老人康复医院,愿有更多的老人康复医院面世,但此事非一蹴可就,还涉及到老人住院费用的承受能力问题和世俗的敬老习惯问题。因此,家庭照料仍是解决久病老人的主要方式,这就需要解决好“久病与孝子”的矛盾。
  首先,老人和子女都要设身处地多为对方着想,互相体谅。其次,作为病人,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让心理慢慢产生抵抗力。病中,如有可能,看看书报、电视,听听收音机,或回忆一些有趣的往事,或系统思索一些重大问题,力求病中生活丰富充实。对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身体上的疼痛及不适,应该说出来,求得子女的帮助,但不要动气。其三,作为子女,在老人病重时,要尽心照料;病情稳定时,则要安排好照顾老人、工作和家庭各方面的事,不能厌烦,不能顾此失彼。
   〖编辑:修远〗
其他文献
一、 要清静放心    “天清地静可长久,神清心静可长寿”。“致虚极,守静笃”。“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老子》第十六章)。《庄子·刻意》中进一步阐明“清静”就是“平易恬淡”,“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庄子把养生分为养形与养神两个方面,而且要做到“形神不亏”,关键在于清静。成玄英认为,“静是长生之本,躁是死亡之原”,“静则无为,躁则有欲,有欲生死,无为长存”(《道德经疏》)。司马承祯认
产业化是发展和保护贵州少数民族原生态蜡染文化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产业管理和经营意识等原因,贵州蜡染文化的产业化出现了产品质量、市场无序等各种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