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正在上海博物馆进行。展览带来了庚斯博罗、康斯泰布尔、透纳、米莱斯等英国著名画家的风景画作品,横跨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拉斐尔前派、印象派、超现实主义直至当代英国绘画的发展历程。虽然时间跨度有300多年,但焦点仍集中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这段英国风景画的黄金时期。
“风景本身就是一种向所有人开放的语言,观赏者和风景艺术家都不需要深刻地了解希腊神话、古典故事或者古老的象征符号。”英国艺术史家马尔科姆·安德鲁斯(Malcolm Andrews)曾经这样描述他研究的对象。
风景画门槛不高,是公认的美的载体,因此人们容易接受它。然而在欧洲艺术史上,风景画始终地位不高,被看作是低于历史画、宗教画甚至肖像画的一个门类,直到18世纪,这种以自然景观为画面主体的风景画才真正形成,开始流行,成为一个独立的绘画门类。这个过程中,英国艺术家功不可没,“如画” “崇高”的风景画也逐渐成了英国绘画的代表,被打上“英国性”(Britishness)的标记,写进艺术史中。
在“心灵的风景”展览中,有一幅画的名字令人格外着迷,“月亮已经升起,但夜晚尚未来临”,是当时英国最成功的画家之一约翰·米莱斯(John Millais)画的。标题出自拜伦1818年的诗歌《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原句是“The moon is up and yet it is not night”,这是一天中难以描绘、神秘莫测的时间。
画面中圆月初上,隐隐约约地挂在天边,薄雾般笼罩着田间树木,静谧而安详。这是一幅典型的乡村风景画,虽然有很多类似作品,却很少有人给画作取这样诗意的名字。风景画的名字,大多是直白的,用最简单的文字给出有效信息,或是画中风景的地点,或是景观的简单描述——森林、磨坊、小屋、铁道之类的。
如果说地点和景观是风景画的第一层信息,那么诗意则是风景画的第二层信息。米莱斯想画的其实并不是风景本身,而是超脫尘俗的愿望。当时英国很多风景画家都喜欢诗歌,他们会画一些当时流行诗歌中的场景,像约翰·弥尔顿、詹姆斯·汤姆逊的诗句等。
18、19世纪,“如画”(picturesque)这个概念在英国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艺术史家华特金(David Watkin)这样评论道:“在1730年至1830年之间,英国诗人、画家、旅行者、园丁、建筑师、艺术鉴赏家一致推崇绘画价值,‘如画’成了视觉领域的通用方式。”汤姆逊就是一个很会利用这股审美风潮的诗人,他写了大量诗歌,来唤醒和拓展大众对自然世界的欣赏潜能。艺术家也在绘画中努力表现这种诗意的、“如画”的景致,让它们无限接近“美”的理想化的标准。
倘若再深挖一层,风景不仅是自然的风景,也是社会的风景。乡村代表着城市化和工业化之外的那个世界,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乡村风景好比一个乌托邦式的逃避;但另一方面,城市也在刺激乡村经济的发展,工业化逐渐渗透到乡村生活中,我们在很多风景画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风景画家们在记录田园诗歌般的内心世界之外,也在记录着时代的变迁。火车和铁路就频繁出现在19世纪晚期的风景画中,对于古典的风景来说,这是新兴的产物,艺术家们带着好奇心和探索欲,记录下一切变化。
“风景本身就是一种向所有人开放的语言,观赏者和风景艺术家都不需要深刻地了解希腊神话、古典故事或者古老的象征符号。”英国艺术史家马尔科姆·安德鲁斯(Malcolm Andrews)曾经这样描述他研究的对象。
风景画门槛不高,是公认的美的载体,因此人们容易接受它。然而在欧洲艺术史上,风景画始终地位不高,被看作是低于历史画、宗教画甚至肖像画的一个门类,直到18世纪,这种以自然景观为画面主体的风景画才真正形成,开始流行,成为一个独立的绘画门类。这个过程中,英国艺术家功不可没,“如画” “崇高”的风景画也逐渐成了英国绘画的代表,被打上“英国性”(Britishness)的标记,写进艺术史中。
在“心灵的风景”展览中,有一幅画的名字令人格外着迷,“月亮已经升起,但夜晚尚未来临”,是当时英国最成功的画家之一约翰·米莱斯(John Millais)画的。标题出自拜伦1818年的诗歌《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原句是“The moon is up and yet it is not night”,这是一天中难以描绘、神秘莫测的时间。
画面中圆月初上,隐隐约约地挂在天边,薄雾般笼罩着田间树木,静谧而安详。这是一幅典型的乡村风景画,虽然有很多类似作品,却很少有人给画作取这样诗意的名字。风景画的名字,大多是直白的,用最简单的文字给出有效信息,或是画中风景的地点,或是景观的简单描述——森林、磨坊、小屋、铁道之类的。
如果说地点和景观是风景画的第一层信息,那么诗意则是风景画的第二层信息。米莱斯想画的其实并不是风景本身,而是超脫尘俗的愿望。当时英国很多风景画家都喜欢诗歌,他们会画一些当时流行诗歌中的场景,像约翰·弥尔顿、詹姆斯·汤姆逊的诗句等。
18、19世纪,“如画”(picturesque)这个概念在英国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艺术史家华特金(David Watkin)这样评论道:“在1730年至1830年之间,英国诗人、画家、旅行者、园丁、建筑师、艺术鉴赏家一致推崇绘画价值,‘如画’成了视觉领域的通用方式。”汤姆逊就是一个很会利用这股审美风潮的诗人,他写了大量诗歌,来唤醒和拓展大众对自然世界的欣赏潜能。艺术家也在绘画中努力表现这种诗意的、“如画”的景致,让它们无限接近“美”的理想化的标准。
倘若再深挖一层,风景不仅是自然的风景,也是社会的风景。乡村代表着城市化和工业化之外的那个世界,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乡村风景好比一个乌托邦式的逃避;但另一方面,城市也在刺激乡村经济的发展,工业化逐渐渗透到乡村生活中,我们在很多风景画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风景画家们在记录田园诗歌般的内心世界之外,也在记录着时代的变迁。火车和铁路就频繁出现在19世纪晚期的风景画中,对于古典的风景来说,这是新兴的产物,艺术家们带着好奇心和探索欲,记录下一切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