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生少了小学生的那份纯真,又缺了高中生的那份深刻,因此在他们的作文中常常会出现“假大空”的现象:写人,千人一面;叙事,平淡无奇;抒情,苍白无力。这种现状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是相违背的。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思想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语文学科的外延就是社会生活的外延,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带有更明显的时代和生活的气息。如果我们的学生能把目光多投向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一定可以使作文更加真实。因为人物可以虚构,故事可以编造,情感可以造假,但是生活细节却是无法复制的。
一、关注生活细节,展现多彩生活
“生活如此多娇”,生活中到处都是写作素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可惜我们的学生却偏偏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经常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因为重复着“三点一线”的平凡生活,他们写作时总是抓耳挠腮,苦于没有丰富多彩的素材。
比如有一次在写半命题作文《我发现了 的美》时,大多数学生写来写去总是些陈词滥调:写亲情,要么是下雨时父母来送伞,要么是生病时父母百般呵护,要么是考试失利时父母安慰鼓励。写生活中的事情,要么是坐公交车时让座,要么是拾金不昧,要么是小女孩捡起废纸屑。这样的选材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很难让人眼前一亮。
但是,也有些学生回归生活,就地取材,写出了真实,写出了精彩!比如,一位来自周庄水乡的同学,从“小桥、流水、人家”这三个方面精心选材,写尽了水乡雅致、柔婉、悠闲的美。一位平时关注新闻、关心国家大事的学生,精选奥运、地震、钓鱼岛等事件,写出了《我发现了团结的美》,尽情讴歌了国人万众一心的强大力量。更有一位同学,在写作之前曾长久地驻足于校园里的一棵樱花树下细致观察,最终写出了这样一段极富文采的文字:“你白里透红,每片花瓣都紧紧地簇拥在一起,好像都不甘示弱、争奇斗艳;你高挑的树干似乎有着无限生机,不顾一切地向上伸展,不管是枝叶还是花朵,都仰着头,向着天空,向着太阳。一阵花香袭来,那淡淡的花朴素得犹如一位不施粉黛的妙龄少女……褐色的泥土上,那些早已凋零的淡粉色花瓣静静地躺在地上,让我眼前不由自主地出现了繁密的花瓣纷纷扬扬飘洒的浪漫美丽的画面。虽然今天的怒放逃不了明天凋零的命运,你仍然蓄足了力量,只为那精彩绽放的一瞬。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纯粹的美丽——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其实,生活中真的不缺乏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的学生愿意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一定能采撷到那朵藏在生活深处的美丽花朵!
二、关注生活细节,再现独特体验
综观苏州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题目:《一丝惬意心中来》(2009年)、《总有属于我的季节》(2010年)、《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2011年)、《心中有支快乐的歌》(2012年),我发现命题者非常重视作文的人文导向,致力于为考生提供一个抒写个人独特体验的平台。比如,“一丝”要求考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写起,关注生活细节,描写要细腻。而“我的”“熟悉”“心中”这些字眼都侧重于要求考生写身边事、抒心中情,写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体验。
但是,很多同学由于平时对生活观察不仔细,体会不深刻,忽视了生活细节,选材大而化之,平铺直叙,文章缺少亮点,因此得分偏低。事实上,如果一篇文章能写出只属于“我”的那些独一无二的真实体验,就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一位同学在写青春痘给自己带来的苦恼时,这样写道:“我脸上的青春痘就像不倒翁一样,消灭了这个,那个又冒出来了。和青春痘的斗争异常激烈,战争结束后,我的脸上伤痕累累,凹凸不平,仿佛是炮弹落下的一个个坑。因为这些可恶的痘痘,我羞于抬头和同学讲话,久而久之,我的性格也变得自卑内向,这仿佛是战争给我落下的心理阴影。”因为打上了个人独特的烙印,这篇文章成了一篇无法复制的真实之作。再比如,一些学生放眼生活,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领域:篮球、二胡、象棋等,因为用语专业、体验深刻,所以不入俗套、不落窠臼,彰显了个人独特的魅力,散发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幽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样的导向就是在倡导个性化写作,这与整个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的主旋律是不谋而合的。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能够多关注自己生活中的细节,“言他人所未曾言、发他人所未曾发”,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特质,那他们的作文一定可以因“独特”“真实”而大放异彩!
三、关注生活细节,表现真挚感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不仅要看其表达能力和文采,更要留心学生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不能是虚情假意,也不能无病呻吟。初中生的感情应该是很纯真的,要健康向上、向善向美。怎样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意、能打动人心的文字?唯一的办法还是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让生活细节与写作同在,让学生处处留心,写出真情。
在一次作文训练中,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就这样慢慢长大”为题,写一篇文章。我发现,最后获得高分者都是因为关注生活细节,用真情写作,所以才使文章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一位平时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大男孩这样表达自己临近毕业时对初中生活的留恋之情:“如今,我已经初三了,放眼回望初一、初二,总有些怀念,怀念那时的天真。那时会为了和宿管作对而故意把瓶子塞进下水道,晚上偷偷讲话而集体被老师惩罚,运动会时为了班级能拿第一而奋力挥洒汗水……想起这一幕幕来甚至还会偷着笑呢。现在,我们已经坐上了初中旅途的末班车,而且是即将到站的旅客。想到中考后同学们各奔东西,背影渐行渐远,突然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失落和留恋之情。可是,最终还是要告别,我们就这样在挫折中奋斗,从失败中成熟。就这样,我们走过充满激情的青春岁月,追逐过梦的放肆,却假装若无其事,一路慢慢长大。”
再比如一位平时常常和母亲顶撞的叛逆女孩,却在一次次的理发中发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从而深深地理解了母亲。她记叙了从小时候妈妈用糖果哄骗自己去理发,到后来自己不要妈妈陪同独自去理发,再到最后自己主动要求陪母亲去理发这一系列细节。在文章结尾,她这样抒情:“不知怎的,在一次次的理发中,我就这样慢慢读懂了母亲。偶尔会想起小时候妈妈陪我理发时那些背我、牵我的画面以及一句句叮咛的话语。它们就像一盅盅美酒,在时间的窖藏下历久弥新,越发珍贵,醉了母亲更醉了我。无意间打开,散发的全是爱的醇香。忽然好想再次听到‘走,妈妈背你去理发’的温柔话语,可是我知道我和母亲再也回不去了。不知不觉中,我就这样慢慢长大了。”这位女生从自己有限的人生经历中,撷取的虽然是一朵最为平常的生活小浪花——理发,但是却以最生动细腻的笔触表达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的确,真实的生活细节有利于真实情感的抒发,也能达到“贴近生活,言之有物”的写作境界。这样的写作方式既能杜绝学生千篇一律或不着边际的胡编乱造,又能彰显学生的独特个性。
其实,生活细节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只要我们静心沉思,睁大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并用一颗真心去描摹、去刻画,相信我们学生的作文一定可以摒弃“假大空”,迎来“真善美”。长期坚持关注生活细节,相信我们的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写人可以活灵活现,叙事可以引人入胜,抒情可以感天动地,还作文一个“真实”的面貌!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思想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语文学科的外延就是社会生活的外延,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带有更明显的时代和生活的气息。如果我们的学生能把目光多投向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一定可以使作文更加真实。因为人物可以虚构,故事可以编造,情感可以造假,但是生活细节却是无法复制的。
一、关注生活细节,展现多彩生活
“生活如此多娇”,生活中到处都是写作素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可惜我们的学生却偏偏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经常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因为重复着“三点一线”的平凡生活,他们写作时总是抓耳挠腮,苦于没有丰富多彩的素材。
比如有一次在写半命题作文《我发现了 的美》时,大多数学生写来写去总是些陈词滥调:写亲情,要么是下雨时父母来送伞,要么是生病时父母百般呵护,要么是考试失利时父母安慰鼓励。写生活中的事情,要么是坐公交车时让座,要么是拾金不昧,要么是小女孩捡起废纸屑。这样的选材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很难让人眼前一亮。
但是,也有些学生回归生活,就地取材,写出了真实,写出了精彩!比如,一位来自周庄水乡的同学,从“小桥、流水、人家”这三个方面精心选材,写尽了水乡雅致、柔婉、悠闲的美。一位平时关注新闻、关心国家大事的学生,精选奥运、地震、钓鱼岛等事件,写出了《我发现了团结的美》,尽情讴歌了国人万众一心的强大力量。更有一位同学,在写作之前曾长久地驻足于校园里的一棵樱花树下细致观察,最终写出了这样一段极富文采的文字:“你白里透红,每片花瓣都紧紧地簇拥在一起,好像都不甘示弱、争奇斗艳;你高挑的树干似乎有着无限生机,不顾一切地向上伸展,不管是枝叶还是花朵,都仰着头,向着天空,向着太阳。一阵花香袭来,那淡淡的花朴素得犹如一位不施粉黛的妙龄少女……褐色的泥土上,那些早已凋零的淡粉色花瓣静静地躺在地上,让我眼前不由自主地出现了繁密的花瓣纷纷扬扬飘洒的浪漫美丽的画面。虽然今天的怒放逃不了明天凋零的命运,你仍然蓄足了力量,只为那精彩绽放的一瞬。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纯粹的美丽——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其实,生活中真的不缺乏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的学生愿意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一定能采撷到那朵藏在生活深处的美丽花朵!
二、关注生活细节,再现独特体验
综观苏州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题目:《一丝惬意心中来》(2009年)、《总有属于我的季节》(2010年)、《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2011年)、《心中有支快乐的歌》(2012年),我发现命题者非常重视作文的人文导向,致力于为考生提供一个抒写个人独特体验的平台。比如,“一丝”要求考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写起,关注生活细节,描写要细腻。而“我的”“熟悉”“心中”这些字眼都侧重于要求考生写身边事、抒心中情,写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体验。
但是,很多同学由于平时对生活观察不仔细,体会不深刻,忽视了生活细节,选材大而化之,平铺直叙,文章缺少亮点,因此得分偏低。事实上,如果一篇文章能写出只属于“我”的那些独一无二的真实体验,就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一位同学在写青春痘给自己带来的苦恼时,这样写道:“我脸上的青春痘就像不倒翁一样,消灭了这个,那个又冒出来了。和青春痘的斗争异常激烈,战争结束后,我的脸上伤痕累累,凹凸不平,仿佛是炮弹落下的一个个坑。因为这些可恶的痘痘,我羞于抬头和同学讲话,久而久之,我的性格也变得自卑内向,这仿佛是战争给我落下的心理阴影。”因为打上了个人独特的烙印,这篇文章成了一篇无法复制的真实之作。再比如,一些学生放眼生活,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领域:篮球、二胡、象棋等,因为用语专业、体验深刻,所以不入俗套、不落窠臼,彰显了个人独特的魅力,散发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幽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样的导向就是在倡导个性化写作,这与整个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的主旋律是不谋而合的。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能够多关注自己生活中的细节,“言他人所未曾言、发他人所未曾发”,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特质,那他们的作文一定可以因“独特”“真实”而大放异彩!
三、关注生活细节,表现真挚感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不仅要看其表达能力和文采,更要留心学生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不能是虚情假意,也不能无病呻吟。初中生的感情应该是很纯真的,要健康向上、向善向美。怎样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意、能打动人心的文字?唯一的办法还是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让生活细节与写作同在,让学生处处留心,写出真情。
在一次作文训练中,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就这样慢慢长大”为题,写一篇文章。我发现,最后获得高分者都是因为关注生活细节,用真情写作,所以才使文章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一位平时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大男孩这样表达自己临近毕业时对初中生活的留恋之情:“如今,我已经初三了,放眼回望初一、初二,总有些怀念,怀念那时的天真。那时会为了和宿管作对而故意把瓶子塞进下水道,晚上偷偷讲话而集体被老师惩罚,运动会时为了班级能拿第一而奋力挥洒汗水……想起这一幕幕来甚至还会偷着笑呢。现在,我们已经坐上了初中旅途的末班车,而且是即将到站的旅客。想到中考后同学们各奔东西,背影渐行渐远,突然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失落和留恋之情。可是,最终还是要告别,我们就这样在挫折中奋斗,从失败中成熟。就这样,我们走过充满激情的青春岁月,追逐过梦的放肆,却假装若无其事,一路慢慢长大。”
再比如一位平时常常和母亲顶撞的叛逆女孩,却在一次次的理发中发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从而深深地理解了母亲。她记叙了从小时候妈妈用糖果哄骗自己去理发,到后来自己不要妈妈陪同独自去理发,再到最后自己主动要求陪母亲去理发这一系列细节。在文章结尾,她这样抒情:“不知怎的,在一次次的理发中,我就这样慢慢读懂了母亲。偶尔会想起小时候妈妈陪我理发时那些背我、牵我的画面以及一句句叮咛的话语。它们就像一盅盅美酒,在时间的窖藏下历久弥新,越发珍贵,醉了母亲更醉了我。无意间打开,散发的全是爱的醇香。忽然好想再次听到‘走,妈妈背你去理发’的温柔话语,可是我知道我和母亲再也回不去了。不知不觉中,我就这样慢慢长大了。”这位女生从自己有限的人生经历中,撷取的虽然是一朵最为平常的生活小浪花——理发,但是却以最生动细腻的笔触表达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的确,真实的生活细节有利于真实情感的抒发,也能达到“贴近生活,言之有物”的写作境界。这样的写作方式既能杜绝学生千篇一律或不着边际的胡编乱造,又能彰显学生的独特个性。
其实,生活细节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只要我们静心沉思,睁大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并用一颗真心去描摹、去刻画,相信我们学生的作文一定可以摒弃“假大空”,迎来“真善美”。长期坚持关注生活细节,相信我们的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写人可以活灵活现,叙事可以引人入胜,抒情可以感天动地,还作文一个“真实”的面貌!