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十年回顾与展望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nfeng890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新举措,也开启了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新篇章.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新时代,我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意愿、定位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十年来,我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实施路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体现了大国责任和担当.但是依然受到“参与赤字”“机制赤字”“参与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基于此,我国应从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机制构建、优质教育公共产品的供给、新型教育智库建设,以及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能力.
其他文献
1949年至1966年的“十七年”期间,中国电影艺术旨在构建起一套独属社会主义国家文艺创作的电影新模式,在这一新模式的探索之中,中国共产党员形象的塑造方式成为具有根本意义和决定性的重要能指,承担着先验的崇高主体性身份的功能。这一时期的影片依照马克思主义崇高美学观念体现了“革命悲剧”特点,银幕上的中国共产党员形象因此扮演着召唤历史个体成为历史主体的启蒙者角色,是革命历史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书写者和诠释者,成为新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上开篇定音的崇高符号,对于当下电影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
新时期电影着力于现实中男性工人形象的塑造,男性工人气质有了契合时代脉搏的呈现。成为过往时代精神代言人的老一代力量型工人淡出;知识型青年工人形象成为主流,知识改变了他们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气质;改革“铁腕男子汉”被打造成阳刚硬汉,他们的男子气概所表征的是新时期改革语境下对于理想男性气质的想象。
摘 要:文艺复兴时期,印刷术带来知识的世俗化,自然科学及经验性技术崛起,图像成为科技知识表达的重要方式。通过对16世纪的数学、解剖学、植物学、冶矿等专业书籍插图的图像学分析可知,彼时在画家、雕刻家的介入下,科技领域的知识图像化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人文主义隐喻艺术的图像特性:直观、写实、清晰、精准,又兼具想象力和生动的叙事性、艺术性。知识图像化以艺术介入科学的方式,打破了由文字所锁定的长久知识垄断,激发
摘 要: 基于创新理论,运用Stata15.0并采用LSDV估计法对2008—2018年全国31个分省区层面上创新要素的区域经济效能进行分析,从技术创新、人才资源和金融资本角度,对比分析京津冀地区与其他省市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得出两个主要结论:一是京津冀创新要素对经济贡献度的下降主要受人才资源的影响;二是创新环境是影响京津冀创新要素发挥经济效能的重要保障。建议激发京津冀地区创新要素活力,增强区域创新
未雨绸缪,有备而来rn《高校招生》:曹主任,您好.您从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多年,所以想请您对即将迈入大学的学子们谈一谈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和生活规划问题.rn曹钰娟:好的,谢谢邀
期刊
教育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的服务面向、目的和实施途径三个核心要素。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征程中,先后提出过六个完整的教育方针,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并且形成了丰富的历史经验:高度重视教育方针,坚持人民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始终把握住教育方针的核心要素。
“考一所好大学,读一门好专业”是无数考生及家长的高考升学愿景,然而按照当前许多省份的高考志愿设置模式,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可能面临着“好大学”与“好专业”不能兼得
期刊
摘 要:河南淮阳太昊陵庙会是以祭祀“人祖”伏羲、女娲为核心的盛会,集信仰、休闲、商贸于一体,日积月累形成“祈福祭祖、求子还愿”等仪式活动。在广阔的庙会活动场域中,多处彰显了两性对峙、两性融合、两性置换等现象,而且这些表象背后又隐匿着诸多的地方性思维,是“局内人”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观念的集中体现。同时在两性的对峙、融合、置换的过程中,性别身份的选择又体现了仪式音声对社会性别的解构与重构。
摘 要: 高校学生参与权的切实保障是大学善治的内在要求。而学生参与大学治理中存在的诸多法治缺陷是学生参与不足的重要原因。学生参与机制法治水平的提升,是提高高校内部治理水平的优先选择。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法治路径包括:应充分完善学生参与的相关立法和高校章程,充分保障学生的参与主体地位;厘定学生参与的范围和边界,确保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健全学生参与的程序制度、完善学生参与权的救济途径,为学生参与权的实
大学评价体系是衡量大学发展的重要尺度,也是诊断大学发展问题的有效工具和撬动大学发展的有力杠杆。良好的评价体系既要反映大学发展的程度,又要引领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四大主流世界大学排名为代表的传统大学评价属于典型的鉴定性评价,而卡内基院校选择性社区参与分类评价、《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影响力评价等评价体系的出现,则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从鉴定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型的新探索,为大学评价的视角转换及丰富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思路:在评价标准上由“相对单一的学术维度”向“综合的促进社会发展维度”转换;在评价内容上由“给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