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弃疾和一般文人有很大的不同。他不仅早年就有过壮丽的军事生涯,从北方到南方后,又多次主持“路”(相当于现在的省)一级的军政实务,他的宏图远略、英雄气概,并非是书生气的东西。但他的豪迈倔强的个性和执著北伐的热情,又使得他难以在圆滑而猥琐的官场中牢牢立足,以致二度遭弹劾,长期免职闲居。英雄失志意难平,所以辛弃疾的词中常有一种悲愤激昂的情绪,像“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道‘男儿到死心如铁’”,令人读来激动不已。但他又有不少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词作,写得朴素而灵动,情绪颇为欢快。并且,它并不像常见的歌颂隐逸生活的诗词,总是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某种自鸣清高的意味,而只是单纯的欢喜。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我们对此会有亲切的体会。这首词作于辛弃疾第一次被免职闲居上饶带湖期间。黄沙指黄沙岭,在上饶县西。这里风景优美,辛弃疾在其附近建有书堂,故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
本篇的开头两句,未见有人解说明白,影响到对全篇的准确理解。这是因为没有注意到必须将之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相联系,而不能只读字面。“惊鹊”是古诗的惯用意象,被用来传达一种惶然若失的心情。它始于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唐人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云:“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而清江《月夜有怀黄端公兼简朱孙二判官》亦有“月照疏林惊鹊飞,羁人此夜共无依”之句。同样,古诗中写闻蝉而生愁的不胜枚举,至于夜鸣蝉,则以李商隐《蝉》诗最为著名,“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表达了不能为世人理解的苦闷。辛词写明月下见到飞离枝头的惊鹊,清风里听得半夜的蝉鸣,固然可以视为实在的所见所闻,但诗词并不是只要写出所见所闻就可以了;以辛弃疾的博学和好用典故的习性,他不会不想到惊鹊与夜鸣蝉在古诗传统里被赋予的情感色彩。无疑的,开头两句在纪实的同时也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气氛,这气氛又是作者心境的外化。只不过,他并不愿意过分突出这一点。紧接着一片极其热闹的声音出现了,将前面所渲染的气氛掩盖过去,好像那只是黄沙道中所见景色的一部分。
三、四两句非常有意思。作者先写“稻花香里说丰年”,读者自然而然产生的联想,是不知有什么人在那里说,而跟着读到的,却是“听取蛙声一片”!这令人感到意外,于是不禁失笑。更有一层诙谐:到过乡村的人知道,夏天水稻田里的蛙鸣有多厉害,那个“说”啊,其热闹非同小可!从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心情的欢快,自己也跟着欢快起来。倘若先写“蛙声一片”,再写“说丰年”,便平淡了不知多少。诗词语言怎样在朴素中追求精湛,这是绝好的例子。
下阕仍然用对仗句开头,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乃是古诗词中特殊的名句。对仗讲究工稳,这两句可算是极其工稳了;工稳的对仗通常很精致,与口语相距甚远,而这两句却简直就是大白话。天才的诗人常常在规矩之内找到意外的表达,让人明白语言是多么有活力的东西!至于效果,不仅是用简单的语言描绘出具有特征的自然景象,这种似乎是童稚气的对仗,也进一步延续和增进了“蛙声一片”所带来的谐趣与欢快,而开头的那种忧伤与凄清似乎消散得不见踪影了。
但夜行逢雨总是麻烦事儿,得找个地方躲一下。记得有一家茅屋小店是在“社(土地庙)林”边上的,怎么没见呢?呵呵,拐个弯儿,就见溪上的小桥,过了桥,便是老相识的茅屋小店了!你不用担心半夜里小店怎么还能接待客人,辛弃疾肯定有办法。倒不是因为他做过大官,他可是个酒徒啊!
路转溪桥,见旧时茅店,这本身是一幅很漂亮的画面,而“夜行黄沙道中”这个题目,写到这儿也自然而然可以结束了。但是,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情节中,是否还寓含着什么别样的喻义呢?我们回到开头的那一种凄清与忧伤,似乎感觉到一种呼应,一种以豁达胸怀摆脱困境后的愉悦。但这是诗人不想多说的。
实际上,辛弃疾在罢职闲居的许多年中,从来没有真正摆脱过内心的悲哀与愤怒。唯有当他凝视着描摹着生活的美好一面时,像“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写一对乡间老人的亲热,像“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写一位白衣青裙的媳妇趁着蚕季的空闲走娘家,还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等,他的心才会沉浸在欢乐中。朴素的乡村生活令他喜爱,同时也给予他一时的解脱。
本篇的开头两句,未见有人解说明白,影响到对全篇的准确理解。这是因为没有注意到必须将之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相联系,而不能只读字面。“惊鹊”是古诗的惯用意象,被用来传达一种惶然若失的心情。它始于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唐人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云:“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而清江《月夜有怀黄端公兼简朱孙二判官》亦有“月照疏林惊鹊飞,羁人此夜共无依”之句。同样,古诗中写闻蝉而生愁的不胜枚举,至于夜鸣蝉,则以李商隐《蝉》诗最为著名,“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表达了不能为世人理解的苦闷。辛词写明月下见到飞离枝头的惊鹊,清风里听得半夜的蝉鸣,固然可以视为实在的所见所闻,但诗词并不是只要写出所见所闻就可以了;以辛弃疾的博学和好用典故的习性,他不会不想到惊鹊与夜鸣蝉在古诗传统里被赋予的情感色彩。无疑的,开头两句在纪实的同时也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气氛,这气氛又是作者心境的外化。只不过,他并不愿意过分突出这一点。紧接着一片极其热闹的声音出现了,将前面所渲染的气氛掩盖过去,好像那只是黄沙道中所见景色的一部分。
三、四两句非常有意思。作者先写“稻花香里说丰年”,读者自然而然产生的联想,是不知有什么人在那里说,而跟着读到的,却是“听取蛙声一片”!这令人感到意外,于是不禁失笑。更有一层诙谐:到过乡村的人知道,夏天水稻田里的蛙鸣有多厉害,那个“说”啊,其热闹非同小可!从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心情的欢快,自己也跟着欢快起来。倘若先写“蛙声一片”,再写“说丰年”,便平淡了不知多少。诗词语言怎样在朴素中追求精湛,这是绝好的例子。
下阕仍然用对仗句开头,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乃是古诗词中特殊的名句。对仗讲究工稳,这两句可算是极其工稳了;工稳的对仗通常很精致,与口语相距甚远,而这两句却简直就是大白话。天才的诗人常常在规矩之内找到意外的表达,让人明白语言是多么有活力的东西!至于效果,不仅是用简单的语言描绘出具有特征的自然景象,这种似乎是童稚气的对仗,也进一步延续和增进了“蛙声一片”所带来的谐趣与欢快,而开头的那种忧伤与凄清似乎消散得不见踪影了。
但夜行逢雨总是麻烦事儿,得找个地方躲一下。记得有一家茅屋小店是在“社(土地庙)林”边上的,怎么没见呢?呵呵,拐个弯儿,就见溪上的小桥,过了桥,便是老相识的茅屋小店了!你不用担心半夜里小店怎么还能接待客人,辛弃疾肯定有办法。倒不是因为他做过大官,他可是个酒徒啊!
路转溪桥,见旧时茅店,这本身是一幅很漂亮的画面,而“夜行黄沙道中”这个题目,写到这儿也自然而然可以结束了。但是,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情节中,是否还寓含着什么别样的喻义呢?我们回到开头的那一种凄清与忧伤,似乎感觉到一种呼应,一种以豁达胸怀摆脱困境后的愉悦。但这是诗人不想多说的。
实际上,辛弃疾在罢职闲居的许多年中,从来没有真正摆脱过内心的悲哀与愤怒。唯有当他凝视着描摹着生活的美好一面时,像“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写一对乡间老人的亲热,像“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写一位白衣青裙的媳妇趁着蚕季的空闲走娘家,还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等,他的心才会沉浸在欢乐中。朴素的乡村生活令他喜爱,同时也给予他一时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