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指基于教材内容,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拓宽教学内容,深化学生理解,提升教学效益。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既可基于学生兴趣重组课程资源,也可基于信息技术共享课程资源,更可基于教学过程捕捉生成资源。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16-0234-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单一的教材内容既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学的需求,亦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也不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成为了课程的开发者。为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引入更多与科技、生活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多样性的数学材料,开发利用与教材相配套的课程资源,给教学留出空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 基于学生兴趣重组课程资源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行为的内驱力,由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要从多个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感兴趣的生活实例,设置富有意义的情境导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获得数学学习方法搭建桥梁。其次,教师要准确把握个体差异,基于学生能力与认知的差异性,呈现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到思维的碰撞,从而促使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为例,小学三年级学生对新奇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可结合现代科技机器人的图片设置疑问“你能说出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找到图片当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后,教师可创设激发学生思考的情境“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一样?”。鉴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画图纸、用尺子量一量等办法得出答案。这样不仅能够使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能够使学生有效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学习特点学习数学知识。
基于学生学习兴趣重组课程资源,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专注度。
2 基于信息技术共享课程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呈现出了不可比拟的优势,促进了小学数学课堂的革新。教师基于信息技术挖掘各种课程资源,能有效地将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形象、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呈现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探究数学活动提供工具,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动态化、形象化、直观化,这样无疑能突破小学数学教学的重难点,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千米和吨”的教学为例,在带领学生理解千米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呈现静态的跑道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上的十米跑道、百米跑道、千米跑道,进而使学生初步感知十米、百米、千米之间的差距。之后,教师再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呈现动态的情境。如情境一:小明从家里到学校的距离为十米,星期一,小明径直从家里走到了学校。看完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情境内容,得出“小明一共走了多少米”。情境二:星期二,小明早上7点来到学校后,发现东西没有带又折了回去,8点才到达学校;中午,小明回家吃了饭,又来到学校了;晚上小明回到家吃完饭后,来回跑了两次后,又跑去了距离家十米的爷爷家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小明走了多少个十米,再让学生探究十米与百米的关系,依此类推,从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千米大概为多远。
基于信息技术共享課程资源,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同样也能促进学生分析信息、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3 基于教学过程捕捉生成资源
小学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是课程内容开发和创造的过程[2]。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为师生带来不同层次的思维碰撞,带来不同的想法,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再生资源。由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当中出现的多种意想不到而富有意义的问题,并能将其巧妙地加以转换,以有效地生成新的数学资源。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应呈现题目“小明买三本书花了18元,小华买同样的5本书,花了多少元?”,并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经过讨论,许多学生都认为利用已知条件求出书的单价是唯一的解决途径,也有学生认为可以根据问题求出书的价格。这时教师应该积极鼓励这些学生的想法,并抓住契机讲解这些学生的思路与其他学生解决问题思路的本质联系,即都是通过算出单价得出答案的方法。对于课堂上独树一帜的想法,教师要认真聆听,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在无形当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此外,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出错、不断改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明确定位“错误”的含义,即学生在认知过程当中出现的偏差,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包容学生的错误,并把学生的错误当成一种课堂资源,形成一个引导学生找错、议论错误、改正错误的动态过程,这样才能保证在不限制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算法后,可以引导学生计算“448÷28=1?”。当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列算式计算时,教师可以发现,有的学生在做减法借位时,忘了把百位上借的位抹掉;还有的学生粗心将三位数写成两位数等。面对此类情况,教师可以将写错和写对的两种计算过程对比呈现,让学生进行讨论,并纠错。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在评价分析他人错误的过程中加深印象,减少自己犯错误的次数,还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辩证、交流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观察,发现存在于生活实际、课堂教学以及网络技术之中的课堂资源,将源源不断的课堂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从而在提升课堂效益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高娜娜.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探析[J].学周刊,2018(23).
[2]何杏茹.巧用源头活水——浅谈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J].数学教学通讯,2017(1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16-0234-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单一的教材内容既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学的需求,亦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也不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成为了课程的开发者。为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引入更多与科技、生活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多样性的数学材料,开发利用与教材相配套的课程资源,给教学留出空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 基于学生兴趣重组课程资源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行为的内驱力,由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要从多个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感兴趣的生活实例,设置富有意义的情境导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获得数学学习方法搭建桥梁。其次,教师要准确把握个体差异,基于学生能力与认知的差异性,呈现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到思维的碰撞,从而促使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为例,小学三年级学生对新奇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可结合现代科技机器人的图片设置疑问“你能说出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找到图片当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后,教师可创设激发学生思考的情境“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一样?”。鉴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画图纸、用尺子量一量等办法得出答案。这样不仅能够使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能够使学生有效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学习特点学习数学知识。
基于学生学习兴趣重组课程资源,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专注度。
2 基于信息技术共享课程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呈现出了不可比拟的优势,促进了小学数学课堂的革新。教师基于信息技术挖掘各种课程资源,能有效地将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形象、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呈现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探究数学活动提供工具,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动态化、形象化、直观化,这样无疑能突破小学数学教学的重难点,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千米和吨”的教学为例,在带领学生理解千米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呈现静态的跑道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上的十米跑道、百米跑道、千米跑道,进而使学生初步感知十米、百米、千米之间的差距。之后,教师再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呈现动态的情境。如情境一:小明从家里到学校的距离为十米,星期一,小明径直从家里走到了学校。看完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情境内容,得出“小明一共走了多少米”。情境二:星期二,小明早上7点来到学校后,发现东西没有带又折了回去,8点才到达学校;中午,小明回家吃了饭,又来到学校了;晚上小明回到家吃完饭后,来回跑了两次后,又跑去了距离家十米的爷爷家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小明走了多少个十米,再让学生探究十米与百米的关系,依此类推,从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千米大概为多远。
基于信息技术共享課程资源,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同样也能促进学生分析信息、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3 基于教学过程捕捉生成资源
小学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是课程内容开发和创造的过程[2]。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为师生带来不同层次的思维碰撞,带来不同的想法,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再生资源。由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当中出现的多种意想不到而富有意义的问题,并能将其巧妙地加以转换,以有效地生成新的数学资源。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应呈现题目“小明买三本书花了18元,小华买同样的5本书,花了多少元?”,并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经过讨论,许多学生都认为利用已知条件求出书的单价是唯一的解决途径,也有学生认为可以根据问题求出书的价格。这时教师应该积极鼓励这些学生的想法,并抓住契机讲解这些学生的思路与其他学生解决问题思路的本质联系,即都是通过算出单价得出答案的方法。对于课堂上独树一帜的想法,教师要认真聆听,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在无形当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此外,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出错、不断改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明确定位“错误”的含义,即学生在认知过程当中出现的偏差,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包容学生的错误,并把学生的错误当成一种课堂资源,形成一个引导学生找错、议论错误、改正错误的动态过程,这样才能保证在不限制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算法后,可以引导学生计算“448÷28=1?”。当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列算式计算时,教师可以发现,有的学生在做减法借位时,忘了把百位上借的位抹掉;还有的学生粗心将三位数写成两位数等。面对此类情况,教师可以将写错和写对的两种计算过程对比呈现,让学生进行讨论,并纠错。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在评价分析他人错误的过程中加深印象,减少自己犯错误的次数,还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辩证、交流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观察,发现存在于生活实际、课堂教学以及网络技术之中的课堂资源,将源源不断的课堂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从而在提升课堂效益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高娜娜.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探析[J].学周刊,2018(23).
[2]何杏茹.巧用源头活水——浅谈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J].数学教学通讯,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