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不仅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引擎,还加快了我省城镇化步伐,但是,目前我省城镇发展水平还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因此,我们应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走新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推动我省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步伐,使农民工成为真正的城市人。本文在对我省农民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通过分析研究的方法,探讨了我省城镇化的新途径和农民工管理服务的新模式,提出了我省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政策性建议,为加快我省城镇化、市民化步伐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市民化;问题;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率已超过50%。“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扩大内需和针对农民工增加就业等措施的实施,加快了农民工向城市转移的步伐。但是,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还面临着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能否打破种种制度的藩篱,成为了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因素。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和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农民”在向市民转变的进程中发展出相应的能力,学习并获得市民的基本资格,适应城市并具备一个城市市民基本素质的过程。河南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在加快劳务输出的同时,应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劳动力的就地就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和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二、我省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及障碍
(一)我省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
1、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缓慢,一方面,我省城镇化起步较晚,在加上人口多、基础弱、人均GDP水平低、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历史性因素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省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我省城镇化发展缓慢,城镇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过半,而我省城镇化率只有40.6%,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约10个百分点。
2、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存在综合性因素的制约,首先,由于城乡二元用工制度和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使得农村村民与城市市民在心理上产生隔阂,同时也是农民工在城市产生与生俱来的陌生感和不认同感;其次,由于地方政府对于改革制约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缺乏前瞻性,并且较为被动,这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我省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最后,农民工自身文化水品和技能水平较低,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以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并且缺乏技能培训。据调查显示,我省农村劳动力中仅有27%受过专业培训,还有73%的没有受过专业培训,这不仅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速度,也制约着农民工市民化层次的提高。
3、农民工对市民化的诉求日益多元化,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群体出现以后,他们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还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给农民工市民化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4、农民工市民化与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矛盾凸显,我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2010年,我省三大产业的比重为14.2∶57.7∶28.1,虽然非农产业比重在不断上升,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省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严重偏低,第二产业实力不强。而市民化的农民工对工作的诉求逐渐倾向于第三产业,通过调查,72%的农民工选择家政服务、商业饮食业等服务性的行业,20%的农民工选择建筑业、加工制造业等,只有8%的农民工选择与农业有关的行业。随着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将会给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应该以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为契机,加快我省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优化我省产业结构,使我省产业结构向着合理化与高度化的方向发展。
(二)我省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
1、社会制度不健全,致使农民工不能真正的融入城市,只被“半市民化”。首先,户籍制度的限制制约着农民工的市民化,由于农民工不能取得真正的城市户口,更不能享受城市市民应有的各种福利待遇,只能游离在城乡之间,这种“半市民化”的身份使农民工对城市的生活缺少归属感和认同感,严重阻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其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由于农民工既缺乏农村的社会保障,又没有被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再加上企业也不愿为进城农民工建立社会保障而承担额外的成本,致使农民工对城市的生活缺乏安全感。最后,教育制度改革滞后,不能合理的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问题,增加农民工教育子女的家庭成本。
2、农民工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并且缺少社会再教育。近年来,随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我省的教育现状发生较大的改观,但是,我省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的事实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再加社会上许多的社会再教育机构也都流于形式,使农民工的技术技能也偏低。
三、农民工市民化途径的探讨
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不仅会助推我省经济快速的发展,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省城镇化进程。因此,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为指导思想,走出一条具有我省特色的农民工市民化的道路。
1、建立农民工再教育机制,增强农民工的城市市民的基本素质。社会再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技能和文化教育,还应该开展其他形式各样的培训,以增强农民工法律意识、参政议政意识,使农民工具城市市民基本的文化素质。
2、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我省人力资源优势,以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为契机,继续优化我省的产业结构,大力扶持发展第三产业,实现更多的农民工省内就业,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和农民工的市民化奠定基础。
3、革新社会制度,打破户籍制度的防线,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先进教育制度,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度和归属感。(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蔡志刚: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初探.理论探索,2010,(2)。
[2] 夏丽霞,高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城市发展研究,2009,(7)。
[3] 梁波,王海英.城市融入:外来农民工的市民化—对己有研究的综述.人口与发展,2010,(4)。
[4] 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甘肃社会科学》,2005,(4)。
[5] 郑功成:《中国农民工问题: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 6 )。
[6]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市民化;问题;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率已超过50%。“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扩大内需和针对农民工增加就业等措施的实施,加快了农民工向城市转移的步伐。但是,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还面临着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能否打破种种制度的藩篱,成为了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因素。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和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农民”在向市民转变的进程中发展出相应的能力,学习并获得市民的基本资格,适应城市并具备一个城市市民基本素质的过程。河南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在加快劳务输出的同时,应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劳动力的就地就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和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二、我省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及障碍
(一)我省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
1、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缓慢,一方面,我省城镇化起步较晚,在加上人口多、基础弱、人均GDP水平低、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历史性因素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省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我省城镇化发展缓慢,城镇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过半,而我省城镇化率只有40.6%,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约10个百分点。
2、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存在综合性因素的制约,首先,由于城乡二元用工制度和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使得农村村民与城市市民在心理上产生隔阂,同时也是农民工在城市产生与生俱来的陌生感和不认同感;其次,由于地方政府对于改革制约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缺乏前瞻性,并且较为被动,这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我省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最后,农民工自身文化水品和技能水平较低,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以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并且缺乏技能培训。据调查显示,我省农村劳动力中仅有27%受过专业培训,还有73%的没有受过专业培训,这不仅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速度,也制约着农民工市民化层次的提高。
3、农民工对市民化的诉求日益多元化,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群体出现以后,他们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还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给农民工市民化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4、农民工市民化与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矛盾凸显,我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2010年,我省三大产业的比重为14.2∶57.7∶28.1,虽然非农产业比重在不断上升,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省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严重偏低,第二产业实力不强。而市民化的农民工对工作的诉求逐渐倾向于第三产业,通过调查,72%的农民工选择家政服务、商业饮食业等服务性的行业,20%的农民工选择建筑业、加工制造业等,只有8%的农民工选择与农业有关的行业。随着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将会给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应该以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为契机,加快我省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优化我省产业结构,使我省产业结构向着合理化与高度化的方向发展。
(二)我省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
1、社会制度不健全,致使农民工不能真正的融入城市,只被“半市民化”。首先,户籍制度的限制制约着农民工的市民化,由于农民工不能取得真正的城市户口,更不能享受城市市民应有的各种福利待遇,只能游离在城乡之间,这种“半市民化”的身份使农民工对城市的生活缺少归属感和认同感,严重阻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其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由于农民工既缺乏农村的社会保障,又没有被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再加上企业也不愿为进城农民工建立社会保障而承担额外的成本,致使农民工对城市的生活缺乏安全感。最后,教育制度改革滞后,不能合理的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问题,增加农民工教育子女的家庭成本。
2、农民工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并且缺少社会再教育。近年来,随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我省的教育现状发生较大的改观,但是,我省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的事实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再加社会上许多的社会再教育机构也都流于形式,使农民工的技术技能也偏低。
三、农民工市民化途径的探讨
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不仅会助推我省经济快速的发展,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省城镇化进程。因此,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为指导思想,走出一条具有我省特色的农民工市民化的道路。
1、建立农民工再教育机制,增强农民工的城市市民的基本素质。社会再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技能和文化教育,还应该开展其他形式各样的培训,以增强农民工法律意识、参政议政意识,使农民工具城市市民基本的文化素质。
2、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我省人力资源优势,以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为契机,继续优化我省的产业结构,大力扶持发展第三产业,实现更多的农民工省内就业,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和农民工的市民化奠定基础。
3、革新社会制度,打破户籍制度的防线,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先进教育制度,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度和归属感。(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蔡志刚: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初探.理论探索,2010,(2)。
[2] 夏丽霞,高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城市发展研究,2009,(7)。
[3] 梁波,王海英.城市融入:外来农民工的市民化—对己有研究的综述.人口与发展,2010,(4)。
[4] 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甘肃社会科学》,2005,(4)。
[5] 郑功成:《中国农民工问题: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 6 )。
[6]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